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粒種子破土,是生命對世界的宣言;一個故事展開,是心靈對生命的禮贊。在這萬物生長的時節(jié),我們相聚于“新芽”思享會,聆聽四位老師用教育的溫度與智慧,講述那些關于成長、關于遇見、關于生命本身的動人故事,共同編織屬于我們的“生命敘事”。</p> 新芽初綻,共赴一場生命的邀約 <p class="ql-block"> 初夏的風,帶著青草的氣息拂過校園。在溫馨的圖書室,老師們懷揣著對教育的赤誠和對生命的好奇,如約而至“新芽”思享會。本次活動的主題聚焦“生命敘事”——在教育的田野里,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獨特的生命之書,每一次師生互動都是一次生命的對話與書寫。我們期待,通過分享與碰撞,探尋生命教育的密碼,點亮彼此心中的教育之光。</p> 篇章一:聆聽·生命故事的回響 <p class="ql-block">王佳慧老師:滿天星</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場不期而遇的旅行。當“一(3)班”的稚嫩童聲哼唱起《小星星》,靈感乍現(xiàn):每一顆星雖小,匯聚卻成璀璨星河;每一朵滿天星雖微,簇擁便成爛漫花海。于是,“滿天星班”誕生了,班徽承載“燦爛、團結、真誠、友愛”的愿景,班詩班歌記錄童真。</p><p class="ql-block"> 我們用“晨誦、午讀、暮省”浸潤心靈。晨誦隨四季流轉,喚醒黎明;午讀以繪本為舟,識字潤心,孩子們繪導圖、制小報,智慧悄然生長;暮省則讓童言流淌,一句句稚語匯成《滿天星班刊》,封存純真時光。</p><p class="ql-block"> 儀式點亮日常:公眾號“滿天是星”珍藏點滴光影;親手播種班花,見證生命萌發(fā),也領悟教育真諦——每個孩子自有花期,靜待花開是師者的溫柔守護。更難忘為留守兒童策劃的驚喜:當父母的愛穿越屏幕,俊俊的淚水由思念化為感動,印證了“沒有誰的靈魂是機器”,唯愛與真心方能滋養(yǎng)靈魂。</p><p class="ql-block">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滿天星班的故事還在書寫,堅信看見每個生命,用愛守護,這趟旅程終將收獲滿天星光與發(fā)光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范立苗老師:載勤舟,心向行行</p><p class="ql-block"> “勤舟班”——這艘承載35顆純真心靈的小船,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銘,在教育海洋中堅定啟航。</p><p class="ql-block"> 初航時,我們以“名字帳篷”點亮個性星光,用“姓名接龍”打破陌生壁壘,讓“勤舟號”凝聚成隊。破浪前行,我們在“超音速”中揮灑勤勉汗水,于“坐地起身”里鑄牢信任基石,九支特色鮮明的小隊(如蝴蝶、深海、凌云等)共同烙印下“勤舟”協(xié)作進取的船魂。</p><p class="ql-block"> 續(xù)航致遠,書香為帆。每日午讀靜水深流,閱讀考級全員晉階,曾經(jīng)的坐立難安者亦登頂“王者”,知識的光芒照亮航程。</p><p class="ql-block"> 家校是堅實的港灣。紅色十公里遠足,風雨同行。磨礪中,楓樹的啟示喚醒了堅持,康康的援手詮釋了擔當,終點齊誦《可愛的中國》,同舟共濟的精神在實踐里升華。</p><p class="ql-block"> 三年航程,“勤”刻入日常骨髓,“舟”融于點滴互助。我們尊重每一朵花的姿態(tài),守護每一棵樹的生長。愿這艘以勤為槳、以共濟為心的“勤舟”,載著獨一無二的靈魂,駛向各自光芒萬丈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周龍海老師:青葛成長記</p><p class="ql-block"> 在葛源青苗小學四(1)班,三十五株“小青葛”在教室的沃土中悄然拔節(jié)。班徽之上,綠芽破土,環(huán)繞著三十五枚彩色手印——“心沐于紅,青勝于藍”的誓言,如葛的花語,凝成“守望與執(zhí)著”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春風里,孩子們躬身紅土地,種下葛苗,也埋下期待。挖葛根時聆聽老農(nóng)講述葛的千年故事,清洗、切片、晾曬……直至葛片在暖陽下卷曲如笑紋。在美食課上,葛粉羹晶瑩剔透,葛片茶清香四溢,勞動的甘甜與祖先的智慧在舌尖流轉。他們用畫筆描摹葛藤的堅韌,用思維導圖梳理葛根的珍貴,文字里躍動著“失敗也如銀河漩渦”的童趣。</p><p class="ql-block"> 教室后窗也生長起一片綠意盎然的花園,孩子們細心照料著風信子、水仙與月季,靜待生命在瓶中舒展。曾經(jīng)沉默的小鑫,也在耐心的鼓勵中舒展如芽,聲音日漸清亮,終能響亮應答于課堂之上。</p><p class="ql-block"> 晨誦浸潤書聲,十公里遠足踏過清湖村的炊煙與葛溪河的波光,稚嫩而莊重的《可愛的中國》回響在紅軍操場。生日會上,一張張如花笑靨綻放;暮省時分,點滴溫暖沉淀心田。</p><p class="ql-block"> 班徽上的嫩芽已蔓延為藤蔓,孩子們深知要如葛根深扎知識土壤,似葛藤勇敢向上攀爬。教育如《詩經(jīng)》所詠:“葛之覃兮”——當孩子們說出“我們是葛源的根”,紅土地上的生命故事,方才在歲月舒展處寫下序章。</p> <p class="ql-block">周澤宏老師:等每顆種子花開</p><p class="ql-block"> 葉圣陶先生言:“教育是農(nóng)業(yè)而不是工業(yè)。”執(zhí)手一2班這一年,我深諳其意:孩子如種,各有生命密碼。有的破土即見生機,有的則需漫長蓄力。唯以農(nóng)人般的耐心深耕、靜候,方見花期各異,次第綻放。</p><p class="ql-block"> 初時混沌,需蹲身傾聽破土之聲。面對好動如風的趙澤宇,曾因他攀爬門框而粗暴制止,卻見他眼中抗拒。轉而蹲身引導:“你跑得真快,像能拿第一的運動員!可總跑出教室,怎敢讓你比賽?”自此,他漸歸課堂,領讀之聲洪亮,已是另一種“第一”。</p><p class="ql-block"> 抽芽之際,當拂去偏見,見獨特光芒。一位成績不佳的男孩,手抄報卻驚艷——月光、奔馬、戰(zhàn)斗機器人,線條飛旋。問他“為何繞線?”答曰:“是特效!”分享專業(yè)畫作,他眼中燃起向往。教育的鑰匙,原不在成績單里。</p><p class="ql-block"> 成蔭之時,責任滋養(yǎng)集體之林。設“綠蘿管理員”、“衛(wèi)生督察員”,讓每個孩子找到坐標。鄭卿瑞認真為小組打分,陳貝瑤默默清掃角落。職責賦予“被需要”的價值,那檢查桌面的認真眼神,正是集體榮譽的注腳。</p><p class="ql-block"> 時光為箋,書寫生命之詩。綠蘿漸高,畫本漸滿。我深知:教育非雕刻,是澆灌、施肥、靜待春風?;ㄆ诟鳟悾虼夯蛳?,或越秋冬——只要深扎根系,每顆種子終將在屬于自己的時節(jié),說出那聲獨一無二的“花開”。</p> 篇章二:共議生命敘事 <p class="ql-block">付靈明校長:本次新芽思享會主要圍繞新教育生命敘事和班級活動展開,核心在于提煉清晰主線。敘事非活動堆砌,需緊扣“締造完美教室”的育人目標,展現(xiàn)學生通過系列活動(如師生、生生、家?;樱┇@得的切實轉變與成長。應如李澤豪老師去年所述,聚焦個體蛻變,以點帶面,挖掘感人故事。近期四年級學生為迎接學科檢測,在體育鍛煉中“咬牙堅持”的精神,即是彰顯班級風貌、體現(xiàn)育人成效的鮮活素材。</p><p class="ql-block"> 班名、班歌、班詩等班級文化元素需巧妙融入敘事背景,增強認同感(如青葛班),避免活動與理念脫節(jié)(如“滿天星”班)。</p><p class="ql-block"> 教師們要善用手機,捕捉與孩子相處的平凡瞬間,積少成多。教育是場修行,這些真實的記錄不僅能打動他人,更能感動自己,是生命敘事最深厚的底蘊。</p><p class="ql-block"> 全體班主任需用心修改文稿,深刻理解:動人敘事源于日常修行中對育人細節(jié)的珍視與記錄,唯有如此,方能在更高舞臺展現(xiàn)葛源青苗的教育風采。</p> <p class="ql-block">顧翠娥副校長:今日多位班主任的生命敘事展示各具風采,亦顯精進空間。王佳慧老師的敘事情感豐沛,然班級文化僅以門口聞歌一筆帶過,若能深掘如折小星、齊唱班歌等活動,將使“星星班”的文化意蘊更為飽滿。周志宏老師主線清晰,但需補充本學期鮮活事例,使成長故事更立體;其課件底色過濃影響文字辨識,需調(diào)整。范立苗老師課件制作精心卻因視頻未打包導致佐證缺失,后期講述稍顯匆促,語言可再凝練。周龍海老師以視頻佐證,感染力強,唯需注重素材細節(jié)——如誦讀時背景雜物、慶生時講臺凌亂,以免減損整體美感。</p><p class="ql-block"> 四位用心呈現(xiàn)者啟示全體同仁:教育生命的光華,源于日常對育人瞬間的敏銳捕捉與細致整理。真實動人的故事,終需細節(jié)的沉淀與技術的周全,方能在講述時綻放從容而完整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蔡立媜副校長:凝練敘事之力,課件需克制文字密度,杜絕大段文本堆砌,著力平衡圖文關系——關鍵圖片應醒目突出,必要時優(yōu)化視覺呈現(xiàn)。避免工作匯報式的一二三分點,以精煉標題引導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 告別理性報告腔調(diào),擁抱故事的溫度。深挖日常教育中的動人片段——師生互動、家校溝通皆可成金。用語文教師的筆力渲染情感高點,讓語言如溪流般浸潤人心。避免“首先、其次”的割裂感,以感性敘事構建完整的情感脈絡,使講述本身成為心靈的對話。</p><p class="ql-block"> 教育敘事非素材陳列,而是以美學形式包裹生命成長的內(nèi)核。當嚴謹?shù)恼n件設計、飽含情感的語言表達與多維立體的內(nèi)容編織共舞,方能在講臺上綻放直抵人心的教育星光。</p> <p class="ql-block">蔡軒東副校長:這場關于教育的探討直抵本質(zhì):班主任打造的班級文化,其核心在于“生命教育”,這遠非過往專注分數(shù)、功利或職業(yè)規(guī)劃的路徑所能企及。生命教育的真諦,在于平等看見每一個鮮活個體——無論聰慧或遲緩,幸?;蚶ьD,皆應獲得有教無類的目光與包容;更在于真誠欣賞不同生命狀態(tài),對優(yōu)秀者不吝掌聲,對弱勢者施以援手。</p><p class="ql-block"> 然而,看見與欣賞并非終點。真正的教育在于“賦能生命成長”。警惕流于形式或表演的敘事——若班級活動與文化建設未能切實轉化為學生內(nèi)在力量與學業(yè)精進,便是未達教育本意。班級文化絕非為賽事突擊的裝飾,它需要班主任圍繞核心價值,以“日日踐行的誠意”去澆灌,讓真實的教育故事自然生長。</p> <p class="ql-block">王灶主任:三位男教師的“生命敘事”展示,雖飽含熱情,卻顯露出共同的缺憾:故事流淌成了急促的時間線。</p><p class="ql-block"> 核心癥結在于“禮重情義輕”:活動鋪陳濃墨重彩,育人內(nèi)核卻輕描淡寫。PPT中照片色彩混雜、曝光過度或背景干擾,教室桌椅散亂、物品堆積的細節(jié),無形中削弱了教育應有的莊嚴感。</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教育敘事,需掙脫線性束縛。當活動僅成事件清單,其轉化心靈的力量便被遮蔽。建議“輕事件鋪陳,重意義開掘”——壓縮前期活動描述,將寶貴時間賦予學生個體成長軌跡的深刻剖析:那些對家鄉(xiāng)萌生的熱愛、從畏懼走向勇敢的瞬間、堅持中淬煉的品格……這些才是教育敘事最終應抵達的深刻回響。</p> <p class="ql-block">戴鍇奕老師:四位教師需優(yōu)化肢體語言,減少零散動作,保持端正姿態(tài)并在關鍵處進行精準示范;同時需特別注意糾正“厚薄”、“興奮”等詞語的發(fā)音準確性。針對多媒體運用,周龍海老師視頻同時疊加播放自帶音樂與現(xiàn)場背景音樂導致聲效雜亂,破壞了整體美感。此外,周老師的講述被指出缺乏自然起伏,過于接近朗誦腔調(diào),未能體現(xiàn)講故事的生動感。最后,王佳慧老師的動人之處在于親情表達,建議完整呈現(xiàn)父親的關鍵話語以強化情感沖擊,避免該環(huán)節(jié)過于倉促帶過。</p> <p class="ql-block">江志宏老師:我覺得需關注幾處細節(jié)以臻完善。班詩呈現(xiàn)時翻頁稍快,未能讓觀者充分品味。視頻中,最右側學生朗誦中途整理窗簾,且整體隊列略有晃動,需強調(diào)保持姿態(tài)穩(wěn)定。盆栽視頻背景音過大,在其短暫播放期間,講解可暫停,避免聲音重疊。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您為孩子們精心準備的驚喜活動——購置繪本與盆栽,這份用心與善意值得更充分的展現(xiàn),不宜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最后,當學生展示其畫作并解釋“連線攻擊特效”時,宜先給予真誠贊賞,肯定其創(chuàng)意,隨后再引導探索更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避免直接以“還有更厲害的”可能帶來的無意挫傷。這些細微處的調(diào)整將使展示更具感染力與教育溫度。</p> <p class="ql-block">對于四位老師的生命敘事,每位班主任紛紛提供了寶貴的建議:</p><p class="ql-block"> 周龍海老師需優(yōu)化肢體語言的簡潔性與站姿的端正性,同時強化“厚薄”“興奮”等詞語的發(fā)音準確度。王佳慧老師的動人場景宜完整呈現(xiàn)關鍵對話,避免班詩等環(huán)節(jié)切換過快。三位男教師需突破線性敘事的局限,減少活動過程的冗長鋪陳,聚焦教育內(nèi)核的升華——將活動轉化為學生成長的契機,深挖“紅土地上的成長課”等環(huán)節(jié)的教育意蘊,實現(xiàn)“禮輕情意重”的敘事境界。</p><p class="ql-block"> 多媒體運用需避免音效重疊,可分段設置背景音樂。教師需平衡“事件描述”與“育人價值”的筆墨分配,避免“事情重而教育輕”。尤其要深化活動對學生行為轉化與精神成長的剖析,讓教育敘事在抒情處煥發(fā)力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