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老話說,“冬養(yǎng)三九,夏養(yǎng)三伏”。</p><p>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階段,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養(yǎng)生時刻。</p><p>2025年三伏天共計30天,具體時間表如下:</p><p><br></p><p>? 初伏:2025年7月20日 - 7月29日,共10天;</p><p><br></p><p>? 中伏:2025年7月30日 - 8月8日,共10天;</p><p><br></p><p>? 末伏:2025年8月9日 - 8月18日,共10天。</p><p><br></p> <p>今年7月20日開始就將進入三伏天,大家要做好準備哦!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fā)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高溫、高熱、高濕的“桑拿天”將會頻繁出現(xiàn),各種健康問題也會接踵而來。</p> <p>三伏天一定要一心防寒!</p><p>入伏后有一個問題很容易搞混:“伏天里我們是不是要一心防暑?”錯,正好相反!要一心防寒!夏天不防暑要防寒?不明白的人,趕緊往下看!伏天開始,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于擴張狀態(tài),腠理開泄,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人們在夏季多喜食冷飲,愛吹空調(diào),這些過度貪涼的行為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很多病都是由于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或過于貪涼致外邪入侵所致。</p><p>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時防寒甚至比防暑還重要。冬病夏治,夏天可是保養(yǎng)身體的一個重要時期!</p> <p>三伏天防寒,就看這四招:</p><p>1、避免冷風直吹。無論是開空調(diào)、吹電扇還是窗邊納涼,都要避免長時間直吹。夜晚睡覺時,門窗別開小縫兒,以防虛邪賊風。</p><p>2、護好兩個部位。咽喉和后心是人體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犯。護好這兩個部位,有助于幫助身體緩沖低溫的寒氣。</p><p>3、飲食切勿貪涼。要少吃冷飲,多喝常溫水,尤其是小孩、老人。小孩子陽氣正在成長中,過食冷飲,會比成年人受到的損傷更大,易出現(xiàn)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復的扁桃體發(fā)炎、發(fā)燒、脾胃不和等問題。三伏天稍微動動就大汗淋漓,因此要定時喝水,不能等到口渴才喝。</p><p>4、適當出汗。適度運動,可在早晨、傍晚練練太極拳,以帶動體內(nèi)滯留的寒氣排出體外;睡前用熱水泡腳,可舒筋活血,提高體內(nèi)的血液循環(huán)。</p><p><br></p> <p>《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云:“夫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這個時候順應(yīng)天時養(yǎng)陽氣,驅(qū)除體內(nèi)寒邪,調(diào)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還可以起到未病先防,冬病夏治的效果。因為冬天常見的問題就是“虛”和“寒”。那么問題來了,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做,才能為下半年蓄滿正氣呢?</p> <p>對于大多數(shù)體質(zhì)來講,最熱的三伏也是最難熬的日子。所以,接下來的30天,是一年中的關(guān)鍵。究竟應(yīng)該借天時補陽氣,還是該清熱防暑,如何應(yīng)對才能平安度過呢?4種不同體質(zhì)的人,三伏養(yǎng)生側(cè)重也不同。</p> <p>一、陰虛的人最難熬,別跟風補陽,要滋陰生津很多人有個誤區(qū),三伏天是養(yǎng)陽的最好時機,然后就不辨體質(zhì)地跟風補陽。但有種體質(zhì)不適合在三伏天補陽——陰虛人群。陰虛人在三伏天要難熬得多,本身就有虛火,怕熱,再補陽簡直火上加火。陰虛,就是體內(nèi)的津液、血液這類滋潤的不足,所以易生內(nèi)熱。其他時候還好,酷熱的夏天等于再助力一把火,所以會更難過。虛火上炎,容易面色潮紅、口干舌燥、眼睛澀痛、牙齦腫痛五心煩熱,包括手腳心發(fā)熱、心中感覺很煩躁虛性亢奮,睡眠差、性格急躁、體型偏瘦口渴喜冷飲、小便黃短、大便干燥、舌頭紅,所以,陰虛人不建議在三伏天去艾灸、曬太陽、貼三伏貼。陰虛+補陽=火上澆油。陰虛人調(diào)體質(zhì)的正確姿勢,是清熱、滋陰、生津牛羊肉性偏熱要少吃,可以吃滋陰的豬肉、鴨肉;可以喝點生津解渴的酸梅湯,代替冷飲;流汗過多的話,可以煮壺生脈飲(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3克),都是幫助補氣生津滋陰;百合、雪梨、甘蔗、銀耳、玉竹、生地、沙參、枸杞、石斛等等,都可以煮茶或煲湯。</p> <p>二、陽虛的人,借天時抓住補陽的好機會陽虛人最明顯的特征是:偏寒,怕冷,喜溫。常年手腳冰涼、面色蒼白、易疲勞乏力氣短,小便清長,大便溏稀,一受涼就拉肚子,舌頭很淡,陽虛人在炎熱的夏天,反而感覺非常舒服。所以,要在三伏陽氣最旺盛時,抓住冬病夏治的好機會,尤其是免疫力差、愛感冒、有過敏性疾病、哮喘的人。夏天陽在外,陰寒內(nèi)守。一旦放松警惕,冬天老毛病又會找上門來。空調(diào)溫度不要開得太低,冷飲、西瓜這些寒涼的食物盡量少吃。多吃點生姜、羊肉、肉桂、龍眼、山藥等溫補陽氣的食物。有條件的話,艾灸、三伏貼、泡腳,都可以進行了,既能補陽氣,又能溫經(jīng)通絡(luò)。沒條件的話那就多曬太陽吧!這是最簡單的補陽方式。但切記不要暴曬,不宜曬時間過長,15--30分鐘,如果出汗過多可以適當補充津液。</p> <p>三、痰濕的人,重在健脾祛濕痰濕重的人,最明顯的感覺是油膩、身體沉重頭發(fā)、臉上出油,長痘、起濕疹頭暈、胸悶氣短、四肢無力吃飯沒胃口、呃逆腹脹、體型肥胖口中有味、舌苔厚膩、大便粘馬桶。痰濕重的根源還是脾胃虛弱,無力運化水濕,重點要健脾祛濕。少吃肥甘厚膩生濕的食物,飲食清淡。可以用山藥、茯苓、白扁豆、芡實等熬粥;也可以喝祛濕茶、陳皮煮湯、煮粥;平時多曬太陽、多泡腳、多運動,都是幫助健脾祛濕的。</p> <p>四、氣虛的人,注意補氣一夏無病三分虛。天氣越熱,越容易傷陰耗氣,導致體力元氣不足。尤其是汗出過多,就容易氣隨津脫,造成氣陰兩虛。所以,三伏天也要注重養(yǎng)氣,可以喝點酸梅湯,可以喝點黃芪泡水,也可以直接喝點生脈飲,氣陰都補到位了。</p> <p>想趁著三伏天調(diào)體質(zhì),又擔心三伏貼、三伏灸容易上火,貼敷怕皮膚過敏、灼傷怎么辦?推薦大家一種比艾灸、三伏貼更安全平和的方式——三伏浴,大人寶寶都能用。</p> <p>在三伏天全身浸泡,通過熱氣的蒸騰,打開毛孔腠理,最大程度讓皮膚吸收藥效進而打開全身血脈經(jīng)絡(luò),排出身體污濁垃圾,加速血氣的循環(huán)運動。而且不需要辨證,不用吃藥,不用找穴位。對于體質(zhì)虛弱,免疫力低下、有哮喘、鼻炎、腺樣體、長不高等問題的小朋友來說,三伏浴非常適合冬病夏治調(diào)理體質(zhì)。而且,整個三伏天的40天中,我們只需要每一伏泡5天,一共泡15天即可。泡澡的時候,可以用下面這個方子。組成:黃芪、肉桂、干姜、當歸、太子參、杜仲、五味子、麥冬、。補陽氣、暖脾胃、生津斂汗、補血補氣、寧心安神,非常平和,也非常適合三伏天用,通經(jīng)絡(luò)、排濁氣、養(yǎng)元氣。既針對現(xiàn)在夏天高溫多汗、內(nèi)里相對陽氣不足、氣血不足、氣陰不足的情況,又冬病夏治,讓我們增強體質(zhì)后,冬天就不怎么得感冒咳嗽、過敏性疾病了。無論是陽虛、陰虛還是氣虛都適合泡。對于體質(zhì)虛弱,免疫力低、有過敏、哮喘、鼻炎、腺樣體、長不高等問題的小朋友來說,三伏天泡尤其適合。</p><p><br></p> <p>養(yǎng)生其實很簡單,因人而異、因日而異、因時而異。三伏天雖然很多人都很難熬,但還是要查漏補缺,把握好調(diào)理體質(zhì)的好時機。順應(yīng)天地,保持一顆安然的心,然后向陽而生,讓陽光燦爛而不炙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