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閘口火車站的記憶——致屯墾戍邊50年的杭州知青

濱江美剛

<p><b>曾經(jīng),即使是老杭州的我,也很少去閘口白塔玩的,大概是因為他沒有保俶塔的英俊,也沒有雷峰塔的浪漫,更沒有六和塔的偉岸,所以少有關(guān)注的。 </b></p><p><b>其實白塔所在的白塔嶺一帶赫赫有名,據(jù)說自南朝以來就是錢塘江的重要渡口,《十國春秋》記吳越國錢镠</b>(liú)<b>:"置龍山、浙江兩閘,以(用來)遏(阻擋)江潮入河。"</b></p><p><b>史料中的龍山閘即位于白塔嶺下,這里曾是溝通錢塘江和杭州城內(nèi)水系的水路樞紐要道,海船和江船,都從龍山閘口駛?cè)牒贾輧?nèi)河,故而此間俗稱為閘口。 </b></p><p><b>閘口白塔,與六和塔遙遙相望,白塔共九層,高約15米,平面八邊形的樓閣式塔建筑,逐層劃分,比例適度,出檐深遠(yuǎn),起翹舒緩,輪廊秀麗挺拔。 </b></p><p><b>?塔基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紋飾,象征著"九山八海"(九山八海是古印度的世界形成說),其上有須彌座。</b></p> <p><b>  須彌座束腰上刻有佛經(jīng),再上分為九層,每層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薩和經(jīng)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畫生動。&nbsp;&nbsp;&nbsp;&nbsp;</b></p><p><b>注: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后來代指建筑裝飾的底座,比如影壁底座等。 </b></p><p><b>塔為八角形九層實心塔,全部用白石分段雕鑿而成。塔由基座、塔身及塔剎三部分組成,逐層收分,輪廓挺拔秀麗。&nbsp;</b></p><p><b>基座 2層,下層雕鑿山峰與海浪,上層為高約 1米的石砌須彌座,束腰處刻佛經(jīng)。&nbsp;&nbsp;&nbsp;</b></p><p><b>塔身上部及塔剎多有殘缺,從塔身下部觀察,每層轉(zhuǎn)角處設(shè)倚柱,柱頭卷殺,每面中間有兩柱,把每面分成三間,其中四面當(dāng)心間設(shè)門,門上鑿出門釘,上部為直欞窗。倚柱之間架闌額,上刻"七朱八白"(宋丹粉刷飾屋舍的方法之一)。塔身其他四面浮雕佛、菩薩、經(jīng)變故事和裝飾花紋等。塔檐上設(shè)平座,平座前沿安裝欄桿,形成外回廊。</b></p><p><b>閘口白塔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末期,與六和塔遙遙相望,是錢塘江的標(biāo)志性建筑。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范仲淹曾寫有《過余杭白塔寺》詩:&nbsp;</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遠(yuǎn)水欲無際,孤舟曾未歸。</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亂峰藏好處,幽鷺得閑飛。</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多少天真趣,遙心結(jié)翠微。&nbsp;&nbsp;</b></p><p><b>?民國時(1945年),梁思成就對閘口白塔作過非常細(xì)致的認(rèn)真的研究,他的《浙江杭縣閘口白塔及靈隱寺雙石塔》認(rèn)為,閘口白塔與靈隱寺雙石塔形制"差不多完全相同"。靈隱寺大雄寶殿前面的雙石塔是吳越國錢俶時期的文物。</b></p> <p><b>閘口白塔為什么有好幾處缺角?(老同學(xué):象福) </b></p><p><b>小時候曾聽說過幾種版本,有的說是雷擊而致,有的說是被日本人的小鋼炮(迫擊炮彈)轟掉的。前幾年,年邁的父親坐著輪椅,我推著他來到塔下,聽他說起一段抗戰(zhàn)的歷史。 </b></p><p><b>錢塘江大橋于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歷時三年零一個月時間,總投資540萬銀元。1937年12月23日為阻斷日軍從浙北南下而炸毀。國民黨部隊撤到錢江南岸,以錢江為天塹,以白塔為座標(biāo),隔江與日軍炮戰(zhàn),不慎誤傷了白塔??箲?zhàn)后錢江一橋開始重修。1953年5月錢江一橋恢復(fù)通車。 </b></p><p><b>?白塔與六和塔,東西相戀,一個如著素裝、身段苗條的美女,另一個像身披大紅戰(zhàn)袍、威武雄壯的將軍,美女配英雄也可謂杭州一絕,曾讓多少人艷羨。</b></p> <p><b>杭州閘口火車站(簡稱閘口站)是江墅鐵路南段的起點站,位于杭州錢塘江邊閘口。&nbsp;&nbsp;&nbsp;&nbsp;</b></p><p><b>車站于1907年8月23日隨著江墅鐵路的開通而運營,辦理客貨業(yè)務(wù)。由于是起點站,車站比江墅鐵路上的其它幾個車站建造得更加宏偉,其北邊的上一個火車站為南星橋火車站。</b></p><p><b>閘口站、蒸汽機(jī)車</b></p><p><b>1906年,江墅鐵路開工。這不僅僅是杭州,也是浙江第一條鐵路。鐵路1907年通車,沿當(dāng)時杭州的老城墻外,由南而北設(shè)閘口、南星、清泰、艮山和拱宸五個站,而南端的起點站閘口站即位于現(xiàn)白塔公園內(nèi)。&nbsp;&nbsp;&nbsp;</b></p><p><b>隨著白塔公園的開園,鐵軌變成可以散步的游步道。而在白塔公園內(nèi),還有兩列火車,一個是公園內(nèi)陳列的還原閘口站風(fēng)貌的蒸汽機(jī)車(火車頭),只能用來欣賞,另一個觀光小火車也是蒸汽的,則可以買票乘坐。&nbsp;&nbsp;&nbsp;&nbsp;</b></p><p><b>?閘口火車站的堆場也得到保留,標(biāo)志建筑就是龍門吊,在堆場里吊運貨物用,如今,其中一座龍門吊換上了藍(lán)灰色的新裝,改造成了登高望景的好去處。沿著臺階爬到最高處,西面能遠(yuǎn)眺雄偉的錢塘江一橋、六和塔;東面,可以眺望白塔。鋼鐵龍門吊上還加裝了一個箱體,這里是一座相當(dāng)酷的江景咖啡廳。</b></p> <p><b>  車站興衰史</b></p><p><b>&nbsp;一、民國時期。1907年,閘口火車站建成,由于是起點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909年起,江墅鐵路閘口火車站至艮山門火車站段成為滬杭鐵路的一部分。閘口火車站也成為了滬杭線的起點。1912年12月11日,孫中山在杭期間,曾從閘口火車站上火車,經(jīng)江墅鐵路到拱宸橋火車站。</b></p><p><b>二、建國初期。上世紀(jì)中期,由于原清泰門火車站發(fā)展成為杭州火車站,閘口站的客運業(yè)務(wù)逐漸削弱,直至取消,保留貨運業(yè)務(wù)。</b></p><p><b>三、上世紀(jì)末至今。上世紀(jì)70、80年代,閘口火車站還保留著一趟通勤列車。2009年,杭州北站貨場一期工程正式開工,閘口貨場搬遷,閘口這座飽經(jīng)滄桑的火車站也便成為了歷史。 </b></p><p><b>在杭州近代史上,閘口火車站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現(xiàn)場&nbsp;&nbsp;&nbsp;</b></p><p><b>1907年8月23日,近代杭州第一條鐵路江(干)(湖)墅鐵路建成通車,起點正是閘口;&nbsp;&nbsp;&nbsp;&nbsp;</b></p><p><b>1912年12月11日,全國鐵路督辦孫中山在江干察看鐵路線和錢塘江水道,之后從閘口上車到湖墅拱埠視察;&nbsp;&nbsp;&nbsp;</b></p><p><b>1927年2月,中共黨員沈干城、沈樂山組織閘口機(jī)廠工人突襲了駐扎在玉皇山的孫傳芳軍用倉庫,拆毀機(jī)車零件,北伐軍由此順利進(jìn)入杭州。&nbsp;&nbsp;&nbsp;&nbsp;</b></p><p><b>?但后來火車站變成貨場,如今,當(dāng)人們來到閘口,這個曾經(jīng)喧鬧嘈雜、后來幾被遺忘的所在,會發(fā)現(xiàn)它有了全新的面貌:老火車站和站臺被修葺一新,站臺前面停著一架火車龍頭,鐵軌和貨臺已沒有了之前成堆的垃圾、雜物。</b></p> <p><b>閘口白塔公園的開放,市民又多了一個休閑的好去處,也讓許多人認(rèn)識了白塔。 </b></p><p><b>白塔公園位于杭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鳳凰山景區(qū)南緣,錢塘江北岸,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閘口白塔"為核心,及歷史建筑和鐵路工業(yè)遺存保護(hù)與利用為重點的一座城市文化公園。 </b></p><p><b>白塔,始建于五代吳越末期,是古代錢塘江為船只導(dǎo)航的地標(biāo),也是運河注入錢塘江的標(biāo)志。早在南北朝始,白塔附近就已成為外地由錢塘江進(jìn)入杭州的港埠,商賈云集,車水馬龍。有南宋詩為證:</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白塔橋邊賣地經(jīng),長亭短驛甚分明。如何只說臨安路,不數(shù)中原有幾程?</b><b> </b></p><p><b>民國時期,閘口則成為江墅鐵路南段的起點站。 </b></p><p><b>?公園內(nèi)是集古老的歷史遺跡與生機(jī)蓬勃的自然風(fēng)光與一體的休閑游覽勝地。在這里可以乘坐公園內(nèi)的小火車、鐵路自行車,游覽白塔、鐵路遺存、龍山閘舊址、南宋地經(jīng)廣場等名勝史跡。漫步長堤,遠(yuǎn)眺錢塘潮涌,鷗鷺翩翩。古塔屹立,花木相間。</b></p> <p><b>白塔公園碑記(選)</b></p><p><b> </b></p><p><b>?石龍山下,錢塘江畔,有千年石塔,亭亭然施施然立矣,八面玲瓏態(tài),九層妙曼姿,乃吳越之遺珍,中華之瑰寶,誠大運河之起始,有舊閘為式憑,固老杭垣之門戶,有圖經(jīng)為可稽,其通體收分有度挺拔秀美,塔延年逝如斯,閑對江河吞吐,曾盡閱繁華,冷看潮汐起衰,競窮歷滄桑,錢王宮闕人去住,鳳凰殿苑影模糊,…………</b></p> <p><b>南宋地經(jīng)廣場</b></p><p><b> </b></p><p><b>? "南宋地經(jīng)(即地圖)"廣場在白塔腳下,共設(shè)八塊石質(zhì)大地圖,與南宋時期的上八府一一對應(yīng),其輪廓和位置關(guān)系參照南宋版圖,鐫刻南宋時期山、城、水、路關(guān)系。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在地經(jīng)廣場找一找家鄉(xiāng),看看自己來自"哪一府"。</b></p> <p><b>20180426攝</b></p> <p><b>地經(jīng)廣場上,一組雕塑名為"邂逅",仿佛古代人風(fēng)塵仆仆穿越而來,訴說當(dāng)年繁華。(20180426攝)</b></p> <p><b>公園成了孩子們的樂園。20180426攝</b></p> <p><b>白塔陳列室——位于塔下的白塔陳列室,交代了白塔的來龍去脈,介紹得生動而完整。</b></p> <p><b>白塔公園的開園吸引了許許多多的市民,也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在網(wǎng)上瀏覽了許多精美的照片,也閱讀了友人為此做的美篇,不知怎么,總覺得里面缺點什么,但一時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直到老同事小聚,說閘口車站曾經(jīng)是無數(shù)知青奔赴龍江、內(nèi)蒙的出發(fā)地,才恍若夢醒。</b></p><p><b> </b></p><p><b>?前幾天翻老照片,看到章弟騎馬挎槍的小照,聯(lián)系在一起,頓時沉淀的往事又重新在腦海浮現(xiàn)。如果說江墅鐵路100多年的歷史可以并非知曉,可三十七八年前在此地發(fā)生的往事又怎能讓人忘懷?那曾經(jīng)是一種怎樣的刻骨銘心的疼啊?</b></p> <p><b>那幾年這里曾經(jīng)送走了8萬知青。</b></p> <p><b>1968年12月23日,到1970年10月25日,杭州一共發(fā)送了25趟北上黑龍江的知青列車,其中,除第一第二趟奔赴黑龍江撫遠(yuǎn)的在城站火車站(即現(xiàn)杭州火車站)、第三趟在南星橋車站發(fā)車外,其余的都在閘口啟程,它們被稱為知青混編直達(dá)列車。</b></p><p><br></p><p><b>1969、1970兩年中,赴香蘭、鐵力、嘉蔭、寶清、鶴立河、梧桐河、依蘭等地農(nóng)村、農(nóng)場和兵團(tuán)的知青,一批接一批地?fù)]淚北上。</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到1976年止,全省赴黑龍江的知青總數(shù)達(dá)8萬人,其中不僅有"老三屆",還有66、67、68三年由小學(xué)升入中學(xué)的畢業(yè)生(俗稱"新三屆"),年齡最小的只有15歲,三年中,僅撫遠(yuǎn)縣就先后接收了三批杭州知青共1381人。</b></p> <p><b>告別親友的知青一路北進(jìn)北進(jìn)。</b></p><p><br></p><p><b>1969年3月6日,早春的杭州,寒意襲人。1046名知識青年一人一套草綠色的軍衣,在少年宮廣場舉行誓師儀式和歡送大會后,被汽車送到了城站火車站。由于送行的人實在太多,杭州知青辦后來不得不臨時把上火車的地點從城站改到了南星橋白塔嶺南閘口火車站。</b></p><p><b>&nbsp;&nbsp;&nbsp;&nbsp;</b></p><p><b>站臺上擠滿了歡送的人們,由于知青們提前上了車,家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里,只得一個一個車廂挨個尋找。每個窗口都探出很多人頭,雙眼掃視站臺上雜亂的人群,尋找著自己的親人。有許多解放軍手拉著手擋在車廂的警戒線前。當(dāng)時送行人群實在太龐大,人散后,光收拾因人擠人而散落在地上的鞋子,就有好幾籮筐。</b></p><p><b>&nbsp;&nbsp;&nbsp;&nbsp;</b></p><p><b>1969年4月26日,又一輛滿載著一名杭州知青的專列一聲長鳴,徐徐離開閘口白塔嶺,踏上了去北大荒的征程,3天3夜后列車到達(dá)目的地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tuán)獨立一團(tuán)?!?lt;/b></p><p><br></p><p><b>老父曾經(jīng)親自送走了小弟和二妹,一個去撫遠(yuǎn),一個去兵團(tuán)。父親的心思?xì)v來比別人重得多,聽老母說多少個夜晚老父在床上長聲嘆氣,輾轉(zhuǎn)反側(cè),可以想見老父一次次地到閘口送別是怎樣的傷感?那時沒有自行車,更不要說是私家車,公交也不太方便,我從未探尋過老父是如何去的,也不知道那么多送行的人是如何聚集的。父親一個人漫無邊際地在人海中尋找,不知在人山人海中送上了沒有?我送過同學(xué)卻沒有趕上送弟妹,插隊農(nóng)村的我僅僅從老父的來信中知道弟妹遠(yuǎn)走的消息。父親很能扛,總把一切藏在心底,那時他的心一定很沉很沉。正是:千人赴陲萬人攆,自此老父少開顏。食之無味夜難寐,牽腸掛肚情系邊。</b></p> <p><b>巍巍白塔見證了多少知青的離愁別緒——</b></p><p><b>笑笑MM:我們是69年4月14號在閘口登上去黑龍江湯原香蘭農(nóng)場的知青。</b></p><p><b> </b></p><p><b>錢塘江:我是71年11月5日赴黑龍江大興安嶺的知青專列從閘口出發(fā)的。</b></p><p><b> </b></p><p><b>和平:我是在l969年4月2O從閘弄口白塔嶺火車站啟程去黑龍江蕩原兵團(tuán)的知青。當(dāng)時站臺上離別的場景至今終生難忘。</b></p><p><b> </b></p><p><b>斷橋:閱讀欣賞兩遍,也沒夠。我是1969年3月9日,從這里出發(fā)去黑龍江富錦縣插隊的,啟動閘口白塔車站為送赴知青專列,就是從我們?nèi)ジ诲\開始的。我們的人生,就是從白塔開始!</b></p><p><b> </b></p><p><b>安安:當(dāng)年我也是從白塔嶺上車的其中一員,近些年,欣起了還舊之風(fēng),曾經(jīng)也想去白塔嶺故地重游,重溫一下當(dāng)年的感受,但終究還是沒去成。 我是70年5月15號去的,故近幾年的每年的5月15號成了我們幾個黑姐黑哥的"荒友"聚會日,不幸的是已有四個"荒友"已離我們先去,真正體會到了啥個叫聚一次少一次了??[流淚], 所以活在當(dāng)下,年近70的我們,身體健康才是最最重要的,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吃好睡好,身體倍兒棒[勝利][握手]??[憨笑]</b></p><p><b> </b></p><p><b>吳hx:我是1969年3月9日上午10點從這里去黑龍江富錦縣富民公社福來大隊插隊的。</b></p><p><b> </b></p><p><b>xhy:我是1969年3月9日從這里登上北去的列車赴黑龍江富錦縣二龍山公社北山大隊插隊的。忘不了列車旁人山人海。</b></p><p><b> </b></p><p><b>君子?黃君龍:1969年5月24日下午,一列滿截著知青的綠皮火車,在一片親人,朋友們的哭喊聲中,緩緩地離開閘口站,一路向北馳去。</b></p><p><b> </b></p><p><b>于杭國:我們近500人,是1971年10月16日下午4時許,在白塔嶺登上知青專列,歷經(jīng)四天四夜,于10月20日抵達(dá)黑龍江省鶴立河農(nóng)場所在的鶴立火車站。</b></p><p><b> </b></p><p><b>迦樓蘭:我是1969年3月8日去虎林縣虎頭插隊的,出發(fā)那天是下雨天,我的母親和兄妹們跟著汽車淚灑衣襟!終生難忘。</b></p><p><b> </b></p><p><b>李希平:我曾經(jīng)也是內(nèi)蒙大軍的一員,從白塔嶺出發(fā),現(xiàn)在想想真是一種人生難得的經(jīng)歷,是苦是甜只有自己知道。老頭:回想那段歷史淚濕襟滿頭白發(fā)難憶情。</b></p><p><b> </b></p><p><b>錢塘阿祥:哈哈,我夫婦的照片也被用上了。"現(xiàn)在那么多的人要到白塔公園來走一走,因為這里有一種割不斷的情。"</b></p><p><b> </b></p><p><b>凌演:我是1969年6月18日從白塔嶺出發(fā),去往遙遠(yuǎn)的北大荒?,F(xiàn)在哪里成了北大倉,也成了我們這代人的第二故鄉(xiāng)!??</b></p><p><b> </b></p><p><b>方曉明:哭泣傷感的站臺!1969年3月9日,終身難忘的日子!張捷:梧桐河農(nóng)場知青是在城站出發(fā)的。</b></p><p><b> </b></p><p><b>悠悠陶:我是1969年4月20日從白塔嶺登上赴黑龍江兵團(tuán)鐵力獨立二團(tuán),此時場景歷歷在目,終身難忘,五味雜生。</b></p><p><b>…………</b></p> <p><b>綠皮車緩緩遠(yuǎn)去,帶走了多少父母和親人的牽掛和思念。</b></p> <p><b>列車開向一個在當(dāng)時我們的眼里是遠(yuǎn)得不能再遠(yuǎn)的遙遠(yuǎn)而陌生的地方。</b></p> <p><b>杭州第一批下鄉(xiāng)知青赴黑龍江撫遠(yuǎn)插隊。</b></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青蔥歲月倩影絲絲入扣。</b></h3> <p><b>張張小照勾起難忘歲月。</b></p> <h3><b>那時好芳華青春正洋溢。(我小弟的照片)</b></h3> <h3><b>緊握寶書紅太陽照心頭。</b></h3> <p><b>屯墾戍邊初心意定志堅。</b></p><p><b> </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潘雄:綠蓮,我在我院一微信群轉(zhuǎn)發(fā),這里面提到的人物,我的同事講:"@大熊_潘雄[強(qiáng)] 我是文中提到的69年3月6日那批離杭赴黑的。后面的照片中有張12名戴狗皮帽知青的合影是我當(dāng)年拍攝的[呲牙]"</b></p> <p><b>烈火熊熊方顯知青本色。</b></p> <h3><b>屯墾戍邊我們颯爽英姿。</b></h3> <p><b>好脾氣的騾子也會欺生。</b></p> <h3><b>宿舍前留影竟成了永恒。</b></h3> <p><b>收工的晚匯報我們鏗鏘有勁。</b></p> <h3><b>田間歸來個個都是泥菩薩。</b></h3> <h3><b>艱難跋涉伴著泥濘拉車送肥。</b></h3> <h3><b>何懼天寒地凍頂風(fēng)冒雪前進(jìn)。</b></h3> <p><b>那年我們正當(dāng)芳華歲月。(我的高中孫、陶老同學(xué)在地頭留影)</b></p> <p><b>林同事群里曬出青春,難忘曾經(jīng)青春灑邊疆。</b></p> <h3><b>老同事林,原來也是當(dāng)年戍邊大軍中的一員。</b></h3> <h3><b>憶往昔那是崢嶸歲月稠。</b></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現(xiàn)在那么多的人要到白塔公園來走一走,因為這里有一種割不斷的情。</b></p><p><b> </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他們或夫妻雙雙前來,或帶著兒輩前來,或白發(fā)蒼蒼成群結(jié)隊前往,因為那里曾經(jīng)是起航人生新征程的故地。</b></p> <p><b>春和景明,在當(dāng)年起航的出發(fā)地坐一坐,三三兩兩回憶回憶當(dāng)年模糊的細(xì)節(jié),也是一種樂趣。(20180426攝)</b></p> <p><b>閘口小聚,奔赴北大荒47年的懷念。</b></p> <p><b>近半個世紀(jì)后重回閘口,青春早已遙不可及,黑發(fā)成白頭,除了感慨還能有什么?</b></p> <p><b>遙想當(dāng)年,往事歷歷在目,歲月如流,彈指半個世紀(jì)過去了,人怎不老矣!</b></p> <p><b>重回當(dāng)年的出發(fā)故地,定是五味雜生。</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們這一輩……</b></p><p><b>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b></p><p><br></p><p><b>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上山練過腿下鄉(xiāng)練過背</b></p><p><b>&nbsp;&nbsp;&nbsp;&nbsp;</b></p><p><b>我們這一輩/學(xué)會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釀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b></p><p><b>&nbsp;&nbsp;&nbsp;&nbsp;</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熬盡了苦心交足了學(xué)費</b></p> <p><b>他們是在尋覓,尋覓那四十七八年前依稀的蹤影??磥砦乙埠苡斜匾ツ抢镒咭蛔吡耍瑸樗?,也為自己。</b></p> <p><b>20180426,也算完成了一個心愿。</b></p> <p><b>象山知青48周年紀(jì)念在杭州聚會——不知他們怎么會選擇這里,有點想不通。</b></p><p><b> </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莫非此地早已名聲在外?不得而知。(20180426攝)</b></p> <p><b>知青們,用心良苦!(20180426攝)</b></p> <p><b>1969年4月14日,997個杭州知青在白塔嶺火車站登上了去黑龍江香蘭農(nóng)場的綠皮火車。這列火車上年紀(jì)最小的只有15歲,她不知道黑龍江在哪里,有多遠(yuǎn),冬天有多冷。他們在香蘭一待是整整的10年,直到1979年的大返城。他們說他們打煞都不會忘記4月14日這個日子。這個日子他們已記了50年。</b></p><p><b>&nbsp;&nbsp;&nbsp;&nbsp;</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今天,香蘭農(nóng)場四分場的100多個杭州,上海以及哈爾濱的知青集聚在梅家塢。他們銘記的是每年的今天,懷念的是香蘭農(nóng)場的歲月。10年的時光他們流淌的汗水以及血和淚互相融合在一起的純真友情,是任何財富所不能比擬的。他們共同擁有的一個名字一一龍江哥,是我一生所羨慕且不能企及的。(20190414老潘)</b></p> <p><b>鐵柱上銹跡斑斑透出寒風(fēng)冷雨的侵蝕。</b></p> <p><b>忠誠的信號燈仍在履行守護(hù)者的職責(zé)。</b></p> <h3><b>信號燈盡管已改朝換代進(jìn)入了新世紀(jì),職責(zé)未變。</b></h3> <h3><b>那鏗鏘有力的行進(jìn)節(jié)奏聲似乎仍在耳畔回蕩。</b></h3> <h3><b>當(dāng)年雜亂無章的站臺也早已整飭一新。</b></h3> <h3><b>龐然大物的龍門吊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使命終于可以息息了。</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寧靜的閘口站仿佛在期待著什么。</b></h3> <h3><b>遠(yuǎn)處綠皮車在哐當(dāng)哐當(dāng)聲中緩緩馳來。</b></h3> <h3><b>那是多少人期盼已久的知青返城專列。</b></h3> <h3><b>列車的隆隆聲撞擊著車上車下人的心。</b></h3> <h3><b>伴著盛開的鮮花知青終于凱旋。</b></h3> <p>學(xué)友樂老楊和老朱攝(20200308)</p> <p><b>近了,近了……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b></p> <h3><b>經(jīng)過歲月的磨礪,一切都顯得心平氣和。</b></h3> <h3><b>靜靜地呆在車上誰都舍不得下車離去。</b></h3> <h3><b>恍若隔世,當(dāng)年的騷動早已不復(fù)存在。</b></h3> <h3><b>一盼多年了,那是多少家人焦急的等待。</b></h3> <h3><b>望眼欲穿??!</b></h3> <h3><b>站臺上,有人在對年輕一輩訴說著過往。</b></h3> <h3><b>老母早準(zhǔn)備了孩子愛吃的,望眼欲穿。</b></h3> <h3><b>一路風(fēng)塵,喝上一口家鄉(xiāng)的水吧。</b></h3><h3><b>——盡管,當(dāng)年的懵懂少年早已長大成人。</b><br></h3><h3><b><br></b></h3><h3><b>接過父母手中的水杯,慢慢喝上一口……</b></h3><h3><b>——真甜??!</b><br></h3> <h3><b>孩子,什么也別說,先隨老爸回家!</b></h3> <h3><b>信號燈繼續(xù)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b></h3> <h3><b>金秋時節(jié),我們整好行囊重新起動。</b></h3> <h3><b>但愿遠(yuǎn)方除了柴米油鹽,還有詩有畫。</b></h3> <p><b>等待,成了永遠(yuǎn)的定格,歷史的記憶——可憐天下父母心。</b></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屯墾戍邊50年后,知青展覽館開館以示紀(jì)念。</b></h3> <h3><b>尋找當(dāng)年的身影,成了白發(fā)知青的一種奢望。</b></h3> <h3><b>杭州知青50年后回家——撫遠(yuǎn)。</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