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四窯作品用了陶藝創(chuàng)作中比較常見的兩種技法:泥條盤筑和泥板成型,并且首次讓孩子們嘗試秞下彩繪制,和添加肌理效果。雖然秞下彩圖案繪制的不夠精美,但能認識和了解秞下彩顏料深淺濃淡的特性已然足夠。</h3> <h3>泥條盤筑法是人類最古老的陶藝成型方法之一。它是用粗細一致的泥條,層層盤疊壘筑,按著漸次增大或減小的規(guī)律連接在一起,壘集成所需要的形體。現(xiàn)代陶藝運用此種成型法,泥條可以自由地彎曲與變化,方便制作一些大型的形體變化較多的自由形態(tài)等的形體,</h3> <h3>泥板成型,顧名思義就是將泥塊通過人工或壓泥機滾壓成泥板,然后用這些泥板來進行塑造。最初可以從圓柱體或方盒形開始,熟練以后再作一些復雜的作品。滾泥板時,應把泥塊放在一塊布上進行,從泥塊的中心向四周擴散,注意泥的厚度要適合所做作品的需要。</h3><h3> 泥板搟制好,用肌理棒或者泥塑工具在泥片上印制一些凹槽和圖案,燒制后泥面會呈現(xiàn)出印痕和肌理效果。</h3> <h3>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窯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一次燒成。燒成后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