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車站<br></b><b>火車已經(jīng)進(jìn)車站<br></b><b>我的心里涌悲傷 <br></b><b>汽笛聲已漸漸響<br></b><b>心愛的人要分散<br></b><b>……<br></b><b> 一曲《車站》,如訴如泣,,如怨如慕,纏纏綿綿,不絕如縷。歌聲打開了她的記憶的結(jié),喚醒了沉睡的韻律之魂,穿越來到了青蔥歲月。一個場景便浮現(xiàn)在眼前,那是她有記憶的第一次送行。一群少男少女們,到火車站的站臺上為前往外省求學(xué)的同學(xué)送行。嘻笑間,嗚~長長的汽笛聲,一列火車緩緩駛?cè)胝九_,同學(xué)喜樂拎起行李,轉(zhuǎn)身大步向列車門走去,那清轍的眼眸里就難道就沒有一絲的留念嗎?那樣堅(jiān)定而絕決地把背影留給了大家。沒有“欲說還休”,有的只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這里層樓,我想應(yīng)該就是人生的更高境界,而少年向往的高境界那便是遠(yuǎn)方。<br></b><b> 自主自愿離開的人可能懷著是興奮激動的心情,而別有一番滋味一般都是留給送行的人吧。在古代,去送行的人都會觸景生情而留下一唱百年千年的詩句。白居易送別時用“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內(nèi)人離恨中”表達(dá)內(nèi)心世界。李白是豪放的浪漫詩人,送別時景物卻隨著他的心境呈現(xiàn)出“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他們那年代,交通工具只有馬車和船,送別的地點(diǎn)一般就在渡口、長亭。但他們的送別還是很有儀式感的。有折柳送別,敬酒送行、音樂相送等儀式?!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里這幾句古詩佑證了古人有以 “柳”與“留”諧音,借此表達(dá)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折柳贈與別離人。王維“勸君更進(jìn)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用酒踐行。酒是古代文人墨客必不可缺的名片,敬酒送行,敬的人多喝,醉了也就忘卻離別的之悲吧?“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蓖魝悇t唱著歌在河岸上送別李白,這樣的送別讓人久久不能忘懷。讓離開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回憶起來都暖暖的。<br></b><b> 現(xiàn)代一列火車載成百上千的人,沒可能在離開的那一刻折柳、飲酒、唱歌,她“竟無語凝咽”,只能默默強(qiáng)擠笑容藏在人群中,雖是盛夏,卻有一絲絲涼意鉆入心底。列車緩緩啟動,她感覺自己的心如蠶絲編織的,一頭被列車牽著,一寸一寸的被扯,血慢慢滲出,一滴一滴,匯聚越來越多,變成串,成注淌著。一尺,一丈,心就這樣被扯空了。從此,她害怕去站臺送別。<br></b><b> 站臺,是個每天上演著相聚、分別、邂逅、重逢的地點(diǎn)。是一個演繹著幸福、悲傷、甜蜜、傷感的舞臺。是一個留下無數(shù)真實(shí)而又溫馨畫面的地方。隨著高鐵、動車的開通,現(xiàn)代化的車站已停上售站臺票,接送站僅前移到檢票口,這個舞臺正在退出,現(xiàn)在的人只能從影視劇中體驗(yàn),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很難感身受。<br></b><b> 站臺凝聚了多少的開始與結(jié)束。每次離開一個站臺是一個 結(jié)束,它卻成為了另外一個站臺的開始。人生猶如列車,開車了,就駛向了遠(yuǎn)方,只是那離開的人,你還記得當(dāng)時她那淺笑嫣然嗎?</b></h1> <h3>晨曦微露的站臺</h3> <h3>退出歷史舞臺綠皮車</h3> <h3>離別之門</h3> <h3>無法相交的軌跡</h3> <h3>沉沉的背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