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Havi amikojn venintajn de malproksime, ?u tio ne estas ?ojo?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iuj en la tuta mondo estas gefratoj.四海之內,皆兄弟也。</font></b></h1> <h3>2006年八月,結束佛羅倫薩的Esperanto活動后,由于沒有買到返回羅馬的火車,改乘大巴前往羅馬,利用大巴途中到錫耶納換乘的機會,又走馬觀花地逛了逛這個美麗的意大利中世紀古城鎮(zhèn)。背包客最大的優(yōu)勢是可以自由調度自己的行程,可緊可慢,自由掌控出行節(jié)奏,前提是只要在簽證的時效內,別誤了自己的航班就行。</h3> <h3>一</h3> <h3>錫耶納的城市建筑物密集并且具有高度的建筑統(tǒng)一性。淡紅色調子的磚塊和與周圍暗藍灰色的丘陵相協(xié)調。除了羅馬風格和文藝復興風格的因素以外,意大利哥特式風格占重要地位,它受到了十字軍東征時期東方的影響并且以狹窄的拱廊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大部分建于13世紀的數(shù)量眾多的哥特式噴泉增添了錫耶納的華麗與協(xié)調。</h3><div>錫耶納是一所獨特的中世紀城市,它保留了其特色與性質。它真正影響了中世紀的藝術、建筑和城市的規(guī)劃,不僅影響了意大利而且影響了大部分歐洲。錫耶納的城市建筑結構和它與周圍文化景觀所形成的整體效果協(xié)調一致。</div> <h3>城市不大,干凈,整潔,安靜而不喧囂,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看起來一切似乎平平凡凡,但人們幸幸福福地享受著生活的樂趣。</h3> <h3>的確,條條大路通羅馬,乘大巴車,經(jīng)過并不太久的行程,終于抵達羅馬。</h3> <h3>由于受電影《羅馬假日》的影響,羅馬在人們的心目中是那么的浪漫與風雅。</h3> <h3>我喜歡這里的藍天,愛在城市古老街巷中徒步穿行,感受一種寧靜和從容不迫的生活節(jié)奏。</h3> <h3>由于自己也是背包一族,所以我對這些背包客頗有好感。</h3> <h3>當然最令我心靈震動的則是古羅馬建筑群的保護和利用。從古角斗場和古羅馬遺存的歷史建筑廢墟上,我能感受到古羅馬帝國曾有的輝煌與偉大。</h3><h3>當然,梵蒂岡也相當宏偉并聲名遠播,由于我2004年路過羅馬時己重點觀賞過,所以因時間關系此次只好從略。</h3> <h3>古羅馬競技場——公元80年建成的雄偉的競技場堪稱公共建筑的楷模。在這里可以見到古羅馬建筑最基本結構和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拱券結構。一系列的拱、券和恰當安排的橢圓形建筑構件使整座建筑極為堅固。當時的建筑就是依靠這種高水平的結構 形式,使內部空間得以解放。競技場設計了寬敞的階梯和走廊,并設計了八十個拱門,在每一個拱門的入口處都標有數(shù)字,方便讓觀眾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可以讓五萬人于十分鐘內進入劇場內坐定。這樣的設計即使在今天也算是很進步的。競技場的功能性設計也非常合理,角斗士從何處出入,在哪里休息,猛獸關在哪里,死傷者從何處抬出,都有清晰的分布。</h3><div><br></div> <h3>羅馬古都遺存因其有效地保護與利用,吸引著全球各地的游客來訪。</h3> <h3>羅馬古城是古羅馬的都城,位于今意大利首都羅馬城內。得名于傳說中的建城者羅慕洛。文藝復興以后備受西方學術界重視,研究、整理、發(fā)掘工作一直持續(xù)。雖然大部分遺址已埋在現(xiàn)羅馬街區(qū)下,但遺址中心的羅馬廣場及其周圍一帶已辟為國家公園,可供游人觀賞。</h3><div>羅馬古城包括帕拉蒂諾、卡皮托利、埃斯奎利諾等七個山丘,史稱七丘之城。南北長約6200米,東西寬約3500米,城墻跨河依山曲折起伏,整體呈不規(guī)則狀,像一只蹲伏的雄獅。</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這也是一對自由行的朋友,拿一本說明書,捧一本地圖,按圖索驥,行走自如,頗為瀟灑。</h3> <h3>累了,可以適當找個陰涼位置歇會兒,拿出地圖再認真地核對一下,這是我們背包客旅途中的不二法門。</h3> <h3>盡管只剩下殘垣斷壁,古羅馬的建筑依然氣勢磅礴,令人心靈震憾。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強盛的帝國,聲威顯赫,歷歷在目,引人競折腰。</h3> <h3>古城中心最重要地段是羅馬廣場,位居帕拉蒂諾、卡皮托利諾和埃斯奎利諾三丘之間的谷地,建城以后即為居民往來集會的中心。主要場地長約134米 ,寬約63米,到共和國末年廣場四周已遍布神廟、會堂、元老院議事堂和凱旋門、紀念柱等。至帝國時期又不斷擴建裝修,其富麗堂皇居整個帝國之冠。從凱撒以至各朝皇帝,還不斷在羅馬廣場北面和東面建造以帝王為名的廣場,其中最大的是皇帝圖拉真的廣場,由市場、會堂、圖書館、紀念柱和神廟組成,氣象雄偉,建筑精美,代表羅馬建筑的最高水平。在羅馬廣場西南不遠聳立著的角斗場,采取圓形劇場的形式,內部可容5萬觀眾,是古代最宏大的劇場建筑。此外,城中還有數(shù)以百計的神廟、劇場、圖書館、體育場、浴場以及規(guī)模宏大的引水道等。羅馬皇宮則建于帕拉蒂諾山上,后世習稱帕拉蒂諾皇宮,包括大量廳堂、浴室及賽車場、劇場等。這些古跡只存廢墟,惟有萬神殿完整保留下來。它是一座圓形圓頂?shù)纳駨R,前有古典式柱廊,圓頂用天然混凝土,即以火山灰石筑成,是羅馬建筑在結構技術方面的偉大創(chuàng)造。其圓頂高達43米,寬亦相近,氣魄宏偉,結構嚴密,對日后歐洲古典建筑有深遠影響。</h3> <h3>觀景人,自然也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h3> <h3>許愿池總高約25.9 米(85英尺) ,高19.8米( 65英尺)寬,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池中有一個巨大的海神,駕馱著馬車,四周環(huán)繞著西方神話中的諸神,每一個雕像神態(tài)都不一樣,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亂的海礁。</h3><div>噴泉的主體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間、海礁石之間涌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后又匯集于一處。同時它也是著名電影《羅馬假日》的場景地。</div><div>噴線雕刻敘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筑是一座海神宮,中間立著的是海神,兩旁則是水神,海神宮的上方站著四位少女,分別代表著四季。</div><div>噴泉建筑完全采左右對稱,在中央立有一尊被兩匹駿馬拉著奔馳的海神像,海神像是在1762 年雕刻家伯拉奇(Pie- tro Bracci)的設計。在海神的左右兩邊各立有兩尊水神,右邊的水神像上,有一幅「少女指示水源」的浮雕,而浮雕上面有四位代表四季的仕女像。</div> <h3>許愿池是力量的象征。在遠古時代,出征的羅馬男子會來到許愿池旁,投下一枚銀幣,祈禱自己能凱旋歸來。</h3><div>后來羅馬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如果有人背對著噴泉,右手拿硬幣從左肩上方向后投入水中,就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一枚硬幣代表此生會再回羅馬,兩枚硬幣代表會與喜愛的人結合,而三枚硬幣則能令討厭的人離開。很多旅游者在噴泉邊排著隊往里拋硬幣就是被這座城市迷住了的證明。</div> <h3>按習俗慣例,也背對許愿池,向池中扔一枚硬幣吧,羅馬,我還會再度回來感受你古老的浪漫和新潮的風雅!</h3> <h1><b><font color="#ed2308">Simetrio estas la bazo de la arkitekturo, same kiel ritmo — de la poezio a? muziko. 對稱是建筑學的基礎,猶如韻律之對于詩、節(jié)奏之對于音樂。</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