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吃“閉門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藍平 (Pete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閉門羹”的意思是被摒拒在門外、被拒絕,或者形容主人因故未能接待客人、以及客人被拒之門外的情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詞匯“閉門羹”據說最早產生于唐代,在每年冬至那一天,首都長安城的居民有喝羊肉湯的習俗,羊肉湯不僅味道鮮美,還能驅寒保暖,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另外,冬至這一天也是長安城最熱鬧的日子之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羊肉湯招待客人,如果客人來訪時,主人家的羊肉湯已經吃完,主人就會向客人道歉,并送上一碗冷羊肉湯,表示歉意,這碗冷羊肉湯,后來就被稱作“閉門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別有趣的是,吃“閉門羹”的一個英語翻譯是“Be given the cold shoulder ”,為什么是“cold shoulder”呢?還是據說,它的起源與中世紀歐洲的飲食習俗有關,相傳在中世紀,當主人不想招待某位客人,或希望對方離開時,不會直接下逐客令,而是會給客人端上一道“冷掉的羊肩肉”(Cold Shoulder of Mutton)。當時的羊肉在熱食時是優(yōu)質菜肴,但涼的羊肩肉口感粗糙,被視為“低等食物”,因此這種含蓄的做法其實是在暗示客人不受歡迎,應該自行離開。隨著時間推移,“Cold Shoulder” 逐漸從具體的飲食行為抽象為“冷淡對待、故意疏遠”的含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英語的“cold shoulder”來翻譯漢語的“吃閉門羹”,不無道理,雖然語言不同,背后的淵源卻雷同,都跟冷的羊肉有關,也算是異曲同工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閉門羹的“羹”字筆畫比較多,不太好寫,但如果知道“閉門羹”與美味的羊肉有關,就比較容易記住寫法了,比如“羹”字的上半部分由“羊”構成,盡管“羊”中間的“豎”不要出頭;“羹”字的下半部分是“美”,而如果要體現出羊肉的美味,則需要用水給煮熟,“水”就是那“托住羊”的四個點,如此記憶,就比較容易地記住“羹”字的寫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