<p class="ql-block">美篇號:17468681</p><p class="ql-block">文:杜小艷 </p><p class="ql-block">圖:網(wǎng)絡感謝原創(chuàng)</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真切感知“硒”的存在,是在老家后山的茶園。春末采茶時,外婆總念叨:“這山上的土養(yǎng)人,采的茶泡著喝,身子骨都結(jié)實些。”后來才知道,那片山地恰是富硒土壤,茶樹在歲月里默默吸納著土壤深處的微量元素,將自然的饋贈揉進了一片片嫩綠的芽葉中。那時的我尚不懂得“硒”的科學定義,卻已在舌尖嘗到了它的溫柔——是清晨茶湯里飄著的草木香,是外婆常年勞作卻少見病痛的硬朗,是鄉(xiāng)土生活里無需言說的養(yǎng)生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歲漸長,對“富硒”的認知才從模糊的生活體驗,慢慢沉淀為清晰的養(yǎng)生覺察。記得初入城市工作時,總被快節(jié)奏的生活裹挾,熬夜趕工、外賣果腹成了常態(tài),沒過多久便覺精力不濟,連換季時的抵抗力也弱了幾分。母親從老家寄來一袋富硒大米,再三叮囑:“再忙也要好好吃飯,這米養(yǎng)人?!逼鸪踔划斒悄赣H的牽掛,可連續(xù)吃了半個月后,竟真的覺出了不同——以往午后昏沉的倦意淡了,加班到深夜也少了幾分疲憊,連指甲蓋上的小月牙也悄悄冒了出來。后來查資料才知曉,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像個沉默的“守護者”,悄悄參與著身體的代謝,幫著清除那些讓人生累的“自由基”,還能為免疫系統(tǒng)搭起一道防線。原來那些藏在米香里的養(yǎng)生力量,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滋養(yǎng)了身心。</p> <p class="ql-block"> 真正主動探索富硒養(yǎng)生,是在遇見那片富硒果園之后。周末跟著朋友去城郊的農(nóng)場采摘,園主指著掛滿枝頭的獼猴桃笑著說:“我們這果子不打催熟劑,就靠這地里的硒‘喂’著,甜得純粹,吃著也放心?!鄙焓终活w,剝開薄皮咬下去,清甜的汁水在舌尖炸開,帶著陽光與土壤的氣息。園主還說,他們這兒的富硒蔬菜也受歡迎,比如硒含量高的菠菜、西蘭花,簡單清炒就是一道養(yǎng)生菜。那天在農(nóng)場吃的午飯,不過是一盤清炒富硒菠菜、一碗硒米熬的粥,卻吃得格外舒坦,連腸胃都像是被溫柔地熨帖過。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在日常飲食里“找硒”:早餐時在牛奶里加一勺富硒燕麥,午餐的餐盤里多添一份硒含量高的蘑菇,晚餐用富硒枸杞泡杯茶——沒有刻意的“進補”,只把富硒食材悄悄融進一飯一蔬,讓養(yǎng)生變成了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p> <p class="ql-block"> 后來去陜南的富硒產(chǎn)區(qū)旅行,才更懂“富硒”二字背后,藏著人與自然的默契。當?shù)氐睦相l(xiāng)說,他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種出來的玉米、土豆,養(yǎng)出來的土豬、山羊,都是“喝著硒水、吃著硒草”長大的。在一戶農(nóng)家做客時,女主人端上一碗富硒土雞湯,湯色清亮,香氣撲鼻。她說:“我們這兒的老人,七八十歲還能下地干活,就是靠這些地里長的、圈里養(yǎng)的東西。”喝著溫熱的雞湯,聽著老鄉(xiāng)們講著土地與硒的故事,忽然明白,富硒養(yǎng)生從不是什么“新奇概念”,而是古人“順時而食、就地取材”的智慧延續(xù)——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那些生長在富硒土壤里的作物,早已把自然的饋贈凝結(jié)成了最樸實的養(yǎng)生力量,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回望與“富硒”相伴的日子,越發(fā)覺得養(yǎng)生從不是追求什么“靈丹妙藥”,而是在日常里守住一份細膩的覺察。是清晨煮硒米時等水開的耐心,是傍晚泡硒茶時看茶葉舒展的閑情,是咬下富硒水果時嘗到的清甜——這些藏在飲食里的硒元素,就像一束束微光,不耀眼,卻足夠溫暖,悄悄守護著我們的健康,也讓我們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重新找回與自然對話的溫柔。</p> <p class="ql-block"> 想起外婆常說的那句話:“好好吃飯,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痹瓉砟切╆P(guān)于富硒的養(yǎng)生經(jīng)驗,早已藏在最平凡的煙火氣里——是土地對人的饋贈,是食材對身體的滋養(yǎng),更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珍重。往后的日子,依舊會在一飯一蔬里尋找硒的蹤跡,讓這份來自自然的溫柔,繼續(xù)陪伴著每一個尋常的朝朝暮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