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祖仁對《道德經(jīng)》上善若水和宇宙觀的研究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強調(diào)“道法自然”與中醫(yī)理論的契合 :張祖仁指出《道德經(jīng)》中“道法自然”的觀點與中醫(yī)“天人合一”的理論非常吻合,認為天下萬物的運行都要遵循天然之大法。他以冬季養(yǎng)生為例,說明人應順應季節(jié)變化,“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體現(xiàn)了“養(yǎng)藏之道”,這為理解《道德經(jīng)》宇宙觀在養(yǎng)生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具體例證。</p><p class="ql-block">- 闡述宇宙觀與社會治理的聯(lián)系 :張祖仁認為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寫給當時侯張祖仁認為《道德經(jīng)》的人生觀主要體現(xiàn)在“無為而無不為”和“上善若水”兩個方面 。具體如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觀:張祖仁指出,《道德經(jīng)》強調(diào)人應效法天地任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并非消極無為,而是要人們不為物累、不以己悲、不妄為、不過分貪求名利,尊重宇宙、自然、社會的客觀規(guī)律,把握好“度”。他認為,生命短暫,不應陷入無謂的紛爭和物欲的追求中,而應保持平和的態(tài)度,控制自己的情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而從無所為中實現(xiàn)真正的有所為。同時,人要清靜寡欲,認識到生命遠遠貴于名利和榮辱,拋棄私心雜念,達到物我兩忘之境界,與大道完美合一。</p><p class="ql-block">- “上善若水”的人生觀:張祖仁認為,《道德經(jīng)》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體現(xiàn)了“上善”者的不爭品格。他指出,“不爭”并非逃避社會,而是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妄自爭功、爭名、爭利,效法水的不爭之品德。同時,人應做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有功不居傲,有名不恃名,減少欲望,泰然處之,這樣才能與大道相合,使生命更加充實。王的治國寶典,其宇宙觀中天下萬物一體共生的思想,延伸到社會治理中,就是“上”與“民”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只有和諧才能穩(wěn)定。他強調(diào)侯王要順應“民”的自然性,無為而治,同時要清靜自正,絕圣棄智等,為研究《道德經(jīng)》宇宙觀的社會政治意義提供了新視角。</p><p class="ql-block">- 結(jié)合自身實踐深化理解 :張祖仁早年拜“福州老子修真功創(chuàng)始人”黃友敬為師,堅持老子修真功并治愈了自身多種疾病,他基于自身的實踐經(jīng)驗,對《道德經(jīng)》宇宙觀進行研究和闡釋,使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增強了《道德經(jīng)》宇宙觀研究的說服力和現(xiàn)實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