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摘要:初一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覺醒與人際認知重構的關鍵期。本文結合林青賢《悟解》中關于“自我認知”“關系鏡像”“愛與成長”的核心觀點,從語文教學的實踐場域出發(fā),探索如何通過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語文活動,引導學生以“他者之鏡”照見自我,以“愛的語言”轉化情緒,以“夢想的底色”滋養(yǎng)成長,最終實現(xiàn)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為青春期的精神成長搭建成長的階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鍵詞:初一語文;自我認知;愛與恐懼;青春期教育;語文實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精神成長的重要依托?!背跻粚W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開始關注他人評價,渴望融入群體卻又常因人際摩擦陷入困惑;他們對“夢想”充滿期待,卻易將“野心”誤作“理想”;他們敏感于外界的目光,卻尚未掌握與自我、與他人和解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青賢在《悟解》中寫道:“朋友只是你心靈的一面鏡子”“只要你有能力感受愛,恐懼就會向你走遠”“因愛產(chǎn)生的夢想,那才被稱之為夢想”。這些洞見與初一學生的心靈成長需求高度契合。語文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天然具備“以文化人”“以言育人”的優(yōu)勢——文本閱讀是精神的對話,寫作表達是心靈的投射,口語交際是關系的演練。本文將結合初一語文教學實踐,探索如何以語言為媒介,以“自我認知”為核心,以“愛與成長”為底色,破解青春期的心靈密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閱讀教學:以“他者之鏡”照見自我的精神原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一學生的“自我認知”常呈現(xiàn)兩種極端:要么過度在意他人評價,將朋友的“好”與“不好”當作自我價值的標尺;要么陷入“自我中心”,對他人的感受視而不見?!段蚪狻分小澳阆矚g跟什么朋友在一起,可以照見你的內在”的提醒,為閱讀教學提供了重要啟示——文本是“他者的集合”,更是“自我的鏡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教授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時,我設計了“孔子的朋友圈”專題研討:讓學生以孔子弟子的視角,用現(xiàn)代口語還原“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等章句的對話場景。一個學生在筆記中寫道:“子路總說自己‘好勇’,但孔子說‘君子義以為上’,原來真正的勇敢不是打架,是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氣。這讓我想起上周和小凱為了爭橡皮吵架,其實我該先問他是不是著急用?!边@樣的討論,讓學生從文本中的人物關系里,看到了自己與朋友的相處模式——孔子與弟子的“鏡像關系”,正是學生與同伴關系的隱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類似的實踐延伸至整本書閱讀與教材經(jīng)典篇目:讀《春》時,引導學生思考“朱自清筆下的‘孩子’‘老人’‘青年’,像不像我們身邊的不同性格的同學?”;讀《散步》時,討論“母親選擇走大路,兒子選擇走小路,‘我’最終決定走大路,這背后藏著怎樣的愛與妥協(xié)?”;讀《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行》時,分析“友人因遲到而發(fā)怒”的行為,像不像我們因急躁而對朋友發(fā)脾氣的樣子?通過將文本中的“他者”與現(xiàn)實中的“自我”勾連,學生逐漸學會:他人的“好”與“不好”,不是評判的標準,而是照見自己“需要什么”“恐懼什么”的鏡子。當學生能跳出“對他人挑剔”的視角,轉而關注“我從他人身上看到了怎樣的自己”,閱讀便從“理解文本”升華為“理解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寫作教學:在文字中完成“愛與恐懼”的轉化儀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一學生的情緒體驗強烈卻表達模糊,一句“我不喜歡他”背后可能是“我害怕被他嘲笑”的恐懼,一篇“媽媽真煩”的作文里可能藏著“我渴望被理解”的期待?!段蚪狻分小翱謶直蛔⑷霅壑螅妥兂捎職狻钡挠^點,為寫作教學提供了情感轉化的路徑——文字不是情緒的宣泄口,而是“愛”的表達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七年級下冊“親情”主題單元寫作指導中,我嘗試了“情緒解碼”訓練:要求學生先記錄與父母的一次矛盾(如“媽媽總翻我手機”),然后用“三欄法”重構事件:第一欄寫“我當時的感受”(憤怒),第二欄寫“媽媽可能的擔憂”(擔心我沉迷手機),第三欄寫“我想對媽媽說的話”(“我知道您關心我,但我也需要自己的空間”)。一個學生寫道:“原來媽媽的‘嘮叨’里藏著害怕——害怕我學壞,害怕我跟她疏遠。我從來沒想過,她的‘不好’其實是‘太愛我’?!边@樣的寫作過程,本質上是將“恐懼”(被監(jiān)控的不安)轉化為“愛”(理解父母的用心),將“對抗”(指責父母)轉化為“連接”(表達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情感類寫作,我還引導學生用“成長日記”記錄“被愛”的瞬間:可能是同桌悄悄遞來的紙巾,可能是老師批改作業(yè)時的批注,甚至是陌生人一個善意的微笑。這些細碎的“愛的證據(jù)”,像一顆顆珍珠,串起了學生對“愛”的感知力。正如《悟解》所言:“只要你有能力感受愛,恐懼就會向你走遠?!碑攲W生學會用文字捕捉愛、記錄愛,他們的內心便有了對抗恐懼的“能量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口語交際與班級管理:在“吵架”中學會“親密”的溝通藝術</p><p class="ql-block">初一學生的人際矛盾多源于“不會吵架”——要么沉默回避,要么激烈指責,最終陷入“越吵越糟糕”的循環(huán)?!段蚪狻分小皶臣艿娜?,越吵越親密”的觀點,揭示了溝通的本質:吵架不是目的,而是“看見彼此需求”的契機。語文課堂的口語交際教學,恰好提供了模擬“吵架”、練習“親密”的安全場域。</p><p class="ql-block">在七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討論”單元,我設計了“朋友間的矛盾”情景模擬:兩人一組,分別扮演“總打游戲忘記約定”的小A和“覺得被忽視”的小B,要求用“非暴力溝通”公式(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對話。一組學生的對話令人驚喜:</p><p class="ql-block">小B(皺著眉):“上周三我們約好去圖書館,你又說要打游戲(觀察),我等了你一個小時,心里特別難過(感受),因為我真的很想和你一起看書(需求),下次如果臨時有事,能不能提前半小時告訴我?(請求)”</p><p class="ql-block">小A(撓頭):“對不起,我之前沒意識到你在等我(共情),其實我也覺得總爽約很不好(反思),以后我會把游戲時間調早,或者提前和你商量(行動)?!?lt;/p><p class="ql-block">這樣的練習讓學生明白:“吵架”的關鍵不是“爭輸贏”,而是“說事實”而非“貼標簽”(不說“你總是騙我”,而說“這次約好三點,你兩點五十八分才到”);不是“發(fā)泄情緒”,而是“表達需求”(不說“你根本不在乎我”,而說“我希望我們的約定能被重視”)。當學生掌握這種“有愛的溝通”方式,班級里的人際摩擦反而成了“增進親密”的契機——正如《悟解》所說:“會吵架的人,越吵越發(fā)現(xiàn)自己更懂對方。”</p><p class="ql-block">四、夢想教育:以愛為底色,區(qū)分野心與夢想的成長課</p><p class="ql-block">初一學生對“夢想”的理解常停留在“我要考第一”“我要當明星”的表層,《悟解》中“因欲望產(chǎn)生的夢想叫野心,因愛產(chǎn)生的夢想才叫夢想”的提醒,為夢想教育指明了方向——真正的夢想,應扎根于“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的土壤。</p><p class="ql-block">在“《世說新語》二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謝道韞用‘未若柳絮因風起’詠雪,僅僅是為了贏過別人嗎?”“陳太丘的朋友因遲到而發(fā)怒,反映了他怎樣的心態(tài)?”通過分析文本中人物的“行為動機”,學生逐漸意識到:被欲望驅動的“野心”,往往源于對“不夠好”的恐懼(如謝道韞可能想證明自己才華);而被愛驅動的“夢想”,則是對“生命更豐盛”的期待(如陳太丘堅守“信”“禮”,是對家庭倫理的珍視)。</p><p class="ql-block">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我的夢想樹”活動:要求學生在卡片上寫下“我為什么想成為××”(如醫(yī)生、老師、畫家),并追問三個問題:“這個夢想讓我想起了誰的愛?”“如果實現(xiàn)了,我能為別人帶來什么?”“如果失敗了,我依然能愛自己嗎?”一個想當老師的學生寫道:“我小學班主任王老師總在我寫錯字時握著我的手重寫一遍,我覺得她的手比任何獎品都溫暖。如果我當老師,不是為了被家長表揚(野心),而是想讓更多孩子像我一樣,在犯錯時感受到耐心的包容(愛)。”這樣的追問,讓“夢想”從“滿足自我”的欲望,升華為“滋養(yǎng)他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結語</p><p class="ql-block">初一語文教學,從來不是簡單的“字詞句段”訓練,而是“以語為鏡,以愛為橋”的心靈成長課。當我們引導學生用文本照見自我,用文字轉化情緒,用對話學會連接,用夢想連接愛,他們便逐漸掌握了青春期的“成長密碼”——看見別人的好,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看見別人的不好,是為了更好地成長;而所有的關系與夢想,最終都指向“愛自己,愛他人”的生命智慧。</p><p class="ql-block">正如林青賢在《悟解》中所言:“當你活成一束光,自然會照亮身邊的人。”作為初一語文教師,我們的使命或許正是:用語言的溫度,為學生點亮心燈;用語文的力量,助他們成為“有愛的人,會愛的人,因愛而勇敢的人”。</p><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p><p class="ql-block">[1] 林青賢. 悟解[M]. 廣州: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23.</p><p class="ql-block">[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p><p class="ql-block">[3] 王榮生. 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M].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