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八小,我的童年,我的同學!

崔厚民

<h3>鎮(zhèn)江八小,教韻流芳、傳承百年!</h3> <p>  民國辦教育,1919年9月由地方實業(yè)家捐資,在原前朝旗兵營地,黃旗口南、紅旗口北、交接處的八叉巷北側,利用原八旗衙門老屋(應為后來幼兒園和禮堂部份),開辦高級、初級各一班。后又在附近購得民房四十間,新辦江蘇省立第九師范附屬小學。即八小前身,后又新建教學大樓(見圖)</p> <p>  從這張清末地圖可見,當時還沒有中山路,但彌陀寺巷、演軍巷、仙鶴巷、磨刀巷等標注清晰,圖中“大營駐防”北端即現(xiàn)八小所在位置。</p> <p>  這張三十年代民國地圖,可見中山路(1929年建)將原紅旗口截成南北兩段,在紅旗口北街與黃旗口(現(xiàn)斜橋街中段)交匯處即現(xiàn)八叉巷小學位置。我曾居住20年的王通事巷東首僅距八小校門西南數(shù)步之遙?!巴ㄊ隆?即翻譯,鎮(zhèn)江開埠后,洋行入駐,因有姓王的外語翻譯住此,故名:王通事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建德輝廣場(現(xiàn)八佰伴)此巷消失。</p> <p>  八叉巷小學的名稱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才有的,先前學校多次易名,也曾是江蘇省立鎮(zhèn)江中學實驗小學(1927年),江蘇省立鎮(zhèn)江師范附屬小學(1932年),1937年鎮(zhèn)江淪陷,學校停辦,1947年9月復校。1949年8月定名市屬“鎮(zhèn)江市八叉巷小學”,1952年后為八叉巷中心小學,其轄區(qū)內(nèi)有:中山路小學、博愛路小學、五條街小學、千秋橋小學、解放路小學、磨刀巷小學等。</p> <p>  1937年至1947年,學校停辦,曰偽時期被日軍占為傷兵醫(yī)院,一同被占的還有學校一墻之隔的原省建設廳后為省保安處、軍法處特別黨部(1946年后為省保安司令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江蘇省軍區(qū)后勤部用房,2000年后,開發(fā)建成現(xiàn)軍產(chǎn)住宅樓。</p><p> 當年的同學都不會忘記,教學大樓正門兩側各有一個房間,左側是少先隊大隊部,我在那里曾見過參加“宇宙的駿馬” 演出的同學與老師的合影。右側(即西面)是體育器具室,該房沿墻兩側的木架上,分層有序地擺放著數(shù)十只碩大的玻璃器皿,里面是福爾瑪林藥水浸泡的各種人體器官,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足月胎兒,每次上體育課進屋拿器具用品時,總不敢正視玻璃瓶,心里疹得慌,膽小的同學都怕得不行。那是日軍醫(yī)院的遺存,是侵略者活生生的鐵證。只是不知這些標本后來的下落?</p> <p>  這是老八小標志性的教學樓,民國建筑,兩層帶樓頂露臺,樓頂露臺很大,站在上面可一覽大市口一帶風景,為安全起見,平時是不允許學生隨便上去的,有次我和班上幾個頑童偷偷上去瘋了一次,結果讓教導主任江曙逮個正著,帶到辦公室狠狠訓了一頓,至今記憶猶深:江問:你們上去干什么了?答:我們學狼牙山五壯士!江曰:就你們還學英雄?我看是“狗熊”!如今每每談及此事,老同學們都會忍俊不禁。</p><p> 還有忘不了的是:除四害時,我們曾在平臺上舞旗敲盆趕過麻雀,困難時期,我們曾在平臺上用鍋碗瓢盆種過菜……。1984年我參加電大黨政班學習,本班曾借樓內(nèi)教室上了一段時間課,二十三年后重回當年的教室,那種感覺真是難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張1952年八小的畢業(yè)證書</p> <p class="ql-block">  這是八叉巷小學1955年畢業(yè)班“家訪記錄”,班主任陳舜英。</p> <p>  憑記憶畫出當年八小的平面圖,校門朝向西南,進校門右手門衛(wèi),前方花圃,花圃北面是幼兒園(我在幼兒園上了三年),門衛(wèi)室東隔壁仍是幼兒園用房。沿花圃右側道路前行向東則進入小學部。一條直路通大樓,兩側是大葉楊樹,左手(北側)是小操場和帶走廊的教室(老式瓦房),右手(南側)是禮堂和教室,再向前就是大操場和大樓了(當年八小僅此一樓)。大操場南是大樓,北是廁所和秋千、爬竿等,操場東北角還有兩間教室(我們四年級的教室),廁所正西還有一排教室是我們一年級時的教室。說到所謂的“禮堂”其實就是一個寬敞的老式大屋頂瓦房,南邊還是個天井,印象最深的是這里是我們少先隊大隊活動的地方,那時每周都有隊活動“故事會”,大隊輔導員凌秀芳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們:《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革命母親夏娘娘》、《我的一家》、《夜奔盤山》等,革命傳統(tǒng)教育從小植根于我們心中?!岸Y堂” 還是我們的課外活動的樂園,那里有兩張木制乒乓桌,下課鈴一響我們就會沖到桌前,“點兵點將”較量一番,應該說八小的乒乓球活動早就起步了!在幼兒園與小學部結合部北墻上有一大塊黑板報,那是少先隊大隊部的宣傳陣地,也是我們展示才藝的地方,那些年,我們常在大隊宣傳委員、我班能寫會畫的真啟璉同學帶領下畫出一期期漂亮的板報。</p><p> 1958年大煉鋼鐵,禮堂曾是煉鋼的戰(zhàn)場,記得在天井里挖了兩個坑放進焦炭點火后鼓風,再加入收來的各類廢鐵,老師們忙得熱火朝天,胡紹博、丁長山等老師在地爐前挑燈夜戰(zhàn)的身影至今難忘。</p><p> 在大躍進的日子里,我們紅領巾也加入了大煉鋼鐵的行列,敲白云石、鐵礦石然后運到中山路小學,中小校園西北角原菜地,那里有兩座土高爐,當火紅熾熱的鐵水從高爐流淌出來時,師生們歡呼了! 土法的煉鋼煉鐵工藝,生產(chǎn)出的仍是一坨坨不合格的鋼渣鐵餅,但被激情點燃的人們?nèi)允切老驳厍描尨蚬南蛏蠄笙? 大家斗志昂揚地唱道: “五年計劃看三年,苦干三年看頭年,趕上那個英國,用不了十五年,嗨嗬、嗨嗬、嗨嗬,十五年十五年,嗨嗨十五年!” (1958年是國民經(jīng)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p> <h3><br></h3><h3>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斜橋街八叉巷已成繁華的商業(yè)街市,如今的八小也早已舊貌換新顏,就連老教學樓也己于2000年后因校安工程而推倒重建,樓更高了,教室更大了,設施更齊全了,全然一所嶄新的現(xiàn)代化的小學……原先的八小已成昨日記憶,漸行漸遠了!</h3> <h3>  “八小”即將迎來她的百歲生日 </h3> <p>  讓我們記住從八小走出的英烈!</p><p> 陳懷民烈士,1916年4月生于白蓮巷一軍人家庭,從小立志報國,1933年考入杭州筧橋航校,1935年畢業(yè),入空軍四大隊少尉飛行員。在對日空戰(zhàn)中前后己擊落敵機五架,多次身負重傷,九死一生,宋美齡女士曾到醫(yī)院看望,并贊他為“空軍英雄”。1938年在著名的武漢 “四二九 ” 空戰(zhàn)中,在擊落一架敵機后,油箱中彈,他放棄跳傘,毅然駕機撞向敵長機,與被日寇吹噓為“紅武士” 的高橋憲同歸于盡,血灑長空。</p> <h3>  楊華年烈士,生于1922年,早年就讀于八小,15歲畢業(yè)于無錫師范初中部,1939年初在大姐楊瑞年影響下,到皖南涇縣參加新四軍。1941年皖南事變后被囚于上饒集中營,1942年參加有名的“赤石暴動”時壯烈犧牲,時年20周歲。是為鎮(zhèn)江“楊門三烈”之一,大姐楊瑞年,生于1916年,早年投身革命,后任新四軍戰(zhàn)地服務隊副隊長,皖南事變被俘,堅貞不屈,后被槍殺。二姐楊青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抗戰(zhàn)時曾任區(qū)委書記,解放戰(zhàn)爭期間病逝于東北。</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看,今天的八小: 寬敞明亮,全省小學唯一,全國一流的乒乓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瞧,操場上漂亮的的塑膠跑道</span></p> <p class="ql-block">   看!孩子們在電腦前多么專注(左); 美麗可愛的孩子們在歌唱(右)。</p> <h3>  編織美好童年的夢想</h3> <h3>  朝氣蓬勃的教師隊伍</h3> <h3>  乒乓特色學校譽滿天下</h3> <p class="ql-block">  世界乒乓球冠軍秦志戩從這里起飛(左)世乒賽女團亞軍柳絮飛(右)。</p> <h3>  世乒混雙冠軍鄔娜從這里走向世界</h3> <h3><font color="#010101">  八小培養(yǎng)的乒乓運動員足跡遍布全世界</font></h3> <h3>  乒乓宿將徐寅生和八小的乒乓小將</h3><h3> 鎮(zhèn)江老鄉(xiāng)乒壇老將張變林指導八小的小苗苗</h3> <p>  電視劇《大宅門》的“抱狗丫頭” 演員謝蘭也是八小的校友</p> <h3> 八小的成長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各級領導多次蒞臨指導! 圖為前江蘇省長顧秀蓮來八小視察。</h3> <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時京口區(qū)長郭健,副區(qū)長曹麗虹來八小指導工作。</p> <p>  忘不了為八小建設鞠躬盡瘁的歷任校長們,八叉巷小學(江蘇省立第九師范附屬小學)首任校長是馬客談先生(1919一1927),南京六合人,生于1894年,卒于1969年,他還做過國立重慶師范學校的校長。馬先生是一位文理兼長的教育家,他倡導“良師興國”論,教師要做“民族的乳娘”等,只是晚年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文革中憂郁而故。</p><p> 校長中怎么少了王怡校長? </p><p> 八小初創(chuàng)就是省立實驗小學,在教學實踐和探索上累出經(jīng)驗與人才。</p><p> 六十年代被定為江蘇省示范小學,如今更以“全國先進體育傳統(tǒng)項目學校",名聞遐邇。(下為馬客談先生年輕時照片)</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為教書育人嘔心瀝血的辛勤園丁們</p><p class="ql-block"> 還記得當年的教導主任江曙老師嗎,那些年在市小教界江老師頗有名氣,他與蔡浩、田玉娥老師寫的《八小課間活動巡視》登上了市報,這張照片應拍于江老師下放回城返校后吧!</p><p class="ql-block"> 忘了,還有孟廣鉞老師,他的語文課經(jīng)常向全市開課! 只是一副不茍言笑的面孔,總讓同學們生畏。還有喬光宇老師,她就住在離校不遠的山門囗腰刀巷,她和藹可親,深受到同學們的愛戴!還有市報上多次報道過的袁雯老師,退休后仍心系教育關心下一代成長。</p> <p class="ql-block">  圖片左上的張孝真老師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因為她1952年就因難產(chǎn)去世了,但她的兒子南陽、南京都是我們當年的校友,他倆模樣至今仍記得。他們有個哥哥一一南寧,卻是曾名噪一時的人物,南寧1936年生,1949年隨叔叔去了臺灣,七十年代己是知名的美籍數(shù)學家,中美建交后多次訪問大陸,受到過周總理接見。他還多次回鎮(zhèn)看望生父,市三中老教師南登壽,并祭掃生母張孝真,他關心家鄉(xiāng),捐資在八小、三中、一中,設立“張孝真獎學金",只可惜于1991年英年早逝。</p> <h3>  錢桂舟老師是八小乒乓事業(yè)的開路人,數(shù)年如一日傾心于培養(yǎng)孩子打乒乓球,八小乒乓譽滿天下,錢老師的功不可沒!</h3> <h3>  蔡浩老師(后右)、錢桂舟老師后中。</h3> <p class="ql-block">  八叉巷小學乒乓球隊大事記(1986一1990),執(zhí)筆高嵐老師。</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含辛茹苦教育培養(yǎng)我們的老師們!名單字里少了柳肇壽老師,她給我們上過唱歌課,如《邢燕子之歌》記得歌詞是:邢燕子好榜樣,學習王國藩學習鐵姑娘,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鄉(xiāng),園中育幼幼成行,冰上捕魚魚滿倉。天寒地凍搶種墾荒,要讓石頭長出糧,一切工作服從黨,北大荒變成了金銀窩,燕子結成隊奮飛過黃河,奮飛過黃河! 還有一首《學習劉文學》,歌詞是;渠江水呀彎又長,有顆紅心放光茫,模范隊員劉文學,英雄事跡傳四方,劉文學呀劉文學,你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蔡浩老師也給我們上過唱歌課,他邊彈風琴邊教唱的情景歷歷在目,如《小飛馬》:歌詞是:少先隊員頂刮刮,翻身騎上小飛馬,快馬加鞭向前奔呀,不怕曰曬和雨打。小飛馬啊快快跑,快快跑呀小飛馬,跑呀跑呀跑呀跑呀,叔叔伯伯大躍進,我們騎上小飛馬。老同學還記得嗎?</p><p class="ql-block"> 這是肖兆齡同學整理的當年老師名錄,班主任還應補上曹秀英老師,因為當年我的一篇作文“我的老師” 曾讓曹老師作范文評講。</p> <p class="ql-block">  八小的男老師還真不少,這是八小的優(yōu)勢之一,從校長教導主任到音樂美術體育老師都有男老師,丁長山老師的歷史課,胡紹博老師的地理課總讓人難忘,記得胡老師講中國地理東三省,他繪制的東北地圖吸引了我,那兩條呈"T"字型的鐵路(濱洲線濱綏線與哈大線)夸張地躍然紙上醒目難忘,利用地圖教學地理在小教真難能可貴,只可惜此青年俊才在“文革"中隕落了!圖片是胡老師調寶塔路小學后與同學們的合影。</p> <h3>  我們是1955年9月進入八小一年級,開始了六年的小學學習生活,我們班有五十多名同學</h3> <h3>  部份男生的當年幼稚的照片</h3> <h3>  部分女生當年美麗的身影</h3> <p>  這是網(wǎng)上叫賣的一張1955年第一學期,八小中級部每周課外活動表,從此表可見八小的課外活動安排得多么豐富多彩、嚴謹有序,什么活動、什么地點、指導老師,有舞蹈、乒乓、足球、秋千、拍皮球、工藝、墊上運動、康樂球,每周二定為少先隊活動。那年頭孩子們的是沒有課業(yè)過重的負擔的,也沒有什么家庭作業(yè)………這里不得不說說我班的小足球隊,四年級班上男生踢足球熱情高漲,金德裕、謝祖庚、王厚京、王濟國、張維正、黃承民……都是場上活躍分子,可是??嘤跓o“球”可踢,那年頭,足球是很金貴的,幾塊錢就是一人的月生活費。肖兆麟、金德裕、謝祖庚等一合計,一個大膽的用煙頭換足球的計劃誕生了,全班同學放學后到街頭巷尾,拾香煙屁股(那年頭還沒有過濾嘴),然后賣給同興樓酒店門口收煙絲的老太,一分二分、三分五分,聚沙成堆,幾經(jīng)努力,終于看到了希望,但離買只足球還有缺口,這時家庭條件較好的張維正同學在家長支持下主動拿錢補缺,圓了同學們的足球夢,新足球終于飛舞在了同學們的足尖上……。這張表格上,還有我們認識的王瑞卿,陳舜欽老師。</p> <p class="ql-block">  右邊是我小學一年級的成績報告書;左邊是我四年級的成績報告書,五十年代學校學習蘇聯(lián)凱洛夫教育法,試行五級制計分法。</p> <p class="ql-block">  張尊之老師是我心目中的良師,她為人師表,待人親和,工作干煉潑辣,有魄力,無論教學,搞文藝,都很出彩??矗龑ν瑢W的評語多認真,褒獎有度,大膽批評,寄語勉勵,感謝張老師,懷念張老師!</p> <h3>  小學三年級起,我是中隊發(fā)行委員,發(fā)動班上同學訂閱《中國少年報》、《新少年報》,及時把報紙分發(fā)給同學們,有時寒暑假我還為同學送報上門,工作得到老師的肯定,受到了市里的表彰。</h3> <h3>  1960年暑假,學校把六十多只黃絨絨小鴨的飼養(yǎng)任務交給了我,一個不諳世事的十二歲城里孩子,怎能養(yǎng)好稚嫩的小鴨呢?一無經(jīng)驗,二無指導,三無飼養(yǎng)環(huán)境(有水塘、有草地等)只有一麻袋的碎米,單槍匹馬、無知無畏,僅憑熱情就當上了"鴨司令"。我趕著小鴨走遍了學校邊邊角角,大樓后沿圍墻的一排楊樹下是小鴨們嘻戲的樂土,每每此時我會努力地挖蚯蚓喂它們,看著它們你爭我搶,雷雨后積水的沙坑是小鴨歡快游泳的地方,日復一日整個暑假我早起晚歸看管著這群可愛的小鴨,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但是小鴨還是不斷夭折,讓我傷感無比,到暑假結束時小鴨變成大鴨,但己所剩無多了。多年后下放農(nóng)村,才真正知道鴨子該怎么養(yǎng)!</h3><h3> 那年暑假市國防體育俱樂部在我校高年級辦了個小口徑步槍射擊夏令營,記不清有無我班同學參加?但記得后來我初中的同學劉德芳在列,因為有一天,她們夏令營去金山公園劃船,行前老師叫上了我,印象很深!</h3> <p>  1959年蘇聯(lián)人造衛(wèi)星上天,中國人民無比歡欣鼓舞,“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中國人民還以文藝形式宣傳歌頌這一成就。題圖是著名詞作家喬羽創(chuàng)作的“宇宙的駿馬”,內(nèi)容是用歌舞形式表現(xiàn)一群中國少先隊員乘蘇聯(lián)宇宙飛船到月宮拜訪嫦娥的故事。1960年我們八小也排演了歌舞“宇宙的駿馬”,但好像不是喬羽的版本而是清華附小老師創(chuàng)作的劇本。因為我們的歌詞與他們一模一樣,就不知道這歌詞是否與喬羽的相同?</p> <p>  這是清華附小當年參加排演“宇宙的駿馬”的同學寫的回憶錄,其情其景居然和我們一模一樣。</p> <p>  這是我們班長肖兆麟同學的回憶文章,后面他還有大段的歌詞。扮演嫦娥的是六年級的朱仁怡; 扮演桂花仙子的女同學有六年級的張惠芳、五年級的劉玫等,她倆后來是我省鎮(zhèn)中66屆、67屆高中的校友; 扮演吳剛的是六年級的翟振濤; 扮演小白兔的是五年級的肖兆麟和殷永生; 扮演少先隊員的是五年級的方菲、楊德蘭、陸天明和我。 指導老師有張尊之、凌秀芳和柳肇壽老師等。</p> <p>  1959年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也是鎮(zhèn)江解放十周年,全市人民沉浸在歡慶十周年的喜悅中,我們學校也在傳唱著:四月二十三那,日子真難忘呀,百萬的大軍,渡呀們渡長江啊!人民出苦海啊,見到了紅太陽。處處敲起了翻身鼓,人人跳舞又唱歌,哎嗨唷、哎嗨唷唷,歡呼大解放呀!</p> <p>  1959年為慶祝國慶十周年,八小排演了男生表演唱“慶豐收",此節(jié)目被選中參加國慶全市四萬人大游行的文藝方隊,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無比激動,終生難忘。</p> <p>  1956年鎮(zhèn)江市“少年之家”在雙井路成立,少年之家開辦了多個藝術班,肖兆麟和我報考并錄取到歌詠隊,每周參加活動。歌詠隊曾組織大家去新民洲體驗生活,還參加在中山路小學禮堂與中國福利院兒童藝術劇院《馬蘭花》劇組演員的聯(lián)歡活動。扮演大蘭、小蘭、老貓的演員,這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舞臺形象,與我們零距離地在一起,讓我們好激動啊! 照片為當年少年之家的首批輔導員。</p> <p class="ql-block">  (下圖)當年少年之家老師、輔導員,與部份藝術團同學留影,找一找,有你嗎?</p> <p class="ql-block">  五年級時,有一天學校組織了一批同學,到中山路小學大禮堂,聽李珊阿姨講她的革命故事。李珊:開國少將段煥競的夫人,原名李發(fā)姑,夫妻倆人曾化裝冒險從蘇北去延安參加黨的“七大”。李珊講的就是堅持湘贛邊區(qū)三年游擊戰(zhàn)的故事,其中有她與段司令相識、相處和結婚的經(jīng)歷,我們聽得很入神! 一些情節(jié)至今都記得。</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我升入六年級,那年鎮(zhèn)江市在“少年之家”舉辦了“為革命勤奮讀書事跡展”,我們“八小”有幾個同學調去做講解員,我普通話說不好,但還是被老師點了將。當年“少年之家”條件還很艱苦,沿雙井路圍墻是幾個大蘆席棚,展館就設在那里。至今清楚地記得我負責介紹的是曾如清、曾劍欣、馮蘭詩、張彭庚等。曾如清: 開國少將,時任江蘇省軍區(qū)政委,10歲做童工,后在堂叔曾山介紹下參加紅軍,曾任徐特立同志警衛(wèi)員,在徐老手把手下學文化,不斷進步,建國后雖居高位,仍筆耕不止,寫就了多篇革命回憶錄。曾劍欣是曾如清的長子,當時市一中高一學生,刻苦學習,成績優(yōu)異。馮蘭詩,時市四中初一學生,學習突出,全面發(fā)展,后來省鎮(zhèn)中66屆高中,現(xiàn)居美國。張彭庚,時市一中生物老師,他多年收集的一箱箱動植物化石: 三葉蟲、貝類、恐龍蛋等,讓參觀的孩子們大開眼界,嘆為觀止。刻苦學習的人物事跡教育,激勵著一批批前來參觀的中小學學生。</p> <p>  中山路小學禮堂,收藏了多少童年的回憶!</p><p> 約1959年春,八小中心區(qū)在此舉辦了一次教工文娛演出,老師們吹拉彈唱,各展才藝。其它節(jié)目已無多少印象,唯母親參演的中山路小學女聲表演唱,記憶依存,1959年代,全國各地以“詩歌化、壁畫化、歌舞化” 形式,宣傳“三面紅旗”,中小的這節(jié)目正是用演唱表現(xiàn)“公社老媽媽(喬香蕓老師扮)和她“工農(nóng)商學兵”五個女兒。歌詞第一句: “人民公社有位老媽媽,她有五個聰明能干的好女兒,大女兒是個鋼鐵工人……”隨著音樂,一身工人裝扮的大女兒(幼兒園一壯實的老師)上場,接著一段表現(xiàn)鋼鐵工人的唱段。“二女兒是個拖拉機手……”農(nóng)商學依次上場表演,在“最可愛的小女兒也回來看媽媽” 的歌聲中,只見母親頭扎兩根帶著蝴蝶結的辮子,上身白色水兵服,下著海藍色短裙,跳著來到臺前……那年母親三十一歲了,但生得年輕,仍顯青春活潑。問及當年事,如今已鮐背之年的母親,只記得喬香蕓老師,對演節(jié)目一事己渾然不記了!</p><p><br></p> <h3>  升入五年級后,學校成立了航模小組,真啟璉、肖兆麟等同學和我都參加了,指導老師是胡紹博,不時地還有市體委的航模丁教練上門指導。開始是做簡單的木制彈射飛機(如圖),制作后到市體育場彈射飛行。</h3> <h3>  后來,我還從上海購得升級版的飛機模型材料,即橡皮筋帶動螺旋槳,竹骨紙翼,機身帶輪的滑翔機模型,與題圖相似,但沒這么大。試飛時,右手三指托住機身,左手按住絞上皮筋的機頭螺旋漿,然后向前松手一推,借助動力,飛機即滑翔了,自己動手制作可飛行的模型飛機,太有成就感了! 1958年時,肖兆麟還帶動我們一起動手用鋼絲鋸、三合板加工過木偶和動物玩具,還記得嗎?</h3> <h3>  胡老師還教我們做船模,按現(xiàn)成紙質圖料剪粘,沒有動力,有帆,為防側翻船底加粘一個配重倉(裝些沙子),成型后刷層清漆,干后就給下水了。</h3> <p>  1959年春天,鎮(zhèn)江小學生風箏比賽在官塘橋一寬闊的空地上舉行(一說是曾經(jīng)的飛機場,現(xiàn)為船用柴油機廠),我和班上的徐茜等同學參加了比賽,那天,春天的風真大,徐茜放飛的是個立體長方形兩頭空的像燈籠的風箏,小巧玲瓏,是那天飛得最高的,得了第一名。而我貪大求洋,用彩紙扎了個大老鷹風箏,中看不中用,由于大而重怎么也飛不高,只能名落孫山。那時扎風箏都是同學們自己動手,沒有老師大人幫忙的,所以我們這代人的動手能力是從小養(yǎng)成的。</p> <h3>  北固山,氣象臺,鎮(zhèn)江人無人不知這建于1935年的建筑,那一年老師帶領我們搞了一次爬山軍體活動,全年級同學扎緊腰帶插上玩具槍,舉著紅旗,集合在北固山下,只聽一陣密急的鼓點聲,同學們爭先恐后,蜂擁而上,區(qū)區(qū)數(shù)十米的臺階登攀,卻讓大家前仰后翻,上氣不接下氣……但開心卻是最重要的。</h3> <h3>  忘不了小時候拾麥穗吧,挎上一瓶水兩個蘿卜,戴上草帽,整隊步行到官壙橋,頂著烈日揀拾麥田里丟下麥穗,那些年,以糧為綱,顆粒歸倉,勞動實踐讓我們初懂"粒粒皆辛苦"。還記得61年“小升初”的考試作文題嗎?一一《我為農(nóng)業(yè)做一件好事》。</h3> <h3> 畢業(yè)前,在八小老樓前拍個畢業(yè)照,很珍貴!遺憾的是我們當年沒有留下這美好的一刻。認識嗎? 前左第四人是蔡浩老師。</h3> <p class="ql-block">  八小,1962、1963年小學生畢業(yè)證書,校長分別是王怡和郭孝懷。</p> <p class="ql-block">  八小,七九年、八O年的小學畢業(yè)證書,校長郭錦鳳(孔網(wǎng))。</p> <p class="ql-block">  八小,二OO四年小學生畢業(yè)證書(孔網(wǎng))。</p> <p>  1961年我們小學畢業(yè)了! 這是肖兆麟同學的畢業(yè)證書。</p><p> 肖一直是我班的班長,他學習認真,品學兼優(yōu),后入一中五年高初一貫制試驗班學習,被同學們譽為“學霸”,因“文革”與大學失之交臂,肖以他的人格魅力贏得同學們的擁戴,直到今天他仍然是同學們心中的“班長”,是我們六一屆六(4)班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肖兆麟同學與夫人現(xiàn)己定居四川成都多年,含飴弄孫、頤養(yǎng)天年,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  潘明 同學,奇才一個,自幼熟讀《三國》、《水滸》、《西游記》等,對其中情節(jié)和人物都能出口成章、娓娓道來,我那點名著知識不少是從他那里販得。此君愛書如命,所發(fā)教師工資大多購書,僅《紅樓夢》不同版本就有數(shù)套,連環(huán)畫更是成套成箱收藏,為此九十年代榮獲“鎮(zhèn)江十大藏書之家"榮譽。人稱“潘呆子",其實不傻,只是若愚罷了。此人有一怪,運動發(fā)燒友,六十有余還參加馬拉松,如今七十了還堅持冬泳,且潛泳五十米不露頭,被冠以“蘇南第一潛”。</p> <h3>  看,張宏霞同學的畢業(yè)證保管得真好! 張宏霞體育好!國慶十周年她作為市少年體校代表參加了全市大游行,這份自豪永藏心間!她和肖兆麟后在市一中同班,“新四"時招入南京省體校籃球隊。</h3> <p>  金德裕同學,當年班足球隊的中堅,初現(xiàn)組織才能,“老三屆”知青,上調回城,入職省級機關,雖居要職,然為人低調平易,關助同學,退休后雖居南京,但班級活動從不爽約,深得大家贊譽。</p> <p>  小學畢業(yè)后,同學們或升學,或就業(yè),星散四方,鮮有聯(lián)系。歲月蹉跎,光陰似箭,轉眼五十年過去了,當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己兩鬢白發(fā)。在老班長肖兆麟的召集下,在潘明,柏瑞齡的熱心組織下,畢業(yè)五十年后,61屆六(4)班38位同學,于2011年5月9日相聚于金山公園,半個世紀的情緣,半個世紀的思念,同學們共同品嘗這壇童年釀就的老酒,多么淳厚,多么香甜,愿它永留心田,回味無窮、相伴永遠!</p> <p>  看,這是顧瑞玲同學在知青專著《歲月白馬湖》(市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出版)上的回憶文章,當年下放白馬湖,后來當上了白衣天使,通過刻苦學習、專業(yè)進修,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yè)技能,治病救人,成就了她終生職守。</p> <p class="ql-block">  房泰輔同學的“父母情”,讀來讓人動容,可憐天下父母心,在那個年代,哪一個下鄉(xiāng)知青不讓父母牽腸掛肚! 如今退休后的房泰輔儼然一位熱心“票友”,活躍在社區(qū)舞臺上,充實而幸福的晚年生活。</p> <h3>  2010年5月小學同學18人首次相聚南山文苑</h3> <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9日,八叉巷小學61屆六(4)班畢業(yè)五十周年金山聚會。</p><p class="ql-block"> 無數(shù)次地牽掛思念,無數(shù)次地期盼相見,多少回夢中的呼喚,多少次幻覺的相見。時光飛逝,人生易老。面目依稀,容顏己變。當年稚童,今日廉頗,同學暮年,情節(jié)愈重。忘不了當年的你我他,忘不了昨天的八叉巷,更忘不了重逢時的激動之情。38位同學從四面八方相約金山寺,為了是品嘗一下這壺童年釀就的老酒,不遠萬里從新疆飛來的朱玉同學更讓大家感動,感動這相聚的不易與同學的情深。</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風采依舊!</p> <h3> 2012年5月9日,小學同學25人聚會北固山,老劉再次為大家拍照留念。</h3> <h3> 2013年5月11日,小學同學23人再次相聚于焦山公園,中午鑫源飯店用歺,欣逢肖兆林同學這次從成都回鎮(zhèn)得以參加,皆大歡喜。</h3> <h3>  2015年5月9日,入學六十周年聚會合影</h3> <p class="ql-block">  朱玉同學與張秀英同學,1965年7月與422名鎮(zhèn)江知青遠赴新疆屯墾戍邊,50年后,2015年7月23日,朱玉又從新疆趕赴鎮(zhèn)江與數(shù)百名援疆知青在家鄉(xiāng)鎮(zhèn)江重聚首,紀念那段曾經(jīng)刻骨銘心、戰(zhàn)天斗地的青春歲月。曾經(jīng)的知青宣傳隊員朱玉滿懷激情地跳上了一支“新疆舞”,如今她已是真正的新疆人了。</p> <h3>  2015年5月9日,八小61屆六(3)班同學與我班同學同聚金山并一起聚餐</h3> <h3>  2016年5月9日,小學同學28人,相聚于大市口城市客廳,金德裕、周錦英同學再度從南京趕來安時赴約。拍照者,老劉。</h3> <h3>  2017年5月,小學同學30人相約金山湖畔,共渡七十歲生日,再敘曾經(jīng)的友誼和難忘的歲月。周以明、周維正、薛東生等同學卻似多年未見了! 愿老同學們安好!</h3> <h3>  班長肖兆林,2011年懷念逝去同學的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愿逝去的同學們安息!</h3> <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上山練過腿下鄉(xiāng)練過背。</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學會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熬盡了苦心交足了學費。</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輩,真正嘗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無悔!</p> <h3>  2017年市人代會,市教育局發(fā)布學區(qū)調整決定:八小要搬遷了!一座百年老校,我的母校,真的要搬離八叉巷了!</h3><h3> 搬迀后的“八小”,還叫“八小”嗎 ?</h3><h3> 眾多八小學子、家長其情難舍,愿名校八小,基因永在,血脈相承,書聲綿延,再造輝煌!</h3><h3> 八小,你讓我一次次回到那金色的童年,童年像條船,裝滿了歡笑,裝滿了快樂,也裝滿夢想; 童年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夢,使人留戀,使人向往,童年中那點點滴滴的往事常把我?guī)牖隊繅衾@、刻肯銘心的回憶之中,忘不了的童年、忘不了的往事、忘不了的你我他,老同學你還好嗎?</h3><h3> 以此寄語我的老同學!</h3> <h3>  正在建設中的未來八小一一象山小學工地,新校址位于禹山路北,禹象路與象山路交匯處,東郊大禹山正北,宜家湖庭花園小區(qū)后。</h3>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學區(qū),建筑面積17484、6平方米,2018年2月基建竣工,9月新校開學。相信不遠的將來,一座設施齊全,寬敞美麗,擁有現(xiàn)代一流乒乓館設施,環(huán)境優(yōu)雅的新“八小"將在這里華麗轉身,愿八小的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 “八小” 新校區(qū)象山花園小學的大門上依然書寫著“鎮(zhèn)江市八叉巷小學”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27日,八小百年慶典在新校區(qū)隆重舉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中部份資料、照片由肖兆麟同學提供,在此謝謝!</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