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文/ 楊絳</b></h3><h3><b>圖/ 網(wǎng)絡(luò)</b></h3><h3><b>編輯/淺月</b></h3><h3><b><br /></b></h3><h1> </h1><h1><b> 走好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br /></b><b> —— 楊絳<br /></b><b>雖然沒到暮年,但考慮太多的生死,不是懼怕,不是回避,只想祝福我想祝福的人,包括我自己,活好每一天。<br /></b><b> —— 淺月</b></h1><h3> </h3><h1><b> </b></h1><h3><b><br /></b></h3><h3><b> </b></h3> <h3><b>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不經(jīng)意間我們正走向人生的暮年。從呱呱墜地到兩鬢染霜,歲月的行囊里裝滿了酸甜苦辣。接下來,在夕陽的路上能走多遠,取決于我們的體魄和心態(tài)。<br /></b></h3><h3><b> 在曾經(jīng)的歲月里,每個人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光環(huán),但這光環(huán)已是"過去式"。當光環(huán)退去,誰都是柴米油鹽,誰都是一介布衣。</b></h3><h3><b>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b></h3><h3><b> 今天,我們生活的國度里,銀發(fā)浪潮席卷而來,老年人的比例越來越高,年輕人的負擔(dān)越來越重。</b></h3><h3><b> 老年朋友們,何不錯開尖峰時間出行,給公共交通緩解壓力,與年輕人相互理解、相互關(guān)懷、相互尊重,何樂而不為?</b></h3><h3><b><br /></b></h3><h3><b> </b></h3><h3><br /></h3> <h3><b> 不要滿懷焦灼期待子女?;丶铱纯础W优畟冇懈髯缘纳詈褪聵I(yè),他們像永不停歇的陀螺一樣,上有老下有小,"老"是"夕陽","小"是"朝陽"。"朝陽"總比"夕陽"更令人關(guān)注和憧憬,這是動物繁衍生息的法則,是規(guī)律,誰也不能違背。</b></h3><h3><b> 記住,年輕人永遠比老年人忙。</b></h3><h3><b> 人生,夫妻也好,母女父子也罷,不管是怎樣的水乳交融、心心相系,每個人都是生命的獨立個體,因此,我們要學(xué)會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時候給自己溫暖。老要有老的風(fēng)骨,老要有老的優(yōu)雅,正如春華秋實,四季輪回,各有風(fēng)采。</b></h3><h3><b> 暮年是美好生活的開始,是一種從容、恬闊、悠哉游哉的狀態(tài)。</b></h3><h3><b> 愿我們保持一顆寧靜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寬容,寵辱不驚、去留無礙,微笑向前,善待暮年的自己。</b></h3><h3><b><br /></b></h3><h3><b> </b></h3> <h1><b> </b></h1><h3><b>作者簡介:</b></h3><h3><b>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xué)翻譯家和外國文學(xué)研究家,錢鐘書夫人。</b></h3><h3><b>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fā)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fēng)靡海內(nèi)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b></h3><h3><b>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