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暗夜跋涉的恐懼。<div>晴朗熾熱的夏日,八年后再次來到瓦爾登湖,這個因梭羅曾獨居于此而聞名于世的湖。<br>梭羅的小屋已是遺址,但從復(fù)原的小屋看,狹小的名副其實,簡陋的超乎想象。但梭羅說他在此“偷得人生當中最歡欣愉悅的時光”——哪怕是被新英格蘭地區(qū)“猛烈而強悍”的大雨困于屋中。而當朋友擔心他的孤獨時,他說,“為什么非要覺得自己孤獨又寂寞呢?……空間上的親近并不意味著心靈上的親昵?!?lt;br>他評價“在黑夜的泥濘之路上趕著牛車前行,只為到遙遠的鬧市中排解寂寞”的鄰居,是“明明身懷寶藏卻渾然不知……明明擁有著瓦爾登湖這個無與倫比的財富,卻舍近求遠”。 <br>梭羅說:“比孤獨更好的伴兒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lt;br>圖片1 瓦爾登湖<br></div> 但我們常常對孤獨有著暗夜行路般的恐懼。<br>孤獨有多可怕?即使在監(jiān)獄中,關(guān)入單人牢房斷絕與任何人的交往,也是一種可怕的懲罰。<br>孤獨是什么?無父為孤,無子為獨,這是上無庇護、下無依靠的慘境(這里的“孤”與“獨”,都是“孤單”的意思);現(xiàn)在,我們也指社會交往的貧乏,即在社會關(guān)系中的孤獨。<br>而獨居瓦爾登湖的梭羅為何不感到孤獨呢?阿德勒的話也許是一個答案:孤獨感源于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當向內(nèi)無法求得自信時,自然轉(zhuǎn)而向外尋求存在感與安全感。<br>可惜,尋,未必得。《佛說無量壽經(jīng)》有云:“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lt;br>沒有如梭羅那般強大到可與自然溝通甚至渾然一體的自信,對社會關(guān)系的寄托,就是不可避免的。<br>圖片2 梭羅小屋遺址 社交,是濁世求生的慰藉。<div>為逃避孤獨,人們投身于社會關(guān)系中,如同弱小魚種的結(jié)群而游,甚至覺得魚群中央才是最安全的地方。(達爾文:越是個體柔弱的動物,越會選擇群居生活。)<br>特蕾莎修女說:“生活中沒有‘他人’的存在,比世界上最嚴重的疾病更加讓人無法承受?!?lt;br>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強調(diào):要愛你的鄰居。<br>阿德勒指出,人類不合作就只能聽憑環(huán)境的左右……正是因為人們學(xué)會了合作,我們才有了勞動分工這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這為人類的福祉提供了安全保障。<br>阿德勒還指出,社會需求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社會生活先于個人生活。唯有通過社會興趣(即對他人與社會的關(guān)懷)和主動合作,個體才能建立信任與歸屬感,從而超越自卑。阿德勒強調(diào)“人不可能作為孤島存在”,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在于社會聯(lián)結(jié)的斷裂,而精神健康的標準是“與世界的共感能力”。他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三個要素:職業(yè)、社交與愛。<br>所以,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知、適應(yīng)與融入成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為此我們總是致力于強化自己的社會化能力。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也多經(jīng)由分析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得出,因為分析、判斷其內(nèi)心復(fù)雜耗時且困難重重。<br>季羨林認為一個人一生要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天人關(guān)系,也就是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人人關(guān)系,也就是社會關(guān)系;個人思想和感情中矛盾和平衡的關(guān)系。<br>但若僅止于此,我不認為梭羅能寫出《瓦爾登湖》這部作品,書中很多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與感悟,不是他的社會環(huán)境所能給予的。<br>圖片3 梭羅小屋復(fù)原<br></div> 我們可曾反省:為何置身于喧囂之中能夸夸其談,安靜獨處時卻大腦空白?<br>若過于強調(diào)社會生活先于個人生活,有成為烏合之眾的危險。<br>以情緒化、低智商和無異議等為特征的烏合之眾,往往處于群體無意識的狀態(tài),其信仰也往往具有宗教性。這樣的群體不擅長思考卻善于行動,且往往以為群體的力量強大無比,甚至可以漠視法律與道德。陷入這種狀態(tài)中,就會相信綠豆的魔法無邊,就會相信排成整齊劃一的陣列就可以到機動車道上暴走。<br>曾經(jīng)的十字軍東征騎士,他們不會否認殺人不對,但認為殺魔鬼可以——而他們所殺的他們認為都是魔鬼。<br>這種混亂如果發(fā)生在單個人身上,沒有人否認這是精神錯亂;但群體如此的時候,很多人相信這是強有力的正義。<br>失去自我的社會感,是危險的。<br>圖片4 梭羅用過的床與搖椅(現(xiàn)存于康科德小鎮(zhèn)博物館) 自覺,是三界出離的智慧。<div>我們常視孤獨為一種苦難,是我們期盼遠離的苦難之一。其實,我們對孤獨缺乏清醒的認知,從而做出了錯誤的應(yīng)對。<br>梭羅說,喧囂不能打敗孤獨與寂寞……在人生路上有所追求的人,即使把他置身于鬧市之中,他也是孤獨的——孤獨地面對一個個迎面而來的艱難困苦。<br>這是改變自己、走向強大的路徑。所以阿德勒說,健康人格的標志是“獨來獨往卻不與社會脫節(jié)”。<br>我們有必要把“孤”與“獨”做個區(qū)分:<br>孤,是無所依靠,是社會關(guān)系的失敗;<br>獨,是走向完善,是個人發(fā)展的選擇。<br>一位農(nóng)耕者,獨自在田地里勞作之后,端碗到街上,圪蹴著,只因感情依戀鄰舍。<br>一位思想者,混跡于酒桌上喧嘩之中,舉杯至唇邊,應(yīng)酬著,難止思緒放飛天涯。<br>所以,人之不同在于:有以喧鬧排解寂寞者,有以思想戰(zhàn)勝寂寞者。<br>莊子曰:“獨有之人,是謂至貴?!豹毺帲亲晕矣X醒的途徑;“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境界,與瓦爾登湖湖畔的梭羅,有著同樣的對自然、對宇宙的感悟。<br>拿藝術(shù)欣賞來說:<br>一個人獨對藝術(shù)時,欣賞的可能性很大——此時的批判,常源于認知的提升;<br>一群人同對藝術(shù)時,贊美的可能性很大——此時的分歧,易流于個性的炫耀。<br>如同蒼涼是最大的浪漫,獨立,是最強的智慧。<br>尼采說,孤獨并不可怕,它是萬物的開始,亦是萬物的終結(jié)。只有中間過程才是喧鬧的、叫囂的。<br>圖片5 瓦爾登湖泳者<br></div> 獨孤,是獨而不孤,是在獨立基礎(chǔ)上的交往。<br>獨而不孤者,不會沉浸于膚淺社交。如愛默生所說,這種孤獨并不是狹義的與世隔絕,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br>獨居瓦爾登湖的梭羅,寫出了惠及眾生的傳世佳作。<br>今天,在被網(wǎng)信大潮有針對性地左右的人群中,你即使遠離了孤獨,卻也喪失了自我。<br>不能忍受孤獨,本身就是一種貪念。<br>我們?yōu)樯鐣煌冻龇N種努力,做好種種準備,如果缺乏獨而不孤的能力,依然不能勝任生活。如一行禪師所說,我們嫻熟于為生活作準備,卻并不擅長于生活。<br>“獨”,不是“孤”。一行禪師亦指出:獨處非拒斥社會,而是“在團體中保持覺知”。<br>如何獨處?佛陀開示我們:“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深入觀察當下……但不要執(zhí)著它,是獨處的最美妙方法?!敝泵妗蔼毶毸馈钡恼嫦啵瞥龑﹃P(guān)系的妄執(zhí)。在“勝妙獨處”中,“心不隨境轉(zhuǎn)”,在覺知中與萬物相連,證得至善的自由。<br>正所謂:若心住正念,鬧市亦如山林;若心散亂,深山仍是喧囂。<br>《無量壽經(jīng)》有云:唯有在孤獨中覺醒,方能“智慧明達,功德殊勝”,通往無苦之境。<br>圖片6 瓦爾登湖岸邊小徑 獨孤,是人生至善的希望。<div>依馬斯洛的觀點,獨而不孤是積極獨處,是自我實現(xiàn)者的基本特征。<br>自我實現(xiàn)者,無論在良性社會交往還是在積極獨處中,都會感覺舒適?!耙驗樗麄円呀?jīng)實現(xiàn)了愛與歸屬的需要,所以無須刻意讓別人陪伴,就能在獨處中找到樂趣。”<br>我認為這是積極社交與積極獨處的“道一”。同為自我實現(xiàn)者自然尋到了同質(zhì)靈魂的歸屬感。<br>“自古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人們多驚嘆于李白的酒量,至多記住了李白的斗酒詩百篇;李白不被理解的抱負,終是錯付了。<br>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能有“獨而不孤”的朋友,無論是談佛論儒,還是談藝論美,我們滿足于相互啟發(fā),從不執(zhí)著于彼此趨同;我們欣喜于同好,敬重于差異。在我人生路上的艱難時刻,朋友們的幫助,并不是要改造我,而是支撐我——支撐我找到更好的自我。<br>圖片7 梭羅生活過的康科德小鎮(zhèn)的森林<br></div> 和而不同的朋友,具備三階批判性思維能力:初階是對自己不認同的論證進行批判性思考,中階是對自己認同的論證進行批判性思考,高階是對自己的論證進行批判性思考。<br>一個不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即使如愿自以為抗拒了孤獨,其實,很大可能只是成為了烏合之眾的一員——是一種失去自我的從眾。<br>人生愈有價值之事,往往愈痛苦。批判性思考就是這樣一種痛苦。忍受此種痛苦的人,當如圣人所言“德不孤,必有鄰”,終能達到獨而不孤的境界。<br>尤其在當今AI時代,大數(shù)據(jù)為你在虛擬空間的“撮合”,我以為并不能降低你喪失自我的風險。<br>叔本華說:“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就不愛自由。”<br>我想補充——那他也不愛覺悟。<br>人生至善,獨而不孤。<br>圖片8 梭羅遺址的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