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臨近暑期,進入旅游旺季。游山玩水,免不了走走名山大川,訪訪古寺幽觀。普通人無人邀請留言,可能會像孫悟空一樣留下“某某某到此一游”的惡俗文字;而古代像蘇軾一樣的名人才子,則往往會被邀請或主動留下墨寶詩作。</p><p class="ql-block">《題西林壁》,就是蘇軾游廬山時在西林寺題寫下的名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國學堂,將于本周六即28日下午2:00~4:00,在騰訊會議上一次公益課,與愛好古詩、愛好蘇軾的朋友一起感受《題西林壁》的理趣,體會“系統(tǒng)閱讀”的好處。</p><p class="ql-block">想聽課學習的朋友,按下面的騰訊會議號碼在本周六下午2:00前進入,我們一起細品《題西林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閱讀思考,思考從質(zhì)疑提問開始。</p><p class="ql-block">我今天早晨嘗試“質(zhì)疑”,提出了14個問題,以此拋磚引玉,希望大家提出更多的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從“題西林壁”這個標題,直觀上可以獲得什么信息?</p><p class="ql-block">2、《題西林壁》這首詩屬于七絕,七絕一般有什么特點?與七律有什么區(qū)別?</p><p class="ql-block">3、據(jù)說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五月(1084)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jīng)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又在廬山與佛印、總長老等相處。那么這首詩的內(nèi)容,與他的命運轉(zhuǎn)折有沒有關系?這首詩的風格,與他的同伴參廖及廬山所見人物有沒有關系?</p><p class="ql-block">4、“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橫”是什么角度?“側(cè)”是什么角度?“嶺”和“峰”都是山的構成部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哪里?</p><p class="ql-block">5、“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話省略了東西?省去了什么?請補出來。這種省略句子成分或內(nèi)容的修辭叫什么?</p><p class="ql-block">6、“遠近高低各不同”,“遠近”是什么角度?“高低”是什么角度?“各不同”指什么“各不同”?</p><p class="ql-block">7、廬山是中國的名山,你對它了解多少?由“廬山”這個詞,你能聯(lián)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其他東西?</p><p class="ql-block">8、“真面目”是相對于“假面目”而言的。在廬山游玩一遭,蘇軾抓到廬山的“真面目”了嗎?</p><p class="ql-block">9、與“此山”相對的概念是什么?與“此山中”相對的概念是什么?</p><p class="ql-block">10、詩中哪一個詞揭示了這首詩的落點是在談認知問題?</p><p class="ql-block">11、從這首詩看,對廬山的認知與眼睛有關,還和什么有關?</p><p class="ql-block">12、從這首詩內(nèi)容看,作者的視角是宏觀還是微觀?從這首詩主旨看,作者的落點是形象還是抽象?</p><p class="ql-block">13、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這首詩的體裁可以定位為什么詩?</p><p class="ql-block">14、由蘇軾這首《題西林壁》,你聯(lián)想到了生活中或歷史上哪些事情?</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