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酒過三巡,青瓷盞里晃著四張被歲月雕花的臉。他們喊我“小老弟”,我掰指一算,他們四個年齡之和是266 加 上我的65 再除以 5,恰好 66.2——數(shù)字像一把鑰匙,輕輕擰開了四十五年的光陰。我們碰杯,“獨(dú)行俠”們決定結(jié)伴出行了,目的地只有一個:大慶——我漂泊半生、落地生根的第二故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酒語為盟,落地成釘,即時組建的微信群里立刻跳出一條導(dǎo)航路線:哈爾濱—大慶—龍鳳濕地—肇東千鶴島。我敲下出發(fā)日期,像少年時寫下第一封情書,心跳得毫無章法。 </p><p class="ql-block"> 出發(fā)那日,氣候涼爽,偶爾還會有一陣風(fēng)雨。高速像一條被陽光漂白的緞帶,把松嫩平原鋪展到天邊。我望著后視鏡里極速閃過的景象,忽然明白:我們自駕的不只是四百公里的路,更是把散落多年的青春重新串成項(xiàng)鏈。</p> <p class="ql-block"> 中午抵達(dá)大慶第一餐,必須守江吃江。江邊“老漁夫”的船,煙火氣十足。大鍋燉魚端上來那刻,蒸汽裹著蒜瓣、干辣椒、大醬一起炸開,仿佛整條松花江在屋里漲潮。清燉鯉魚,涼拌生魚,辣炒黑魚,干煎島子,醬燉嘎牙魚,清炒江蝦,白嫩的蒜瓣肉在舌尖彈起,帶著跳出心里的甜。酒液金黃,倒映出哥幾個被皺紋包圍的眼睛,亮得像少年。親人安排的這一餐,豐富的無法形容,恨不得讓我們把松花江吃進(jìn)胃里。</p><p class="ql-block"> 來大慶泡了溫泉,才算把身體交給了這里。我知道那里是真溫泉,因?yàn)槲覅⒓恿四强诰钜磺Ь虐倭诇厝膰娙舨?,七十度的水滑得像絲綢。哥哥們舒服的泡在溫泉里,蒸得滿面通紅,圍爐煮茶,汗水如蚯蚓蜿蜒而下。我閉眼,聽見地心咕咚咕咚的心跳,與我們的心跳,一起共振。</p> <p class="ql-block"> 大慶坑烤第一村,那是新興的打卡地。要把時光埋進(jìn)炭火,把友情牢記心中,必須和四個哥哥吃頓正宗坑烤。清早還沒出門,我就給朋友打了預(yù)約電話。松木燒到半透,明火壓成暗紅的炭??狙蚺拧⒖觉庺~、烤五花肉,烤山豬肉,烤本地雞,土豆地瓜,一道道走上餐桌,冒著氣,響著邊,肉香得像一群鴿子撲棱棱飛起。外焦里嫩的肉,一口下去,草原的風(fēng)、松林的雪、油田的篝火全在嘴里復(fù)活。哥哥們吃得心滿意足,喝的溝滿壕平,贊譽(yù)聲被夏風(fēng)撕碎,又輕輕落在每個人肩頭。</p><p class="ql-block"> 龍鳳濕地是鳥類的天堂,同學(xué)哥哥卻把電瓶車開成了童年的船。我們租了一輛電瓶車,五人同行自駕。蒲草比人高,蘆花搔著耳廓,野鴨撲啦啦掠過頭頂。我把電力踏板踩到底,讓風(fēng)把眼角的淚吹干。哥哥們學(xué)年輕人舉起手機(jī)自拍,屏幕里,白發(fā)與朝霞同框。</p><p class="ql-block"> 在一處觀鳥塔,我們停下。視野里,丹頂鶴單腿立水中央,像一枚被歲月漂白的郵票。這一幕像極因公負(fù)傷的何哥,每次拍照,他都努力的站好,仿佛是瞬間一晃,郵票就寄回來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日,我們東上肇東千鶴島。輪式小火車咣當(dāng)咣當(dāng),像一臺時光放映機(jī),視野所及,葦海起伏,鶴影點(diǎn)點(diǎn)。我們坐在一節(jié)敞篷車廂,風(fēng)把衣衫吹成旗幟。笑聲被路軌切成一截一截,又很快被風(fēng)縫合。島盡頭,千只丹頂鶴同時振翅,白羽與雪云混為一色??扉T聲連成一片,卻沒人低頭看照片,我怕一低頭,眼淚就掉下來。 </p><p class="ql-block"> 握手告別,揮手送行,仿佛是另一種擁抱。</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路旁,看車燈遠(yuǎn)去,像流星滑向遠(yuǎn)方。</p><p class="ql-block"> 風(fēng)從松嫩平原吹來,帶著江魚的腥、溫泉的暖、坑烤的煙、濕地的草籽味,一股腦灌進(jìn)胸腔。我揮手,直到最后一粒塵埃也看不見。</p> <p class="ql-block"> 傍晚,微信群里跳出一條語音,是何哥發(fā)來的:“我們平安到家,謝謝小老弟,我們玩的很開心”</p><p class="ql-block"> 我回了一個“好”,卻再也說不出別的話。</p><p class="ql-block"> 夜里,大慶的星空很低,仿佛伸手就能碰到。我抬頭,看見一條由車燈、鶴影、炭火、江魚組成的銀河,正緩緩流過。 </p><p class="ql-block"> 原來,我們自駕的不止是車,是把一生折疊成五天,再把五天鋪展成一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初稿于2025年7月28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編輯 林麗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吳寶玉,男,漢族,1961年12月12日生于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qū),中共黨員,政工師職稱。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漢語言文學(xué)自考班畢業(yè),做過十年專職記者。現(xiàn)為中國石油作家協(xié)會,中國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大慶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tuán)委員,大慶油田作協(xié)理事,大慶市大同區(qū)作家協(xié)會顧問。1977年8月參加工作,上山下鄉(xiāng)。1980年2月招工到大慶油田工作。1983年4月開始從事寫作,1994年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1997年出版?zhèn)€人新聞隨筆集《美麗的黑夜》,1998年加入中國石油作家協(xié)會。作品散見于《散文選刊》《作家報(bào)》《新聞匯報(bào)》《中外企業(yè)報(bào)》《中國石油報(bào)》《科技日報(bào).石油石化特刊》《大慶日報(bào)》《大慶油田報(bào)》《科學(xué)生活報(bào)》《石油經(jīng)理人》《北方人》等,現(xiàn)已退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