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激進行為主義理論認為:</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影響人類行為的根本源頭是外界的環(huán)境。</b></p><p class="ql-block">無論是適應性的行為,還是適應不良的甚至病態(tài)的行為,使這些行為能夠繼續(xù)得以維持的,恰恰是當下仍然繼續(xù)存在的環(huán)境因素,而不是過去和歷史的因素,也不是心靈和精神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因素。</p><p class="ql-block"><b>行為主義理論</b>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b>華生,有一句關于行為主義的名言:</b></p><p class="ql-block">“給我一沓嬰兒,和一個可以用來培養(yǎng)他們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證,對隨機選出的任何一名嬰兒,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我想要的任何的職業(yè)。比方說醫(yī)生、律師、藝術家、商業(yè)領袖,也包括乞丐和竊賊?!?lt;/p><p class="ql-block">這句話其實就體現(xiàn)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行為主義的主旨:</b><b>環(huán)境塑造人,只要改變環(huán)境,就能改變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激進行為主義</b></p><p class="ql-block"><b>??01 激進行為主義的流行:斯金納和他的實驗箱</b></p><p class="ql-block">斯金納出生中產(chǎn)之家,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他的母親,按照斯金納本人的說法,是一位聰慧、美麗,同時有著非常嚴謹?shù)?,甚至是一成不變的生活標準和育兒準則的媽媽。所以,如果要給他媽媽貼標簽的話,那就是:嚴格、嚴謹、標準化。這樣的特點也被斯金納完美地繼承下來了,貫徹在他后來的心理學研究里面。</p><p class="ql-block">斯金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激進行為主義者。他的一生當中不僅致力于行為主義的實驗室研究,把行為主義理論發(fā)揚光大。他還撰寫了像《沃爾登第二》這樣的小說,來描述他<b>理想當中</b>的行為主義<b>烏托邦社會</b>。而且在他自己的家庭生活當中,他也在踐行他的行為主義方法。</p><p class="ql-block">??舉個例子</p><p class="ql-block">他發(fā)明過一種著名的實驗操作箱,叫作“斯金納箱”——這種箱子本來是用來給他的實驗室動物來做研究的。</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動物是鴿子或者小白鼠。在斯金納箱里邊有不同的操縱桿或者是按鈕,如果小動物碰到了操縱桿或者按鈕的話,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獎賞或者懲罰的刺激,比方說出現(xiàn)一個食物球作為獎賞,或者是出現(xiàn)一次電擊作為懲罰。</p><p class="ql-block">原本斯金納箱是給小動物做實驗的,但是斯金納在她自己女兒小的時候,也在家里邊打造了一個更大規(guī)格的、按他的話說就是超級豪華的斯金納箱,然后把女兒放在里邊養(yǎng)。雖然在他的描述里邊,豪華版的斯金納箱里面有很大的空間,也可以啟動各種獎賞。但是你能想象?一個父親居然把自己的女兒放在實驗箱里去培養(yǎng),足以說明斯金納對于自己的理論是有多么堅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斯金納的激進行為主義的核心觀點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02 行為主義的實驗結論</b></p><p class="ql-block">(1)經(jīng)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p><p class="ql-block">在斯金納以前,行為主義理論的先驅也做過動物反應行為的實驗。</p><p class="ql-block">比方</p><p class="ql-block">“巴甫洛夫的狗”——狗原先聽到鈴鐺的時候是不會分泌唾液的,但是現(xiàn)在讓食物和鈴鐺同時出現(xiàn)在狗的面前。幾次操作之后,就變成狗<b>只要聽到鈴鐺,就算是沒有食物,它也會分泌唾液。這種實驗就叫作“經(jīng)典條件反射”</b></p><p class="ql-block">????斯金納在這個基礎上做了非常重要的拓展。他延展出另外的一種實驗,叫作“操作性條件反射”,它和經(jīng)典條件反射的區(qū)別就在于:<b>經(jīng)典條件反射里邊的反射行為是生理性的、無法控制的。</b></p><p class="ql-block">比方說看到食物就分泌唾液,再比方說照到強光瞳孔就縮小……這些都是生物性的反應,不受我們自身控制。</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操作性條件反射認為</b><b>:反射行為是你可以控制的。</b></p><p class="ql-block">??我們人類的絕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操作性的行為。因為你想獲得更多的獎賞,或者是回避一些行為帶來的懲罰,從而才學會了多做、少做,甚至不做某個行為</p><p class="ql-block">??還是拿狗,拿食物和鈴鐺來舉例子。</p><p class="ql-block">????狗聽到鈴鐺就能直接分泌唾液,這是經(jīng)典條件反射。</p><p class="ql-block">????操作條件反射就是:狗發(fā)現(xiàn)只要它每次把鈴鐺搖響,就會有人把食物拿給它,它就會得到食物作為獎賞。所以狗就學會了,如果想要食物的話就去不斷地搖鈴鐺,這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p><p class="ql-block">同樣的道理,如果狗發(fā)現(xiàn)每一次它搖了鈴鐺之后就會受到一次電擊的話,那狗就能學會堅決不去搖響鈴鐺。</p><p class="ql-block">??斯金納通過設計了一系列非常精細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p><p class="ql-block">包括讓鴿子去啄按鈕、讓小白鼠去踩按鍵等等……從實驗結果當中得到了一些很有趣的結論。</p><p class="ql-block">????有一些結論對于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具有啟發(fā)意義的。</p> <p class="ql-block"><b>(2)強化與懲罰理論</b></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強化”和“懲罰”這兩個<b>概念</b>。</p><p class="ql-block"><b>強化:</b>當你針對一個人的某種行為,給了他一個獎賞或者正向的刺激。他為了再次獲得同樣的獎賞,就會更多地重復這個行為,這個行為出現(xiàn)的概率就會變高。</p><p class="ql-block"><b>懲罰:</b>當一個人出現(xiàn)了某種行為的時候,如果你給他一個懲罰的刺激,這樣,他因為要回避這種懲罰,相應的行為就會有所減少。</p><p class="ql-block"><b>所以行為主義又被稱為</b>“<b>學習理論”</b>。也就是說,<b>我們的一切的行為都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天習得</b><b>的。</b></p><p class="ql-block">??斯金納</p><p class="ql-block"><b>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b></p><p class="ql-block"><b>把懲罰也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① 正強化</b>——增加獎勵,鼓勵行為發(fā)生,就是通過獎賞的增加,來鼓勵一個行為更多地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比方說,</p><p class="ql-block">爹媽跟你說:“你下次考進全班前十,我就多給你零花錢?!边@就是通過增加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學習行為的發(fā)生,這個就叫作正強化。</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② 負強化</b>——減少懲罰,鼓勵行為發(fā)生,是通過減少原先的懲罰去鼓勵行為的發(fā)生。</p><p class="ql-block">還是剛才的例子。</p><p class="ql-block">????如果家長說:“你下次考進全班前十,我就不揍你?!边@就是負強化。原來可能每次考得不好都要挨頓胖揍,但這次你要是考得好,我就不打你了。這算是對行為的一種鼓勵,但是它屬于負強化。</p><p class="ql-block"><b>③ 正懲罰</b>——增加懲罰,鼓勵行為不發(fā)生</p><p class="ql-block">正懲罰就是懲罰的增加。</p><p class="ql-block">比方說</p><p class="ql-block">家長不想讓孩子打游戲,說:“你要再敢打游戲,我就揍你?!边@就是正懲罰。</p><p class="ql-block"><b>④ 負懲罰</b>——減少獎勵,鼓勵行為不發(fā)生,負懲罰就是獎勵的減少。</p><p class="ql-block">比方說:“你要再打游戲,我就不給你零花錢了?!被蛘哒f:“你要再打游戲,假期的旅游就取消了?!边@就是負懲罰。</p><p class="ql-block"><b>??我們在生活當中可以如何利用行為主義的技巧和他人進行互動。</b></p><p class="ql-block">比方說,</p><p class="ql-block">當我們在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怎樣做強化才能更好地引導他的行為。</p><p class="ql-block">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怎樣在傷害最小的情況下去規(guī)范他的行為。</p><p class="ql-block">??舉個例子,</p><p class="ql-block"><b>如果想讓你的孩子停止某種我們不想要的行為,</b></p><p class="ql-block">比方說在做游戲的時候打鬧,或者是上美術課的時候拿顏料到處亂涂亂畫。</p><p class="ql-block">??這個時候,我們是想減少某種行為的發(fā)生,所以應該使用懲罰,對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但是到底應該使用正懲罰還是負懲罰呢?</b></p><p class="ql-block">心理學家會告訴你:<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負懲罰更好</b>。</p><p class="ql-block">因為它既能達到懲罰的效果,同時傷害性也比正懲罰小得多。正懲罰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恐懼和傷害。而負懲罰也就是減少獎賞,沒有帶來什么不良的影響,但是也能帶來懲罰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負懲罰最簡潔的就是:停止當前正在做的活動。</b>做游戲的時候打鬧、畫畫的時候亂涂顏料,你并不需要額外地去打他一頓,或者是額外地去讓他罰站一堂課,這樣會引發(fā)很多新的問題和不確定性。你只要告訴孩子:“如果你再打鬧,我們就不做游戲了?!被蛘哒f:“如果你再到處亂涂亂畫,我們就不畫畫了?!卑押猛娴臇|西撤銷,本身就是一種懲罰,就可以起到減少不良行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注意對不同的人來講,什么是強化,什么是懲罰,這些可能是因人而異的。</b></p><p class="ql-block">舉個例子</p><p class="ql-block">一般來講老師會認為,批評一個學生,讓他去走廊里罰站,這是一種懲罰。但是對于渴望引起關注的孩子來說,批評和罰站讓他得到了額外的關注,可能就成為一種獎賞了。</p><p class="ql-block">還有到了叛逆期的時候,有的孩子可能會覺得:你看我敢破壞紀律,我敢頂撞老師,我雖然被叫出去罰站了,但是朋友都覺得我很有種,對我很佩服。所以老師以為的懲罰實際上卻起到了強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同樣的道理,<b>有的東西在父母眼里覺得是一種強化,但孩子卻并不覺得</b>。</p><p class="ql-block">比方說,</p><p class="ql-block">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我給你吃好的、穿好的,花錢送你去最好的學校,為什么你還不好好學習?”這樣說的家長還有一個誤區(qū)就是覺得,吃好的、穿好的、上好學校,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獎賞,應該能起到正強化的作用,讓他好好學習的行為增多才對。因為我們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沒學上,所以這些好的條件對我們來說就是獎賞。</p><p class="ql-block">????但是在孩子看來,這些可能并不算是正強化,至少不是那么重要的正強化。孩子可能覺得,獲得朋友的贊許才是正強化。</p><p class="ql-block">我頂撞老師,朋友覺得我很有種,或者是我打游戲、買裝備,朋友覺得我很酷,這才是正強化。</p><p class="ql-block">所以強化和懲罰的理論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我們的理解不夠透徹、操作不夠到位,都有可能導致我們對行為主義的實踐以失敗告終。這并不是說行為主義的理論本身不好或者說不對,而是它看似簡單的原理,<b>在實踐操作的過程當中是相當復雜的,需要進行周全的思考和設計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 行為主義的思想觀點</b></p><p class="ql-block">(1)對于強化和懲罰的看法</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該怎么知道什么時候該用正強化,什么時候用負強化,什么時候又該用正懲罰或者是負懲罰呢?</p><p class="ql-block">關于這個問題,斯金納也給出了一些他自己的建議。</p><p class="ql-block">他覺得,<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首選的自然應該是正強化。</b>因為好的行為和好的強化之間會構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這個是毫無疑問的。</p><p class="ql-block"><b>負強化也可以使用,但必須要慎重</b>,或者說至少不應該頻繁地使用<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b style="color:rgb(1, 1, 1);"><i>過多地使用負強化,會產(chǎn)生一種叫作</i></b><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反感控制”的結果。</i></b></p><p class="ql-block">舉一個現(xiàn)在很常見的例子。</p><p class="ql-block">很多家長會跟孩子說:“你現(xiàn)在必須給我好好學習,等你以后考上大學了,我就不管你了,你那時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lt;/p><p class="ql-block">????這其實就是一種負強化,意思是說“管”是一種懲罰,考上大學之后就可以撤銷了。孩子可能會因為反感這種被管束的感覺,他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解脫,所以學習的行為可能開始增多,這就是“<b>反感控制</b>”,是一種負強化。</p><p class="ql-block">??但這樣的負強化會帶來什么問題呢?</p><p class="ql-block">其實很明顯,就是說一旦孩子升入大學、脫離管束,可能真的會去變本加厲地玩回來。</p><p class="ql-block">所以說,<b>反感控制</b>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帶有強制性地去引導一些行為的發(fā)生,但是它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b>治標不治本,所以需要慎重地使用。</b></p><p class="ql-block"><b>????無論是正懲罰還是負懲罰,斯金納都是不太推薦的。</b></p><p class="ql-block">因為<b>懲罰如果使用不當,會帶來一種叫作“</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泛化</b><b>”的結果。</b></p><p class="ql-block"><b>??泛化是什么意思?</b></p><p class="ql-block">舉個例子:</p><p class="ql-block">比方說有個孩子,他不好好學習,學校里的老師批評他、數(shù)落他,不讓他上喜歡的體育課,讓他補作業(yè)。老師是想通過各種正懲罰和負懲罰來刺激他,想讓他不好好學習的行為減少。初衷是好的,但是問題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可能會泛化這個事情。就是說,他對懲罰的體驗可能泛化到跟整個學校和學習都有關的事情上。感覺一到了學校就不舒服,一聽到學習就頭疼。這種泛化就可能使得懲罰不僅沒有作用于老師想改變的目標行為,反而還導致廣泛的厭學情緒和行為了。</p><p class="ql-block"><b>(2)對于心理過程和情緒的看法</b></p><p class="ql-block"><b>弗洛伊德認為:</b>所有的答案都隱藏在人的內心深處,比方說意識、人格、童年、心理發(fā)展階段等等,所以我們要<b>“向內尋</b>”。</p><p class="ql-block"><b>斯金納卻認為:</b>一切的答案都隱藏在外部環(huán)境當中,所以我們要“<b>向外找</b>”。他通過不斷地進行操作條件的實驗,試圖去揭曉人類行為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精神分析學派所關心的那些關鍵問題</b>,比方說“人格是如何發(fā)展的”“人的心理過程產(chǎn)生的機制是什么”等等。</p><p class="ql-block"><b>斯金納的態(tài)度就是:</b>不排斥別的心理學家研究這些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堅定的行為主義者,他并不關心這些問題的答案。</p><p class="ql-block">????為什么不關心?</p><p class="ql-block">斯金納舉了一個例子:</p><p class="ql-block">比方說:有一個小男孩,他小時候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的時候被他父親看見了,結果遭到了父親非常嚴厲的呵斥,以至于他成年之后在性行為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p><p class="ql-block">要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視角來看,這其實就是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也就是父親的懲罰帶來了他后來性行為方面的問題。但如果換成精神分析的學者來看這個問題,他很可能會說:“小男孩把當年受到父親斥責時候的內疚融入進了自己的超我當中,從而帶來了成年之后性行為方面的問題。”斯金納認為:“你把內疚這樣的一個變量加進來,它能帶來什么?既然仍然是父親的斥責導致了孩子成年之后的問題,那這個孩子內心當中到底有沒有發(fā)生過內疚,第一是不可觀測,第二是它也沒什么用?!彼裕菇鸺{觀點有點類似于“<b>奧卡姆剃刀原則</b>”: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既然這個變量對于解釋這個問題沒有什么新增的貢獻,就不用把它放進來了,就直接講環(huán)境刺激跟行為輸出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所以,<b>斯金納并不否認,態(tài)度、情緒、認知過程、動機等等這些因素的存在</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但是他不太在乎</b>,<b>他認為:歸根結底人和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才是主要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因此,<b>斯金納也是一個決定論者</b>,這一點他和弗洛伊德是相似的。只不過他認為,<b>這個決定的因素</b>不是內在的驅力,而<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外在的環(huán)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