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南大街是我們晉城市商業(yè)文化氛圍濃厚的一條老街,它像一條心臟貫穿著林林總總的八街九陌。每條街巷都有它不同的人物故事,隨著時間的變化,承載著不同的歷史記憶。為重拾老城記憶,我特意到改造后的老城觀賞了一番。煥然一新的南大街,讓人贊嘆不已。漫步在青石鋪地的街道上,望著青磚灰墻的商鋪,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只要踏進了這座老城,過去的味道就會如影隨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題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尤其是南大街東最開始的第一條街巷———朝陽街,因清代澤州府文廟所在而得名,歷史悠久,也叫文廟巷。六七十年代,改為朝陽街。改革開放初期,眾所周知的朝陽市場小吃街,它的東對面就是觀巷。我在那里斷斷續(xù)續(xù)生活過十來年, 那些鮮活的記憶仿佛畫面一樣鐫刻在我生命的時光線上,無法磨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六, 七十年代時期,財政局和稅務(wù)局還在一起,朝陽街北面最大的那個大樓叫晉城縣財稅局。父親搞財稅工作,童年時候,我們家就住在稅務(wù)局后院,距離法院就是幾十米的路程。那條街道我經(jīng)常獨自穿行,感覺冷冷清清的,似乎也不覺寂寞,不知怎么兒時的我就感受到了法院的威嚴和崇高,神圣和神秘。長大以后,看到門口張貼著某某案件開庭的告示,我會特意前往旁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原來的法院就在觀巷街,朝陽街東正對面便是。那時好像打官司的也少,感覺也就是一個政府部門。大概五,六歲那個年齡,我還和那里的一個小男孩常玩。起初是母親帶我一起去他家,后來我一個人無聊時間獨自過去,終究想不起他的名字來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好像是個小亮,老天爺呀,真是記不清了。只是記得說話口音不像城關(guān)附近,聽上去地道的鄉(xiāng)村味道,大概是柳口,土河一帶鄉(xiāng)音,聽起來很是別扭。也許是鄉(xiāng)音的土氣和說話面無表情,感覺很是忠厚。個子瘦高,其次不太標(biāo)志的長腦袋印象較深。當(dāng)時整條街道同齡人也就我,他和另外一個男孩三個。因后來我回鄉(xiāng)下住過幾年,也許少年年齡的特有敏感,即使偶爾來了也不曾到過。時過境遷,不知兒時的伙伴現(xiàn)在可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臨近縣財稅局的西面有一個舊院子,原來叫城建處,搬到新市街后,改為晉城公共汽車公司,它是母親曾經(jīng)的工作單位。公交車每天晚上就停留在法院院子里面,母親每天上班要背著售票夾子步行走到法院,開始一天的工作。我也偶爾會纏著母親一起坐到車上,那時街道還沒有做生意的商販,很是寬敞,車子可以暢通無阻的從法院穿過朝陽街,我好興奮。等車子行駛到朝陽街口,母親會哄我下車,叮囑我聽話,不要亂跑,回來后到順興永糖果商店給我買一塊天津小食品,就是江米做成的一種長方形米糕,香甜可口。下車后,我會立刻跑進糖果店,走到擺放天津小食品那個玻璃柜臺前,眼巴巴的望上好大一會兒,然后依依不舍的獨自返回到家里。估摸著母親快要下班,我會跑出外面,坐在城建處大門口外面的一個裝有銹跡斑斑鋼筋條的窗臺上等待,那段時間,也是最孤單的。窗臺離地面很低,我經(jīng)常反反復(fù)復(fù)的上上下下。尤其到了黑咕隆咚的冬季晚上,那時感到時間好冷酷呀,居然無情的考驗一個六歲女孩子的耐心。當(dāng)望到母親的那一刻,我會迫不及待的跑到母親懷里,情不自禁的為有一個售票員的母親而感到驕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朝陽街,觀巷街,是我兒時的成長地,也是我曾經(jīng)工作過的地方。?改革開放初期,朝陽街,觀巷街可謂我市經(jīng)濟繁榮的發(fā)源地。原來的城建處暫改為集貿(mào)市場稅務(wù)所,不久又全部拆除,修建為一座嶄新的四層小樓,增加了城區(qū)第二稅務(wù)所。集貿(mào)市場所負責(zé)全市的市場稅收管理工作;城區(qū)第二稅務(wù)所,管轄著新市街的國營集體企業(yè)單位以及紅星大隊(紅星社區(qū)),西巷大隊(西巷社區(qū)),鐘家莊公社(鐘家莊社區(qū))的所有集體單位和個體單位。這座小樓,就是我最初的工作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記得剛上班不久的某一天,我騎車上班,突然一只手用力拍在我的背部,我猛然回頭,一張蓬頭垢面的長發(fā)男子笑著對我說:誤了,誤了上班了。嚇得我一聲驚叫,趕忙猛蹬自行車,原來這個人就是“黃毛”——眾人熟知的瘋子。那時經(jīng)常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市場,口里罵罵咧咧的,逮誰罵誰,被罵者都是無奈的一笑而過,眾人哄堂大笑。朝陽街、觀巷街如果幾日不出現(xiàn)“黃毛”的身影,還有人會問怎么回事?有人說他是因此打官司氣病的,后曾聽在法院工作的一位朋友講述“黃毛”也曾追趕過她,每次見到都嚇得東躲西藏的。估計是制服惹的貨吧。不知此人現(xiàn)在是否健在,因為多年沒有見過他了,也不曾聽人議論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八、九十年代的個體小商販,幾乎全部分配在朝陽街,南面以服裝為主,北面是飲食業(yè)、縫紉業(yè)、配鑰匙、配眼鏡等服務(wù)行業(yè)和少數(shù)鞋帽業(yè)、雜貨地攤等等。后來鞋帽業(yè)、縫紉業(yè)陸續(xù)移到觀巷街,隨后又增加了以浙江商人為主的布料行業(yè),觀巷市場就是在此基礎(chǔ)上逐步建立起來的,工商局下設(shè)的集貿(mào)市場所也因工作需要,長期在那里辦公。各種材料的布料行業(yè)和縫紉行業(yè)成為完整的商業(yè)鏈條,不斷充實著觀巷市場,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便捷。尤其鄉(xiāng)下人因手頭拮據(jù)買不起現(xiàn)成服裝,觀巷市場就是進城的首選之地。朝陽市場的服裝行業(yè)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市場條件的客觀因素,搬進了漂亮的商業(yè)大樓,白云商場、天鵝商場、華鑫(大華)商場、鳳展商場等現(xiàn)代化樓層如雨后春筍般矗立在新市街兩旁,新市街從此以后美其名曰就是晉城市的商業(yè)街了。剩下的飲食服務(wù)業(yè)獨立于朝陽市場,雖然是簡易的平板房,但是某些小店里的飯菜質(zhì)量不遜色于中檔餐廳,顧客也是留戀忘返且常來常往。尤其是“萍萍元宵”、“小六元宵”兩大招牌元宵,一如既往的生意興隆。一些元宵吃貨時不時的會去光顧,元宵佳節(jié)更是供不應(yīng)求,節(jié)日兩天前夕,兩條長龍隊形占據(jù)市場半條街道,顧客成包成包購買,老板忙的不亦樂乎,顧客滿載而歸,節(jié)日氣氛甚濃。</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觀巷正街口的配鑰匙、釘鞋子自從移到觀巷街后,位置依然未曾變動。這就不由讓我又想起一個人物,人們都叫他“大個兒”,因其是個侏儒,不知不覺引來了如此雅稱,至今不知其名。有好事者常拿他開玩笑,不分場合,不分地點,雙手舉起抗在肩上滿街示眾,此時的“大個兒”就會罵爹罵娘,甚至祖宗八代。尖叫聲分貝越高,空中的小人舉得越高,下面人全然不顧上面的尊嚴,肆意的在空中來回晃蕩。在眾人哄笑中,我難免有點同情,盡管是不可避免的耍笑。我想憐憫者估計不止我一人,凡思維正常者出于良心也會或多或少會對好事者有所譴責(zé)的 。身體殘缺卻自食其力,比起有些四肢健全身強力壯卻不勞而獲者要高尚的多。在我的記憶中,每每途中路遇,他總是面帶笑容禮貌性的招呼。顧客上門,也是笑臉相迎,手藝精湛 ,價格合理,生意回頭率極高。正常情況下似乎看不出一絲自卑,讓人感到殘疾人的生活也會充滿陽光。來自于人世間的歧視或許對他也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吧!</font></h3>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南大街,朝陽街,觀巷街正在向新時代的潮流邁進,南大街改造,對于提升南大街整體環(huán)境和商業(yè)品位,改善市民生活,增強文化影響力,傳承和發(fā)揚晉城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如今的南大街,朝陽市場,觀巷街正在向新時代的潮流邁進。朝陽街,從改革開放一直有著小吃品歷史,這些特色地方小吃,裝滿了每個人的童年,據(jù)說老城改造中,將會延續(xù)朝陽市場濃厚的小吃商業(yè)氛圍,打造精品飲食街區(qū),滿足市民及游客的味蕾需求,并展示特色小吃文化。 伴隨著朝陽街的修復(fù),這條街道又恢復(fù)了原來的名字———文廟巷。經(jīng)過整修以后,希望一個嶄新的面貌展現(xiàn)在市民面前。時至今日,令我為之動容的當(dāng)是那些平凡人的艱辛創(chuàng)業(yè)歷程。兩條街道同時也是一些商界精英以及企業(yè)家成功之路的起步點,在我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成長足跡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3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周翠翠,筆名心坪,山西晉城城區(qū)人。熱愛生活,鐘情于人間煙火,熱衷于記錄那些快要被遺忘的老城人文歷史和鄉(xiāng)愁故事,不知不覺攢出了散文集《與之同行》和詩歌集《秋韻依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