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黃色的銀杏葉鋪滿校園的季節(jié),少不了的拍拍拍,發(fā)朋友圈……突然幾張舊樓照片的出現(xiàn),像一顆小石子丟進(jìn)湖里,泛起一陣漣漪,在一個個微信群中擴(kuò)散開來,西安、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繼而引發(fā)了西軍電11號樓更多鄰居們的關(guān)注,他們翻箱倒柜找出四五十年前的照片,成就出今天這部美篇。</h3><h3> 五十年前,照片中的小伙伴們隨父母遷移,先后相聚在西軍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前身)家屬院11號樓。</h3><h3> 和王朔筆下的"北京部隊大院"的孩子不一樣,西軍電長大的孩子們既有知識分子的書香氣,又有軍事院校的扎實作風(fēng),說話做事認(rèn)真實誠,他們因"11號樓"形成了一個團(tuán)隊,參加演出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各種球類比賽隊、游泳池里打水仗都是一個隊。另外大概也是因為沒什么"鄰居"(院墻四周都是農(nóng)田,徐家莊、白廟村、丁白村、沙井村,甚至還有打靶場、養(yǎng)豬場),所以孩子們很少交際到別的單位的孩子,玩樂基本屬于"內(nèi)訌"。那個年代沒有計劃生育,一個樓同齡孩子特別多。隨便組織起來都能玩十幾個人的集體游戲,打沙包、攻城記、游泳打水仗成了11號樓孩子們童年最快樂的回憶。</h3><h3> 時光流逝,匆匆歲月,那群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打倒四人幫、改革開放、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11號樓的"小伙伴"已步入中老年,他們大都已退休,扎進(jìn)一個叫"11豪宅"的微信群里,一起追憶那段"青蔥歲月"。</h3><h3> </h3> <h3> 只有30戶人家的11號樓,當(dāng)年50多個孩子讓這里寸草不生。孩子長大成了爺爺奶奶了,搬離了,這里也少了人氣了。</h3> <h3> 在樓前空地,李小平與張剛搭建的羽毛球場,如今成了綠色環(huán)保園地。</h3> <h3> 空調(diào)外機(jī)、電線亂象,這些都不會影響我們的思緒,我們只關(guān)注曾經(jīng)的我們的家。</h3> <h3> 當(dāng)年樓前陣陣飄香的合歡樹已經(jīng)沒有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無名綠植。</h3> <h3> 有歷史的單元門,因抗震加固成為現(xiàn)在這樣,使得略顯單薄的大門増?zhí)砹诵┰S厚重感。</h3> <h3> 窄小黑暗的樓道,曾是我們兒時雨天玩耍的地方,它承載著太多的回憶……</h3> <h3> 人氣爆棚的年代,這個樓道要側(cè)身才能通過,兒時的伙伴們想起為什么了嗎?</h3> <h3> 樓前的馬路,這是后期整修重建的。我們那個年代,這里沒有混凝土馬路,只有"水泥"路,且沒人走,大家從樓前寬闊的廣場走過來走出去……</h3> <h3> 一單元趙希普、孫蔭及子女趙杰、趙英濤、趙愛群、趙菊芳、趙正文一家。都說我們樓的人顏值高,看到這張照片應(yīng)該沒有疑問了,哈哈哈哈哈……</h3> <h3> 認(rèn)真看過這張照片了嗎?趙家二姐這姿勢,不愧為11號樓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隊長,只是有一點可惜沒有留下當(dāng)年演出的照片。</h3> <h3> 九十歲的趙叔叔在兒女們的照顧下,幸福的生活多姿多彩。</h3> <h3> 一單元陳孝忠、陳云一家。陳家三兄妹,變化不大,還是不難認(rèn)出,小小年紀(jì)就參軍入伍的大哥,讓多少小樓友羨慕嫉妒呀……</h3> <h3> 陳云阿姨,九十五歲高齡,可是我們樓最老資格的前輩了??粗缒甑恼掌倏慈缃駶M頭銀發(fā)當(dāng)比影星田華還漂亮。</h3> <h3> 這是一單元畢文義、吳文仙一家。穿著軍裝的父母,依然遮不住書香門第的氣質(zhì)。</h3> <h3> 這是一單元徐崇華、楊彩珠及兒女一家。一九八0年調(diào)到桂林電子科技大學(xué)。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阿姨的上海話、生活習(xí)慣完全與北方人不一樣的家庭,我們千萬百計都要聯(lián)系的一家人。</h3> <h3> 二單元林天一、林玉真及兒女龍小軍、龍瑞芝一家,1977年調(diào)到北京工作。讓我們很詫異怎么進(jìn)入了圈子里的,當(dāng)看到下面的集體照時,就回憶起了是校工廠的領(lǐng)導(dǎo)。</h3> <h3> 文化大革命,很多東西都遺失了,可是林家依然保留了父輩早年在西軍電與同事的合影。</h3> <h3> 這是一單元耿云一家,早年隨父母移居外單位,得知11號樓的聚集,也積極參與進(jìn)來。</h3> <h3> 這是二單元邵毅榮一家。因家人聯(lián)系不上,由鄰居提供的照片。</h3> <h3> 這是二單元馬全貴一家。91歲高齡的老父親在兒女們的照顧下,為11號樓這個高壽樓,又增加了一個砝碼。</h3> <h3> 孝順的四個兒女,不約而同的盡自已的能力,承擔(dān)起照顧父親的責(zé)任。</h3><h3> </h3> <h3> 二單元王德明、文古稀及子女王欣、王煒一家。王叔叔已經(jīng)93歲高齡了,四世同堂盡享天倫之樂。孝順兒子有心的抓拍瞬間幸福全在臉上。</h3> <h3> 當(dāng)年,能夠全家人一起劃船游玩的地方,只有興慶公園了。一家人在湖中蕩起雙槳,享受著春天的氣息!</h3> <h3> 三單元張池 、李桂芬 及子女張東坡 、張東萍 、張東蓮、張東峰一家。父母早年英俊的外表,讓他們不舍占去有限的篇幅。</h3><h3> </h3> <h3> 86歲的老媽現(xiàn)依然精神矍鑠,可做家務(wù)和縫紉,并享受和重孫子的快樂,喜歡按照自己的喜好游玩。</h3> <h3> 父親張池當(dāng)年接受毛主席及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接見時的照片,成了家中珍貴的文物。</h3> <h3> 三單元馬二蘭、王彩仙及子女馬荷英、馬荷芳、馬勤、馬紅英一家。為老父親八十大壽時,留下精彩的全家福。</h3><h3> </h3> <h3> 孝順的兒女們?yōu)椴涣羧焙叮?jīng)常帶著健在的老人一起旅游。<br /></h3><h3> </h3> <h3> 三單元郝洪柱、錢煥英及子女郝麗娜、郝麗娟、郝麗萍、郝麗君、郝國棟一家。1970年隨父遷居廣元,50年后進(jìn)入11號樓人的視線,記憶依然清晰。</h3> <h3> 兒女們因11號樓,開始順著父母的足跡,走進(jìn)他們當(dāng)年的生活里,父輩們早期與家人及很多同事們的照片,讓他們浮想聯(lián)翩……</h3><h3> </h3> <h3> 三單元張振永一家的全家福,堪稱完美的家庭合影。</h3> <h3> 曾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張叔叔,至今還保存著作戰(zhàn)圖,85歲的高齡幾經(jīng)大病之后,依然精神抖擻。</h3> <h3> 三單元崔廣發(fā)一家最有價值的一照。我們眼睛不由的追尋著背景,三灶食堂及腳下的土地,激起了多少兒時的回憶……</h3> <h3> 崔家兒女找尋到父親的手記、獎?wù)?,走到千里之外的美國,已然成為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珍貴紀(jì)念品。</h3> <h3> 三單元馮國和一家,非常珍惜的一張合影留念……</h3> <h3> 每一次的留影時間,成為孩子們今天回憶父母的淚點。</h3> <h3> 這是一單元蔡憲金一家。自七十年代初搬入,至今四十多年了,還居住在11號樓,也是元老級的住戶了。</h3> <h3> 這是四單元呂根生一家,幾經(jīng)搬遷老照片都沒有了,所幸留下了唯一一張全家福。</h3> <h3> 四單元的張世和、王淑珍及子女張佩茹、張慶立、張佩藝一家。幽默、風(fēng)趣、健談的張叔叔,讓人看著照片耳畔就響起"姓張的回家吃飯嘍"所有孩子都奔向張家……</h3> <h3> 有心的父母更是將家庭幸福生活,記錄到了完美,如今孩子們找尋、翻拍十分珍惜的收藏起來。</h3> <h3> 四單元蘇東莊一家,雖然84年就調(diào)到北京,可是忘不了的11號樓,談不完的鄰里之情。</h3> <h3> 至今忘不了蘇家奶奶,兒時成天在涼臺看著奶奶做西式洋餐……</h3> <h3> 二單元李鳳鳴、姚鳳德一家,早年調(diào)到其他高校。忘不了的是西安火車站,大廣播里那獨特的聲音出自姚阿姨。</h3> <h3> 四單元的張偉吉、馬金芝一家,在兒女的悉心照料下,倆位老人都已九十多歲,一次次戰(zhàn)勝病魔,幸福地過好每一天。</h3><h3> </h3> <h3> 張偉吉叔叔,七十年代在工作之余自己裝電視,如今九十歲了,時尚的老人在電腦、手機(jī)里了解新聞。</h3> <h3> 從61年就搬到11號樓的四單元楊順杰、于桂枝及子女楊維亞、楊亞斌、楊兆平一家。</h3> <h3> 87歲的于阿姨,生病十幾年了,如今依然幸福滿滿的被兒女圍坐在中間。</h3> <h3> 于阿姨多次遇調(diào)整換房,多年的情結(jié)所至,堅持換層不換樓,至今還住在11號樓,確實是元老級別的一家。</h3> <h3> 這是四單元一層任西京一家。1970年隨著西電支援廣元舉家搬遷。父輩當(dāng)年戰(zhàn)斗的足跡,是小輩們?nèi)缃癫粩嘧穼さ膲粝搿?lt;/h3> <h3> 這是三單元呂善安,耿蘭英一家。雖然六十年代末期住了短短幾年,但是11號樓的鄰里情的感受卻是最濃的。</h3><h3> </h3> <h3> 這是四單元的徐萍一家。徐家搬走多年,不知道近況如何?但是漂亮的徐萍銀玲般的歌聲,讓我們始終忘不了。</h3> <h3> 五單元李永生、盛佩蕓及子女李小平、李蘇平、李元明一家。</h3> <h3> 李叔叔拍出了很多有背景故事的照片,同樣也拍出了全家幸福的照片。</h3> <h3> 難得在西電歷史記憶一一毛主席像前合影,彌足珍貴……</h3> <h3> 兄妹仨在11號樓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少年,從土坯的西圍墻到紅磚的西圍墻,從西圍墻里到西圍墻外,從仲夏夜躺在席子上看著滿天星斗的院子到搭建地震棚的場地,都留下了成長的印記。</h3> <h3> 五單元三層84歲李建榮一家??粗迨灏⒁绦腋?鞓返恼掌?,就想起李叔叔每天騎著自行車到六路車站,接阿姨下班回家的情景……</h3> <h3> 五單元孟第棟、吳克琴及五個女兒孟青、孟春芬、孟春靜、孟秋黎、孟秋明。</h3> <h3> 在樓前合歡樹下的難得一笑,如此開心,感謝攝影師李小蘇留下精彩瞬間。</h3> <h3> 因腦梗已失語、失意的媽媽,在女兒的鏡頭下依然端莊優(yōu)雅美麗。如今九十歲的媽媽,幸福的有五個女兒圍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h3> <h3> 五單元一層劉家鄉(xiāng)、谷立鳳及女兒劉敏、劉慧、劉華、劉欣、劉英一家。</h3> <h3> 父母相濡以沫四十年的照片成了孩子們珍貴的紀(jì)念禮物。</h3> <h3> 時間久了,還是當(dāng)年的模樣記得清楚,長大分不清誰是誰,小時候的照片一目了然。</h3> <h3> 今年85歲的劉叔叔,在同是五個女兒的照料下,幸??鞓吩诿加铋g……</h3> <h3> 五單元楊樹林、劉遠(yuǎn)奇及子女楊小軍、楊小隊、楊垣、楊芳一家。我們樓又一個顏值擔(dān)當(dāng)?shù)募彝ァ?lt;/h3> <h3> 看到楊叔叔劉阿姨年輕時候的照片,再看現(xiàn)在劉阿姨,守著兒女開心的八十七歲老人,讓人不相信年齡。</h3> <h3> 這是五單元韓同興一家。也是第一批搬到11號樓的老住戶,1972年隨著工作調(diào)動遷出。多次舉家搬遷還能找到清晰的全家福,實屬不易。</h3> <h3> 這是五單元較早住戶趙國志、李英及子女趙新會、趙新京、趙占京一家。1966年調(diào)至其他單位搬出。趙叔叔今年91歲了,也是11號樓的長壽族。</h3> <h3> 這些四五十年前的照片,是11號樓小伙伴們熱愛生活的真實寫照,即是發(fā)小又是同學(xué),各種不同角色的合影。</h3> <h3> 愛生活的張世和叔叔拍出了最小樓友照片。沒人管的孩子們,自己跑到邊家村照相館,拍出人生最喜歡的女兵照。</h3> <h3> 11號樓南側(cè)空閑的場地,是我們打籃球、照相、曬衣涼被的好地方。75年后建成的13號樓,在此接待了唐山地震的傷員。</h3> <h3> 在尋找中,一張圖書館同事的合影,讓我們一眼認(rèn)出來了五單元張麗漂亮的媽媽在其中。</h3> <h3> 也不知在誰的號召下,當(dāng)年一幫把食堂冬儲菜當(dāng)天然水果吃、扔炮仗炸人的壞小子們,留下了一張正規(guī)照相館的正經(jīng)合影。</h3> <h3> 當(dāng)年每天五分錢的零花錢,很多人放棄了吃冰棍而選擇了游泳,成就了很多省隊、市隊、校隊的游泳健將?,F(xiàn)而今風(fēng)韻猶存的發(fā)小,所有的一切都敢露,唯有日見歲月痕跡的雙眼,需黑超遮面……</h3> <h3> 二十年前,11號樓的小伙伴們在一起歡聚時的情景讓人難以忘懷。</h3><h3><br /></h3> <h3> 二十年后,小范圍的臨委會成員聚會,確定了11號樓的再次大聚會。<br /></h3> <h3> 調(diào)入北京工作的蘇東莊教授,三十年后專程返回11號樓與老鄰居相聚。<br /></h3> <h3> 五十年,歷史長河的一瞬間,只有11號樓前那幾棵四十多年的老樹,記得曾在樹間栓起羽毛球網(wǎng)的孩子們;那裸露的灰色墻磚,記得一筆一劃刻下痕跡的孩子們;樓梯旁水磨石般溜光的水泥面護(hù)欄,記得騎在上面溜滑的孩子們;臺階上的坑洼豁牙,記得雨天不能外出而在樓梯上比誰蹦的臺階多的孩子們。</h3><h3> 11號樓,紅瓦藍(lán)磚,三十戶人家在60年代先后居住在那"同一屋檐"下,鄰里親如一家。如今,小樓前后寬敞的土場地不見了,那棵每年五六月開滿粉紅色小花的大榕樹不見了,夏天樓前父輩們樹蔭下戰(zhàn)軍旗、打撲克、乘涼的場景不見了,冬天樓后各家的雞窩、蘿卜窖不見了,當(dāng)年的伙伴們大江南北天各一方。年輕的我們忙孩子,中年的我們忙工作,"忙"拉開了我們的親密。今天,"11號樓"把大家又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昔日的點點滴滴猶如甘泉滋潤著我們的"11豪宅",再續(xù)前緣是我們現(xiàn)今的生活樂趣……</h3> <h3><b> 這是建國70周年之際,國家頒給為國建設(shè)貢獻(xiàn)卓著的老同志的紀(jì)念章。11號樓健在的九位老革命獲此殊榮!</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