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12:恒河猴實驗 01<br>之前看電影《抓娃娃》寫了華生的艾伯特實驗,華生的觀點是:<br>通過環(huán)境塑造,可以像機器一樣馴化孩子。<br>看了沈騰馬麗的《抓娃娃》:想起了這位心理學家的“邪惡實驗”<br>在華生的理論中,是可以忽視孩子的內在情感需求的。<br>當然從后面的歷史發(fā)展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答案了,忽視孩子情感需求必然是錯誤。<br>其實一名心理學家,就證明了華生的錯誤。<br>這位心理學家就是哈洛。<br><br>他利用恒河猴做了著名的代母實驗。 02<br>起先,哈洛將剛剛出生的恒河猴獨自放在籠子里面,提供正常飲食。<br>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當哈洛拿走籠子底部柔軟的絨布之后,小猴子變得煩躁不安。也就是小猴子對那塊絨布產(chǎn)生了一定的依賴。<br>為此,哈洛設計了兩個代母:<br>一個是絨布媽媽,用一塊絨布包裹著鐵絲,觸摸起來很柔軟,也很溫暖,但是不能提供吃喝。<br>一個是鐵絲媽媽,沒有絨布,看起來冷冰冰的,但是鐵絲媽媽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并且是24小時持續(xù)供奶。<br><br>剛開始,猴子喜歡和鐵絲媽媽待在一起,畢竟有奶就是媽。<br>不過,漸漸地,猴子更加愿意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只有在饑腸轆轆的時候,猴子才會去鐵絲媽媽那里喝奶,只是一旦吃飽,又馬上回到絨布媽媽那里。 接著,哈洛把實驗進一步升級,他把蜘蛛、小猴、小熊等發(fā)條玩具放進籠子。猴子看到這些會動的玩具,很害怕,馬上躲到絨布媽媽的懷抱中。<br><br>如果此時把絨布媽媽拿走,猴子哪怕感到再害怕,也沒有到鐵絲媽媽那里,而是繾綣在一個角落,一邊顫抖一邊呻吟。<br>最后在哈洛在這個實驗中,得到了一個著名的結論:<br>愛源于接觸,而非食物。<br>孩子對母親的情感需要,遠遠大于生存需求。<br><br>當我看到哈洛這部分實驗的時候,其實我腦海中想起的是多年前在寄宿制學校帶一年級的場景,對于那些年紀還很小、第一次住校的孩子們,是不是如同實驗中的恒河猴一樣,雖然這些孩子帶在學校里面也是不愁吃穿,但是一些在剛剛離開父母住宿的時候也是表現(xiàn)極度不安的情緒。所以當時在開第一次家長會的時候,我就家長們說了,孩子們可能會有輕微的分離焦慮,大家給孩子準備一個毛絨玩具吧,最好就是日常孩子在家中睡覺時候一直抱著的。<br>另外,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簡單的肢體接觸也是必要的,不過肯定在一定限度之中,比如給孩子肯定的時候,可以摸摸孩子的頭、輕輕拍拍孩子肩膀。<br><br><br> 03<br>不過,哈洛的實驗到此并沒結,后期是不斷增加各種變量。<br>比如在之后的實驗中,哈洛給毛絨媽媽加了一幅可以以假亂真的猴子面具,這樣一看,這個毛絨媽媽更加逼真了。<br>照道理說,是不是小猴子會更加親近帶上面具的毛絨媽媽。<br>可是實驗中,小猴子的表現(xiàn)大大出乎意料。他們看到帶著面具的毛絨媽媽,表現(xiàn)得很害怕,不停尖叫,跑到籠子一角,身體劇烈抖動。<br>當實驗人員把毛絨媽媽面具轉到背面的時候,小猴子又過來跟毛絨媽媽一起玩耍了。不過當實驗人員再一次把面具轉向正面,小猴又開始表現(xiàn)得不耐煩,甚至還企圖把面具撥回去、或者扯掉。<br>看到這些小猴子始終喜歡最開始那個無臉媽媽。<br>再后來,哈洛對于實驗進行了殘忍升級。<br>在毛絨媽媽身上安裝了一個機關,只要小猴子一上來,一觸發(fā)機關,毛絨媽媽的懷中就會射出尖銳的釘子、或者直接噴射出冰冷的水珠。<br>此時此刻,大家想一想,小猴子面對具備傷害功能的媽媽,還有什么表現(xiàn)。<br>結果實驗結果,讓在場所有人大吃一驚:<br>即使面對傷害,被釘子扎得遍體鱗傷。小猴子也要和媽媽在一起,也要毫不猶豫投向媽媽的懷抱。<br>至此,哈洛又得到一個結論:<br>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對媽媽的愛是無條件的。即使面對一個傷害自己的媽媽,也會一如既往愛著媽媽。<br>也就是,我們的孩子比想象中要愛你。<br>這些年,我們在網(wǎng)上看到過很多,父母打罵、虐待孩子的視頻,透過視頻,看到那些父母對于自己的孩子有多么殘暴。但是看看視頻中孩子的反應,沒有逃跑,任父母打罵,他們是一遍遍被父母打倒在地,自己一遍遍站起來,在邊上安靜待著。<br>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他的父母。<br>包括在學校中,一些孩子對于老師產(chǎn)生了深深的依賴,此時老師做出一些傷害行為,孩子可能都還沒有意識到。這也是產(chǎn)生師源性傷害的一個重要原因。 <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