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抱怨的人,就像檢驗員,他們雙眼習慣在一堆產品中挑出不合格產品。檢驗員的挑剔是為消費者利益把關,是利他的。不同的是抱怨的人既是檢驗員,也好像是消費者,至少是產品的共享者,他們把注意力聚焦在不合格產品上,是因為不合格產品正影響著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也是以后幸福生活的隱患,所以一定要想方設法讓這些不合格產品,在他人的努力下符合自己心中產品的規(guī)格。</h3><h3>我想起了一個笑話,說夜里一個近視的人丟了鑰匙,便在路燈下尋找。另一個人走過來想幫他找鑰匙,問他:"你確定鑰匙是掉在這了嗎?"那人答道:"不確定,但燈在這里。"抱怨的人也犯了類似的錯誤,他們習慣在別人的地盤找自己的幸福,而荒蕪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因別人地盤上的幸福不需自己揮汗如雨地付出,最省力。</h3> <h3>期待他人變好,讓很多人落下了一塊心病抱怨!心病癥狀是:雙眉緊鎖或橫眉冷對、哎聲嘆氣、反反復復吐苦水……期待是病因,抱怨就是期待未滿足而產生的失望,期待好似那蠶絲,抱怨是蠶絲結成的繭,最后你對別人的期待把自己囚禁住了</h3> <h3>治這病的處方是放下期待,期待是等著別人變好,如果等不及了可能會忍不住在一旁指手劃腳、說三道四,如果等不到了,便覺別人欠了自己一個幸福一個快樂,于是人前人后抱怨得理直氣壯。明明什么都沒做,卻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有人說抱怨是噪音,有人說抱怨像口臭,抱怨的人以為他把話說出來了,別人就會聽,就應該聽。其實耳朵只聽它愿意聽的話,如果想讓自己說出的話,別人愿意聽,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連他說的話也會一起討厭,即使他的話里有真理!</h3> <h3>社會也是一架具有檢驗功能的機器,你是什么樣的人,身邊就有什么樣的人。就像合格的產品和次品擺放在一起也是暫時的,最終一定會被分類,有特級就有殘次品,有一等品就有二等品。想讓身邊的人好起來,先讓自己好起來,這樣便可影響和你不一樣的人,也可吸引和你一樣的人。</h3><h3>其實很多優(yōu)秀的人都有一雙檢驗員的眼睛,只是他們檢驗的是自己,他們時常檢驗自己有沒有制造噪音,是不是有口臭,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人就是最好的風水,做好自己,一切都會好滴!</h3> <h3>我熟悉的一位媽媽,記憶中她說的每一句話都有笑容相伴,聲音永遠那么輕輕柔柔,從未聽她說過"煩死人、討厭"之類的話。和她在一起,有種被過濾的感覺,煩惱啊、憂傷啊都沒了,剩下的是干干凈凈的快樂。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孩生下來就有聽力障礙。為了讓孩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先花巨資去知名醫(yī)院給孩子植入了人工耳蝸,接下來又是找資料,又是尋訪知名專家,為的是對孩子進行科學的聽力語言能力的訓練,她不放心把孩子送給別人去教去管。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過程中的每一天,她除了睡覺就是跟孩子不停地說,不停地說。她的付出沒有被辜負,如今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在一個教室里上學。孩子畫畫得很好,有畢加索的風范;孩子英語很好,課堂上老師經常讓他領讀;在校運會上,短跑100米孩子拿過小組第一。孩子身心健康,如果不是耳朵上戴著助聽器,你不會覺得他和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這位媽媽還自學烘培,她學烘培的時間,是大家都在熟睡的時候,為了把蛋糕做得更好,她經常琢磨到凌晨一二點。如今她做出來的蛋糕跟藝術品似的,真難以相信她是業(yè)余的!有這樣的媽媽是孩子的幸福,有這樣的妻子是丈夫的福氣!</h3><h3><br /></h3> <h3>一個人一生中遇到的人,不可能都是合格的人,遇到喜歡用自己的標準檢驗別人的人,能影響就努力去影響,影響不了盡量疏遠,我們寶貴的時間要留給自己喜歡的人、喜歡的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