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9月13日清晨,在西南師大附中姚杰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五人開始徒步穿越張飛古道。</h3> <h3>既然有古道,那么這條古道就必定承載著一段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50年,100年,對一個人的生命來說也許并不短,但對于浩瀚的歷史長河來說,無疑劃過夜空的流星一樣轉(zhuǎn)瞬即逝。</h3> <h3>這是高德地圖上截屏下來的路線圖。</h3> <h3>在網(wǎng)上查到了這張圖,和我們徒步路線很相似。大沱口——二巖——白羊背——白沙沱——輪渡——澄江鎮(zhèn),全程7.7km。</h3> <h3>此行的目的主要是遇見一土一石,一沱一背,一山一脊,體會生活即地理。</h3> <h3>《北碚志》云:傳說三國時張飛北上閬中,在峽東岸鑿一便道,穿峽而過,后人稱為張飛道。此道從觀音峽上東陽鎮(zhèn),經(jīng)禪巖、西山坪繞過溫湯峽,由草街子、麻柳鎮(zhèn)進入牛鼻峽到合川。此后成為渝合必經(jīng)之道。</h3> <h3>我們的指導教師——姚老師</h3><h3>姚老師的談吐雅致,知識廣博,率真文藝,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是一位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懷的名師,打扮時尚,年輕,帥氣,懂生活,值得敬佩!</h3> <h3>田間一塊石頭,仔細看是鵝卵石混凝磚,這是江邊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一方水土一方人啊。</h3> <h3>大沱口,嘉陵江在此曲流,轉(zhuǎn)折處形成水灣。沱灣里不僅水流相對緩慢,而且水深,適宜魚類繁殖。由于與主流相隔,少受江流侵蝕,沱灣岸邊也更適宜人類居住。又適宜停船,往往形成碼頭,因碼頭又往往形成街道。</h3> <h3>“沱”與“坨”作為地名用字,都是通名專用漢字,這兩個字在使用上有南北差異。</h3> <h3>土旁的“坨”,反映的是北方平原,人們居住忌地勢低洼處,往往擇高臺而居,所以,字形從“土”。</h3><h3>水旁的“沱”,反映了多山的西南地區(qū)江河水流所處的地形與水文特點。江河水流因其地形因素,江河水流曲折,在河水轉(zhuǎn)折處往往形成一定的水灣,水灣里的水流往往較上游和下游的流速要平緩許多,有的水灣看上去是靜止不動的,有的還產(chǎn)生一定的回水灣流(出現(xiàn)河水倒流)。這樣的水灣或回水灣流區(qū)域,西南方言稱為“沱”或“回水沱”。</h3><h3>在四川,重慶等地經(jīng)??匆姟般钡牡孛?lt;/h3> <h3>剛走不遠,就看到了當?shù)氐奶赜蟹堑貛寥?,紫色土。成土母質(zhì)是紫色砂巖,在這里為非地帶性土壤。因為同緯度地區(qū)紫色土非常少見,從成因上分析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圍的紫色砂巖和頁巖風化物在盆地堆積形成,富含鈣、磷、鉀等礦物元素較為肥沃。</h3> <h3>走十多米馬上看到地帶性土壤——黃壤,這么短的距離,差異居然這么大。也表明土壤形成的關(guān)鍵是成土母質(zhì)。</h3><h3>這里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各種母質(zhì)發(fā)育成酸性黃壤。</h3> <h3>黃色砂巖,云母成分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h3> <h3>耐心講解,認真學習。</h3> <h3>隨處可見鐵芒萁,是一種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適合生長在PH值4.5-5.0左右的酸性土壤上,常見分布分布于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云南東南部及臺灣,閩南地區(qū)以及印度南部、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的低至中海拔山地的路邊開闊處、丘陵坡或松樹林下。</h3> <h3>隨處可見的砂巖。</h3> <h3>砂巖,黃褐色或褐色,顆粒狀結(jié)構(gòu),顆粒粗細均勻,很硬。</h3><h3>重慶地區(qū)多地下水,地下水通過砂巖的過濾凈化,再慢慢從裂縫中源源涌出,水質(zhì)特別好,口感甘甜,重慶地方產(chǎn)純凈水冰點水,是否就是這種地下水生產(chǎn)的呢?</h3> <h3>砂巖上的碑文,不耐風化侵蝕,不易保存。</h3> <h3>古道兩旁矗立著高大的香樟樹,把整個古道遮得嚴嚴實實,空氣中也彌漫卓一股濃濃的香樟味。</h3> <h3>光禿禿的巨石上有一株歪歪斜斜的黃桷(葛)樹。這樹能活多久?石上沒有土,遇到刮風下雨樹會倒塌嗎?</h3> <h3>然而巨石上的黃桷樹卻依然如故,而且越長越旺盛,樹干越長越粗,根須如藤,緊纏石包,難分難解,裸露的根須呈網(wǎng)狀式,將半個巨石緊緊包裹,然后深入到石下的土壤里吸取水分和營養(yǎng)。這種現(xiàn)象稱為生物侵蝕,姚老師告訴我們,在重慶城居民區(qū)禁止種植這種樹,它會破壞建筑,有安全隱患。</h3> <h3>黃桷樹把整塊巨石緊緊包裹起來,當?shù)厝朔Q為“石樹相依”的“樹包石”,個人覺得可以收藏觀賞。</h3> <h3>傾斜的巖石,背斜構(gòu)造。</h3> <h3>角度越來越小,快接近背斜頂部了。</h3> <h3>頂部受張力,易被侵蝕,所以有很多裂隙,如折斷的樹枝,上面裂了。</h3> <h3>拼在一起更明顯。(美篇不支持全景照)</h3> <h3>巖石傾斜已接近水平。</h3> <h3>裂隙,只有斷裂,沒有錯動。</h3> <h3>用手示意地質(zhì)構(gòu)造。</h3> <h3>“撐腰”,很多人會在石頭裂隙中,將樹技折成一到三尺的長度,斜斜的靠著,排在一起,擠在石頭下,給人的感覺是似乎就是這群樹枝撐住了石頭。</h3><h3>這其實是一種民間信仰導致的行為,腰痛的人相信山神會保佑Ta祛除腰病,以后能挺直腰桿。<br></h3> <h3>再仔細看看“撐腰”,但愿生活中也處處有人為我們老師撐腰。</h3> <h3>差異侵蝕瀑布。當兩種不同抗沖能力的巖層在一起,并同時受到一條河流的沖蝕,則會產(chǎn)生差異侵蝕。河流對較軟的巖層產(chǎn)生較大的沖蝕形成深潭,而較硬的巖層被沖蝕下切的力量較小,形成河道中的巖坎,河流在巖坎處跌入深潭,形成瀑布!</h3> <h3>野溫泉——二巖溫泉。</h3> <h3>溫泉水溫并不高,畢竟都到入江口了。但貴在原始自然,而且臨江,是個不收門票的野溫泉。</h3> <h3>姚老師畫圖講解二巖溫泉的形成,不同于云南騰沖火山型地熱溫泉。</h3> <h3>由于背斜造成巖層彎曲隆起使背斜核部底下形成地熱異常區(qū),大氣降水在背斜核部裸露的巖溶槽谷裂隙滲至熱儲層中,沿嘉陵江巖石裂隙運移,經(jīng)深循環(huán)由正常的地熱增溫形成地熱水,當受到地層阻隔時,便沿著高隆起背斜軸部擠壓形成的破碎帶向下運移,在低處溢出形成溫泉。</h3> <h3>溫泉邊上擺個造型是必須的。由于一天前重慶下了暴雨,所以江水渾濁,溫泉也不清澈了,不然是不是可以泡一下????</h3> <h3>這個角度看過去,可是典型的Ⅴ形河谷哦,主要緣于河水對河床的下切侵蝕作用,所謂山高谷深。這在我們云南更常見。</h3> <h3>江邊水政公示牌,緊急情況可拔打公示電話。</h3> <h3>這一段風景真心不錯,我覺得是整個古道最美的一段之一。<br></h3> <h3>走在這樣的古道上是十分詩情畫意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樹林,星星點點的灑在古道上,古道也顯得多了一分活力。</h3> <h3>古道旁的老黃桷樹,在廢墟的堡坎上頑強的生長。</h3> <h3>巨大的樹根,遒勁有力地牢牢地扎根在石壁上,就像一條條游龍,又象一支支龍爪。</h3> <h3>YJ看到了龍飛天了??</h3> <h3>巖畔的老樹,伴隨著不舍晝夜流淌的滔滔嘉陵江水,美景,總能勾起人無限的思緒。</h3> <h3>黃色小花花滿古道,老師說這叫搖錢樹花。</h3> <h3>嘉陵江上的渡船,緩緩前行。</h3> <h3>一個防空洞?還是嘉陵煤礦廢棄的礦洞?</h3> <h3>廢棄的嘉陵煤礦家屬區(qū),只有老人在此安度晚年了。</h3> <h3>和婆婆坐聊一下,小憩一會兒,享受恬靜時光。婆婆是否在想念外出的兒孫……</h3> <h3>北洋背,從這條小路延伸至河邊,其實就是一條山脊。山脊線指的是沿山脊走向布設的路線,山脊的最高棱線稱為山脊線。</h3><h3>煤礦家屬區(qū)沿脊和沱修建,反映了地形和光照對聚落的影響。</h3> <h3>家屬區(qū)的這條老路,曾經(jīng)是運輸煤礦的主要干道,如今景象,正好說明了聚落隨采礦業(yè)的興衰。</h3> <h3>渡口上船到江對岸返程。</h3> <h3>考察團隊勝利歸來,此行值得終生回憶。</h3><h3>我們真正遇見了一土一石,一沱一背,一山一脊。</h3><h3>生活即地理。</h3><h3>謝謝姚老師,姚夫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