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G小調(diào)第11號交響曲,作品103,是俄國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創(chuàng)作于1957年的作品,該曲為紀(jì)念1905年1月22日(即俄歷1月9日)發(fā)生在圣彼得堡的"血腥星期日"事件,因此本曲亦附有標(biāo)題,1905。</h3><h3><br /></h3><h3> 樂曲于1957年10月30日由拉克林帶領(lǐng)蘇聯(lián)國家交響樂團(tuán)作首演。并得到了成功。</h3><h3><br /></h3><h3> 樂曲共分為四個樂章,樂章之間均緊接在一起沒有停頓。演奏時間約為1小時。</h3><h3><br /></h3><h3> 第一樂章:慢板(Adagio)"冬宮廣場"。以寒冷、安靜的氣氛開始,由冰冷的弦樂和遠(yuǎn)處傳來的三連音定音鼓聲引出險惡的動機。而銅管樂的叫聲亦加強了這份冰冷感,寧靜中似乎埋藏著后來不安的伏線。整個樂章都是保持著弱音聲量演奏。</h3><h3><br /></h3><h3> 第二樂章:快板(Allegro)"一月九日"。第一部分可以解讀為人群向冬宮集中,這一部分音樂素材緊湊,進(jìn)行迅速,很快筑起了兩個高潮,但隨即又降入冰冷的安靜,只有長笛和短笛的旋律,以及遙遠(yuǎn)的銅管樂及定音鼓于第1樂章中的三連音節(jié)奏型。又一個高潮化為了強烈的進(jìn)行曲,并有炮火一樣的鼓聲和弦樂賦格段交織在一起,好像軍隊向人群聚攏。音樂漸漸變得緊張,塑造出一種互相對恃的氣氛。然后直接進(jìn)入了著名的打擊樂獨奏,大鼓、小鼓、定音鼓和大鑼的聲響機械、劇烈,不斷重復(fù);突然戛然而止,又轉(zhuǎn)到了起始時的寂靜,鋼片琴的獨奏和遠(yuǎn)處的小號變成了血腥過后的死寂和對被殺害人民的悼念。定音鼓的三連音節(jié)奏型和鋼片琴、豎琴的和弦下進(jìn)入下一個樂章。</h3><h3><br /></h3><h3> 第三樂章:慢板(Adagio)"永恒的記憶"。以一首革命時期的葬禮進(jìn)行曲《受害的你倒下了》為主旋律,是對第2樂章中于暴力下犧牲的人民的挽歌。先以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的撥弦開始,中提琴奏出主要旋律,兩部小提琴變成了伴奏。中段再次由銅管樂吹出不安的旋律,弦樂作出和應(yīng)。音量漸漸地增大,定音鼓的三連音續(xù)奏帶出新一個沖突點,是運用了第二樂章的素材。這股高潮很快便重新減弱,在巴松管的獨奏下,中提琴新帶出樂章開首的旋律,并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最弱奏撥弦下,直接進(jìn)入最后的樂章。</h3><h3><br /></h3><h3> 第四樂章:不過份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警鐘"。急速的銅管樂帶出進(jìn)行曲式的節(jié)奏,迅速進(jìn)入一個暴烈的高潮。這里用上了革命歌曲"激怒吧,暴君!",并且重新出現(xiàn)第二樂章的多個片段,這股緊張而急燥的節(jié)奏維持著頗長的時間,及后在鈸和鑼的巨響下,弦樂帶回第一樂章開始時的寧靜,這時英國管吹出一段相當(dāng)長的獨奏,憂傷而帶不安的;然而,這份寧靜再一次被鑼和大鼓所劃破。低音單簧管為首又帶入狂暴的音樂中,進(jìn)行曲再次重現(xiàn),并加入了另一首革命歌曲"華沙進(jìn)行曲"。</h3><h3><br /></h3><h3> 該作品被稱為"沒有電影的電影配樂"。其中的音樂形象簡單、明顯,有強烈的沖擊力;作曲家還使用了十九世紀(jì)起就出現(xiàn)的革命歌曲主題,將原歌曲加工后融入在交響樂的織體中。如一首名為《聽!》的歌曲在首末樂章都有使用(旋律對應(yīng)的歌詞分別為"秋夜如惡人的心一般黑"和"詛咒暴君"。</h3><h3><br /></h3><h3> 篇頭音樂為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一交響曲第四樂章——‘警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