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前 言</h1><h1> 姥姥家是一個溫馨祥和的大家庭。這個家庭給予我的太多太多!我自幼失去母愛,是姥姥和舅舅妗子們將我撫養(yǎng)成人。我從小生活在這個家庭中,家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先輩們的優(yōu)秀品質,時刻影響著我,激勵著我!</h1><h1> 歲月如梭,轉眼已到暮年。但先輩們的所作所為,音容笑貌,言行舉止,無時不在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點點滴滴小事都永久地留在我的記憶中。</h1><h1> 值此清明時節(jié),制作此美篇相冊,寄托我們的哀思,同時也慰藉先輩們的在天之靈!</h1> <h1> 姥爺(張昌安)</h1><h1> (---1952年正月初五 享年65歲)</h1><h1> 姥爺兄弟四人,排行老四。他老人家一生勤勞質樸,為人友善。經過自己辛勤勞動創(chuàng)建了一份家業(yè),在村里也算數(shù)得上的人家。據(jù)父親說,土改時,姥爺很害怕化成富農(因當時家里有三十多畝地,還有牛驢車等)。可村里人一致反應姥爺人好,說老漢全靠自己勤勞致富,從未雇傭過人,最后定成中農。這讓姥爺高興至極!</h1><h1> 對姥爺我因太小,記憶很少。只記得姥爺每天早上坐在桌前喝燒酒。他老人家總是先倒上一盅酒,將酒點著了,用食指和中指夾著壺頸,大拇指捂著壺口,把酒燙熱了喝。</h1><h1> 據(jù)哥哥(尚銀)說,姥爺還領他去過七娘山趕會。讓哥哥抱大佛腿?;貋淼穆飞洗宋涷疲褷敯岩m子脫下來裝在里邊讓哥哥拿著玩兒。不幸的是哥哥連襪子給丟了(當時穿的都是用白布做的襪子)??梢娎褷攲Ω绺邕@個長孫是何等的寵愛!</h1><h1> 姥爺是1952年正月初五去世的。當時三妗子正懷有小龍(尚才),沒能和三舅一起回來。姥爺去世的第二天,三舅專程去太原把三妗子接回來。記得三舅臨行前還在姥爺?shù)撵`前磕了頭才走。</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姥姥(張全花)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893年十月初三---1971年二月二十 享年 79歲)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聽姥姥說,老爺和姥姥的照片是三舅和三妗子結婚時照的。姥姥五十歲,姥爺大概是五十五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自幼跟隨姥姥生活,姥姥把無盡的悲痛及思念深藏在心底,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在我和姐姐身上。一年四季的衣服鞋襪早早就準備好,總害怕我們受冷凍。我上初小時,每天一放學,姥姥就把飯做好了。特別是冬天,放學回來手凍得不會拿筷子,姥姥總是盛上一碗熱飯讓我雙手抱著喝下再吃。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時候上高小要到蘭臺,姥姥怕我太小受滯,不讓我上學領書升四年級,跑到學校找老師讓我留級,是老師拿著書上門再三說服才同意升級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五年級開始離家在蘭臺高小住校,天冷時每周回來拿一次吃的,天熱時一周拿兩次。周三下午下課后回來,拿上吃的再趕回學校上晚自習。每次姥姥都是先把吃的蒸好晾好。而且每次回來老遠就看到姥姥在村口等我,直至我到村口跑上前牽著姥姥的手到家,仿佛姥姥的心里才踏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親去世的第二年,二舅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將我的戶口遷到了西營。入社時,姥姥家的地牛驢車等生產用具是折了價的,這個錢一直存在社里支付我和姥姥的口糧等開銷。大舅和二舅由自己掙工分承擔各家。記得我初一暑假前,姥姥跟我說,你二舅說,咱社里的錢用完了。聽了姥姥的話,我心里明白,兩位舅舅一年四季很辛苦,現(xiàn)在掙得的工分還得承擔姥姥的費用,自己盡量不添負擔,所以我利用暑假和秋假的時間參加生產隊的勞動。開始隊里只給我記5分,后來增加到6分。年底結算,二舅跟姥姥說我掙的工分差不多夠口糧了。當時我高興極了,感覺自己終于可以自食其力了。到初二的假期干得更有勁頭,記得摘棉花,最多一天摘過70多斤。一次周末回來,姥姥對我說,聽你二舅說你掙的工分還有富余。就這樣直至我考入師范才把戶口遷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畢業(yè)的試用工資每月只有29.5元。首次第一個月拿到工資給父親10元,姥姥10元,大妗子5元。自己留4.5元賣糧(當時賣糧有4元錢就夠了)。后來陸續(xù)給姥姥的錢,姥姥都一分沒舍得花。攢到120元后,一次回來姥姥把錢拿出來對我說:人家上班的人都有手表,你把這錢拿上買個表吧。當時我感激萬分,眼里噙著淚說不出話……</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4月,在西安收拾房子整理東西時找到了這塊表。雖然時隔50多年,但一看到它,頓時對姥姥的懷念之情油然而生!</span></p><h1><br></h1><p><br></p> <h1> 姥爺?shù)牧济褡C照</h1> <h1> 姥姥的良民證照</h1><h1><br></h1><h1>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偽政權對中國老百姓的身份管理制度中推行的身份證明。日本人為了維持占領區(qū)安全,確定人員身份,進行了工程浩大的居民身份管理,為每位占領區(qū)百姓發(fā)放良民證。這也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之一。</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這張"全家福"上面印記著:1959年5月全家留影于西營村本宅。</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那年三舅攜全家回老家,專門請定襄照相館的人來照的。非常珍貴!</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下面按由長到小做一下介紹:</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姥姥 (張全花) 1893年10月初三生 屬蛇 65歲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大舅 (張玉存)1916年正月十五生 屬龍 43歲</font> </h1><h1> 大妗子(付旭英) 1920年10月十九生 屬猴 39歲</h1><h1> 二舅 (張玉善) 1919年7月十八生 屬羊 40歲 </h1><h1> 二妗子(薛秀娥)1921年4月初五生 屬雞 38歲</h1><h1> 三舅 (張玉書) 1924年4月初一生 屬鼠 35歲 </h1><h1> 三妗子(陳降蜂)1926年正月十四生 屬虎 33歲</h1><h1> 哥哥 (張尚銀)1941年3月初六生 屬蛇 18歲 <br></h1><h1><font color="#010101"> 姐姐 (韓喜娥)1943年2月23日</font><font color="#010101">生 </font>屬羊 16歲 </h1><h1><font color="#010101"> 本人(韓 巧娥 )1946年7月十五生 屬狗 13歲</font></h1><h1> 張三忙 1950年4 月二十九生 屬虎 9歲 <br></h1><h1><font color="#010101"> 小龍(張 尚才) 1952年5月二十四生 屬龍 7歲</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四忙( 張尚光)1954 年8月初四生 屬馬 5歲</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張桂蘭 1955年 4月十四生 屬羊 4歲</font> </h1><h1> 張尚明 1956年7月十九生 屬猴 3歲</h1><h1> 以上年齡均為實足年齡。</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孫子輩的另兩位</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張三(張尚亮)1961年4月初六 生 屬牛 未出生</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虎子(張尚能)1962年臘月初八生 屬虎 未出生</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1> 大舅(張玉存)</h1><h1>(1916年正月十五---1983年七月二十三 享年68歲)</h1><h1><br></h1><h1><br></h1> <h1> 大舅和大妗子年輕時的合影。</h1><h1> 大舅和大妗子是姥姥給定的娃娃親。記得姥姥說當時大舅11歲,大妗子7歲。大妗子從小沒媽,所以姥姥常給拆洗縫補衣服。后來大些了,自己拆洗好拿來姥姥給做。</h1><h1> 大舅19歲,大妗子15歲成婚。大舅成親后,姥爺和舅舅們辛勤勞作,一大家子人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不幸的是,一天晉綏軍來抓兵,二舅和三舅正在家,姥爺趕緊把二舅和三舅藏到牛槽子下面的洞里(事先準備的)。敵人在院子里亂翻,姥爺靈機一動將場院的小門打開,朝場院里掃視了一下,敵人又到場院里搜了一通沒個結果就走了。所以二舅和三舅躲過了一劫。</h1><h1> 可是那天,大舅正在地里干活,竟從地里被抓走了。兵荒馬亂的年代,杳無音訊,一走就是9年。可憐的大妗子苦苦守了9年。可想而知,這漫長的9年,全家人是如何煎熬的。</h1><h1> 感謝上天,據(jù)說大舅后來在一次作戰(zhàn)中逃了回來。在我的記憶里,大舅的右腿膝蓋上方有一塊約兩寸半長的傷疤。究竟當時發(fā)生了什么?只有這塊印記最清楚。當然這段經歷在歷次運動中,也成為大舅的歷史問題。</h1> <h1> 這是二舅(張玉善)和三舅(張玉書)在喇嘛廟走口外時的合影。</h1> <h1> 同上</h1><h1> 二舅和三舅這兩張照片給人感覺手足情深,英氣逼人!三舅胸前戴的牌子據(jù)姥姥說叫吃素牌子。具體原因記不得了。</h1><h1> 聽姥姥說,二舅小時候因身體瘦弱,家里有老爺和大舅干活,就讓二舅一直上學。那時村里只有小學,所以反復退班讀,二舅每天上學都很無奈,而且一直延續(xù)到18歲。</h1><h1> 后來二舅和三舅跟隨我父親去內蒙喇嘛廟一段時間,當?shù)陠T學做生意。記得父親還曾經說過,坐火車三舅暈車嘔吐,父親著急的摘下帽子接。</h1><h1> 以上兩張照片就是當時照的。</h1> <h1> 這是三舅小時候的良民證照。具體原因同前說明。</h1><h1> </h1> <h1> 大舅的一生坎坷不易。但他老人家醇厚樸實,心地善良,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高貴品質永遠地留給了后人。</h1><h1> 三忙前面大妗子還生過一男一女,因生活條件等諸多原因都不幸夭折。三忙是大舅和大妗子的第三個孩子,所以起名為“三忙”。</h1><h1> 三忙出生后,大妗子奶不足,找了奶媽。當時據(jù)說一開始是每月十塊銀元(當時一個銀元等于一塊錢 ),后來是十塊人民幣。后來有了尚光(四忙),又找奶媽,每月八元。到了尚明,又把尚明奶出去,把四忙接回來吃大妗子的奶。<br> 這時候四忙已有病。大舅沒辦法支付奶媽的費用和醫(yī)藥費,和三舅商量決定去太原拉平車。在三舅的支助下買了平車,并住在三舅家,干起了苦力工。當時三舅的條件也很差,三妗子還得帶孩子,每天早晚還得給大舅做飯??上攵?,不是兄弟手足情深是做不到的。就這樣,大舅每天早出晚歸,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日以繼日地奔波在路上。姥姥是多么心疼啊!常常在我耳邊說的一句話:唉,你大舅在當毛驢子呢!大概是兩年,大舅付清了費用,給了三舅支付的車費(因三舅當時四口人,家境也不寬裕),拉著平車從太原走回來。后來,我每當碰到人力車夫,就會聯(lián)想到大舅這段坎坷經歷,心里一陣酸楚。<br> 大舅干事實在,勇于吃苦,所以在生產隊總是挑最苦最累的活兒干,拿滿工分10分。趕車好多人駕馭不了牲口,都是大舅承擔。一開始是牛車,后來趕的是馬車。每到夏收和秋收,地里收割的莊稼都要拉到大場里,大舅這時也是最忙的。盡管勞累,大舅總是那么樂觀開心,在家我們常常聽到從遠處傳來大舅吆趕牲口的聲音及快活嘹亮的歌聲。</h1><h1> 大舅家里地里的活兒兩不誤,遇上雨天也不得閑。納鞋底是大舅的拿手活兒。過去全家的棉鞋、單鞋都是手工做,大妗子平時抽空就把鞋底打好。遇到雨天,大舅就坐在家門口,把麻掛在門劃上搓麻繩。先把麻繩搓好,就開始納鞋底。大舅納鞋底使用的是個<b>A</b>形的夾板,兩腿頂著夾板,再把鞋底夾在夾板上,然后右手拿針錐和針,左右手開弓,納的速度非??臁S貌涣艘惶?,一雙鞋底就納好了,而且中間還捍著圖案,真是叫絕!</h1><h1> 舅舅們個個勤勞樸實,聰明能干。大舅生產隊的活兒干得好,抽著空把自己家院子里也種了各種瓜果蔬菜,黃瓜、豆角、西紅柿??韭菜、茄子……還有葡萄,桃子都長得非常好。那時候,院子里的井上裝著轆轤。炎熱的夏天,大舅每天下午出工都要喊:把柳罐泡上!晚上收工回來,吃晚飯前就忙著先給園子澆水,轆轤咕嚕嚕的聲音和水流的嘩嘩聲交替不斷……功夫不負有心人,每年的瓜果蔬菜總是長勢喜人!</h1> <h1> 大妗子性格開朗,一生吃苦耐勞,心地善良。除了照顧幾個孩子,還得按時給大舅及全家人做飯以及操持家務。大妗子常說的一句話:再忙也不能耽誤受苦人的飯。所以總是依時按候在大舅收工回來把飯做好。大舅干活苦重,大妗子總是想方設法做點所謂好點的給大舅吃,而自己卻是省吃儉用。<br> 相比之下,大舅人口多,家境一直較困難,但大妗子和人們談論時,總是笑呵呵說:咱有,咱多呢!<br> 一個家庭做女人真不容易。我總是看見大妗子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做飯、洗衣、喂豬、磨面、縫衣 、做鞋等等,做了這拿起那。<br> 記得每到冬天,晚上,大妗子常坐在煤油燈下不是給孩子們做鞋,就是縫扣門兒……還一邊我給和三忙講故事。而且不時地跟我們開玩笑,逗我們開心!??</h1><h1> </h1> <h1> 大妗子(付旭英)</h1><h1> (1920年十月十九---2008年正月二十 享年89歲) </h1><h1> 這張照片是2007年正月大妗子88歲時由尚禮(大老爺?shù)膶O子)給照的。當時老人家雖已年邁,身體欠佳,但仍然神清氣爽,慈眉善目,給人以和藹可親的感覺。</h1><h1> 常言說,老人們都是親小的,愛好的,護攔不十全的。四忙(尚光)是最讓老人們惦記的。記得姥姥在72歲時得了腸胃神經官能癥,一到犯病時痛苦不堪,仿佛就要離開人世似的。每到這時,總是仿佛叮囑大妗子:好好照料四忙!二舅安慰道:親媽抱著親娃娃,受不了滯。</h1><h1> 誰都知道二舅的話只是安慰姥姥。親媽能照料一輩子嗎?現(xiàn)在可以告慰姥姥、大舅和大妗子了。四忙不僅過得好,而且非常幸福!有兩位弟弟精心照料,兩位弟媳婦悉心伺候,周圍一群侄子侄女,孫子孫女圍著,日子舒坦著呢!</h1> <h1> 這是小龍(尚才)回老家,同大妗子的合影。</h1> <h1> 二舅(張玉善)</h1><h1>(1919年七月十八 ---2004年十一月初八 享年86歲)</h1><h1> 二舅一生能文能武,聰明能干,手疾眼快,做事利落,無論做什么都是好手!<br></h1><h1> 小時候的事記得最清楚。那還是入社前,大舅和二舅全年辛勤勞作,耕種家里的地。有菜園、瓜地、夏秋兩季作物,應有盡有。特別是夏秋作物成熟時,場院里一派繁忙的景象。那時都是人工操作,麥穗要用切草刀切下來,高粱穗用鐮刀削下來,谷穗要用菜刀掐下來……特別是打好后把糧食處理干凈,這時候是最有意思的。大舅和二舅把扇車抬到場中,二舅負責扇扇車,二妗子跪在扇車頂上均勻地把糧食送向風口,大舅一簸萁接一簸萁往上送,大妗子戴著草帽拿著掃帚把扇下來的空殼掃到一邊。扇扇車可是技術活兒,這就顯示二舅的高超技藝了。只見二舅悠閑自得地坐在板凳上,雙手有節(jié)奏地交替打動扇車鐵搖把,給人一種輕松自如的感覺,嘴里還哼著小曲兒!整個場里歡聲笑語,呈現(xiàn)出一派豐收的喜悅!我們這些小孩子更是少不了湊熱鬧,當然也不時地遞個簸萁,撐個口袋……幫個小忙!</h1><h1> 二舅是多面手,給生產隊做過會計,當過飼養(yǎng)員,各種農活兒那就更不在話下。特別是當飼養(yǎng)員那幾年起早貪黑非常辛苦。不僅依時按候給每個牲口喂草添料,還得掌握各個牲口的品性。他老人家做事從不馬虎,無論做什么,總是盡職盡責,力爭把事情做好。</h1> <h1> 二妗子(薛秀娥)</h1><h1>(1921年四月初五---2006年潤七月二十七 享年86歲)</h1><h1> 二妗子一生生活節(jié)儉,做事仔細。家里家外總是收拾得井井有條。</h1><h1><br></h1> <h1> 二舅和二妗子這幾張照片是宇凝結婚后1999年暑假回老家看望老人們時在二舅家中照的。當時二舅已81歲,二妗子已79歲高齡。<br> 二舅和二妗子也是姥姥給定的娃娃親。聽姥姥說,當時二妗子6歲,二舅8歲。到二舅20歲,二妗子18歲成婚。<br> 看著二位老人家親切的面容,不由地想起一件事。那是在哥哥(尚銀)結婚后不久,我去二妗子家串門,看到二舅和二妗子在撕羊毛捻毛線。我問做什么,二妗子說想給你嫂嫂織件毛衣。我說這顏色不好看,二妗子說染成紅色就好看了。我知道二舅會織毛線,姥姥捻了毛線,給我織過好幾雙毛襪子??墒且椕拢@可是沒想到。因為當時農村還沒人穿織的毛衣,又且我還不會織毛線,所以既好奇又羨慕,總是想去看看二舅是怎么織的。沒幾天,我就看到二妗子買了專門染毛線的顏料,染出了好多的毛線,顏色鮮艷漂亮。現(xiàn)在想起來那可是真正的純羊毛。果然二舅手藝高強,毛衣上還織出漂亮的花型。因正趕放假,我總是隔幾天就去看看,看有什么進展。后來一次回家碰到嫂嫂穿著二舅給織的漂亮的紅毛衣外套,既合身又得體,心里真得好感激。兩位老人真是用心良苦,勞苦功高??!<br> </h1> <h1> 這是小龍(尚才)回老家時,同二舅 二妗子 哥哥(尚銀)的合影。</h1> <h1><font color="#010101"> 一輩子和睦相處,親如姐妹的好妯娌!這張照片也是99年暑假宇凝給照的。兩位妗子手牽著手,笑逐顏開!這穿著、形象真夠美的,簡直是絕代佳人!??????<br></font><font color="#010101"> 兩位妗子對姥姥一直百般孝順。每到中秋節(jié)和春節(jié)總是先包好餃子給姥姥送來,每家給送25個。平常有什么順口吃的,也常給姥姥送過來。當然姥姥也不例外,雞下的蛋存著,攢多了等我回來給大妗子拿去,都炒著吃上一頓。類似這樣的事例數(shù)不勝數(shù)。<br></font><font color="#010101"> 大年初一,兩個妗子總是一進門拿上草墊子,在灶王爺前叫得響響亮亮給姥姥磕頭。<br></font><font color="#010101"> 記得每到大年初二,父親要來看望姥姥。這一天也是家里最熱鬧的。兩位妗子忙前忙后和姥姥做飯。大舅不能喝酒,所以每次都是二舅陪父親喝。大人們圍坐在大炕的后邊,姥姥帶我們一幫孩子們在前邊??擅棵窟@時大妗子和二妗子總是夾點菜端著碗坐在地下的凳子上靠著躺柜吃,還時不時地給大家添飯。記得三舅和三妗子過年回來過一次,也是這樣。三妯娌并排坐在凳子上,一邊吃飯一邊說笑。過去常說的一句話,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這也說明,過去的媳婦地位是何等低下。</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在我和姐姐小時候,兩位妗子常給我們做衣服做鞋。后來姐姐大些后又教姐姐做針線活。當然我從兩位妗子那兒也學到了不少手藝,為后來的生活提供了方便。</font></h1> <h1> 三舅(張玉書)</h1><h1> (1924年四月初一---2007年六月十六 享年84歲)</h1><h1> 三舅這張照片是1959年拍的,是他老人家工作證上的。</h1><h1> 三舅個人簡歷:</h1><h1> 1952年擔任公私合營后的太原機床廠生產科長(時年28歲)</h1><h1> 1954年調任太原第一工業(yè)局技術科長</h1><h1> 1956年調任太原標準件廠生產科長</h1><h1> 1959年調任太原五一機器廠生產科長</h1><h1> 1987年退休,時年63歲</h1><h1><br></h1><h1> 下面是小龍(尚才)對三舅的回憶:</h1><h1> 我父親解放前(40年代)和二伯父在我姑父的引領下,去內蒙喇嘛廟當?shù)陠T學做生意,后回到老家。又在48年左右在太原車行學徒。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前夕回到老家。過幾個月太原解放后,又到太原,在私立鐵工廠工作。父親的信念就是要走出去,開辟新生活。這兩次去太原,每次往返都是步行,且需要兩天,中間還要半路在農戶家借住一宿。父親每當回憶起這段往事時,總是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這個信念,恐怕到現(xiàn)在我們還在西營老家務農呢。</h1><h1> 父親在的私立鐵廠后來公私合營,主要做承攬和銷售等業(yè)務工作。文化不高的父親,非??炭嚆@研,工作學習不分晝夜。涉獵初、高中的數(shù)理化、機械加工、制圖、工藝、熱加工和鑄、鍛等等。經常住在單位。</h1><h1> 他自己設計的鑄造高爐,一次性投產成功;設計的場內汽車代替電瓶車,高效節(jié)能;主持制定的年度計劃,曾成為機械局系統(tǒng)的范本推廣。</h1><h1> 父親沒有入黨,故一直再未提拔。父親的信條是:憑本事吃飯。他的幾次調動,均為市、局點名調任。父親一生清正廉明、作風正派、剛直不阿。</h1><h1><br></h1><h1> 小龍談到的三舅一直沒有入黨,我想這與前面談到的大舅那段歷史問題有關。因為入黨政審是很嚴格的,尤其是同胞兄弟,所以對三舅的政治生涯受到了嚴重影響。小龍對三舅的回憶及評價,真正印證了現(xiàn)在一句時髦的話:幸福是奮斗出來的!</h1> <h1> 三妗子(陳降蜂)</h1><h1> (1926年正月十四---2001年潤四月二十七 享年76歲 )</h1><h1> 三妗子這張照片是1959她老人家在居委會工作時拍的。</h1><h1> 下面是小龍對母親的評價:</h1><h1><b> 我的母親善良明理,相夫教子,勤儉持家,身體力行,鄰里無不夸贊。</b></h1><h1> 我與三妗子雖相處不多,但有很多事都給我留下很深的記憶,這里列舉一二。</h1><h1> 三舅全家回來照“全家福”的時候,我突發(fā)高燒,大家都高高興興,我卻躺在姥姥炕上。三妗子心疼得一會兒貼著我的頭測體溫,一會兒讓我喝水,嘴里還念叨著:“俺娃可憐的……”現(xiàn)在回憶起來,三妗子對我是無比疼愛的,她老人家的話是一語雙關的。</h1><h1> 最有趣的是我上學的那年,大概是四五月份,姥姥帶我去太原三舅家住了四十天。(因為我從小就很膽小,走的時候聽說要坐火車,就很害怕??,想著那個龐然大物,又鳴笛,總感覺膽顫心驚。)一次,三舅帶我和姥姥上街,回來的時候,三舅怕姥姥小腳累說要坐汽車。我一聽嚇得要命,趁三舅和姥姥沒注意就悄悄地一溜煙跑回家了。到家和三妗子說明情況,三妗子笑著把我藏到了鄰居家,(三舅當時住后小河,是四合院)過一會兒,聽到姥姥和三舅回來急得問三妗子我回來了沒,三妗子說沒回來。這下可把姥姥和三舅嚇壞了!三妗子一看,大聲喊:“巧娥,快出來吧!”記得當時,我不好意思地出來時,姥姥狠狠地把我數(shù)落了一頓。??</h1><h3><b> </b></h3><h3> </h3> <h1> 這張珍貴的照片,是三舅和三妗子婚后去了太原照的。三舅英俊瀟灑,三妗子花容月貌,真是郎才女貌,一對才子佳人!</h1> <h1> 三舅和三妗子這張照片大約是1952年11月份照的。記得當時寄回來時還有小龍(尚才)五個月的照片。收到照片時姥姥高興極了,捧著看了又看,仿佛端詳!后來鑲嵌在相框中后,還總是時不時地拿下來看,用袖子擦拭。<br> 三舅和三妗子也是姥姥給定的娃娃親。當時三妗子6歲,三舅8歲。三妗子家在蘭臺,姥姥還和我說過,她去時,三妗子正在街上玩兒,長得胖乎乎的。??三妗子從小沒媽,姐弟倆人同父親生活?;楹?,因三妗子身體好,家里的重活兒總是搶著干。<br> 三妗子雖沒文化,但是識大體,明事理。在處理諸多事中,總是得當妥貼。另外三舅識文斷字,性格好,兩人一生感情融洽,相濡以沫。</h1> <h1> 這張照片上印記著:<br>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二班五組全體同學畢業(yè)留念 1955.5.22</h1><h1> 三舅(第二排左二)時年31歲</h1> <h1> 這張照片上印記著:</h1><h1> 太原鐵工廠供銷科歡送張科長回局工作留念 1956.8.22</h1><h1> 三舅(前排中) 時年32歲</h1> <h1> 這張照片上印記著:</h1><h1> 太原標準件廠生產科歡迎李科長及歡送張科長全體留影 1959.6.10</h1><h1> 三舅(前排左三)時年35歲</h1> <h1> 三舅在太原五一機器廠任生產科科長。<br> 這張照片上印記著:<br> 五一機器廠生產科全體留念 1962.5.5<br> 三舅(前排右二)時年38歲<br> </h1><h1></h1> <h1> 三舅和三妗子的合影是98年初冬,在五一廠家中。</h1><h1> 雖然三舅一家生活在城市,但是只是三舅一個人工作,家境也并不富裕。</h1><h1> 那是在1959年至1961年國家三年困難時期,記得三妗子跟我說過一件事。一天,三舅下班回來,拿著一包東西,一進門高興地對三妗子說,今天可拿回點兒好吃的!三妗子打開一看,是一包蔥皮。三舅說是看到食堂剝剩的撿回來的。三妗子說她把蔥皮細摘了一遍,洗干凈給孩子們做了包子吃。蔥皮包子當時都成好吃的,可想而知,平時吃什么。</h1><h1> 那三年是國家最困難的三年,也是國人最遭殃的三年。當時農村好多人家揭不開鍋,挖蒲根、野菜,吃樹葉,……</h1><h1> 我是1960年考取定襄中學的。記得上初中的前兩年,秋天樹葉落了,一到勞動課,讓學生到鐵路邊掃樹葉,把樹葉磨了摻在玉米面里蒸成窩窩吃。其實那樹葉已是被羊群遛過的。</h1><h1> 講這些對現(xiàn)在的孩子只是聽故事,可對經歷過的人,實在不堪回首。</h1> <h1> 這是三舅和三妗子同小龍(尚才)在家中合影。</h1> <h1> 2004年夏天,我和忻州的同學去太原與初中的幾位同學相聚,宇凝搭車返回上海。這張照片是那天我和宇凝去看望三舅時宇凝給拍的。三舅神態(tài)自若,滿臉欣喜。(時年80歲)</h1><h1>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這是我今生見到三舅的最后一面。??</h1><h3><br></h3><h3><br></h3> <h1> 三妗子這張照片是三舅77歲生日時拍的。同下。</h1> <h1> 這張照片是2001年五月四日(陽歷),三舅過77歲生日時在飯店拍的。三舅正用手機給上大學的孫女璐璐打電話。</h1> <h1> 這張照片時間地點同上。小龍 (尚才)桂蘭 虎子(尚能)在給三舅敬酒祝賀生日!</h1> <h1> 這張照片是2004年5月4日(陽歷),三舅80歲生日時在家中同女兒桂蘭及孫女璐璐的合影。</h1><h1> 璐璐在當主持人,帶領大家歡唱 《祝你生日快樂》。三舅戴著生日桂冠,也隨著節(jié)拍,拍著手,場面呈現(xiàn)著歡樂喜慶的氣氛。</h1><h1> 三舅80歲生日場景有光盤??錄像保存,上面記載了三舅講述如何兩次從家步行去太原求生的情景。大家可以觀看。</h1> <h1> 這張照片時間同前,是三舅80歲生日拍的全家合影。是在太原全聚德飯店吃完飯后,從飯店出來,回家的路上,穿過迎澤公園時,在藏經樓前,虎子拍的,所以合影中沒有虎子。</h1><h1> 下面依次做一介紹:</h1><h1>前排右起: 女婿忠平 女兒桂蘭攙著三舅 桂蘭的兒子楠楠及媳婦 </h1><h1>后排右起: 虎子媳婦抱著女兒姣姣 小龍 秋月 小龍的女兒璐璐及女婿張峙</h1> <h1> 這是三舅在兒子小龍(尚才)家里</h1> <h1><font color="#010101"> 這是三舅和三妗子同虎子(尚能)兒媳小英,孫女璐璐(尚才的女兒) 嬌嬌(尚能的女兒)的合影。是1999年璐璐從廣州第一軍醫(yī)大學放寒假回來過春節(jié)照的。三舅懷里抱著三個月的嬌嬌,大家都呈現(xiàn)出幸福的神情。</font></h1> <h1> 這是2004年左右,小龍陪同三舅在太原龍?zhí)豆珗@的合影。</h1> <h1> 這張照片時間地點同上</h1> <h1> 這是三舅和三妗子同孫女璐璐、外孫楠楠在家中的合影。</h1> <h1> 這是三舅同孫女璐璐,外孫楠楠以及小孫女姣姣在家中用餐時的合影。三舅臉上泛著幸福的微笑,享受天倫之樂!</h1> <h1> 三舅同小孫女姣姣(虎子的女兒)在家中合影。</h1> <h1> 這張照片是1977年3月5日(農歷正月十六)哥哥(尚銀)帶著尚亮 培英和瑞華去太原參加小龍(尚才)和秋月的婚禮時的合影。<br> 前排從左到右依次<br> 培英 (姐姐喜娥的女兒)三妗子 瑞華(哥哥尚銀的兒子) 三舅 </h1><h1>尚亮(大舅的三兒子)<br> 后排從左到右依次<br> 秋月 尚才 哥哥(尚銀)</h1><h1>虎子(尚能) 桂蘭</h1><h1><br></h1><h1> 小龍1970參加工作。在太原第一機床廠,曾從工人開始擔任過組長,分廠副廠長,生產處副處長,協(xié)作處處長。60歲退休。</h1><h1> 由此可見,小龍很向三舅,做事認真,勤學上進。</h1><h1> 秋月1969年參加工作,從山西機床廠調回太原第一機床廠。從工人開始,曾擔任統(tǒng)計員,黨支部副書記,黨委辦公室主任。55歲退休。</h1><h1> 秋月是張家的好孫媳,聰穎賢惠,知書達理,對二位公婆百般孝敬,體貼入微,為家人樹立了榜樣。三舅多次與我提起,總是欣慰地夸贊!</h1><h3></h3> <h1> 各位先輩已仙逝,陰陽相隔兩世茫茫皆不見,但他們的音容笑貌仍然閃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人稱頭上三尺有神明,他們就是保佑我們,關注我們的三尺神明。我們要繼承他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克己復禮、忠義孝悌的傳統(tǒng)美德;學習他們在兵荒馬亂,艱險困苦的歲月中奮力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在不斷繁衍,希望這種好傳統(tǒng),好品德,好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h1><h1> 晚輩們請記?。涸陧樉硶r低調做人,在逆境時挺直脊梁。我們只是一個普通家庭,要用自己平凡無悔,不卑不亢,光明磊落的人生告慰先輩的在天之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