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br></b><h1><b><font color="#39b54a">文字原創(chuàng):簫芙蕾<br></font></b><b><font color="#39b54a">圖 片:網 絡</font></b></h1></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盛開的落寞-----上海遺夢<br></b><b>文/芙蕾</b></font></h1><div> </div><div> “上?!边@個城市在懵懂的少年時代便因她的文字而影印于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那些二三十年代的古宅洋樓、燈紅酒綠的香衫鬢影,中西合璧的文化精粹,都在張愛玲的筆下散發(fā)著一種迷人的風情令人無限神往。從《沉香屑》到《十八春》,她用曼妙的語言寫盡了人世冷暖,繁華落寞。那些圓熟練達、輕描淡寫卻又呵成一氣的文字,總是讓人不忍釋卷,看似香艷駭俗的字里行間,骨子中卻透露著一股彌漫不盡的唯美與精致,倘若將她筆下的人生鋪展開來,無不是一幅幅蒼涼而又凄美的畫卷,讓人如臨其境,輾轉回腸。</div><div> </div> <h3> 對于張愛玲的喜歡最早要追溯到學生時代捧讀《十八春》的時候,盡管歲月流逝,內心的記憶依然未被時光流蝕。曼楨與世鈞曲折凄美的愛戀,仿佛裹挾著那些時光的舊影時??M佪于腦海,無法忘卻。</h3><div> 近日,又恰巧連看了《上海往事》這部電視連續(xù)劇,講述的正是愛玲的生平故事,于是記憶的漣漪又被牽起蕩漾開來! </div> <h3>《上海往事》用幽淡清雅的畫面,濃郁迷離的懷舊氣息,藝術再現了張愛玲傳奇的一生。雖然難免有瑕疵之處,但劉若英版的這一張愛玲形象卻也怕是國內外演藝界中難能找出的幾分神似之人了吧,在我眼中亦可稱為一個經典。</h3><div> </div> <h3> 愛玲的一生本是華美和絢爛,出身貴族后裔,家世顯赫,飽讀詩書,歷盡榮華。</h3><div> 她三歲能背唐詩,七歲寫小說,九歲即向文學副刊投稿,寫作的高峰期也是在二十三、四歲的年紀,一個天才女孩!她曾經崇尚“出名要趁早,否則快樂來得也不痛快了”,聽來似乎世故,卻因這份思想成就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神話。</div><div> </div> <h3> 張愛玲在1939年應《西風》雜志征文而發(fā)表的散文《天才夢》中,曾經這樣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fā)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這突現了她才高氣盛的乖傲性格,也表明了她對終生寫作的向望?!?lt;/h3><div> </div> <h3>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聽蘇格蘭兵吹bagpib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lt;/h3><div> 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使她將平凡瑣屑的生活凝煉成精美的文字,又將文字賦予了生活的情趣,她將女性特有的細膩與古典融進文字中,嫻熟把握、靈活 刻畫人物的心理,將三、四年代的上層社會及市井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并且擅長用通感及景物情境的描寫來烘襯人物性格,這些也是她的作品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div><div> </div> <h3> 愛玲的筆下既有純文藝的清雅,又有言情小說的琦麗,《金鎖記》曾令行家擊節(jié)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癡,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鐘情于中國古典小說藝術,在創(chuàng)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的傳統(tǒng),她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在當時今日也是難得一遇的奇才。</h3><div> 能有如此成就,除天賦之外,也是與她的執(zhí)著分不開的。她雖出身顯赫,童年卻并不快樂;歷經戰(zhàn)亂輾轉,卻矢志不移地堅持學業(yè),哪怕因此而逃離富貴之家,寄身姑母檐下,卻一直追尋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因而最終得以實現文學之夢。</div><div> </div> <h3> 在上海孤島時期她的藝術生命達到了顛峰,筆下盛開出的一朵朵文學瑰葩,使她成為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她的小說、散文曾經風靡海內外,至今依然有許多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而搬上熒幕。</h3><div> </div> <h3> 愛玲的一生極盡了繁華與落寞,如同她的性格本身也聚集了矛盾與掙扎:“她是一個善于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后,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人情練達但生活中卻始終與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她后半生的結局?!?lt;/h3><div> 一個天才的宿命,是終老異國,魂歸他鄉(xiāng)!</div><h3><br></h3><div> </div> <h3> 愛玲的筆下曾經濃墨淡寫了無數的情與愛,但她卻一生孤寂,終老于海外。因為童年缺乏父愛,成年后的愛玲對年長于她的男性有特別的依戀之情,在遇到胡蘭成時便一無反顧地愛上了他。只因為他是懂得她的,不僅懂她貴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貴優(yōu)雅,也懂她因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時行樂的思想。</h3><h3> 僅僅這一個“懂得”,使得愛玲對他這樣一個沒有事非黑白、多情而善變的男人愛得一往情深,即使在他落魄逃亡將自己棄之不顧的時候也不忘用辛苦賺來的稿費接濟他,這是怎樣一種無私的愛,卻枉付了一個薄情之人,以至于因受其累而遠走他鄉(xiāng),但她卻始終無怨無悔,只是悄悄地萎謝了。</h3><div> </div> <h3> 愛得徹底,分得絕決,愛玲就是這樣執(zhí)著的女子。她不以塵世的價值觀去品評一個人。她沒有什么政治觀念,只是把胡蘭成當作一個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偽政府的漢奸;對于胡蘭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也許她只在乎胡蘭成當下對她的愛,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蘭成的年齡比她大出很多,但這也許又成了她愛他的原因。她遇到了自己的所愛,就傾盡自己的全部去愛他了,即使世人投來詫異的眼光,她依然愛得那樣超凡脫俗。</h3><div> 最終,她也從未就這一場曠世的戀情說過只言片語,后人只有從胡蘭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去考證。這段感情,孰是孰非,已不重要,“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愛過,所以寬容?!?lt;/div><div> </div> <h3> 有人說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如此精致的世俗卻獨一無二。才情橫溢,滲透于字里行間,她勤于思想,善于發(fā)現,但是她從不炫耀!</h3><h3> 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就是她自己一生的寫照!雖有顯赫的家世,曾經在四十年代的上海盛名斐然,然而幾十年后,卻在美國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lt;/h3><div> </div> <h3> 也有人說愛玲對母親和弟弟冷漠絕情,但如果是你經歷了少年求學的艱難,母親曾將她來之不易的獎學金(老師資助給她的學費)賭輸在麻將桌上的巨痛,感受到缺失的母愛在她幼小心靈上留下的殘酷陰影,大抵也能理解她在母親臨終時拒絕相見的冷漠了,而她內心也是極痛且并沒有麻木不仁,當她得知母親過世后將珍藏的古董全部遺贈于她時,愛玲曾經一病不起,誰的心不曾柔軟,想來很長時間她內心的痛苦與折磨不是文字所能描述的深重。</h3><h3> </h3> <h3> 盡管晚年的愛玲看似無情和孤僻,她卻依然洞察世事,對當年在困苦無助時照顧和資助自己的姑母念念不忘;并將自己在國內的版權相贈,以感恩報答。</h3><div> 盡管在美國最后的歲月幾乎與世隔絕,她唯獨對身邊給予過自己關照的友人宋淇夫婦信任托付,并將全部遺產相贈。她就是這樣的率性真實,她的一生愛得投入,分得徹底,臨終依然是以自己的方式悄然而別!</div><div> 而平凡如我們,于紅塵中忙碌求索的俗子,又有幾人能有如此的參悟與剔透,為功名與世事所累,一生其實也都要在各種親情、友情與愛中輾轉不休,直到終老。你活得往往并不能如她一般隨心隨性,又怎能有底氣地去評說張愛玲的孰是孰非呢?</div> <h3> 世間最理解張愛玲的莫過于夏志清了。(1921年生人,中國文學評論家、教授。曾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領域里,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地位。本書對以前被忽略和屏蔽的作家錢鐘書、沈從文、張愛玲等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h3><div> 夏志清曾經替張愛玲解釋說:“愛玲偏偏是個最最不會和顏悅色去討人歡喜的人,吃了很大的虧?!?lt;br></div><div> 按照常情來說,夏志清既是張愛玲的伯樂也是恩人。張愛玲在六十年代的再度走紅,很大程度上與他《中國現代小說史》里對其作品的推崇有加有關。</div><div> 在這部英文版的漢學著作中,他將這位當時尚未得到普遍認可的女作家,排到魯迅之前,甚至大膽斷言: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yōu)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不朽之作”。若是沒有他,也許我們還要再晚很多年才能認識張愛玲。</div><div> 夏志清起碼算是張愛玲最重要的義務推手。那年他帶女朋友跟她見面,請她吃飯卻被她拒絕,全然不管夏志清會在女友眼中失了面子。</div><div> 后來他幫她找工作,幫她與皇冠出版公司之間牽線搭橋,使她后半生生計有所著落,甚至,還把她的小說拿給并不熟悉的同事閱讀以求推薦。雖然張愛玲從未像對陳世驤那樣,精心維護過,最多僅是讓他在自己的報酬中扣一部分,給孩子買點東西,而夏志清,無疑是不可能這樣做的。</div><div> 有天張愛玲高興給了他電話號碼,他沒敢打過去,等他想再跟她要她的新號碼時,她表示不愿意再給他了,似乎防止他找上門來;后來張愛玲很少拆看他的信,看了也隨手丟失,她的小說在某刊物上發(fā)表,他幫她討要稿費,還要那總編一道寫信給她,寄希望于其中有一封能幸運地被她拆開。</div><div> </div> <h3> 夏志清一直理解包涵張愛玲的失禮,原因是他能夠欣賞她的文學天才和成就,哪怕她再無禮他也不會介意。</h3><div> 沒辦法,天才常常就是無禮和涼薄的,因為溫厚這東西,需要很多的敷衍功夫,若是把精力用在這上面,不但耗費時間,更是磨損心性。以張愛玲為例,若是她花很多工夫去湊趣幫閑,她就無法再保持她天才的清明、敏銳、獨立……。那涼薄,也是對她的天才的保護。</div><div> 這亦是今天的時代,為什么我們再沒有出現第二個張愛玲和蕭紅的原因之一。時代背景的不同,而允許天才生存的土壤的稀缺,和無私的寬容與理解的喪失,正是這一切有時會扼殺了千里馬的存在!</div><div> 所以,夏志清對張愛玲一切無禮與怠慢的體諒,才是真正的相知。他知道張愛玲是個天才,張愛玲也知道自己是個天才,在共同呵護張愛玲的天才這方面,他們目標一致;而張愛玲對于夏志清的冷淡,亦是真正的尊重,假以辭色,逢迎敷衍固然令人愉快,其實也說明,在對方心中,你是一個可以用阿諛奉辭來控制的人,對方看不起自己的時候,也看不起你,倒不如這種真心實意的疏離更好。</div><div> 所謂相知不只是理解你所有的好,還是對你所有不那么好的地方不懷疑。這一點,比寫42頁文章褒獎一個人還難,這一點,沒有人比夏志清做得更好。</div><div> </div> <h3> 盡管愛玲一生來來往往者,較多恩怨交織,唯與夏志清間卻是有恩無怨,這是因了夏志清的赤誠,也因了他難得的坦然天真。</h3><div> 回看張愛玲的一生,在友情的相知相遇上其實她亦是幸福的。盡管她幼失母愛與父愛,但從少女時代起便相依為伴的姑姑給了她最好的親情與關愛;青年時代的摯友炎櫻,到后來得識的夏志清與宋淇,亦都是她一生的溫暖之光。</div><div> 人的一生得遇一位真正理解自己,毫不計較的知己何其不易,而有幸愛玲得遇夏志清!</div><div><br></div> <p> 一直很喜歡這張愛玲童年時與弟弟的合影,那時的她眼神中有懵懂,有好奇,更有天真與無邪,而她想象中的世界亦是如手中的布娃娃一樣美好吧!</p><p> “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事的我……”紅塵中的一切變幻就如愛玲筆下曼楨與世鈞再度重逢時那句幽幽的慨嘆:“我們回不去了……”</p><p> 往事如煙云,愛玲的一生在看似孤單與荒涼下,卻掩藏著內心的繁盛之光,一生以獨特的方式前行,從不為世俗所左右,活著就是自己的本心。因此愛玲并不寂寞荒涼,而是懂得熱鬧之下,平靜與清涼才是歸屬!</p><p> 于眾生喧囂中尋得一處內心的簡靜。香魂已逝,留下一個傳奇,遺夢猶存,于靜夜聆聽,那不是繁華落盡的一聲嘆息,而是她高挑娥眉,依然睥睨著世界的一雙慧眸在熠熠生輝!</p><p> </p><p> </p><p><br></p> <h1><font color="#ff8a00"><b>更多文章:</b><b><br></b></font></h1><h3><br></h3><div><br></div><h3><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lhcyiva"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當春天再來 會不會與你相逢【原創(chuàng)小說】</a></h3> <h3><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gsdaus5"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只此一生【原創(chuàng)】</a></h3> <h3><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p8iasrd"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遙遠的騎士</a></h3> <h3><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nfrhnjs"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用你的溫柔取暖【原創(chuàng)】</a></h3> <h1><b><font color="#ff8a00">原稿于2009年2月7日 13:44</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新浪博客</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修改于2017年9月14日</font></b><br></h1> <h1><b><font color="#ff8a00">此篇文字于2018年1月刊發(fā)于</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細鱗文藝》</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b>文字原創(chuàng):簫芙蕾<br></b><b>圖 片:網 絡</b></font></h1> <h1><b><font color="#39b54a">積雪草下識舊蕾,紫竹林畔啟簫音。執(zhí)煙火為筆,化禪心為卷,用純真的文字記錄生命的感動,拈花歲月的沉香!<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