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是公司的!‘’這樣的介紹,也許有人聽得一頭霧水,尤其當今社會中大大小小的公司多如牛毛。但在侯馬,在我們這輩兒人聽來,是準確地身份表明:這是省建一公司的。</h1><h1> 公司的孩子中許多叫京生、同生、柳生、桂生、晉生等名字的,紀載著公司南征北戰(zhàn)的運行軌跡。我們 操著一口近似京腔的普通話,一副見多識廣的神態(tài);一種稟承父輩軍人的豪放性格,破舊衣服難掩身上的勃勃生機,跟隨父母走南闖北、生在公司長在公司。我們是‘’公司子弟‘’。而我們的后代,則難以戴此桂冠,這個稱呼,看來要失傳了。</h1><h1> </h1><div> </div><div><br></div> <h1> 公司于1952年在北京成立,1954年,解放軍建一師集體轉業(yè)與公司合并,職工約一萬五千人。公司名稱:華北基本建設工程公司。</h1><h1> 1956年,公司由北京遷往山西大同。公司更名:建筑工程部華北大同工程總公司。</h1><h1> 1958年,公司遷移廣西柳州。公司更名:建筑工程部第四工程局第四建筑工程公司。</h1><h1> 1962年,為了承擔國防工程,公司北遷山西侯馬,公司總部設在曲沃縣侯馬鎮(zhèn)南西莊。</h1><h1> 1964年,公司更名:建筑工程部華北第七建筑工程公司;1965年更名建筑工程部八局七公司。1967年,更名:建筑工程部八局第七建筑縱隊。</h1><h1> 1972年,公司下放山西,更名:山西省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h1><h1> 如今,翻閱公司的歷史,一種為其顯赫出身的自豪心情油然而生。細細品味,參雜著幾分沒落貴族的苦澀,令人無奈,欲說還休。</h1><h1> 是處紅衰翠減,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登高臨遠,欄桿拍遍,追思難收。</h1><h1> 唉!想當初……</h1><h1><br></h1><h1> </h1><h1> </h1> <h1> 座落在南西莊東門外的公司大院,占地兩萬多平米。進入大門,一條爐渣鋪就的環(huán)形路通往大院深處,路兩旁站立著挺拔的白楊樹。在環(huán)形路的中央,掩映在綠樹中的幾排平房和一座小樓,是公司總部的辦公場所,相鄰一座略顯老舊的大禮堂和職工食堂。環(huán)形路的北邊,分布著子弟學校、職工醫(yī)院和幼兒園。</h1><h1> 進出大門的一輛華沙轎車,彰顯著大型國企的氣派。公司領導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部隊將領和老革命,行政級別可列入國家高干序列。當時的公司可謂藏龍臥虎、人才濟濟。</h1><h1> 剛剛從柳州遷移過來的公司,身上帶有濃濃地嶺南氣息。公司劇團演出的‘劉三姐’,充分地顯示了嶺南 秀麗的山水風光,悅耳動聽的廣西民歌,華麗的民族服飾,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演員的精湛演技,其轟動效應傳遍了半個山西。劉三姐的扮演者是公司家屬,隨后調入山西省歌劇院。多年后,此事仍為人們津津樂道。</h1><h1> 文革期間,公司演出的‘紅燈記’、‘海港’;子弟學校演出的‘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其水平之高,絕對勝過山西的縣級水準。一有演出,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潮水般擁進公司大院,盛況空前。</h1><h1> 公司籃球隊雖說是業(yè)余的,但競技水平頗高,在晉南地區(qū)橫掃一方,穩(wěn)居霸主。燈光球場的精彩比賽,人聲鼎沸,助威聲喝彩聲在夜空中久久不散。</h1><h1> </h1><div><br></div><div> </div><div> ’</div> <h1> 1971年,公司大招工。大部分公司子弟繼承了父輩的事業(yè),成為公司第二代建筑工人。在‘541’的各個分指,在絳縣的每條山溝,都閃動著我們尚未成年的身影。晚上散步,站在山崗上,看到昔日荒寂的山野,變成星空下的萬家燈火,是否應該自豪?老職工感慨地嘆到,我們這是獻了青春獻子孫喲!</h1><h1> 1975年,公司成立了‘721’職工大學,培育一批批年輕的職工,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逐步走上了領導崗位。使這支建筑業(yè)的主力軍 ,煥發(fā)出新的活力。</h1><h1> 時光荏苒。昔日的公司子弟,成為企業(yè)的退休員工。企業(yè)搬離侯馬,更名集團。‘公司’的稱號及實體,漸漸離我們遠去,‘公司子弟’的概念也逐漸淡化,終將被人們所淡忘。</h1><h1> 歲月如歌。在寂靜的深夜,你是否還能聽到心靈深處的吟唱: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h1><h1> 此文獻給漸行漸遠的公司子弟們。</h1><div> </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