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關于鹽池大水坑東風村大峽谷洞窟壁畫有關問題的調(diào)研報告及幾個附件</p><p class="ql-block">〔木飛按〕這個帖子發(fā)布于2017年12月5日,系我于當年12月4日向?qū)幭奈氖佛^提交的《關于保護、研究鹽池甘記畔石窟壁畫的建議》的附件。但未在朋友圈及微信群里發(fā)布。2018年3月7日,寧夏文史館根據(jù)我的建議,委派曾玉強副館長等七人(我也在其中)對此進行調(diào)研,并由我執(zhí)筆寫出調(diào)研報告。今對此“美篇”略加修改(即將原《建議》及附件與后來寫的調(diào)研報告編輯在一起),公布于此,一是為了尋求批評,二是為了保存一份珍貴的記憶。</p><p class="ql-block">2023.11.9.</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關于鹽池甘記畔地下大峽谷洞窟壁畫</p><p class="ql-block">有關問題的調(diào)研報告》</p><p class="ql-block">從2017年9月始,鹽池縣大水坑鎮(zhèn)東風村附近的地下大峽谷發(fā)現(xiàn)古代洞窟壁畫的消息在微信上廣為流傳。一時吸引了不少人到此游覽探險。來的人多了,當?shù)卮迕窈鸵徊糠治幕吮惆l(fā)出呼吁,要求保護和開發(fā)這個地方。</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7日,寧夏文史館一行7人,在副館長曾玉強的帶領下,來到鹽池縣大水坑鎮(zhèn)東風村,對此進行調(diào)研。</p><p class="ql-block">這次調(diào)研采取的方法是:調(diào)閱微信圖片和視頻資料、召開座談會、深入大峽谷洞窟實地考察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大峽谷的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大水坑鎮(zhèn)東風村的所在地叫甘記畔。在村部前面不遠,有一條呈東西走向的深壕大塹,我們稱其為地下大峽谷,深、寬各約100多米、蜿蜒數(shù)十公里。峽谷上部地表覆蓋著厚厚的沙土層,因常年雨蝕而狼牙錯齒;下部則是幾十丈深的紅砂巖(這種巖石,雨水越泡越酥軟,太陽越曬越堅硬,所以,當?shù)厝擞址Q為“陽干石”)形成的懸崖峭壁,經(jīng)雨水沖刷,像血一樣殷紅。入谷無路,只能在崕坡上艱難攀爬。當?shù)卮迕裥蜗蟮卣f:在這里走路,一只腳踩在陰間,一只腳踩在陽間。</p><p class="ql-block">峽谷內(nèi),巖石聳立,大自然已將他們塑造成不同的造型:有的如砥如柱;有的似龍似虎;有的若佛若仙;有的類似出水的潛艇;有的猶如戀戀不舍的情侶......還有一個個圓形的黑洞......其實,它們都有名字,分別叫“閻王碥”“望鄉(xiāng)臺”“水泉峁”“轉經(jīng)樓”“夫妻石”“煮人鍋”......</p><p class="ql-block">峽谷底部還有一道寬幾十米的深澗,有泥流流淌,當泥流在一個叫簸箕掌的地方匯集成堆,等到簸箕掌兜不住它們的壓力時,便如水庫泄洪一般,轟隆隆決堤而去,聲如巨雷......</p><p class="ql-block">沿峽谷北崕向東,有一山體擋于谷底中部,這便是“望鄉(xiāng)臺”。過“望鄉(xiāng)臺”,便是一道深壕。再越過一道溝洼,便看到溝北的山崖有洞窟存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 洞窟壁畫</p><p class="ql-block">洞窟一</p><p class="ql-block">此洞窟表面看與一般西北窯洞無異。但仔細觀察便會發(fā)現(xiàn)不同:窟門雖呈拱形,窟室則呈矩形:室寬260厘米,深550厘米,高220厘米。從遺留的建筑痕跡看,窟頂上原有木柱木梁支撐。因年久無人管理,木柱木梁已不見蹤影??唔?shù)募t砂巖有部分坍塌,窟掌積土成堆。使人震撼的是,窟壁的三面全是壁畫??上茐膰乐?,殘缺不全。即使是較完整的壁畫,所繪人物的面部也被人挖涂抹。</p><p class="ql-block">窟室每面墻上的壁畫從上至下,共有4排。每排應有壁畫若干幅(因畫面剝落,無法統(tǒng)計)。所見壁畫,畫面高45厘米,寬41厘米。從畫面內(nèi)容和文字確定這是一組《釋迦如來應化事跡》圖。在壁畫之外的一處墻上,發(fā)現(xiàn)有人用硬器劃刻了“光緒二十九年”的字樣。其風格與壁畫迥異,顯然,這不是壁畫繪制的年代,而是后來者“到此一游”式的壁上題留。</p><p class="ql-block">洞窟二</p><p class="ql-block">在峽谷崕壁上,還有一個洞窟,由于懸于半山腰,無路可通,所以很少有人進去一探究竟。只是聽人傳說里面有巨蛇。我們也因條所限,未能進入此洞窟。2017年10月中旬的一天,現(xiàn)在上海某單位供職的鹽池藉人士石健鑌曾在東風村李偉鵬的幫助下,利用專業(yè)攀爬工具,克服種種困難,終于進入該洞窟。據(jù)石健鑌描述:“......小心地慢慢爬進崕壁洞里,一眼看去,只是滿處鑿痕和底部厚厚的沙土,由于下面沙土沉積太厚,洞內(nèi)只能區(qū)卷身驅(qū)或蹲著。洞內(nèi)底部兩端呈弧線坡度狀,洞口坡度更大。由于常年雨淋日曬,所以洞口前端底部硬化,洞內(nèi)后端底部沙土淤積,洞內(nèi)地面有許多飛禽干糞和殘骨,是野鴿子的天地......遺憾之中有萬幸存,在洞口的頂部,竟然還留有兩處古人的壁畫,這讓我驚嘆不已。洞口頂部中間留存著長160厘米左右、寬90厘米左右的一塊壁畫,上面是用兩色(黑色和白色)繪制的龍,洞內(nèi)右側殘留著及不規(guī)則呈長條形的一塊壁畫,上面也是用兩色繪制的祥云,頂部沿著陰角處繪有40厘米寬的構成圖案,中間是一條或兩條龍”——原來,村民們傳說的“大蛇”竟是它們!石健鑌接著描述道:“壁畫里精美的圖案復雜而秩序,線條筆直而堅定,壁畫上的龍身和龍爪非常清晰,線條流暢大氣,壁畫上的祥云弧線似一筆畫成,可謂大家手筆之風度......”</p><p class="ql-block">據(jù)石健鑌講,此洞窟寬度及高度都不同,尺寸不一,除洞內(nèi)前段兩側和頂部有人工開鑿的痕跡,洞內(nèi)后段似乎像是自然形成的洞穴。前段寬度270厘米左右,后段寬420厘米左右;前段高90厘米,中間約高160厘米左右,后段只剩下40厘米左右。</p><p class="ql-block">三、保護、研究和利用</p><p class="ql-block">1·保護</p><p class="ql-block">自發(fā)現(xiàn)洞窟壁畫以來,到此游覽探險的人越來越多。由于峽谷險峻無路,且溝崕土石酥松,極易發(fā)生事故。為了防止險情發(fā)生,同時也是為了保護洞窟壁畫不受進一步破壞,當?shù)卣扇×艘恍┍Wo措施:一是在危險地段設置警示牌;二是在洞窟門口設置金屬防護欄。</p><p class="ql-block">2·研究</p><p class="ql-block">尚無專業(yè)部門和專家對此進行專門研究。但,一些民間熱心人士已經(jīng)對此開展了初步研究。</p><p class="ql-block">(1)上海人士的研究</p><p class="ql-block">石健鑌在上海約請他的幾位老師和同事共同對他拍攝的洞窟壁畫的圖片和視頻進行了研究。他們是:楊暉(當代藝術家,現(xiàn)居法國)、吳明光(建筑設計師)、薄小波(文匯報記者)、湯光明(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教師)。這幾人見多識廣,他們對西北地區(qū)的古代文明及佛教影響并不陌生。當他們細研視頻和圖片資料后,得出的結論是:根據(jù)谷底洞穴殘留壁畫上可辨認的“釋迦垂跡”“佛救尼犍”等字跡(均為漢字,沒有發(fā)現(xiàn)西夏文),可知壁畫內(nèi)容是描述釋迦牟尼應化事跡。根據(jù)壁畫的風格、色彩氧化現(xiàn)狀及殘留人物的冠服特征,和敦煌石窟、榆林石窟各時期的壁畫及附近阿爾寨石窟、須彌山石窟壁畫進行了比照,初步判定是晚唐時期至西夏早期。崕壁洞穴里頂部出現(xiàn)的龍壁畫,與榆林石窟西夏壁畫中的龍相似,初步判定是西夏時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2)鹽池人士的研究</p><p class="ql-block">以劉國君為代表的鹽池民間熱心人士,曾“三探閻王碥”,對洞窟壁畫進行考察研究。他們研究的結果是:釋迦如來的故事,最早緣于唐代王勃演繹的《釋迦如來成道記》,佛教畫師根據(jù)王勃的故事繪制成壁畫,供在寺廟之中。元代有人將佛教壁畫收集整理編繪成冊,命名為《釋迦如來應化事跡》,明朝再次刻板。到了清朝,有人把《釋迦如來應化事跡》圖整理成208幅,在每一幅圖上都命題畫名,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風格。仔細觀察閻王碥洞窟里的壁畫,每一幅的左上角或右上角都題寫了壁畫的名稱,而且畫面內(nèi)容也少了許多人物與場景。由此斷定,此壁畫的繪制年代不早于明代。</p><p class="ql-block">(3)我們的看法</p><p class="ql-block">綜合上述兩方面的意見,我們初步認為:此洞窟壁畫上人物的衣冠發(fā)飾,與敦煌唐代壁畫有相似風格;壁畫左右上角又有四字題名,也具備了明清的一些特征。據(jù)此推斷,此洞窟壁畫應始于唐代,后經(jīng)歷代修繕增補,遂形成這種面貌。</p><p class="ql-block">據(jù)《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唐代貞元十七年(801),吐蕃寇靈州,陷鹽州和麟州?!疤攲⑿焐崛恕保ㄗ苑Q徐茂公之后裔)曾“屯軍橫槽烽”。在這里,他遇到了被俘的僧人延素,并將其釋放。這說明,橫槽烽一帶,唐時就是一條軍事和經(jīng)濟通道,同時也是一條文化通道,常有僧人來往。橫槽烽在哪里呢?,據(jù)文獻記載:橫槽烽即橫槽原上的烽火臺。此烽火臺東距鹽州九十里,西南距安樂州九十里。我們知道,安樂州就是今天的韋州,鹽州就是今天的定邊和鹽池縣城附近。據(jù)此推算,大水坑東風村就在橫槽原上,正當這條文化和軍事通道上。因此,這條壕塹(被我命名為“東風大峽谷”)就是唐代的“橫槽”;東風村的所在地也即唐代的“橫槽原”。所謂“橫槽”,就是東西走向的大壕塹。古代稱東西走向為“橫”。南北走向為“縱”。這條大壕塹從陜北定邊一直通向鹽池縣大水坑的東風村,正是東西走向。唐代詩人白居易《城鹽州》云:“城鹽州,城鹽州,城在五原原上頭?!薄对涂たh圖志》云:“鹽州治五原縣。五原謂龍游原,乞地干原。青領原??蓫关懺?,橫槽原也。”因此。唐代僧人在附近的大峽谷——“橫槽”——崖壁上開鑿洞窟,完全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4)開發(fā)利用</p><p class="ql-block">看到游覽探險的人越來越多,東風村的群眾似乎看到了希望。隊長李偉鵬代表村民給有關部門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們這里常年干旱少雨......經(jīng)濟來源全靠打工填補”。所以建議:“希望能開發(fā)閻王碥觀光旅游業(yè)......這也是為了保護文物、宣傳文化。......”他還在信中表態(tài)“我要搞舊井改造......搞一千五百畝農(nóng)業(yè)觀光園區(qū)......種植紅杏、紫花苜蓿、黃花、油牡丹等......”這一切,就是“為了讓群眾致富,讓留守兒童有父愛母愛,讓孤獨老人有人看護,讓外出打工的回家創(chuàng)業(yè)......”</p><p class="ql-block">能不能開發(fā)?如何開發(fā)?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p><p class="ql-block">以石健鑌、馮少帥(著名畫家)為代表的一批在外工作的鹽池藉人士和他們的上海、北京的師友們都支持開發(fā)。他們說:所謂旅游,就是一部分在“此地”住膩了的人到別人住膩了的“彼地”去體驗一種自己未曾體驗過的風景和風情。東風村大峽谷及其周邊環(huán)境恢弘大氣,其風景風情震撼人心。這里雖然不適宜人類居住,卻非常能滿足人類“求新、求奇、求變、求險”的本性。特別是對南方游客,有著無法拒絕的吸引力。關鍵是要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讓有眼光、有能力的人規(guī)劃、開發(fā)。</p><p class="ql-block">以劉國君為代表的鹽池本地人士覺得單純開發(fā)閻王碥沒有多大意義。這里地形復雜,土石酥松,景點單一,遠離人群,存在著投資大、風險高等特點。他建議:若要開發(fā),應該與“鹽馬古道”的旅游開發(fā)結合起來,把周邊地區(qū)都涵蓋進去,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建設,打造寧夏全域旅游的東線景觀。</p><p class="ql-block">我們覺得上述兩種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特此全部寫出,供有關部門決策參考。</p><p class="ql-block">寧夏文史館赴鹽池大水坑東風村大峽谷洞窟壁畫調(diào)研組</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2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大峽谷航拍視頻、洞窟壁畫圖片及游人視頻等資料一組(見手機微信“美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關于保護、研究鹽池甘記畔石窟壁畫的建議》</p><p class="ql-block">xxxx:</p><p class="ql-block"> 最近,有朋友連發(fā)幾則微信,稱在鹽池閻王碥發(fā)現(xiàn)洞窟壁畫。昨天(2017年12月4日)石建瓴、石健鑌兩人又先后給我打電話、發(fā)帖和圖片,報告在鹽池甘記畔發(fā)現(xiàn)洞窟壁畫,同時還發(fā)來鹽池東風村隊長李偉鵬的一封親筆信,要求“說服政府”支持他們在此開發(fā)旅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看了他們發(fā)來的考察散記和洞窟壁畫照片(見附件),覺得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建議首先保護好原址,在保護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專業(yè)人士進行研究,同時對東風村李偉鵬等的開發(fā)建議給予回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寧夏文史館館員 楊森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壁畫圖片、李偉鵬信件及石健鑌的考察散記共三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件一:洞窟位置、壁畫及洞窟環(huán)境圖片及視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壁畫1</p> <h3>壁畫2</h3> <h3>壁畫3</h3> <h3>壁畫4</h3> <h3>壁畫5</h3> <h3>壁畫6</h3> <h3>壁畫7</h3> <h3>壁畫8</h3> <h3>壁畫9</h3> <h3>洞窟</h3> <h3>這是粉色洞口</h3> <h3>粉色洞口</h3> <h3>洞窟環(huán)境1</h3> <h3>洞窟環(huán)境2</h3> <h3>洞窟環(huán)境3</h3> <h3>洞窟環(huán)境4</h3> <h3>洞窟環(huán)境5</h3> <h3>洞窟環(huán)境6</h3> <h3>洞窟環(huán)境7</h3> <h3>洞窟環(huán)境8</h3> <h3>洞窟環(huán)境9</h3> <h3>洞窟環(huán)境10</h3> <h3>洞窟環(huán)境11</h3> <h3>航拍視頻:大峽谷地形地貌</h3> <h3>視頻:洞窟壁畫吸引了不少游人</h3> <p class="ql-block">附件二:東風村李偉鵬的親筆信。</p> <p class="ql-block">附件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甘記畔石窟壁畫尋訪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健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xiāng)在寧夏鹽池,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東部,是著名的灘羊之鄉(xiāng)。歷史上是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記得我18歲那年,我與小伙伴(馮少帥,現(xiàn)居北京,職業(yè)畫家)去我家鄉(xiāng)的靈應寺畫畫,背一大帆布包的方便面打算過7天日子,最終能留住我們的不僅僅是那里一望無際的丘陵山脈,還有寺廟窯洞里的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畫。從那時起,我們彼此對家鄉(xiāng)曾經(jīng)有過古代文明痕跡留下了好奇,三十三年后,我倆相約“國慶”長假再次前往靈應寺看看,遺憾的是當年所見基本無存,只留下了不到1.5米見方的一塊壁畫。沮喪之余馮少帥建議我去另外一個地方去看看,他告訴我,那里也有壁畫,他今年8月份曾去過一次,此處的壁畫極少有人知曉,你要去看看!聽到這些我興奮不已,于是我決定第二天前往看個究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 我與兩位發(fā)小同學驅(qū)車來到了位于鹽池縣偏西南方的甘記畔村,距離鹽池縣城約86公里,一路看過并不是大漠孤煙,而是丘陵連綿、溝壑縱橫,眺望遠方,丘陵與溝壑間的是草原和黃土、陽光普照間的明暗交織出了一幅幅美麗而又壯觀的畫卷。在村子的南面有一條大約兩百米左右的深谷,我試探沿著有人蹤跡的地方往下走,走了不到四分之一處,我的兩腿就開始無法控制地發(fā)抖,我一動也不敢動地坐下來判斷著是否能夠繼續(xù)下行,判斷一結果告訴我,不能盲目冒險,于是我決定爬回去!看來想要下去必須做些準備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返回途中遇見了幾位大嫂正在場上收蕎麥,我們上前詢問溝谷下面的情況,幾位大嫂告訴我說:“聽老人傳下來講,下面有轉經(jīng)臺、望鄉(xiāng)臺、夫妻石、閻王碥、煮人鍋和山洞,洞里面還有壁畫,崖壁上還有一個洞,洞里有大蛇。”聽到這里,我頓覺更加神秘,我的好奇心也隨她們的講述更加的強烈,于是,我決定準備好攀爬裝備再來探個究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次日回到了銀川并在網(wǎng)上購買了攀爬裝備,于10月14日從銀川再次踏上前往鹽池甘記畔的路上,下午3點多到達目的地,此次到來心里有了底氣,一下車,我背好相去機查看下行路線,也許是幾天來的探究心切之緣故,在查看下行路線的勘探中,不知不覺已下到了一大半,心里想著,干脆直接下去探個究竟,小心翼翼的經(jīng)過大概20分鐘的時間,我終于下到了谷里。當你身處地面一百多米的地面,腳下卻還有近百米的溝谷時,心里還是有些不落實,但好奇心切,我護好相機迫不及待地又翻過兩道小的溝壑,眼前終于出現(xiàn)了腦海里想象古人開鑿的那個山洞,在崖壁下半坡的底部有一個外拱內(nèi)方的洞口,我急迫的走到洞口前停下了腳步,肅然地站在洞口前沒有立即進去是對古人的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禮之后我微躬下身走進洞里,洞內(nèi)并不很規(guī)則,洞內(nèi)寬度260公分,深度550公分,高度大概在220公分(有塌落),洞的兩側有古代壁畫,我急切地拍了照片,黃昏時分洞內(nèi)光線已經(jīng)暗了下來,我從洞里出來,溝谷的景色美不勝收,一張張照片存進了相機,忽然意識到天暗下來看不清上去的路就麻煩了,一陣緊張,收好相機迅速往上爬,上行當中休息了幾次就爬了上去,除了上氣不接下氣,也沒有覺得像下谷里那么艱難,休息之余,才知“上山容易下山難”這句話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時,天色已完全暗了下來,我們便找了家小飯館坐了下來,在和飯館老板了解這溝谷情況的時候,這時,老板的侄子走了進來,老板告訴我,他的侄子是這里生產(chǎn)隊的隊長,名叫李偉鵬,今年42歲。他向我介紹了溝谷許多故事,并答應第二天陪我一起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能夠拍到晨光,第二天早晨8點鐘我已下到谷里,遺憾的是當天早晨是陰天,沒有拍到晨光下的峽谷美景,我獨自又進入了壁畫洞內(nèi),在光線較好的條件下,我仔細的記錄了照片和影像資料,上午十點多,李隊長和我的同學姚志宏下到了溝谷與我會合,我又一次與他們再次進入洞內(nèi),洞內(nèi)我用攝像機記錄了李隊長有關洞內(nèi)壁畫的傳說和故事。方形洞口兩側水平距離頂部30公分處各開鑿出了一個約30公分見方、深20公分的小洞,洞內(nèi)平均分三等分的兩條中線緊貼著洞頂開鑿了平行兩側長40公分,寬30公分、深度約在30公分的小洞,據(jù)當?shù)乩铌犻L介紹,這是原來用木頭做的橫梁,應該是用來支撐洞頂以防頂部塌落(我同意他的說法),盡管如此也經(jīng)不住歲月的煎熬,頂部還是有塌落了,地面上依然留有塌落下來的紅沙石塊,李隊長叫它陽干石,這是當?shù)厝说慕蟹?,很貼切生動,因為這些紅沙石見了水就會變得酥軟,太陽越曬卻越堅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李隊長講述;他十二、三歲的時候,也就是三十年前,他所看到墻上的壁畫長度在洞長的五分之三的位置,由于人為破壞,現(xiàn)在只存留下這些,看著洞壁上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壁畫,心里不僅僅是敬畏,對古人的聰明才智頗為驚嘆,洞壁上的壁畫如果不遭這幾十年人為破壞,也許至今留存完好,壁畫下的打底泥土里參拌的是當?shù)仉S處可見的芨芨草,芨芨草是當?shù)厣罅己玫娘暳?其稈葉堅韌,長而光滑,為極有用的纖維植物,可造紙及人造絲,當?shù)匕傩昭赜弥两?,用它編織筐、草簾、掃帚等,浸水后,韌性極大,還可做草繩。人類長河中,古人早已學會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領。李隊長告訴我們,他聽老人講述這里的先人們曾流傳下來的說法,原來洞里一直住著一位僧人喇嘛,僧人什么時候居住在洞里,無人知曉,這讓我產(chǎn)生了許多想象和好奇,想象著這位僧人是哪朝哪代?他從哪里來?心存何故到此修行......未知是多么誘惑人的一件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在李隊長的領路,我去了獨自無法去到的地方,溝壑間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美景。他帶著我和我的發(fā)小同學竟然另辟蹊徑地從另一處爬了上去。休息當中看看相機里的收獲,感覺剛從谷里取寶上來似的,心喜之余,想起大嫂講述的還有一個傳說不知究竟,就是那崖壁上的洞,那條大蛇!當?shù)氐睦铌犻L也從來沒有進去過,誰也不知里面是何番情景,總得有人發(fā)現(xiàn),我要一定上去看看,何況有已經(jīng)準備好的裝備,在李隊長的幫助下,探好了方位,決定將繩索從上拋下溝谷崖壁,人從溝谷下往上攀爬進入崖壁上的洞。李隊長將我的發(fā)小和我外甥小心翼翼地送到投擲繩索的地點后,李隊長和我又一次向溝谷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終于又一次下行到了崖壁下半坡底部的壁畫洞旁,作為當?shù)氐拇甯刹恳灿兄l(fā)現(xiàn)家門口老祖先留下的好奇和責任意識,李隊長覺得他比我小十歲,體力上他上去更合適,商量后我把如何拍照、攝像教了他幾遍,他背好相機、測量儀、筆記本和筆,綁好繩索,矯健的身軀迅速地沿坡向崖壁攀爬,當李隊長爬到完全垂直的崖壁旁就越來越艱難,我站在坡面上仰望著李隊長在崖壁上艱難挪動的每一個動作,我祈禱著他一定能上去,當他爬到離洞口僅剩一米多的地方,他的雙腳突然從崖壁上滑下,雙手緊抓繩索懸在了空中,一次!兩次!三次!他終于沒了力氣,為了安全只好不舍的滑了下來。李隊長不舍,我更是遺憾不已,為了不留下遺憾我要上去看個究竟,于是我決定自己試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囑咐李隊長上去將繩索重新拋至與洞口垂直的位置,并囑托他一定把繩索拉住,如果繩索拉住應該是安全的,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李隊長按照我的吩咐重新拋了繩索,位置基本準確,我背好設備開始攀爬,同樣經(jīng)歷了李隊長的懸空墜落,在第三次我終于摸到了洞口邊緣,成功的喜悅油然而生,小心地慢慢爬進了崖壁洞里,一眼看去只是滿處鑿痕和底部厚厚的沙土,由于下面沙土沉積太厚,洞內(nèi)只能區(qū)卷身軀或蹲著。洞內(nèi)底部兩端呈弧線坡度狀,洞口坡度更大,由于常年雨淋日曬,所以洞口前端底部硬化,洞內(nèi)后端底部沙土淤積,洞內(nèi)地面有許多飛禽干糞和飛禽殘骨,是野鴿子的天地,還有野兔的頭骨,遺憾之余有萬幸有存,在洞口的頂部竟然還留有兩處古人的壁畫,這讓我驚嘆不已。洞口頂部中間留存著長160公分左右,寬90公分左右的一塊壁畫,上面是用兩色(黑色和白色)繪制的龍,洞內(nèi)右側殘留著及不規(guī)則呈長條形的一塊壁畫,上面也是用兩色繪制的祥云,頂部沿著陰角處繪有40公分寬的構成圖案,可以看出原來頂部是一塊完整的壁畫,四周是規(guī)則的圖案,中間是一條或兩條龍,原來幾位大嫂所講述的“大蛇”應該就是它。壁畫里精美的圖案復雜而秩序,線條筆直而堅定,壁畫上的龍身和龍爪非常清晰,線條流暢大氣,壁畫上的祥云弧線似一筆畫成,可謂大家手筆之風度,讓我非常驚嘆古人的繪畫功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洞內(nèi)寬度及高度都不同,尺寸不一,除洞內(nèi)前段兩側和頂部有人工開鑿的痕跡,洞內(nèi)后段似乎像是自然形成的洞穴,前段寬度在270公分左右,后段在420公分左右,前端高度在90公分,中間大約160公分左右,后端只剩下40公分左右,幾乎被沙土掩埋到了洞頂,可見沙土需要經(jīng)過多少年才能被風吹進洞里這么厚,只有沙子和風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拍好視頻記錄和照片,久久不想離開,只想多呼吸一下古人留存的氣息,想觸摸一下,但是不敢,心里除了敬畏還是敬畏。古人為何在這里的崖壁上鑿洞畫壁畫,一定有許多的歷史緣由和故事,至于這些就留給考古人士歷史學家去研究發(fā)現(xiàn)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見了!偉大的古人留給我們的崖壁之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20日我返回了上海,到了上海我迫不及待地找了我大學老師楊輝和幾位老師請教,他們是:楊暉(當代藝術家,現(xiàn)居法國),吳明光(建筑設計師),薄小波(文匯報記者),湯光明(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教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將我所拍到的照片及視頻資料一一播放給他們過目,引起了他們的極大興趣。幾位老師對此地的古代文明和佛教影響并不陌生。我們一起細研照片及視頻,根據(jù)谷底洞穴殘留壁畫上可辨認的“釋迦垂跡”、“佛救尼犍”等字跡(均為漢字,沒有發(fā)現(xiàn)有西夏文),可知壁畫內(nèi)容是描述釋迦牟尼應化事跡。根據(jù)壁畫的風格、色彩氧化現(xiàn)狀及殘留人物的冠服特征,和敦煌石窟、榆林石窟各時期的壁畫及附近阿爾寨石窟、須彌山石窟壁畫進行了比照,初步判定是晚唐時期至西夏早期。崖壁洞穴里頂部出現(xiàn)的龍壁畫,與榆林石窟西夏壁畫中的龍相似,初步判定是西夏時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1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