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概是2015年,公眾號剛在視野里冒頭時,我就與它有過一面之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時心里揣著個挺有意思的想法:暑假里的孩子總愛抱著手機熬夜追劇、睡懶覺,不如把這些城里嬌生慣養(yǎng)的小家伙們拉到鄉(xiāng)下,讓他們跳出舒適圈。我特意在楊柳池租下一個暑期空置的小幼兒園,添置了床鋪,又從小學(xué)借了幾十套桌椅,像模像樣地辦起了個小營地。</p> <p class="ql-block"> 給它取名《少年CEO》,招了十幾個學(xué)生,連我兒子、侄兒子都算在內(nèi)。我請了軍事教官和生活教官,自己則當起文化教官,半天讀書學(xué)習(xí),半天軍事訓(xùn)練或干農(nóng)活,就這么熱熱鬧鬧開了張。一個月下來,效果出奇地好,孩子們曬黑了,也懂事了不少。尤其是我的理念收到了真正的Ceo陳總的高度重視,從北京幾次飛回來給孩子們開講座,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老總的學(xué)生也不是優(yōu)秀學(xué)生,給孩子們帶來了新的視野。</p> <p class="ql-block">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小營地,我注冊了公眾號——印象里那時還得在電腦上操作,挺麻煩的。可后來一忙,更新的事就被拋到了腦后,等再想起時,賬號早就被注銷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些年,我倒沒斷了寫東西的習(xí)慣,只是陣地換成了美篇。但總覺得不方便,得專門下載APP不說,還總被突如其來的廣告打斷思路。</p> <p class="ql-block"> 今天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在手機上就能輕松寫公眾號了,一下子來了興致。干脆把日記搬回這里吧,微信多方便啊,看著舒服,編輯起來也順手。說不定哪天有空了,把那一千多篇舊日記也慢慢謄過來,也算給過往留個念想。</p> <p class="ql-block"> 自媒體這江湖,這么多年看下來,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家各顯神通,幾番大浪淘沙,最后留下的總歸是些精華,是經(jīng)得住風(fēng)雨才見得到的彩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就像今天從野三關(guān)開車出發(fā)時,天邊那道橫跨整個天際的彩虹,壯觀得讓人挪不開眼。路過的人都忍不住驚嘆,那一刻突然覺得,做事情和看風(fēng)景其實挺像的——耐得住性子等,總能遇到意料之外的驚艷。</p> <p class="ql-block"> 那就從今天起,在公眾號里也重新提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