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唐三百年中,有三個長安韋曲的韋家族人,做了三個典型和珍貴的美食貢獻:</p><p class="ql-block">?第一個,公元707年,武周宰相韋巨源,在李唐復(fù)辟兩年后,通過與皇后韋夫人同族關(guān)系認干妹,再復(fù)宰相,為答謝干妹夫中宗李顯,設(shè)《燒尾宴》,成為中國宴飲史上的一座高峰。如今世上流傳下來的燒尾宴菜單58道,皆為“得其異者記之”,在當年都很奇異高端時尚。</p><p class="ql-block">?第二個,玄宗、肅宗時期的大臣韋陟,他可以稱為盛唐時期第一美食家,當年長安誰家的菜不經(jīng)過他認可,很難成名。長安第一名吃“葫蘆雞”,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來自韋陟家的“囫圇雞”。</p><p class="ql-block">?第三個,如圖,出土于1987年7月長安縣南里王村的一座唐朝韋氏家墓,現(xiàn)珍藏于陜西省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專家考證,該畫面反應(yīng)的應(yīng)該是盛唐后的中唐時期,宴飲地點應(yīng)該是戶外,就餐已然不是席地而坐了,已經(jīng)升級為“飯菜上桌,人員上凳”的模式了。只不過,凳很寬大,依然保留人們在地面席子上盤腿而坐的習慣,但雙腿也可以下垂地面(畫面中凳子頂端兩人)。這個出土的壁畫,把日本和臺灣學者普遍認為國人用餐時使用桌子凳子的歷史提前了100多年。(以前的證據(jù)圖畫為韓熙載夜宴圖,是這幅畫百年之后的作品,當然那幅畫,水平更高更精細更傳神)。</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沒有現(xiàn)場制作,應(yīng)該是戶外野炊:</p><p class="ql-block">1:食物都是前一兩天準備好的“預(yù)制菜”,很可能就是踏青時節(jié)的寒食場景。</p><p class="ql-block">2.女性沒有上桌的,其中一個女性肩上還坐著一個猴或小孩。</p><p class="ql-block">?3.服務(wù)生為穿靴男童,一人一次端三個酒杯或羹盅。</p><p class="ql-block">?4.桌上食物用大寫意加白描手法展現(xiàn)——讓你猜,就不告訴你[捂臉]</p><p class="ql-block">?5.餐桌U型排位,一端中間放蓮花羹盆或酒尊(可能性?。蛴赡型⒑蠓炙椭髻e。</p><p class="ql-block">?6.仿古戶外宴飲或堂食,或可借鑒并體驗古人就餐場景與坐姿體驗(今天的人盤腿而食估計坐不了多久[捂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餐和坐”的用餐場景升級,可能和戶外有關(guān),戶外鋪設(shè)筵、席,非土即草,估計還有蟲子蚯蚓類。而用桌凳,可以解決上述不便。但飲食習慣和今天意義上的“飯菜上桌,人員上凳”有很大區(qū)別:這時的桌凳基本同高,人在凳上盤腿而坐,食物擺放在與凳同高的桌上,本質(zhì)上還是“席地就餐”的模式。今天的就餐,坐凳解放雙腿,餐桌升高,便于夾取菜肴。想想看,假如今天的餐桌和凳子一樣高,你即就是不盤腿而坐,夾取菜也不方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