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布拉格街景</h3> <h3> 有許多人對布拉格有著自己的印象。</h3><h3> 尼采曾說,如果用一個字描述布拉格,那就是神秘。 </h3><h3> 尼采1900年,就已經(jīng)和這個世界告別。</h3><h3> 死于1900年的尼采是幸福的,因為他沒想到,有人居然因為他的思想撕裂過這個世界,一戰(zhàn)或者二戰(zhàn),都有人用他的思想,有意或無意的給自己找到殺戮的理由。</h3><h3> 尼采生前的布拉格,是波西米亞的起源地和核心區(qū)。</h3><h3> 多元的生活,各民族的匯聚,特殊的地理區(qū)位,讓布拉格成了歐洲多元思想?yún)R聚的核心。</h3><h3> 神秘構(gòu)成了布拉格這個城市的文化特點。</h3><h3> 但二戰(zhàn)后的布拉格顯然有著不一樣的特點。</h3><h3> 一代代知識分子,成了這個城市發(fā)展的中堅力量。</h3><h3> 是他們最終引領了捷克人民,贏得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h3><h3> 在西方的知識分子運動中,俄國的十二月黨人有過這樣的擔當,現(xiàn)代只有捷克的知識分子,承擔了這個責任。</h3><h3> 記得有人說過,布拉格是個有著知識分子擔當?shù)某鞘?。誠者斯言!</h3> <h3> 我們經(jīng)常會引用塞菲爾特的這句詩,來贊美女人的善良:</h3><h3> 若是讓女人來</h3><h3> 操作大炮,</h3><h3> 落到人世間的</h3><h3> 只能是玫瑰。</h3><h3> 但我相信,這樣的詩汪國真或許會寫得更好。</h3><h3> 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不會那么淺薄。</h3><h3> 這句詩后面一定有著更深的意思。</h3><h3> 果然,當我們引用這前面意境的浪漫以外,把詩人要表達的更深層的意思,有意無意省略了。</h3><h3> 詩人在這后面,還有兩句詩。</h3><h3> 也許-----是,</h3><h3> 也許-----不是。</h3><h3> 詩人,其實沒我們想的那么天真。</h3> <h3>捷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塞菲爾特</h3> <h3> 在布拉格有條聶魯達街,不知道捷克文學的外國游客很容易以為這是紀念智利詩人聶魯達的。其實智利詩人聶魯達因為喜歡布拉格的楊.聶魯達,才用聶魯達做了自己的筆名。</h3><h3> 我的愛情過去了,是那么短暫</h3><h3> 為了這一切我曾痛哭流涕</h3><h3> 但又歸于平靜。</h3><h3> 這是楊.聶魯達的詩句。</h3><h3> 我要</h3><h3> 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櫻桃樹上做的事</h3><h3> ……</h3><h3> 愛情如此短暫</h3><h3> 而遺忘太長</h3><h3> 借著如同今晚的夜</h3><h3> ……</h3><h3> 這是智利聶魯達寫的愛情詩的節(jié)選,聶魯達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h3> <h3>捷克詩人 楊.聶魯達</h3> <h3>智利詩人 聶魯達</h3><h3>因為受布拉格詩人楊.聶魯達的影響,所以用聶魯達作為自己的筆名。</h3> <h3> 卡夫卡像</h3> <h3> 一個人的使命感,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h3><h3> 卡夫卡這個現(xiàn)代文學之父,從出生到死亡,似乎注定就是一個文學的棄兒。</h3><h3> 卡夫卡的父親具備布拉格成功商人的所有優(yōu)點,唯一不能接受自己的長子,對文學的熱愛。</h3><h3> 父親的嚴厲,讓卡夫卡從小就害怕和父親相處,就算想和父親有個很好的溝通,也不是面談而是寫信,那封寫給父親的信,到死都沒能交給自己的父親。</h3><h3> 他熱愛文學,可必須去學法律,他渴望寫作,但必須幫助父親去管理商業(yè),他希望有隨性所欲的創(chuàng)作,可不得不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h3><h3> 這個西方現(xiàn)代文學之父,實際到死也不過是個業(yè)余的作家,在繁雜的俗務中,寫著大家看不懂的小說。</h3> <h3> 卡夫卡紀念館前的卡夫卡塑像</h3> <h3> 黃金巷22號 卡夫卡紀念館</h3> <h3> 這是黃金巷22號,靠近布拉格城堡。</h3><h3> 由于曾經(jīng)有許多術(shù)士在此煉金,故稱黃金巷。</h3><h3> 這里原來是個貧民窟,因為有了卡夫卡,黃金巷成了全世界文藝小資們向往的圣殿。</h3><h3> 在這里,卡夫卡和她妹妹住了好幾年。</h3><h3> 卡夫卡注定不是來做老卡夫卡的兒子的。</h3><h3> 和父親相比,卡夫卡基本就是他的反面。</h3><h3> 父親是個商人,卡夫卡對商業(yè)沒有興趣,父親強壯有力,卡夫卡孱弱憂郁,父親合群,卡夫卡孤獨,父親融合在整個布拉格,而布拉格融合在他的世界。</h3><h3> 這個敏感孤獨的靈魂,是上帝派給文學的使者,他不是為他的父親而存在,他是為了他的文學而存在。</h3> <h3> 這里主要銷售有關(guān)卡夫卡的作品及相關(guān)紀念品的書店</h3> <h3> 卡夫卡是不幸的,終其一生沒有因文學成名,甚至擔心后人的誤讀,卡夫卡甚至打算銷毀自己所有的作品。</h3><h3> 卡夫卡也是幸運的,在人生最后的時刻收獲了愛情。</h3><h3> 卡夫卡最初的愛情觀類似于柏拉圖,他認為做愛會失去愛情,一次次解除婚約,是卡夫卡慣常的對愛情的態(tài)度。</h3><h3> 1923年,卡夫卡遇到了19歲的朵拉。</h3><h3> 這位19歲的少女,猶如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特地為卡夫卡而綻放,這讓數(shù)度有過自殺念頭的卡夫卡,對生命有了從未有過的渴望。</h3><h3> 只是這愛情來得太晚,1924年卡夫卡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在安葬卡夫卡的時候,朵拉跳入墓地要和卡夫卡安葬在一起。</h3><h3> 朵拉一直反對通過閱讀卡夫卡的作品了解卡夫卡。</h3><h3> 卡夫卡死后,朵拉和朋友說過:要了解卡夫卡,除非他允許你看著他的眼睛,或是握著他的手。而這些,他當然已經(jīng)做不到了。</h3><h3> </h3> <h3> 卡夫卡之墓</h3> <h3> 如果某一天醒來,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一只甲殼蟲,你會有怎樣的想法?你的家人將會怎么看你?</h3><h3> 格里高爾.薩姆沙就是這樣的一個可憐蟲。這個從人變成蟲的格里高爾,品嘗到了親人從尊重到厭惡的整個態(tài)度轉(zhuǎn)化和心路歷程。</h3><h3> 人的異化,邊緣、冷漠、遺棄、到最終的死亡,這個變成了甲殼蟲的格里高爾,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現(xiàn)實的場景:生活的壓力遠大于親情的美好,最美好的親情在現(xiàn)實的壓力面前也是不堪一擊。</h3><h3> 這看似荒誕的故事,寫出了現(xiàn)代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現(xiàn)實中的人性異化。</h3><h3> 卡夫卡的《變形記》,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到現(xiàn)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h3><h3> </h3> <h3>捷克作家 克里瑪《布拉格精神》</h3> <h3> 克里瑪可以說是卡夫卡的繼承者,由于生活在極權(quán)統(tǒng)治時代,克里瑪?shù)闹黝}主要集中在性愛和社會兩個方面。</h3><h3> 性愛作為個人存在的方式,成為躲避強悍制度、荒涼現(xiàn)實的最好庇護!</h3><h3> 所以克里瑪?shù)男≌f基本就圍繞著情欲和死亡。</h3><h3> 前者關(guān)乎人的生存,后者關(guān)乎人的毀滅。</h3><h3> 在捷克克里瑪和昆德拉一樣出名,捷克人說:他們讀昆德拉,我們讀克里瑪。</h3><h3> 昆德拉在極權(quán)統(tǒng)治時期離開了捷克,而克里瑪始終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國家。</h3><h3> 一直以自己的良知和這個充滿屈辱的國家在一起。</h3><h3> 克里瑪作品:</h3><h3> 《漢娜的手提箱》 《布拉格精神》《一日情人》</h3> <h3> 我為它而活著,并為它而推遲了死亡!</h3><h3> 這是捷克作家赫拉巴爾說的話,這個它就是他寫的小說:《過于喧囂的孤獨》。</h3><h3> 我們猶如橄欖,唯有被粉碎時,才釋放出精華!</h3><h3> 這是赫拉巴爾在書中引用的猶太教法典的預言。</h3><h3> 這本沒有什么故事情節(jié),散文詩般的小說,無非就訴說著個人的情感,收廢紙的漢嘉,最終和自己心愛的書在一起選擇了自殺。</h3><h3> 這是赫拉巴爾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寫成的小說,這也是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1997年,他用書中多次寫到的從五樓跳下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h3><h3> 那一年,他84歲,剛過完自己的生日。</h3><h3> 這個過于詩意的書名,讓我們對孤獨有了更切身的體會。</h3><h3> 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并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h3><h3> 主人公漢嘉的獨白。</h3> <h3>赫拉巴爾 捷克作家 主要作品有《我曾伺候過的英國國王》和《過于喧囂的孤獨》。</h3> <h3> 赫拉巴爾作品</h3> <h3>米蘭.昆德拉</h3> <h3> 昆德拉作品</h3><h3><br /></h3> <h3> 生命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重量?</h3><h3> 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似乎就想給我們這樣的一個答案。</h3><h3>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作為一個普通的生命,他的生命不是來自于那些弘大的敘事,不是重大的時刻,而正是生活中雞毛蒜皮,雞零狗碎,讓我們最終在這看似渺小的現(xiàn)實面前,感受到了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h3><h3> 一個不相信愛情的托馬斯,居然墜入了愛河,而對愛情充滿渴望的特麗莎,經(jīng)常被托馬斯的背叛所痛苦。一個從小在父母忠實愛情中長大的薩賓娜,一直選擇著背叛愛情的生活,這種討厭忠誠,厭惡媚俗的行為,讓她的人生處在虛無的狀態(tài)。</h3><h3> 就是這些背叛和忠誠,渴望和恐懼,接受和拒絕,在當時捷克布拉格之春這樣的宏大背景下,表現(xiàn)了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輕。</h3><h3> 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春》,獲得巨大成功。</h3> <h3> 布拉格保存著七個世紀的各種建筑,這些各個時代的建筑和文化積淀,給每一代布拉格知識分子提供著養(yǎng)分。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有擔當?shù)某鞘?,不只是因為有胡斯,還有卡夫卡、哈維爾、昆德拉、克里瑪?shù)鹊?,捷克一代一代的知識分子。</h3> <h3> 了解更多歐洲旅游咨詢,請查閱優(yōu)游歐洲或私信加微信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