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戰(zhàn)地記者戰(zhàn)場紀實 ——記41軍123師政治部攝影干事陳朝榮 (一)

瑪麗

<h3>作者:陳朝榮</h3><h3>攝影:陳朝榮</h3><h3>編輯:瑪 麗</h3> <h3>  1979年3月14日,戰(zhàn)地記者陳朝榮前線歸來,廣西龍邦凱旋門留影。(廣州軍區(qū)宣傳科記者段秋生攝)</h3> <h3>  瑪麗的話</h3><h3><br></h3><h3> 與戰(zhàn)地記者陳朝榮的見面是通過41軍122師警衛(wèi)連曾沙戰(zhàn)友,41軍123師369團我的同學廖鑄偉的關(guān)係,2017年6月26日一個夏日,在廣州番禺一次戰(zhàn)友小聚會認識的。</h3><div><br></div><div> 初次見到陳朝榮,他不高的個子,人特別有精氣神,上過戰(zhàn)場的軍人就有點不一樣,至少我是這么認為。見面握手相互介紹,我的印象是,滿臉綻開笑容,熱情健談,總離不開他戰(zhàn)場拍攝的話題,尤其是他的人物寫生藝術(shù)拍攝效果非常棒,水平很專業(yè)。</div><div><br></div><div> 陳記者約70來歲的人,我努力地在他身上找尋當年打仗時在戰(zhàn)場上的英姿,想象不出那個在戰(zhàn)場上全副武裝,身背照相機的戰(zhàn)地記者是個什么樣子。但聽他一講開當年在戰(zhàn)場的故事時,那個身背照相機的記者,不要命,無懼死,向前再向前,近距離拍攝戰(zhàn)場驚險鏡頭的勇敢,心中無比佩服!</div><div><br></div><div> 陳朝榮是我第一個見面認識的軍隊戰(zhàn)地記者。</div><div><br></div><h3> 自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打響后,我每天最關(guān)心的就是前線消息。辦公室有7—8份報紙,上午報紙一到,其他的報紙先撂一邊,專揀《解放軍報》看,特別關(guān)注報紙刊登的新聞圖片。因為我先生(那時還未婚)所在部隊42軍高炮團參加了這場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所以比別人更多了一份關(guān)心和關(guān)注及擔憂。從那時起,戰(zhàn)地記者就給我烙下了深深印記。</h3> <h3>  陳朝榮在廣西靖西龍邦十二道門高地</h3> <h3>作者簡介</h3> <h3>陳朝榮,廣東揭西人,生于1942年4月,1962年6月參軍,1965年任41軍123師政治部新聞報導員、攝影干事。1979年2月17日參加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為戰(zhàn)地記者。</h3><h3>戰(zhàn)后轉(zhuǎn)業(yè)至廣東省計生委工作,后任廣東省計劃生育宣教中心、培訓中心副主任。國家一級藝術(shù)家,塔山之星勛章榮獲者,瑞典皇家藝術(shù)學院榮譽博士,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際名人協(xié)會高級會員,廣東攝影家協(xié)會高級會士。</h3><div>《解放軍報》、《南方日報》、《廣東人口報》、《精彩人生叢書》、《家政》、等報刊先后報導其事跡。并著有《戰(zhàn)地記者見聞錄》、《舍己救人好干部邵榮雁》、《瓊崖小兵》、《要飯籃與照相機》等書。</div><div>簡歷已入選于《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文藝界名人錄》及《中華人物辭?!?。</div> <h3>1972年,陳朝榮拍攝的作品《乘勝前進》入選全國攝影藝術(shù)作品展覽?!度嗣袢請蟆贰ⅰ督夥跑妶蟆?、《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以及部分省級報紙、畫冊刊用。同時,底片作為軍史資料被軍事博物館收藏。下圖</h3> <h3>一幅題為《飛渡》,反映41軍123師偵察兵苦練殺敵本領(lǐng)為題材的作品,入選1976年全國攝影藝術(shù)作品展覽。同時,又入選總政治部編印,作為向解放軍建軍50周年獻禮的大型歷史畫冊《中國人民解放軍攝影作品選集》,底片又被收錄為軍史資料。下圖</h3> <h3><font color="#010101">1999年,陳朝榮撰寫的《戰(zhàn)地記者見聞錄》一書終于印刷完成面世。這本書以作者的戰(zhàn)場親歷,敘述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41軍123師在執(zhí)行穿插任務中所發(fā)生的故事,生動、真實。</font></h3> <h3>  全書共分二十二個章節(jié),共約23萬字,戰(zhàn)場上拍攝了近200幅圖片?!稇?zhàn)地記者見聞錄》,作者陳朝榮以紀實手法講述了當年出境作戰(zhàn)的極度危險,極度艱苦,極度慘烈,極度血腥,場面慘不忍睹。有的章節(jié)段落令我無法繼續(xù)往下看,幾天的心情也難以平復,夜晚總是失眠。腦子里總浮現(xiàn)出那些戰(zhàn)死戰(zhàn)場的我軍將士悲壯慘烈情景,還有負傷后遇到自己戰(zhàn)友路過,眼晴里渴望救助的眼神,(后來我才漸漸明白為什么有的參戰(zhàn)軍人不愿提及太細節(jié)的戰(zhàn)場經(jīng)歷,我的同學廖鑄偉九死一生幸存下來,他不太愿意在同學面前講過細的戰(zhàn)場經(jīng)歷,每次提及總觸碰他心靈的悲痛。他說,很難過,想起一同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犧牲了,心中無比悲痛,無法入眠。因為那些戰(zhàn)友慘死的鏡頭總揮之不去,歷歷在目。我想這種心理創(chuàng)傷會伴隨影響他們后半生。)戰(zhàn)場生死一瞬間,只有這些親歷了這場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幸存老兵才有著深深的切膚感受。</h3> <h3>  陳朝榮(右一)和許世友將軍等領(lǐng)導合影</h3> <h3>  我被《戰(zhàn)地記者見聞錄》書中的英雄故事感動。對陳記者說,你的書寫得很感人,很真實。換個閱讀角度編成美篇,如何?電話那頭哈哈大笑,用帶著潮汕口音的普通話說,我無所謂啦,好吧。</h3><h3><br></h3><h3> 我挑選部分章節(jié)逐一呈現(xiàn)給讀者,還原38年前那場用鏡頭記錄下許多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h3><h3><br></h3><div> 挑選的部分章節(jié)文字不做任何改動,尊重體現(xiàn)作者原創(chuàng)。</div><div><br></div><div> 在此,向戰(zhàn)地記者陳朝榮致以崇高謝意!</div><div> </div><div><br></div><h1><font color="#808080"> 第一章 誰是誰非——拳頭有理</font></h1><div><br></div><h1><font color="#808080"> 開赴邊境</font></h1><div><br></div><h3> 1978年12月16日,除少數(shù)人組成留守處外,我41軍123師部隊全部摩托化開進到達廣西邊境靖西縣,并在邊境小鎮(zhèn)龍邦安營扎寨。師指揮部就設(shè)在風景秀麗,有小桂林之稱的舊洲村。</h3> <h3>  有小桂林之稱的舊洲村,河旁建筑物為文昌閣。</h3> <h3>1979年1月27日農(nóng)歷新年,123師王政委(右2)在舊洲村房東老鄉(xiāng)家過年</h3> <h3>這張照片是當年41軍123師司令部作訓科,在廣西靖西縣舊洲村與房東的合影。時隔40年,當年參戰(zhàn)作訓參謀重返舊洲村,贈送房東李大勤的照片</h3> <h3>這是當年房東的小姑娘</h3> <h3>  舊洲村位于龍邦公社西北側(cè),有1000多人,是個大隊一級建制,據(jù)說是宋代邊境州府所在地。這里有石碑、牌坊、亭閣,北面和東面是互相連接的山丘,南面是一座座秀麗的石峰,一直延伸到越南。遠處一看,猶如一幅桂林山水。一條上游僅20米寬,一米多深的河流,清澈見底,由北向南,靜靜地繞過村旁。石峰翠竹,文昌閣和石橋匯映在倒影里,倒是一幅很美的水彩畫。河流穿過石峰,流入越南境內(nèi),再匯入我國左江。全村群眾就靠這條河的水,世世代代賴以生存。</h3><h3><br></h3><h3>我們政治部宣傳科幾位同志住在一位阿伯的小閣樓上。這個家庭不算富裕,除了耕牛和房子最值錢外,其他家當(包括豬和雞)加起來也不超過800元。也就是說,白天外出不用關(guān)門,晚上可以打開門睡覺,小偷不會前往光顧。他們每天吃兩餐,都是粥和地瓜,加上幾條菜,能填飽肚子就相當滿足。有時開飯,我們特地多裝兩碗,送給阿伯的兩個小孫子。兩個小家伙在飯面上灑點二角錢一斤的醬油,便眉開眼笑,吃得津津有味。</h3><h3><br></h3><div>這里聽不到槍炮聲,因離國境線20余公里。至于幾個團隊,都在邊界駐守,大部分住在自己搭的小帳篷或坑道里,扼守交通要道和控制制高點。</div><div><br></div><div>這時,部隊上上下下都在進行緊急戰(zhàn)備教育和戰(zhàn)斗動員,制定立功計劃,投入練兵熱潮。</div><div><br></div> <h3>  高炮2連出版黑板報</h3> <h3>  高炮2連指導員方成好和戰(zhàn)士們聲討越修滔天罪行</h3> <h3>  帶著敵情練兵</h3> <h3>  通信兵戰(zhàn)前訓練</h3> <h3>  文化干事劉長江下連隊教歌</h3> <h3>在全國招募的大批新兵也陸續(xù)來到部隊,經(jīng)短暫應急訓練,便分到連隊??粗@一批批幼稚可愛的新兵,我們這些老兵不由擔心起來,這些新兵連單兵戰(zhàn)術(shù)都不懂,上了戰(zhàn)場不由地替他們捏把汗。</h3><div>數(shù)日后,我到偵察大隊采訪。接待我的,就是我的“死黨”,一連副連長劉顯祖。這位摯友很榮幸,戰(zhàn)前從排長“榮升”為副連長。按照打仗的慣例,一個部隊總要有一個突擊營、突擊連突擊排,而上一級的副帥往往是帶領(lǐng)下一級突擊隊伍的最佳材料。開戰(zhàn)后,偵察連要在部隊的最前面?zhèn)刹鞌城楦闱迩闆r,甚至作為開路先鋒或敢死隊,而我們這位副連長理所當然要帶領(lǐng)突擊排在前面博殺,也就是名符其實的“敢死隊頭目”了。</div><div>交談中又證實了一點,上級對潛入敵后執(zhí)行偵察,捕俘任務的偵察人員,要求極嚴格,無論任何情況,都要做到干凈利落,不能留下一個傷員。一支槍,一粒子彈,一張有文字的紙片及任何細小標志。</div><div><br></div><div>邊境集結(jié)的部隊越來越多,據(jù)司令部個別“死黨”的透露,整個對越戰(zhàn)爭分東線(廣西方向)和西線(云南方向),僅廣西方向就集結(jié)了廣州軍區(qū)的41軍(121師、122師、123師),42軍(124師、125師、126師),55軍(163師、164師、165師),武漢軍區(qū)的20軍58師,54軍(160師、161師、162師),還從成都軍區(qū)調(diào)來50軍(148師、150師)。</div><div><br></div><div>東線和西線的中國軍隊加起來約有50萬,大批的支前民工也相繼在廣西各縣動員征集,南京福州等軍區(qū)還抽調(diào)了大批老兵,補充到廣州軍區(qū)所屬部隊的各個分隊,即作為此次戰(zhàn)斗的骨干,也作為日后指揮官的選拔對象。</div><div><br></div><div>1979年1月27日,是個不尋常的春節(jié)。接到上級的通知:“自衛(wèi)還擊,保衛(wèi)邊疆”的戰(zhàn)斗推遲到春節(jié)之后。駐守在邊界上的千軍萬馬可以安安樂樂地過年了。如今在邊界帶著戰(zhàn)備觀念過的這個年,只能在連隊指定,能聽到緊急集合號的范圍內(nèi)活動,隨時執(zhí)行戰(zhàn)斗命令或其他通知。</div><div><br></div><div>舊洲村過年很簡單,機關(guān)各科室都把房東請來一起過年。雖說飯菜并不十分豐盛,起碼一兩瓶茅臺酒還是會有的。八元一瓶的簡裝茅臺,房東從來未沾過,平時只能喝幾毛錢一斤的普通米酒。師領(lǐng)導也不例外,和房東一起過年,喝喝酒,拉拉家常。</div><div><br></div><div>1979年1月30日,廣州軍區(qū)政委向仲華,政治部主任王淳由41軍軍長張登序、政委劉占榮陪同,悄悄的來到靖西前線視察,檢查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準備工作。王師長和王政委通知我?guī)险障鄼C,到前沿陣地走一趟。</div><div><br></div><div>離開營地,經(jīng)過龍邦公社,順著通往越南的公路向右邊山坡上的一條能通汽車的小路彎彎曲曲向山頂上開,約三公里左右便到了山頂,我們步行進入十二道門。</div><div><br></div><div><br></div> <h3>  我方陣地十二道門炮臺</h3> <h3>廣州軍區(qū)政委向仲華等領(lǐng)導用潛望鏡觀察敵陣地。</h3> <h3>十二道門是清代為抵抗南蠻入侵而修建的一座較大古碉堡,因有十二個出入口而得名。站在十二道門上往下暸望,左邊是地勢險要的另一制高點,金雞嶺炮臺,兩山之間一條較寬的泥沙質(zhì)公路由龍邦直通越南茶靈縣、高平省和河內(nèi)。茶靈距我邊界線僅三公里,而我們這里距高平市,也只不過30公里。據(jù)說這條公路是1965年我國援越抗美時期修筑的。</h3> <h3>見到十二道門高地下的這條中越友誼公路,感慨良多。再往前看,越南茶靈方向的幾個主要山頭,八達嶺、八姑嶺、石頭山、815高地盡收眼底。十二道門右邊是巴恩山,是我方的一座山頭。國境線通過八達嶺,八姑嶺和我方金雞嶺、十二道門之間的一片低洼地中的一條小河溝,延伸到巴恩山下。十二道門和金雞嶺地勢險要,只要有幾挺重機槍把守這兩座山頭,千軍萬馬很難從底下的公路通過。難怪當年法國和美國人可以踏平越南,就是無法進入廣西。駐守龍邦一帶,包括這兩座險要山頭的是41軍123師367團,也就是聞名中外的“塔山英雄團”。</h3><h3><br></h3><div>越南得知我軍正面守軍是“塔山英雄團”,特地從河內(nèi)調(diào)來了346師677團,抗美戰(zhàn)爭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決戰(zhàn)決勝團”駐守八達嶺和八姑嶺,并寫下了特大標語:“決戰(zhàn)決勝團”誓與“塔山英雄團”血戰(zhàn)到底!</div> <h3>  軍區(qū)、軍、師領(lǐng)導在十二道門我方一側(cè)合影</h3> <h3>  王政委和王淳主任合影</h3> <h3>  王政委陪同廣州軍區(qū)王淳主任觀察敵情</h3> <h3>軍區(qū)、軍、師首長進入十二道門后,鋪開軍用地圖研究了敵情和我方的兵力部署,開始從瞭望口的兩個高倍潛望鏡向外觀察地形。通過潛望鏡,八達嶺上敵人的工事,哨兵活動等情形都可盡收眼底。</h3><h3><br></h3><h3><br></h3><h1><font color="#808080"> 潛入敵方陣地偵察</font></h1><h3><br></h3><h3>1979年2月8日,司令部古國壇副參謀長來到偵察大隊,親自向一連副連長劉顯祖布置了一項特殊任務,要他帶領(lǐng)幾個人,潛入到八姑嶺的陣地偵察地形,摸清敵人的兵力,火力部署。并交代,主要任務是偵察,不是消滅敵人,要保存實力,不可戀戰(zhàn),幾個人一定要安全回來。</h3><h3><br></h3><h3>劉顯祖挑選了四個人,二排長鄒寧軍,一班長占建平和二名戰(zhàn)士,并帶上夜光手表和指北針以及用于攀登的繩索。</h3><h3><br></h3><h3><br></h3> <h3>  123師偵察大隊一連副連長劉顯祖</h3> <h3>  戰(zhàn)前榮立三等功的左起二排長鄒寧軍、一連副連長劉顯祖、一班長占建平。</h3> <h3> 戰(zhàn)前榮立三等功的偵察大隊二連二班長卞祖貴</h3> <h3>傍晚,劉顯祖五人來到我邊境靠越南最近的叫必村隱蔽休息。他們初步定的路線是,由叫必村出發(fā),經(jīng)815高地附近,沿著山澗的洼地向南行進,再轉(zhuǎn)向西,直插八達嶺、八姑嶺之間的隱蔽地段,摸到八姑嶺前沿,了解掌握八姑嶺守敵的動向。</h3><div><br></div><div>天完全黑下來,邊界顯得特別寧靜。五位偵察兵開始行動。他們先剪開鐵絲網(wǎng),交替掩護,越過邊界。</div><div><br></div><div>一班長占建平走在最前面,用探雷器探測地雷。正當他們排除第二枚地雷時,一場大雨嘩嘩地往下傾瀉。偵察兵倒是最喜歡這種天氣,利用雨聲,風聲做掩護,行動更為方便。他們按指北針的指示,順利來到815高地下。</div><div><br></div><div>突然,前面不遠的地方,出現(xiàn)一個龐大的黑影。難道被敵人發(fā)現(xiàn)?他們迅速隱蔽,對不善的來者注意觀察,那黑影往前移了兩步,又停了下來,站在原地不動,任憑風吹雨打。眼看夜光表一分一分地在跳,劉顯祖很焦急,示意一班長往前看看是何方神圣。一班長爬到距黑影十幾米的地方,拾起一塊小石頭扔過去,正打中黑影背部。黑影“唔”了一聲,慢條斯理地往前走,原來是一頭水牛。真夠倒霉,在這里白白被牛擋了一個小時。</div><div><br></div><div>又走了一公里半,聽到幾聲“吱、吱”的怪叫聲,他們以為是敵人在發(fā)信號聯(lián)絡(luò),只好又停下來。蹲了約20分鐘,還是不斷聽到這種怪叫聲。一只猴子從前面闖過,把大家嚇了一跳,原來吱吱聲是猴子在叫。</div><div><br></div><div>深入到縱深,沒有發(fā)現(xiàn)地雷,敵人埋設(shè)地雷,多數(shù)埋在八達嶺的前沿陣地。沿著山澗往前走,順著山洼地往右拐,很快進入了八達嶺和八姑嶺之間,并且摸到了公路邊。</div><div><br></div><div>公路上有幾個人民軍在來回走動,雖然天黑的看不清,但他們握槍的姿勢,還是可以看出來。由于無法上公路,他們只好退回到八達嶺、八姑嶺之間的山口。這里有一座磚廠,估計夜里工人都回家休息,便進磚廠暫時隱蔽。</div><div><br></div><div>出發(fā)前,他們曾在潛望鏡里看到附近有一所木棚哨所。為了弄清情況,他們決定包圍哨所,抓一名俘虜來問一問。凌晨兩點,他們悄悄地包圍了哨所,先進行外圍搜索,沒有發(fā)現(xiàn)異常。二排長鄒寧軍和一班長占建平摸到哨所門口,見里面有一張床,一床被子,一個爐灶和一口鍋。二排長握著槍,一班長緊握匕手,走到床前,掀開被子一看,原來哨所里空無一人。出來后,二排長悄悄對劉顯祖說,瞭望哨是白天敵人放哨和監(jiān)視公路用的,夜晚崗哨可能撤走。</div><div><br></div><div>忙了一夜,一無所獲,這時已是凌晨三點,仍下著大雨,他們決定回哨所避避雨,略作休息。</div><div><br></div><div>天蒙蒙亮,五個人全部撤出哨所,隱蔽在公路邊的一片小樹林里。這里是八姑嶺守軍到公路上設(shè)的卡,哨兵上崗必經(jīng)之路。他們做了具體安排:發(fā)現(xiàn)敵人經(jīng)過,人數(shù)多不驚動他們,人數(shù)少,由二排長,一班長和一名戰(zhàn)士包圍上去,抓個活口,劉顯祖和另一名戰(zhàn)士作掩護。只要能抓一名俘虜,情況便可搞清。</div><div><br></div><div>七點,太陽已升起一竿之高,百米外有4、5名民軍(我國稱民兵)背著槍,在地里勞動。民軍對軍事情報掌握不多,暫不驚動他們,一定要抓軍人,軍人才會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不一會,只見一名人民軍女兵從前面小路經(jīng)過,二排長三個人突然闖了出去。女兵見狀,驚叫一聲,撒腿就跑。為了不暴露目標,二排長只好消聲沖鋒槍給她一個點射,然后把尸體拖到一旁隱蔽起來。幸好,他們的行動沒有被附近的民軍發(fā)現(xiàn)。</div><div><br></div><div>八點正,一名全副武裝,端著自動步槍的人民軍向他們隱蔽的方向走來。劉顯祖發(fā)出信號,要大家做好捕俘準備。誰知一班長占建平?jīng)]隱蔽好而被發(fā)現(xiàn)。這家伙用槍指著一班長,嘰哩咕嚕,要他出來。</div><div><br></div><div>劉顯祖和二排長急得滿頭大汗,萬一一班長被抓走,問題就大了,越南就會抓住這個機會,大肆宣傳:中國軍隊又一次侵犯越南邊境!</div><div><br></div><div>一班長不愧是個好小子,沉著鎮(zhèn)定,不慌不忙,他把槍放在地下,站了起來對人民軍點點頭,笑了一笑。他們五個人這次出來執(zhí)行任務,全穿了人民軍的服裝,帶著人民軍的帽子。</div><div><br></div><div>假歸假,真歸真,一班長似乎露出什么破綻,人民軍的槍口對著他,左看右看,猶豫不決。正當他發(fā)現(xiàn)了什么(起碼他不認識一班長此人),準備開槍時,劉顯祖將錯就錯,闖了出來,笑笑地向他打招呼。20米,10米,眼看就快到他身邊,人民軍突然調(diào)轉(zhuǎn)槍口,喊一聲“納松空葉”(繳槍不殺),槍口正對著劉顯祖。但還未來得及扣板機,劉顯祖手里的消聲沖鋒槍一個點射,把他擊倒在地。兩名戰(zhàn)士同時沖了出來,將他拖進樹林里,見他還在掙扎,又在他腦袋上補上一塊石頭。</div><div><br></div><div>一陣緊張,一陣驚險,大家出了一身冷汗,總算過了一關(guān),并又繼續(xù)隱蔽。</div><div><br></div><div>手表上指示的是下午三點,再拖下去,將無法完成任務,劉顯祖和二排長商量了一下,決定采取新的行動。他布置一班長,準備好紙和筆,隱蔽在右側(cè)的山包上,畫下簡要地形圖,將敵人的兵力、火力記錄。任務完成后,運動到八達嶺前靠公路一側(cè)的小樹林里匯合。其他人跟著他準備與敵人捉迷藏。</div><div><br></div><div>一切準備就緒,劉顯祖取出一枚手榴彈,打開引信,用力拋向正在勞動的民軍。</div><div><br></div><div>一聲爆炸,驚動了八姑嶺上的敵人。八姑嶺右側(cè)、左側(cè)和中心陣地,同時沖出來三股全副武裝的敵人,每股約一個排,先趕至爆炸地點,馬上又分三面向他們包抄過來。</div><div><br></div><div>劉顯祖他們邊打邊撤,不一會,退到了公路邊。兩名戰(zhàn)士用沖鋒槍向敵人掃射,劉顯祖和二班長的消聲沖鋒槍,卻在尋找敵人的指揮官。左邊一隊中一名握手槍的“當官的”隨著劉顯祖沖鋒槍的扳機一扣應聲而倒,這個排立即停止追擊。四支槍又同時射向中間和右邊兩對人馬,打死了十多名越軍。</div><div><br></div><div>當他們退到八達嶺前面小樹林時,見敵人再也沒追過來,又見到了一班長,大家松了口氣。一班長將簡要地形、兵力、火力部署圖交給了劉顯祖。他們分析,八姑嶺有一個加強連的兵力。</div><div><br></div><div>此地不宜久留,走為上策。他們交替掩護,往金雞炮臺方向撤。這時,天已黑下來,他們在離邊境約兩公里的一座小山周圍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找不到歸路。緊張了一天一夜,大家很疲勞,劉顯祖決定,暫時在草叢里隱蔽休息。</div><div><br></div><div>夜,伸手不見五指,周圍靜悄悄,只聽到昆蟲的鳴叫聲,好像沒有發(fā)生過一切。不過,他們五個人卻不敢熟睡,只是閉目養(yǎng)神,耳朵還在慣聽周圍的動靜。</div><div><br></div><div>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他們已看到了金雞炮臺和十二道門。但是,前面兩國國界的開闊地上,小河溝的這邊(國界以小河溝為界),越南又增加了幾個哨卡。每個哨卡相距500——600米。</div><div>不管怎么樣,今天一定要越過國境線,不能讓首長和連隊干部戰(zhàn)士擔心。</div><div>離前面的哨卡只有200米,他們以草叢為掩護,匍匐前進。一個越軍哨兵發(fā)現(xiàn)草叢里有動靜,剛要舉槍,五支沖鋒槍不約而同地開火,把哨兵擊倒。兩邊哨卡的哨兵聽到槍響,都往中間運動。情況又危急了,必須乘兩邊的十多個哨兵未趕到之前,沖過哨卡。一班長說:我掩護,你們先過。</div><div><br></div><div>一班長的槍口一會轉(zhuǎn)左,一會向右,吸引敵人的火力。幾分鐘之間,劉顯祖帶著三個人,已沖過哨卡,回過頭來向敵人射擊,掩護一班長沖過來。五個人又匯集在一起。</div><div><br></div><div>十幾個敵人邊打邊追,金雞嶺上我方的干部戰(zhàn)士,雖然看不清下面洼地是誰與誰打,誰被誰追,但已判斷出,被追的肯定是我們的人,距離有一公里多,火力達不到有效射程,只能以槍聲虛張聲勢,為被追的五個人助威。</div><div><br></div><div>眼看距離只有200多米,敵人仍窮追不舍,劉顯祖急中生智,掏出信號槍,“砰、砰、砰!”向空中連發(fā)三槍。</div><div><br></div><div>三顆紅色信號彈在空中升起,倒把追來的敵人下了一跳,以為我軍有什么大行動,立即停下腳步,不敢再追了。</div><div><br></div><div>劉顯祖發(fā)射信號彈,本來是另一層用意:請求炮火增援,攔截追兵。但由于他們出發(fā)地點是叫必村,回來時臨時改變方位,指揮機關(guān)雖發(fā)現(xiàn)信號,卻不明確炮火增援的具體坐標位置,無法炮擊。不過,這三發(fā)信號彈沒白打,終于把追兵給鎮(zhèn)住了。眼下的問題是如何排地雷,越過邊界。正在苦思冥想之際,聽到數(shù)十米外有牛的叫聲。鄒寧軍靈機一動,跑過去趕了兩頭牛過來。他用樹枝把牛趕到前面,大家踩著牛的腳印,一步一步往前走,順利通過邊界,回到了十二道門下的公路。</div><div><br></div><h3>兩天后,師指揮部嘉獎了這五位干部戰(zhàn)士,并分別為一連副連長劉顯祖、二排長鄒寧軍、一班長占建平各記三等功一次。我又一次趕到偵察連,對他們進行了采訪。</h3><h3><br></h3><div> </div><h3> 2017年12月31日定稿</h3><h3><br></h3><h3>請看下一集 戰(zhàn)地記者戰(zhàn)場見聞系列篇(二)</h3><h3> </h3><div><br></div><div><br></div><div> </div><h3> </h3> <h3>  作者 陳朝榮</h3> <h3>  陳朝榮電話:138 2502 0848</h3> <h3><br></h3><h3><br></h3><h3>后記,文中全部文章及照片均為陳朝榮作品,請勿隨意拆載。根據(jù)國家新版權(quán)法的規(guī)定,抄襲改編他人作品,最高罰款不超過五十萬元。若有采用轉(zhuǎn)載者,請與陳朝榮聯(lián)系,并注明出處,寫上陳朝榮供稿字樣。</h3><h3><br></h3><h3> 尊重原創(chuàng) 版權(quán)所有</h3><div><br></div><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