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我的父親母親(拍攝于2003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31年,我的父親出生在河南省夏邑縣的一個中醫(yī)世家。我爺爺行醫(yī)積善治病救人,家境還算殷實。父親小時候曾讀過幾年私塾。</font></h3> <h3>我的爺爺</h3> <p class="ql-block"> 1947年,在當年可謂是有文化的父親,在夏邑縣區(qū)委土改工作隊做一些文書助理工作,1948年正式調(diào)任區(qū)委文書,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建國后調(diào)到河南省委工作,當時的河南省委在開封。</p> <h3>青年時期的父親</h3> <h3> 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應(yīng)朝鮮請求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1年9月15日,時任區(qū)委宣傳委員的父親帶領(lǐng)四十余名農(nóng)村青年應(yīng)征入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因為我父親參加革命多年,穿上軍裝入伍后直接就任工兵第519團任副指導員,副連職。</h3> <h3>1951年9月15日,區(qū)委的同事歡送我父親和他的一位戰(zhàn)友的合影,前排左五是我父親</h3> <h3> 部隊時刻準備著奔赴戰(zhàn)場參加抗美援朝。就在部隊整裝待發(fā)時,朝鮮戰(zhàn)事緩和,1953年7月中、朝、韓、聯(lián)合國四方代表在朝鮮板門店簽署《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宣言》,朝鮮戰(zhàn)爭結(jié)束。1953年我父親因工作表現(xiàn)突出,調(diào)任河南省軍區(qū)保衛(wèi)處任干事一職。</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是沒有打過仗的父親挎著一把德國造駁殼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父親參軍后與戰(zhàn)友合影,圖右為我父親</font></h3> <h3>父親參軍后的第一個“八一”建軍節(jié)和戰(zhàn)友合影,前排左一為我父親</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4年,中南軍區(qū)在廣州舉辦保衛(wèi)干部培訓班,我父親作為一名在河南省軍區(qū)工作的保衛(wèi)干部參加了培訓班。由于學習成績優(yōu)異,調(diào)任陸軍第127師保衛(wèi)科任干事。先后擔任過保衛(wèi)股副股長、股長、政治處副主任等職務(wù)。127師當時駐扎在海南屯昌。就這樣我父親從河南來到了海南,從省軍區(qū)地方部隊轉(zhuǎn)入了野戰(zhàn)部隊序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27師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tǒng)的部隊,除了抗美援朝、對印度反擊戰(zhàn)之外幾乎無役不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隸屬第四野戰(zhàn)軍,從東北一路南下打到海南島,解放海南島后,又參加了廣西剿匪,戰(zhàn)功赫赫、猛將如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我父親被授予一杠兩豆中尉軍銜(正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身著55式軍服中尉軍銜的我父親</font></h3> <h3>父親在海南島時的工作照,左下角是海南常見的珊瑚,身后柜子里放著兩個獎杯</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5年5月1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關(guān)于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1965年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了實行了10年的軍銜制度。取消軍銜前我的父親軍銜為大尉。1988恢復軍銜未再設(shè)大尉軍銜,大尉成為了解放軍軍銜的歷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取消軍銜前父親最后的留影,大尉軍銜(正營)</font></h3> <h3> 我小時候在家中,見到過父親的大蓋帽和肩章,肩章是絲織的,黃色的肩章中間一條紅色的扛鑲嵌著四顆星,星是銅制的五角星,領(lǐng)章是絨布做的,紅色領(lǐng)章中間一條黃色杠鑲著四顆星,星是鋁制五角星。還有武裝帶和斜挎的吊帶都是牛皮做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被當成四舊銷毀了,真是可惜。</h3> <h3>55式大尉軍銜的帽徽、領(lǐng)章和肩章</h3> <h3>中青年時期的父親(黑白照片著色)</h3> <p class="ql-block"> 1965年,作為工作骨干,我父親被選送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法干校學習深造。</p><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1日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中央政法干部學校第十一期全體學員并合影留念。</p>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國家領(lǐng)導人接見時的留影。上面一副為轉(zhuǎn)機像全圖,下幅為截取轉(zhuǎn)機像軍隊方陣局部。軍隊學員位于正中方陣在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后面,我的父親位于軍隊方陣最后一排左數(shù)第三個。</font></h3> <h3>接見的當日,我父親同一個小組的戰(zhàn)友合影,中排右一為我父親</h3> <h3> 我的母親,1930年4月出生在河南省夏邑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1947年嫁給了我的父親。建國初期河南農(nóng)村的生活很艱苦。我爺爺在鎮(zhèn)里的衛(wèi)生所工作,我奶奶手有殘疾,不能干活,我母親支撐著整個家。</h3> <h3><font color="#010101">青年時期的母親</font></h3> <h3> 我的哥哥1949年12月在老家出生,當時剛剛建國不久,父親給他起名叫“新華”,意喻自然是“新中國誕生”。我母親不僅要操持家務(wù),撫養(yǎng)我年幼的哥哥,還要照顧我爺爺奶奶。</h3> <h3><font color="#010101">少年時的哥哥與上尉父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少年時的哥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5年,我母親隨軍來到海南島,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農(nóng)村婦女,到了自然氣候、飲食習慣都存在著天壤之別地方生活,需要克服許多困難,那個年代海南島一天三頓是大米,幾乎是沒有面食,真不知道我的母親是怎樣適應(yīng)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6年6月,我的姐姐出生在海南屯昌,父親給她起名叫“愛華”,順著哥哥的序列,意為“熱愛中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姐姐在父母的懷抱中</font></h3> <h3>童年時的姐姐</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9年6月我出生了,當時父親的部隊駐扎在海南通什(這個字念“砸”za第二聲),現(xiàn)在是海南省五指山市。父親給我起名叫“建華”, 也順應(yīng)了哥哥的序列,當時正值大躍進后期的氣氛高漲,意為“建設(shè)中華”,家人都是叫我的小名“小華”。</font></h3> <h3>童年的我</h3> <h3><font color="#010101">母親懷抱著我,父親摟著姐姐</font></h3> <h3>姐姐喂我喝水</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8年,我的母親參加了工作,在部隊的三八廠,三八廠大部分職工都是隨軍家屬,主要生產(chǎn)肥皂、麻繩。我出生后母親因為工作沒有太多時間照顧我,就把我的奶奶從老家河南接到了海南,更難想想我的奶奶是怎樣適應(yīng)海南生活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八廠部分職工合影,三排左一是我母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張照片是去接我奶奶時在河南老家照的,父親抱著姐姐</font></h3> <h3>哥哥姐姐在老家</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我的奶奶、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在海南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我的奶奶、母親在海南島</font></h3> <h3>哥哥姐姐和奶奶在海南島</h3> <h3>母親哥哥姐姐和我在海南島</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1年127師換防,從海南島乘渡輪登上大陸。師部駐扎在廣東省翁源縣新江鎮(zhèn),下屬的幾個團分別駐扎在新江和英德的其他鎮(zhèn)。</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剛過海到廣東,部隊的營房還沒有全部蓋好,我們住在臨時的茅草房。記得1962年的一個夜里,臺風把茅草房的屋頂吹掉,旁邊的特務(wù)連戰(zhàn)士連夜幫我們搬入了新營房。當時我三歲,這一幕是留在我的腦海里最早的記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到了廣東我的父親調(diào)到127師下屬的381團任保衛(wèi)股長,后來又調(diào)到團政治部工作。團部駐扎在英德的沙口鎮(zhèn),距師部約有40公里的路程。我的母親被安排在師部的幼兒園工作,和師部的子弟學?!⑿W同屬一個編制。我和姐姐同母親住在育英小學,哥哥在縣中學讀書。父親和哥哥都不經(jīng)常回家,小時候我跟著姐姐一起玩。育英小學實行住讀,除離家較近的師部子弟每天回家外,大部分團里的子弟都住在學校,放假時統(tǒng)一用班車接回家。我家就住在學校職工的家屬房,因此我和姐姐住在家里,這是很幸福的事。</font></h3> <h3>1964年7月,師部幼兒園歡送同事留影,后排右三為我母親</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親從事保衛(wèi)工作,有一架135照相機,自己沖洗膠卷放大照片,所以我家有許多不是在照相館里留下的生活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母親和我在廣東</font></h3> <h3>我和母親、姐姐在廣東</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哥哥姐姐在家門前(像不像手機信號滿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4年在育英小學幼兒園前全家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4年五歲的我和全家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5年六歲剛上學的我和全家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面這三張照片,我都是穿著我姐姐穿過的花條絨衣服,老小有福呀,不愁沒衣服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7年兄弟姐弟三個合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了,我們部隊子弟學校沒受影響,哥哥就讀的縣中學也停課了,父母不讓哥哥跟著同學到北京串聯(lián),哥哥就在育英小學食堂幫助做飯。哥哥1968年參軍入伍,分配到父親所在的127師379團,也是赫赫有名的鐵軍團,但和父親不是一個團。</span></p> <h3><font color="#010101">哥哥參軍時和父親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7年,全國各地造反派“奪權(quán)”狂潮迅速蔓延全國。原有的黨政機構(gòu)陷于癱瘓,造成無政府主義浪潮惡性泛濫,社會陷入一片混亂。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穩(wěn)定局勢,人民解放軍奉命“支左”,正式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我的父親被派往湖南株洲的田心機車工廠(南車集團)支左。一日,父親坐在吉普車行駛在街上,兩派武斗的一顆子彈,穿過汽車篷布呼嘯而過。</font></h3> <h3>在湖南“支左”期間,和地方同事在毛澤東故居韶山的合影,后排左三為我父親</h3> <h3> 我父親在“支左”期間,工作積極努力,成績突出,成為全師“支左”工作的模范,在全師組織的連以上的干部大會上作報告?zhèn)魇诮?jīng)驗,被127師選為廣州部隊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份子。參加在廣州舉辦的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積極份子代表大會。當年廣州軍區(qū)的《戰(zhàn)士報》摘錄了父親在會上的發(fā)言。</h3> <h3>1968年,我父親參加“廣州部隊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時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前的合影<br></h3> <p class="ql-block"> 同年,我父親作為軍隊干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第二次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接見。</p> <h3> 1968年127師從廣東翁源換防來到廣西桂林,師部及各團駐扎在距桂林市南10公里的奇峰鎮(zhèn),漓江的支流——相思江蜿蜒其間,是一片南北長約六公里,東西寬約四公里的喀斯特峰林山地。<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奇峰鎮(zhèn)的山很有特點,不似市區(qū)的疊彩山,獨秀峰那般異峰突起,亭亭玉立,而是以群峰林立,形態(tài)萬千見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風景秀美的奇峰鎮(zhèn)</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奇峰鎮(zhèn)是個軍事重鎮(zhèn),當年除了127師外,還有留守在奇峰鎮(zhèn)的一個坦克團,歸屬127師編制,在奇峰鎮(zhèn)有一個戰(zhàn)斗機場,一個空軍飛行中隊駐扎。</font></h3> <h3>1969年全家在桂林奇峰鎮(zhèn)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9年3月,蘇聯(lián)軍隊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cè)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并向中國岸上縱深地區(qū)炮擊,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wèi)反擊。</font></h3> <h3> 上個世紀60年代,127師曾派出一個高炮營參加了抗美援越戰(zhàn)爭。1969年中蘇邊境發(fā)生沖突后,越南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中國軍隊部署向北調(diào)整,1969年10月127師奉命北上。</h3> <h3><font color="#010101"> 127師主力部隊調(diào)走后,后勤附屬部隊和家屬仍然留守在奇峰鎮(zhèn)。 </font></h3> <h3> 1969年12月,為了給接防奇峰鎮(zhèn)的部隊騰出軍營,全師家屬搬到了桂林市區(qū)東部的越南北校(廣西南寧有個越南南校),當時我們都簡稱為“越校”。 “越?!笔窃侥蠎?zhàn)爭時期,中國為越南高級領(lǐng)導人的子弟躲避戰(zhàn)爭在中國辦的一所學校。“文革”開始后,越南的孩子們?yōu)榱硕惚苤袊膭觼y紛紛回國了,偌大的校舍空著,正好給我們提供了居住條件。</h3> <p class="ql-block"> “越?!蔽挥诠鹆质衅咝枪珗@以東約5公里,當年為了安全,我們住在部隊大院里是不讓隨意出門的?!霸叫!钡脑?,現(xiàn)在是桂林航空工業(yè)學院,原來大部分的校舍都拆除了。</p> <h3>2004年我重返奇峰鎮(zhèn)時留影,身后房子第一間是我家</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9年127師北上,部隊到達河南時,中蘇邊境戰(zhàn)事緩和,部隊在河南集結(jié)待命。最后127師就地駐扎河南。</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127師部署在鄭州以西的隴海鐵路沿線,師部暫住洛陽。我的父親先后在洛陽拖拉機研究所、洛陽市商業(yè)局支左。1973年底支左工作結(jié)束,父親回到駐扎在洛陽郊縣宜陽縣的部隊,1978年轉(zhuǎn)業(yè)到洛陽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0年4月,暫居在越校的家屬全部離開桂林,搬至丈夫或父親所屬部隊駐扎地,我和姐姐則隨母親來到師部所在地洛陽(當時父親也在洛陽支左)。1971年師部搬到新安縣,我的母親從師部幼兒園調(diào)到洛陽軸承研究所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父親轉(zhuǎn)業(yè)前的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71年母親離開127師幼兒園時的合影留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和姐姐隨父母來到河南洛陽,哥哥隨127師到洛陽,1973年退伍。我們一家從此在洛陽生活和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73年全家在洛陽合影</font></h3> <h3>1973年哥哥復員后兄弟倆和父親合影</h3> <h3>1974年,母親、哥哥、姐姐、我在王城公園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1年和2015年,我分別和哥哥、姐姐兩次前往離開了40多年的廣東翁源127師師部所在地,探訪育英小學、探訪我曾經(jīng)的家。由桂林和127師換防到這里的部隊,也于1996年離開。部隊營房仍舊是原樣,權(quán)屬廣州軍區(qū)營房處,但都被當?shù)厝罕娬加谩?lt;/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俯瞰育英小學全景</span></p> <h3><font color="#010101">1962年~1968年廣東翁源育英小學我的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育英小學教學樓,我在這里讀小學一到三年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親的樟木箱里至今還珍藏著那幅卷軸轉(zhuǎn)機像,轉(zhuǎn)機像長140厘米,寬25厘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圖是我和哥哥姐姐翻拍轉(zhuǎn)機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父親還珍藏著三枚紀念章,分別是1950年頒發(fā)的華北解放紀念章、1950年頒發(fā)的剿匪勝利紀念章、1954年頒發(fā)的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紀念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華北解放紀念章(左) 剿匪勝利紀念章(中) 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紀念章(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三枚紀念章對我父親來說尤其珍貴,見證了我父親建國初期親身的經(jīng)歷,對于我們子女也是彌足珍貴,我們會永遠收藏。</font></h3> <h3> 在洛陽安家后,哥哥、姐姐、我先后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的父親母親當上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br></h3> <h3>中年時期的父親母親</h3> <h3> 1971年,母親從127師幼兒園調(diào)到洛陽軸承研究所工作,在七室機械性能實驗室任實驗工。1974年我家從127師“支左”工作留守處(原玻璃技校)搬到軸承研究所。1980年母親50歲退休。<br></h3><h3> 1978年,父親從127師轉(zhuǎn)業(yè)到洛陽飲食公司工作,任黨委書記。1978年我家從軸承研究所家屬院搬到八一路飲食公司家屬院。父親1981調(diào)到洛陽第二汽車修配廠,任黨委書記。1987年我家又搬至洛浦路第二汽車修配廠家屬院。1991年父親60歲離休。</h3> <h3>1978年父親母親、姐姐和我在軸研所四號樓后合影,我家住在4樓,姐姐抱著我哥哥的兒子</h3> <h3>1979年父親母親在王城公園牡丹廳前抱著大孫子留影</h3> <h3>1980年母親退休后,父親帶著母親到南京上海旅游,在上海外灘留影</h3> <h3>1983年母親懷抱外孫女在八一路飲食公司家屬院</h3> <h3>我的母親和她的女兒、外孫女</h3> <h3>1987年母親懷抱小孫子在八一路飲食公司家屬院</h3> <h3>1991年父親60歲生日和孫子、外孫女在一起</h3> <h3>步入老年的父親母親</h3> <h3>2000年春節(jié),哥哥喬遷新居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父親母親和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合影</h3> <h3>老年的父親母親</h3> <h3>2000年春節(jié),母親和女兒、外孫女合影,母親70歲</h3> <h3>2000年4月,母親和我們夫妻倆合影</h3> <h3>2000年4月母親70壽宴現(xiàn)場</h3> <h3>2000年4月,母親70歲壽宴結(jié)束后,父親和孫子、外孫女在洛礦賓館餐廳外合影</h3> <h3>2004年元旦,父親73歲,母親74歲</h3> <h3>2005年春節(jié),孫子、外孫女給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拜年</h3> <h3>2005年,母親在谷水姐姐家,75歲</h3> <h3>2007年春節(jié),母親在洛浦路家中,77歲</h3> <h3>2009年春節(jié),父親78歲,母親79歲</h3> <h3>2010年,母親80歲生日</h3> <h3>2011年3月,父親母親和我哥哥嫂子合影</h3> <h3>2011年3月父親母親和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在健隆酒店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2011年11月,參加大重孫子滿月酒席時留影,父親80歲,母親81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2年春節(jié),父親母親和兒子、孫子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2年春節(jié),哥哥家(全景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2年7月19日(6月初一)父親81歲生日</font></h3> <h3>2012年11月,在新區(qū)姐姐家</h3> <h3>2012年11月,在新區(qū)姐姐家</h3> <h3>2013年春節(jié),父親82歲,母親83歲</h3> <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2月春節(jié),全家在哥哥家合影</font></h3> <h3>2013年2月春節(jié),父親母親和哥哥全家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2月春節(jié),父親母親和姐姐全家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2月春節(jié),父親母親和我全家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春節(jié),姐姐和母親合影,母親83歲</font></h3> <h3>2014年4月13日(農(nóng)歷3月14),母親84歲生日</h3> <h3>2014年4月13日,新區(qū)世府名邸小區(qū)</h3> <h3>2014年4月13日,新區(qū)世府名邸小區(qū)</h3> <h3>2014年4月13日,新區(qū)世府名邸小區(qū)</h3> <h3>母親和她的兒女們</h3> <h3>母親和她的兩個孫子</h3> <h3><font color="#010101">父親抱著大重孫子和重外孫女</font></h3> <h3>2016年4月父親母親和小重孫</h3> <h3>這是2016年9月19日,姐姐和母親最后的一張合影,也是母親留下的最后一張影像。</h3> <h3> 2005年9月,母親中風偏癱,生活不能自理,家中請了保姆和我父親一起照顧我母親。2012年起,父親母親在哥哥家居住,姐姐也曾接母親到她家住一段時間。父母的晚年在哥哥家,我的嫂子待他們像親生父母一樣。</h3> <h3> 2016年10月24日,母親在哥哥家中安祥離世,享年86周歲;父親于2017年11月21日在洛陽東方醫(yī)院病逝,享年86周歲。</h3> <h3> 慈恩難忘 ,音容永在如地久 ;愛澤共存 ,教誨長留似天長。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想您,您們永遠活在兒女們的心中!</h3> <h3>我的父親母親</h3> <h3>父親母親的骨灰安葬在洛陽邙山盤龍陵園。</h3><h3>下圖為父親母親之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