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關于煩惱的種類,經(jīng)中說有八萬四千煩惱。簡單歸納,主要有貪、嗔、癡、慢、疑五種。貪,是對事物的貪求和占有之心。嗔,是對不喜歡的境界生起仇怨、苦惱、損害等情緒。癡,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從而引發(fā)錯誤的觀念與言行。慢,是執(zhí)著自身長處而輕視他人。疑,是因缺乏智慧而對真理產生懷疑。</p><p class="ql-block">煩惱潛伏在我們心中,那么,它和我們是什么關系?我們感受一下,當煩惱生起時,內心是什么感覺?當我們生起貪心時,則會覺得,我現(xiàn)在很需要金錢,需要汽車,需要權力,這些東西對我很重要。有沒有這種感覺?是不是覺得,當我們需要什么,對它很在乎的時候,這種貪著之心就成了我們的化身,和自己不分彼此?</p><p class="ql-block">當我們生起嗔心時,我們是不是覺得:我在生氣,這個氣必須要生。這樣才有滿足感,同時讓自己覺得很痛快,很強大——我是不好惹的,不好欺負的!有沒有這種感覺?當我們陷入慢心時,會覺得自己很優(yōu)越,高人一等。比如我們有某方面的長處,受到他人肯定,或是取得一定成就時,會立足于這個長處,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有時候,我們又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從而陷入自卑。這時候,自卑就代表了你。</p><p class="ql-block">所以說,煩惱是自我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執(zhí)不是孤立的存在,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煩惱,都是我執(zhí)的得力助手,和我執(zhí)密切相關。貪代表我的存在,嗔代表我的存在,慢也代表我的存在。每種煩惱產生作用時,都會讓自我得到某種滿足。</p><p class="ql-block">在滿足的同時,又給自我?guī)頍o盡痛苦。比如過分在乎,就會導致焦慮、恐懼、沒有安全感。嗔恨、我慢等煩惱也是同樣,會帶來種種負面情緒和傷害。禪宗有個公案叫“家賊難防時如何”,煩惱就是我們的家賊,一天到晚做著“損法財,滅功德”的壞事。面對這些防不勝防的煩惱,我們該怎么辦?祖師的回答是:“識得不為過?!弊R就是認識,你知道他是賊,就可以提防了。</p><p class="ql-block">從太極修行來說,就是內心要有正知。煩惱的生存基礎是不正知。我們在不正知的狀態(tài)下,才會把煩惱認定為我,不懂得和煩惱保持距離,甚至會成為煩惱的奴隸。如果我們建立正知,就能看到煩惱的過患,看到煩惱是敵人,不是“我”。</p><p class="ql-block">就像《楞嚴經(jīng)》說的“客塵”,要認清它是客人,不是主人。這一認知非常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