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女兒是在三年前第一次游覽過王家大院,時隔三年后,今年國慶假期我們自由行的第一站就是王家大院,這次是女兒為了陪我而同游。盡管下著小雨,但游人還是相當多,因行程時間倉促,所以基本上是走馬觀花,無暇細品。即便如此,王家大院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氣派而又精美的建筑和雕刻藝術,在頭腦中變成了一個個的元素符號,又逐漸放大,匯集成為一個整體。 </h1><h1> 與三年前相比, 現在的王家大院,有些地方加裝了鐵欄桿或通道,雖然加強了保護措施,卻感覺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和美感。因此,將這次和三年前的照片合在一起精選出一部分,做成這篇印象篇。</h1> <h1> <br>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靜升鎮(zhèn),總建筑面積有25萬平方米,對游人開放的僅是建于乾隆、嘉慶年間的高家崖和紅門堡兩組建筑群,雖只占整個王家大院的約五分之一,竟已容納了百余座院落、千余間房屋。<br>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是一座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景區(qū)。<br></h1> <h1><br> 高家崖建筑群由靜升王氏十七世孫王汝聰、王汝成兄弟倆修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面積達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嚴格按照封建等級制度建造,院內雕藝精湛的磚、木、石三雕裝飾品,題材繁多、內容豐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獨特的治家理念。</h1> <h1> 從東大門進入王家大院,先看到的就是高家崖建筑群。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為三進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旁的繡樓外,又都有各自的廚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周邊堡墻緊圍,四門擇地而設。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門多達65道,又獨立成章。<br></h1> <h1> 王家大院的建筑中處處可見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其題材豐富、技法嫻熟,大量采用了中國民間認可的各種象征、隱喻、諧音、甚至禁忌的藝術形式,將花鳥魚蟲、山石水舟、典故傳說、戲曲人物或雕于磚、或刻于石、或鏤于木,體現了清代建筑裝飾的風格,將儒、道、佛思想與傳統(tǒng)民俗文化凝為一體。<br></h1> <h1> 紅門堡和高家崖兩組建筑群相隔一條深溝,由一座石橋相連接,橋東是高家崖,橋西是紅門堡,來往交通全靠這座石橋。</h1> <h1> 紅門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總面積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從低到高,是堡,又似城。由四排院落組成,左右對稱,中間主巷道與三條橫巷,組成一個規(guī)整的"王"字,同時隱含"龍"的造型。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結構和裝飾上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堡內88座院落各具特色,無一雷同。</h1> <h1> 王家大院的建筑裝飾,是清代"纖細繁密"的集大成者,結構附件裝飾均絢麗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額枋、雀替等處的木刻,柱礎石、墻基石等石刻裝飾以及各院落內的楹聯匾額,形式多樣,做工極佳,體現了中國古代北方地區(qū)民居 "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筑特點。</h1> <h1> 王家大院的建筑藝術,有著 "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特征。且凝結著自然質樸、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xiāng)土氣息。<br></h1> <h1> 位于王家大院景區(qū)內的靜升文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已有近7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鄉(xiāng)村文廟。<br> 靜升文廟規(guī)模雖小,面積僅3500平方米,卻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尊經閣等一系列的建筑,并配有被稱為"天下第一壁"的雙面鏤空石雕"鯉魚躍龍門"午壁。</h1> <h1> 王家大院堪稱是一座難得的建筑藝術寶庫,享有"華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等一系列美譽,名列原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頒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的榜首.。王家大院是黃土高原地區(qū)北方民居的顯著代表,也是國內最大并且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以其典型而獨特的"窯—巷—堡"生活化村寨民居建筑風格而聞名于世。</h1><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謝謝欣賞!</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