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模糊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界限之所以模糊,是因為我們不明確自己的需求或不清楚對方的期待。為了避免尷尬,我們總選擇跟其他人傾訴自己的想法,而不愿直接向對方坦白。我們有時也會侵犯別人的界限,自作多情的向別人傳授相處之道,動不動就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p><p class="ql-block">歸根結底,模糊的界限并不能有效的改善人際關系,它主要有四種表現(xiàn)方式:</p><p class="ql-block">第一種 八卦吐槽型</p><p class="ql-block">在有些人際關系中,人們習慣用八卦來交流,尤其在兩個不太熟悉的人之間。惡意的八卦或吐槽指的是對自己親近的人說三道四,或向別人泄露他的個人信息。有時,為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我們會把本該跟對方說的話說與別人聽。但是這位聽眾往往對我們吐槽的問題起不了任何積極的作用,在吐槽的過程中,我們反而以一種消極對抗的方式損害了對方的名譽。</p><p class="ql-block">第二種 人生導師型</p><p class="ql-block">有些幫助是帶有附加條件的,那就是“我要當你的人生導師”。這種幫助有時是你主動求來的,有時則干脆不請自來。比如,當你向朋友吐槽一個問題時,朋友往往會義不容辭的告訴你必須怎么做。類似這樣的界限問題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成年子女及其父母之間,因為父母總是不放心子女,忍不住要插手他們的生活。有時候,面對朋友的傾訴,我們很難做到只傾聽不發(fā)表意見,雖然這才是作為朋友應有的表現(xiàn)。</p><p class="ql-block">事實上,對他人的生活指手劃腳無異于剝奪他人自己解決問題的權利。人際關系導師凱特肯菲爾德曾說過,“每當我糾結萬分的時候,最希望聽到的一句話,不是別的,正是“你現(xiàn)在需要的是同情還是建議?”我們總是一廂情愿的認為對方的每一次傾訴都是為了尋求我們的幫助,其實并不全是。人際交往的一條最基本的界限就是學會傾聽,而不是提供建議。或者至少在提供建議之前,先詢問對方是否需要你的建議,讓對方來決定你以什么方式參與他的問題,這才是朋友之間最令人感動的支持。</p><p class="ql-block">第三種 打抱不平型</p><p class="ql-block">“換做我,我就……”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我們都會根據(jù)不同情況來調節(jié)自己的承受能力。當我們用“換做我,我就……”的方式向別人提供建議時,無形中就剝奪了別人決定自己界限的機會。所以大家還是多多練習做一個好聽眾吧。</p><p class="ql-block">第四種 強上價值型</p><p class="ql-block">《會說話》一書的作者西萊斯特·黑德利說過,“在開始重要的談話之前,你最好先想好自己的觀點。談話過程中再強烈的信念也可以暫時放一邊,認真向別人討教不同的觀點。別擔心談話結束后你的觀點仍在,沒人能偷走他們”。人人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關于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別人的看法不一定比自己的更有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