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 /></b><b> 我的一篇舊作,《十六個紅雞蛋》被收錄于2017年第十七期《中學(xué)生閱讀》(初中版),我深感榮幸,比拿個什么大獎更開心,因為,這是一本旨在以提高中學(xué)生的閱讀能力,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為宗旨的課外教育雜志。</b></h1><h1><b><br /></b></h1><h1><b><br /></b></h1> <h1><b><br></b><b> 同期還有遲子建、劉心武等名家的作品!</b></h1><h1><b><br></b></h1><h1><b><br></b></h1> <h1><br></h1><h1><b> 十六個紅雞蛋</b></h1><h1><b> </b></h1><h1><b> 拜文革初期的"大串聯(lián)"所賜,我得以免費(fèi)乘坐火車,從廣州出發(fā),一路風(fēng)塵仆仆,歷時三個月,獨(dú)自"串聯(lián)"了半個中國,步著瀏陽河的節(jié)奏,懷揣長江大橋的烈風(fēng),穿越天安門廣場震耳欲聾的呼喊聲,走過滴水成冰的外白渡橋,終于來到了我最向往的地方——安徽蕪湖。</b></h1><h1><b> 我的外婆就住在蕪湖。</b></h1><h1><b> 火車進(jìn)入蕪湖站時,已是1966年12月中旬的一個黃昏。北風(fēng)在呼嘯,伴著斜陽最后的余光,將火車頭泄出的蒸汽揚(yáng)起、打散;落葉般的旅客,提著大包小包,拖著瘦長的身影,小跑著涌向月臺的出口,迅速消失在灰蒙蒙的霧氣中。我在站前的臺階上,環(huán)顧眼前一排排披上金色霞光的土灰色矮房子,窺視著這個與廣州相距一千六百多公里,完全陌生但又讓我神馳的城市,雙手開始感到僵麻,心里卻是熱乎乎的。這里有我的根,有我從未謀面的至親外婆。</b></h1><h1><b> 我找到了學(xué)生接待站,很快被安排到了皖南大學(xué)。空空的校園里,冬月凜冽的寒風(fēng),早已把學(xué)子們刮得四散,"鬧革命"去了。殘存在四周墻壁、公告欄上的大字報隨著北風(fēng),已是蕭蕭索索、凄凄切切。從那些用白油漆涂在紅磚墻上的革命口號,還能感受到這校園曾經(jīng)的喧嘩。如果不是因為半年前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斷了學(xué)業(yè)的話,我很快也能就讀這樣的高等學(xué)府。</b></h1><h1><b> 一位帶著濃重蕪湖口音的大哥哥給了我一卷被褥,領(lǐng)著我來到一間沒有桌椅的空教室。他指著地下一堆不知道是稻草還是麥草的東西說,"你就睡這兒,很暖和的。" </b></h1><h1><b> 晨光透過結(jié)滿冰花的玻璃,柔柔地投在我的臉上。今天是個大晴天,教室里冰涼涼的,我心里是熱乎乎的。今天要見外婆了!</b></h1><h1><b> 按地址,在一條黃土路邊成排矮小、簡陋的草房中,我來到了一扇極不起眼的小門前。我猶豫了,她會認(rèn)得出我嗎?出門這三個月,我沒有理過一次發(fā),"解放帽"下露出長長的發(fā)腳;鼻下唇邊的汗毛長濃了、顏色變深了,顯得有點臟;參加過"紅衛(wèi)兵大檢閱"的外套,沾滿了半個中國的塵土,已經(jīng)成了灰褐色;腳下那雙"解放鞋"左右"開花",前頭還咧著嘴,加上一個月沒洗澡了,十足一個"叫花子"。</b></h1><h1><b> "吱呀"一聲門開了。一位手提著"湯婆子"、長方臉的婦人,挪著小步,彎腰走出門來。她披著一朵銀絲盤成的發(fā)髻,身穿一套黑色棉衣褲,和我在照片看到的是一個模樣,就是我外婆!一個地道的山東人,她比門高,比我媽高。我一下子靦腆起來,剛想開口,外婆放下"湯婆子"張開雙臂向著我說,"你是超兒?"我使勁點點頭。外婆緊緊地把我摟住,手在我的背上用力地拍打著,好久好久。外婆拔下手套,捧著我的臉,端詳著第一次見面的長孫,早把身邊冷颼颼的晨風(fēng)撂一邊去了。</b></h1><h1><b> 坐在暖暖的床邊,外婆撫摸著我凍僵的雙手,用一口濃重的蕪湖話向我"傾訴"著,"你媽媽……十八年了……超兒……"我認(rèn)真聽著外婆的話語,以"普通話"的音調(diào)來理解,努力地捕捉她所說的每一個字,雖然聽不全,但我都懂了。</b></h1><h1><b> 抗日戰(zhàn)爭勝利才兩年,媽媽與外婆失散了。為了迎接全國解放,媽媽跟著我爸,帶著秘密使命到了南方,外婆則隨外公回老家。他們整整分開了十八個年頭。</b></h1><h1><b> 我用不久前才學(xué)會的"京腔"向外婆"稟報"了我們?nèi)以趶V州的點點滴滴。她聽著,頻頻點頭微笑,我相信她也都聽懂了。但很快,我便不敢直視外婆,因為,她的臉上多了兩行淚水。</b></h1><h1><b> 婆孫倆的午餐是面條,我碗里的面比湯多。外婆手捧著碗沒吃,她一直看著我把一大碗面都"消滅"了才提起筷子。 </b></h1><h1><b> 外婆輕聲問我,有沒有女朋友。我臉上一陣緋紅,連連搖頭答道,"還沒有,我才十六歲呢。"外婆拍打著我的肩膀笑了起來。她的笑聲響亮,一直笑到淚水再次掛上了臉。她笑得是那么燦爛,像是很久沒有這樣開心了。 </b></h1><h1><b> 我注意到,外婆那張明顯有些"皮革化"的臉,像一塊盾牌,抵御過多少風(fēng)霜寒暑、人間磨難,在上面,我仿佛看到了歲月無情地刻下的道道瘢痕。比起外婆,媽媽的臉好看多了??赡苁菫榱吮E?,外婆將褲腿口扎了起來。她的鞋特別小,穿在腳上就像兩個小粽子。原來,這就是所謂的"三寸金蓮"。</b></h1><h1><b> 聽人說過,"小腳一雙,眼淚一缸"。纏腳是從小孩開始的,硬是不讓腳長大。有些人常常用"小腳女人的裹腳布"來批評別人的語言、文字冗雜繁長,殊不知,這"裹腳布"就是一個為取悅男人而對女人造成"人為傷殘"的工具。女人長時間纏腳遭受的痛苦,旁人又怎能體會得到?在瘋狂的"紅八月"里,"破四舊"行動中,真的就有人把小腳女人作為"封建余孽"來批判。我心里一陣酸痛:這"三寸金蓮"裝載著外婆的多少辛酸。</b></h1><h1><b> 煤爐上,水蒸氣從鋁鍋的蓋隙中緩緩地往外冒,小屋子里暖暖的。外婆點燃了一盤驅(qū)蚊塔香,用一個空醬油瓶支起放在門邊。一縷青煙冉冉升起,沿著泥巴墻飄到了房上的草頂, 簇?fù)碇椟S的小燈,與水蒸氣匯聚成一片彩霞般的煙云。</b></h1><h1><b> "天這么冷,還有蚊子嗎?"我有點不解。</b></h1><h1><b> 外婆使勁搓了搓雙手,然后,將手合在我的耳邊細(xì)聲地說,"這是給菩薩燒的香?,F(xiàn)在到處 破四舊,哪里都買不到佛香,可這佛還是得拜。讓她保佑你們。"她的手暖暖地貼著我的臉。我的心里熱乎乎的,眼睛也濕潤了,心里默默念道:菩薩保佑外婆……</b></h1><h1><b> 沒多久,我要走了,要回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去。</b></h1><h1><b> 外婆從鋁鍋中取出些東西,裝進(jìn)一個大紙袋,塞進(jìn)了我的背包,送我到了路旁。我實在不忍心看到她在寒風(fēng)中與我揮手道別的模樣,我扶著她的手,堅持領(lǐng)著她回到草屋。我沒有什么可以留給外婆,她卻用慈愛塞滿了我的背包、裝滿了我的心。我給外婆一個深深的擁抱,加上一個承諾:我會再來,一定會!</b></h1><h1><b> 天變得灰暗,氣溫比昨天更低,風(fēng)是緩了,卻更刺骨寒心。我跺著腳在車站月臺上徘徊,就想多看一眼這座灰色的小城。</b></h1><h1><b> 就座后,我把背包擱在膝上,一股熱流傳到身上,一定是從外婆的紙包里出來的,是饅頭?還是……我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包紅雞蛋!一數(shù),整整有十六個!猛然想起,我剛剛過了第十六個生日。我的心再一次感到熱乎乎的……</b></h1><h1><b> 車窗外開始下雪了,雪花悠悠地飄,越飄越密,伴隨著風(fēng)開始飛舞,越飛越快。我眼前的一切都模糊了……</b></h1><h1><b> 外婆的身影在我幼稚的心靈里,幻化成一座豐碑。</b></h1><h1><b> 有了它,十年"文革"中,我們挺過了被"抄家"帶來的羞辱,度過了爸爸被"奪權(quán)"風(fēng)潮推進(jìn)了"牛棚"的日子,青春的狂放并沒有讓我崇尚"武斗",五年"上山下鄉(xiāng)"的酷暑嚴(yán)寒里,我努力做一個有尊嚴(yán)的"佼佼者"……冥冥中總有所牽掛,混沌中總帶著幾分清醒。</b></h1><h1><b> 耳順之年再回首,這座豐碑愈見清晰,原來,上面篆刻著一個火紅的大字:愛。</b></h1><h1><b> 在這座豐碑背后,我看到了外婆的音容笑貌、"三寸金蓮"、驅(qū)蚊塔香,和那十六個紅雞蛋。</b></h1><h1><b>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br /></b><h1><b> 據(jù)官網(wǎng)介紹:</b><br /><b> 全國20多個省市百余所重點中學(xué)選其作為語文輔助教材。本刊登載過的文章中,有30余篇先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收入教材,有200余篇被外報刊轉(zhuǎn)載。</b><br /><b> 上海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評價道:"雜志的欄目設(shè)計,佳作推薦,名著采英,閱讀鑒賞等,均從中學(xué)生實際出發(fā),不搞形式,不搞花架子,不追風(fēng)逐浪,堅持指導(dǎo)閱讀、開拓視野、啟迪思維、熏陶感染的特色,使學(xué)生讀有興趣,讀有快樂,讀有收益。"</b></h1></h1><h1><b> 《中學(xué)生閱讀》創(chuàng)刊于1984年1月。以提高中學(xué)生的閱讀能力為宗旨,以高品位的文化熏陶、高格調(diào)的作品評介、高層次的閱讀訓(xùn)練指導(dǎo)享譽(yù)全國。</b></h1><br /> <h1><b><br /></b></h1><h1><b> 編輯的每一次回信,都懷著真情,讓我感動。</b></h1><h1><b><br /></b></h1><h1><b> "您好!感謝楊老師慷慨賜稿!老師講述的故事有細(xì)節(jié)、有溫度,這也是《中學(xué)生閱讀》所追求的。"</b></h1><h1><b> </b></h1><h1><b><br /></b></h1> <h1><b><br /></b><b>尊敬的楊老師:<br /></b><b> 您好!小編拜讀老師的賜稿,又一次被深深感動!生動而充滿情味兒的細(xì)節(jié),是那樣地打動人心、溫暖人心,讓都市里焦灼而壓抑的心情變得柔軟為那親切、慈愛的形象。老師的文章讓我想到自己永遠(yuǎn)的外婆,想到有外婆為我搖蒲扇、撓癢癢的夏天,同樣會使別的讀者去體會珍貴的情感。<br /></b><b> 楊老師在文末說"冥冥中總有所牽掛,混沌中總帶著幾分清醒",讀來深有回味。愛的牽引給人面對困難的原動力,讓人內(nèi)心堅定并可以排遣痛苦、感受陽光。根據(jù)三年的工作經(jīng)驗,小編覺得《十六個紅雞蛋》有溫度、有個性化的成長體驗、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能帶給讀者成長啟迪,是《追憶黃金時光》欄目追求的 !</b><br /></h1><h1><b> </b><b><br /></b><br /></h1> <h1><b><br></b><b> 我的感言是:<br></b><b> <br></b><b> 讀——增智慧;<br></b><b> 寫——修涵養(yǎng)。</b></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