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h1><h1> 父親董申保</h1><h1> ----生活點滴</h1><h1><br></h1> <h1> 作者:董晨</h1> <h1> </h1><h1></h1><h1> 身出豪門視等閑</h1><h1> 亂世求學不畏難<br> 山河破碎擇地質(zhì)<br> 青山綠水吾欲還<br> 嘔心瀝血窮心智<br> 忍辱負重亦依然<br> 嚴出桃李天下滿<br> 笑歸青松翠柏間</h1><h1><br></h1> <h3> 董申保的父親董康和母親董遲氏</h3> <h1><br></h1><h1> 父親1917年9月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兄弟姐妹四人,上有一個兄長,下有兩個妹妹。</h1><h1> 爺爺董康是清末最后一批進士,歷史文物國子監(jiān)的進士石碑上有所記載,是江蘇武進的名門望族。在此家庭背景中成長的父親得以有充分的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h1><h1><br></h1> <h3> 兒時董申保和父母及兄長董鐵寶</h3> <h1> </h1><h1> 中學時期父親對化學的興趣十分濃厚,直到一次意外傷到了父親的眼睛。父親本來就是遺傳性高度近視,加之這次意外受傷,導致父親一生的視力都很差。</h1><h1><br></h1> <h3>1936年 董申保入北京大學地質(zhì)學系</h3> <h1> </h1><h1> 父親大學考了兩次,第一次因為成績稍差沒有考入北大而被當時的燕京大學錄取,而長父親一歲的哥哥董鐵寶則如愿地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為此父親決定再考一次,第二年父親如愿地考入了北大,其同窗好友有谷德振先生,張炳憙先生,高之杕先生等我國老一輩地質(zhì)學家。</h1><h1><br></h1> <h3>董申保和哥哥董鐵寶(北京大學數(shù)學力學系教授)</h3> <h1> </h1><h1> 在校期間,正值日寇入侵中國,北大遷校昆明與清華和南開三所大學組成了著名的西南聯(lián)大。</h1><h1> 為不當亡國奴和完成學業(yè),父親毅然放棄了舒適的生活,輾轉(zhuǎn)數(shù)月,從當時的北平走陸路到上海,由上海擇水路至越南的河內(nèi),再從河內(nèi)入境最終抵達昆明。</h1><h1> </h1> <h3> 1944年 董申保在昆明滇池</h3> <h1> </h1><h1> 父親于1941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暫短工作后即考取了西南聯(lián)大的研究生,并在畢業(yè)后留校工作。八年多的昆明生活在父親的記憶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上了年紀后還會經(jīng)常提及在昆明的許多生活片段,且對昆明的小吃也一直情有獨鐘。 </h1><h1><br></h1> <h3> 1944年 西南聯(lián)大附近翠湖邊</h3><h3>張炳熺(左) 董申保(中) 鄭國寶(右)</h3> <h1> 抗戰(zhàn)勝利后,父親隨校遷回北京,繼續(xù)在北大工作,之后考取公費赴法留學名額,遠度重洋赴法攻讀博士學位。新中國建立后,父親立即啟程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shè)。 <br> </h1> <h3> 1948年 董申保在法國盧森堡公園</h3> <h1> </h1><h1> 1952年,中央決定在全國重工業(yè)基地東北地區(qū)建立一所綜合性大學,從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院校調(diào)來一批著名的物理學家,化學家和數(shù)學家創(chuàng)建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當時唐敖慶,朱光亞,王湘浩,吳式樞,蔡餾生,徐睿黃和父親等一批共和國精英遠離自己的家鄉(xiāng),選擇了到當時條件比較艱苦的東北長春工作,為長春地質(zhì)學院的建設(shè)、成長、發(fā)展、付出了其全部心血。</h1><h1><br></h1> <h3> 1955年 董申保</h3> <h1> </h1><h1> 可能是由于生活的輾轉(zhuǎn)蹉跎,直到去長春地質(zhì)學院工作時,年近四旬的父親依然是孑然一身,父親和母親是在長春地質(zhì)學院相識結(jié)婚的,我和妹妹都是在長春出生長大。</h1><h1><br></h1> <h3> 董申保與夫人壽曼麗及兒董晨</h3> <h1> </h1><h1></h1><h1> 父親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十分模糊,印象中的爸爸,永遠戴著一副高度近視眼鏡;一身顏色難以識別的舊服裝和一頂不知什么顏色的帽子;出差在野外的時間遠比在家的時間多得多。我妹妹出生時父親都出差在外,沒能陪在媽媽身邊。即使在家中的時間里,他對那些(我兒時覺得)厚厚的莫名其妙的硬皮書籍的興趣遠比對我的興趣濃厚得多。</h1><h1> </h1> <h3> 董申保與兒董晨在家中陽臺</h3> <h1> 記得三歲多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爸爸肩負起照看我的重任,我在地板上玩,他在書桌上激情工作,父子相安無事,其樂融融,直到暖氣片碰破了我的頭。但是我那時覺得全家最好的人是爸爸,理由十分單純,因為爸爸幾乎沒有對我發(fā)過脾氣。</h1><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董晨在文革期間</font></h3> <h1> </h1><h1> 十年動亂期間,父親被理所當然地戴上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的帽子并一度被隔離審查,家里的氣氛也隨之變得非常緊張。為安全起見,父母把我和妹妹送到北京的親戚家長住了一段時間,直到長春的形勢相對穩(wěn)定后我們才被接了回來。</h1><h1> 那一時期工廠停產(chǎn),學校停課,作為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的父親被徹底靠邊站了,天天上班學習改造下班回家喝茶看報,在家里的時間明顯多了起來。經(jīng)常是泡上一壺濃茶,在一張50年代單位配給的圓桌上和妹妹翻軍棋,和我下象棋,家里的氣氛其樂融融。</h1><h1> </h1> <h3> 董晨在插隊前夕</h3> <h1> </h1><h1> 在那讀書無用論盛行的年代,父親卻堅信掌握知識的重要性,系統(tǒng)地給我們補齊了我們那個年齡段應(yīng)該學習的文化知識,從而為我們后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那時我們年齡還小,不能理解當時父親的感受,只覺得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把父親從繁忙的工作中解放了出來,可以有很多時間來關(guān)注我們。</h1><h1><br></h1> <h3>董申保(中)在桂林野外考察時在渡船上</h3> <h1> </h1><h1> 后來學校開始復(fù)課,工廠恢復(fù)生產(chǎn),工作和生活漸漸地開始向正常的軌道上運行,父親也隨之漸漸地忙碌起來。作為一名地質(zhì)科學工作者,野外工作是父親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父親在家中的時間也變得少了起來。</h1><h1> </h1> <h3> 1975年董申保在云南路甬</h3> <h1> </h1><h1> 那時的長春,生活物資十分匱乏,記得幾乎每次父親出差回來,都會大包小包的帶回許多東西,每當這個時侯我們都會滿懷期待高高興興地到車站接父親。印象中每次父親出差回來的幾天里,我們都像過節(jié)一樣高興。</h1><h1> 閑暇時間里父親喜歡帶著妹妹去南湖游泳或劃船,偶爾也會在周六的晚上宣布明天早起給我們買豆?jié){油條,這在當時是一項艱巨的任務(wù),排幾個小時的隊也不一定買得著。還記得每當父親空手而歸的時候,我們就會失望地嘲諷父親太笨,而父親則面帶無奈地微笑以一聲長嘆作為回應(yīng)。</h1> <h1> 粉碎四人幫后,國家對待知識分子的政策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1978年父親被任命為長春地質(zhì)學院院長。據(jù)說當時在吉林省的高等院校中,只有兩所高等院校的一把手由知識分子出任,另一所是吉林大學,由我國著名化學家唐敖慶任校長。</h1><h1> </h1> <h3>1980年 董申保院長(左二)和劉青副書記(左四)與留學生合影</h3> <h1> </h1><h1></h1><h1> 只記得那時的父親十分忙碌,家中幾乎見不到他的身影。1980年父親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同期入選的學部委員均為我國著名科學家,其中有許多父親的同窗好友,每年會來北京開一次學部會議。</h1> <h1>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經(jīng)濟狀況還很差,會議的住宿安排是兩人一套房間,一次會議上,父親與著名地質(zhì)學家谷德振先生被安排住在一套房間里,兩人一拍即合地結(jié)成了兒女親家,谷德振先生后來也因此成了我的岳父。</h1><h1><br></h1> <h3> 董晨與夫人谷元珠</h3> <h1> </h1><h1> 1984年父親調(diào)回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工作,在北大地質(zhì)系建立了博士點,那時的父親已年近七旬,已然桃李滿天下的父親仍然頻頻親赴野外第一線獲取第一手地球科學信息。其中有不少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區(qū)域,工作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我們曾反復(fù)勸阻但收效甚微。</h1><h1> </h1> <h3> 1987年 在陜西考察藍片巖</h3><h3> 左起 謝茂祥 董申保 魏春景</h3> <h1> </h1><h1> 直到1991年父親74歲那一年的秋季,一次出差前夕,恰值北大年度體檢,在母親的強烈敦促下,父親進行了體檢,在這次體檢中父親被查出右腎癌。從后來的情況分析,這次體檢至少使父親的生命延長了十多年。</h1><h1> 當時父母的好友原長春地質(zhì)學院黨委副書記孟憲來老師和夫人崔秀老師已調(diào)到地質(zhì)部工作,得知父親生病的消息后十分關(guān)注,在孟憲來老師的安排下,父親很快在北醫(yī)三院做了右腎切除手術(shù)。</h1><h1> 記得那是一個十分漫長的上午,我們?nèi)胰私箲]不安地徘徊在手術(shù)室門外,當時手術(shù)進行了五個多小時,母親的精神幾近崩潰。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崔秀老師當天早晨7點鐘就趕到醫(yī)院并一直陪伴在母親身旁,不斷地安慰著焦慮的母親和我們,給予了我們一家人以巨大的支持和幫助。</h1><h1><br></h1> <h3> 董申保與兒子董晨及孫子董凌峰</h3> <h1> </h1><h1> 手術(shù)最終比較成功,術(shù)后恢復(fù)也很好,但據(jù)進行手術(shù)的大夫講,父親的病情屬早期末或中期初,病灶微侵腹膜,需要對腹膜進行放療,因此剛剛康復(fù)的父親即被轉(zhuǎn)到腫瘤醫(yī)院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恐怖的放療,每周五次在腫瘤醫(yī)院地下室的等待與治療是一次次難以言表的煎熬,而面對這一切父親出乎意料地坦然與淡定,印象中在與父親的聊天中極少論及父親的病情,而大多數(shù)話題都是當時未滿周歲的小孫子董凌峰如何地有趣可愛,就這樣父親以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順利地度過了其生命中的一個危險期。</h1><h1> </h1> <h3>董申保與夫人壽曼麗及孫子董凌峰</h3> <h1> 但這次手術(shù)和放療對父親的身體健康狀況造成了巨大地傷害,尤其是放療造成一段十二指腸纖維化的后遺癥伴隨其終生,身體的健康狀況迫使身為地質(zhì)學家的父親不能進行野外工作從而無法獲得第一手科研信息資料,而將其工作重點轉(zhuǎn)到室內(nèi),對此父親的無奈與遺憾溢于言表。</h1><h1><br></h1> <h3> 董申保與夫人壽曼麗</h3> <h1> </h1><h1> 實際上從1991年以后,父親才真正成為家庭中的一員,一家人經(jīng)常會聚在父親身旁一起喝茶聊天,往往父親是聽得多說得少,妹妹給父親起了個“二級國寶”的綽號,父親大多是我們調(diào)侃的對象,而對此父親也很開心。后來回想,那是父親了解關(guān)注我們工作生活的一種獨特方式。</h1><h1> </h1> <h3>董申保攜外孫女張宇白于未名湖上</h3> <h1> 考慮到父親的身體狀況,妹妹一直住在家里,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其女兒張宇白完全是在這個家庭里出生、長大的,孫子和外孫女是父親的一對掌上明珠,也給父親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無盡的歡樂,尤其兩個孩子小的時候,父親對他們十分疼愛,一有機會就要求帶他們出去玩,常常給他們講故事,教他們唱外文歌曲。那時父親的衣袋里總是裝著十元錢以備帶孩子玩時買零食之用,而兩個孩子對父親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其孫子讀大學時也選擇了地質(zhì)作為自己的專業(yè)。</h1><div><br></div> <h3> 1996年 攜孫輩游頤和園</h3> <h1> </h1><h1> 記憶中這一時期父親的工作生活大多比較順利安逸,纏身的病魔對父親晚年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遠小于預(yù)想,身體上多數(shù)的不適還是源于放療造成的后遺癥,幾乎每隔兩年得到醫(yī)院做幾個小時的胃儲溜引流,短暫但非常痛苦。</h1><h1><br></h1> <h3>2007年 董申保90華誕慶典會上與潘懋院長合影</h3> <h1> </h1><h1></h1><h1>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的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2008年初春,年已九旬的父親偶感風寒,看病的過程中卻意外地在肺部發(fā)現(xiàn)有兩個腫塊,帶著父親的病例妹妹和我奔波于北京的各大醫(yī)院之間以求探尋明確的病因和可能的治療途徑,但經(jīng)多次醫(yī)療咨詢會診均未得到明確的結(jié)論,考慮到父親的年事已高且身體狀況比較虛弱等因素,采取了保守觀察的方案。</h1><h1> 在此期間以及后來父親的住院治療等,是孟憲來老師、妹妹單位的領(lǐng)導金之鈞院長、我的同窗好友趙永明在真切關(guān)注父親病情的同時,多次為父親在醫(yī)療資源的使用方面提供了及時準確地援助。</h1><h1><br></h1> <h3>2007年 董申保90華誕慶典會上與葉大年院士(左)合影</h3> <h1> </h1><h1> 到2009年8月底院士體檢時被告知父親的胸腔內(nèi)積水,經(jīng)多方協(xié)調(diào)于同年9月父親走進北京腫瘤醫(yī)院住院治療,入院初期,在醫(yī)院院內(nèi)的一家小小西餐廳里,父親十分開心地為其即將遠赴成都理工大學地質(zhì)專業(yè)學習的孫子送行,其時這個開朗樂觀的老人已在深度的病痛折磨之中,就在幾天之后,我們接到了父親的第一份病危通知書。</h1><h1> </h1> <h3> 2005年 董申保全家福</h3> <h1> 即使病榻上臥床期間,父親與其前來探病的弟子們也一直在討論學術(shù)問題。隨著治療的深入,父親的身體健康狀況急轉(zhuǎn)之下,在多次抽取胸腔積水均未檢測到癌細胞后,醫(yī)生表示其無能為力,并催促轉(zhuǎn)院,無奈于同年11月用救護車將父親轉(zhuǎn)入北醫(yī)三院老年病房住院醫(yī)治,為此北大地學院的領(lǐng)導和同志們竭盡了全力,在那個平庸的病房里,生命力頑強的父親在一次次病危通知的催促聲中,走完了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一代著名地質(zhì)學家董申保先生安詳?shù)亻]上雙眼與世長辭,享年九十三歲。</h1><div><br></div> <h1> </h1><h1> 縱觀父親的一生經(jīng)歷,社會變革的時代印跡十分清晰,跨越了新舊兩個時代,從家境舒適的公子到求學路上的熱血青年,反映出在封建殖民統(tǒng)治下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在民主革命的浪潮中成長,經(jīng)歷著變革吸取了力量。</h1><h1><br></h1> <h3>1935年 董申保畢業(yè)于上海浦東中學</h3> <h1> </h1><h1> 由舊中國的知識分子到新中國的建設(shè)者,一代知識分子看到了國家興起的希望,以高度地激情投入到祖國的經(jīng)濟建設(shè)中來,即使曾遭遇知識被高度淡化的年代,憑借著信念默默地盡其所能,為祖國的經(jīng)濟建設(shè)貢獻了自己的力量。<br></h1><h1><br></h1> <h3> 1996年 董申保獲李四光獎</h3> <h1> </h1><h1> 終于迎來了祖國經(jīng)濟建設(shè)的高速發(fā)展時期,尚有時間和機遇充分施展了其才華與能力,為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繁榮昌盛做出其一份貢獻。據(jù)悉與父親同一代的科學家中許多人有著相似地經(jīng)歷,或許父親隨著社會的動蕩而起起伏伏的生命里程,能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一代中國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強盛嘔心瀝血、忍辱負重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h1><h1><br></h1> <h3> 2008年 董申保在家中書房</h3> <h1> </h1><h1> 父親百年誕辰之際,千言萬語難以表達我們對您的思念之情,時光的流逝絲毫未能沖淡我們對您的記憶,家中處處您的身影與氣息依然清晰,仿佛您并未離我們而去! </h1><h1><br></h1> <h3>董申保夫人壽曼麗與外孫女張宇白</h3> <h1> </h1><h1> 您走后的7年中,母親雖因在悲痛的時光中精神狀態(tài)有所變差,但身體狀況依然良好,您所鐘愛的孫輩均在茁壯成長中,您的孫子董凌峰繼承您衣缽,已于去年拿到地質(zhì)學碩士學位,如愿就職于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所。</h1><h1><br></h1> <h3> 董申保之孫董凌峰</h3> <h1> </h1><h1><h1> 您的外孫女張宇白已于去年拿到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碩士學位,目前正在清華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雖在專業(yè)方向的選擇上有所糾結(jié),但她那坦然面對心態(tài)令人心慰。</h1> </h1> <h3> 董申保之外孫女張宇白</h3> <h1> </h1><h1> 您的女兒依然是那樣地忙碌,只能在工作崗位上遠隔千里向您遙遙拜祭。</h1><h1><br></h1> <h3> 全家福</h3> <h1> </h1><h1> 安息吧我親愛的父親,您慈祥的音容笑貌與我們共存!</h1> <h1> 慈父百年之際,謹以此形式獻上祭文,以略表我們的思念之情!!!<br></h1> <h1> 在此一并對父親的朋友、同事、弟子和學生們給以關(guān)心與幫助表示我們深深的謝意!</h1><h1><br></h1> <h3> </h3><h3><br></h3><h3> (作者:董申保院士之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