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羅馬城從公元前753年開始逐漸發(fā)展壯大,2千多年前成為羅馬帝國之都,公元一世紀末~二世紀初圖拉真(Trajan)皇帝統(tǒng)治時期達到頂盛,那時羅馬帝國的疆土包括當今世界的40個國家領(lǐng)土,整個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nèi)湖。公元4~5世紀起逐漸走向衰敗,公元4世紀末分割成東羅馬帝國(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后發(fā)展成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為首都),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被廢黜,宣告羅馬帝國壽終正寢。今日羅馬城里仍留下了諸多昔日曾經(jīng)輝煌的歷史遺跡,彰顯了往日頂盛時期的榮耀。</h3><h3><br></h3><h3>羅馬城內(nèi)最最著名的旅游必到之處莫過于梵蒂岡(見美篇另文描述:鏈接如下)和斗獸場。除此之外,還有知名度極高的古羅馬廣場、萬神殿、大競技場、天使堡,以及為數(shù)眾多的教堂和噴泉廣場等等。有些場景也出現(xiàn)在當代電影中,譬如“羅馬假日”、“羅馬之戀”、“凱撒大帝”、“角斗士”、“賓虛”、等等。</h3> <h3>公元80年建成完工的斗獸場(Colosseum)是古羅馬帝國的標志性建筑,是舉世聞名的古羅馬歷史遺跡,2007年被全球網(wǎng)民投票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觀之一。斗獸場在三個方面標志了當時的先進建造水平:第一,掌握了混凝土材料的制造和使用技術(shù)。第二,掌握了建造大型拱結(jié)構(gòu)的技術(shù)。第三,掌握了建造多層高樓的技術(shù)。在其耗時8年的建造過程中體現(xiàn)的總體建筑設(shè)計水平也是當時無以倫比的。</h3> <h3>斗獸場的平面為橢圓型,占地2.4萬平方米,外部長189米,寬156米,外墻高48米。中央表演區(qū)亦呈橢圓形,長86米,寬54米,表演時地面鋪上地板。底層看臺高于表演區(qū)5米。許多來自羅馬帝國各個地方的奴隸和俘虜被訓(xùn)練成角斗士,在斗獸場中進行“表演”、毆斗、甚至野蠻殺戮,讓觀眾親眼目睹人與獸、人與人之間的血腥大廝殺,成為古羅馬當時最為激動人心的觀賞節(jié)目。據(jù)記載有多位古羅馬帝國皇帝(Caligula,Titus,Hadrian和Commodus)樂衷于此甚至親自參與斗獸場中的角斗廝殺。</h3> <h3>斗獸場表演區(qū)地下鋪設(shè)著很多洞口和有閘門控制的通道,其中可以儲存道具、猛獸和角斗士,表演開始時通過控制裝置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斗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獸場就曾經(jīng)將水引入表演區(qū),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zhàn)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城建成1000年。照片中的十字架聳立處就是皇帝的座位位置。這個十字架是后來君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立為國教后建起來的。</h3> <h3>斗獸場座位的安排充分體現(xiàn)了古羅馬帝國的社會等級制度。斗獸場有五層看臺,底下四層有座位,每層設(shè)有多排座位。最底下三層建有拱門,每層有76~80個門洞,聯(lián)通到沿橢圓周而建的拱形廊道,方便上下樓和進出。頂上二層為實心混凝土墻體?;实酆蛥⒆h院成員的貴賓席包廂在第一層,貴族和社會精英上層人士在第二層,富人和士兵在第三層,一般普通市民在第四層,而在頂層沒有座位只能站著的則是屬于社會最底層的女人和奴隸。</h3><h3><br></h3><h3>全場有座位將近5萬,頂層站位將近3萬,總共可容納近8萬觀眾。據(jù)估計古羅馬城頂盛時期的居住人口達一百萬,其中將近2/3人口是沒有身份的奴隸,只有1/3人口有合法身份。如果有合法身份的市民中2/3是婦女和兒童,那么有合法身份的成年男子人數(shù)有大約10萬。也就是說斗獸場的座位足以容納當時近半數(shù)的羅馬男性市民,可見其規(guī)模之宏大。</h3> <h3><font color="#010101">斗獸場在建筑史上堪稱典范,以龐大、雄偉、壯觀聞名于世,在羅馬親臨其境親眼目睹,確實震撼人心。拍此照時正是夕陽西下,給斗獸場涂上一層淡淡的金光。如今斗獸場雖只剩下大半個骨架,但其雄偉之氣魄、磅礴之氣勢猶存。斗獸場歷經(jīng)42位古羅馬皇帝的統(tǒng)治年代,場內(nèi)總共有近70萬生靈涂炭。電影“角斗士”(Gladiator)重現(xiàn)了古時的情景。</font></h3> <h3>公元80年斗獸場工程竣工之時,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典禮。古羅馬統(tǒng)治者組織、驅(qū)使9000頭猛獸與2000名奴隸、戰(zhàn)俘和罪犯,進行人與獸、人與人之間的血腥大廝殺,直到這9000頭猛獸和2000人全部喪命,可見角斗臺上的泥土中浸染了多少無辜血跡。公元107年圖拉真皇帝舉行過連續(xù)123天的斗獸活動,期間總共動用了約一萬名角斗士和一萬一千只猛獸。斗獸場內(nèi)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原始殘酷的搏斗表演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h3> <h3>位于斗獸場西側(cè)的君士坦丁凱旋門,是古羅馬凱旋門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據(jù)說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就是以它為藍本設(shè)計建造的。凱旋門為三拱式,門高21米,寬度超過25米,中拱高而大,側(cè)拱矮而小,均以哥林多式石柱作為框飾,同時還將以前古羅馬紀念門上的雕像和淺浮雕刻在門上作為裝飾。君士坦丁大帝最突出的貢獻是把基督教立為羅馬帝國國教,為其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奠定了基礎(chǔ)。他還把帝國首都從羅馬遷都到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現(xiàn)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開始了東、西兩個羅馬帝國的時代。</h3> <h3>馬西模(Circo Massimo)競技場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運動場,其規(guī)模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運動場的兩倍多,主要用于戰(zhàn)車比賽和運動競技。競技場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使用,后經(jīng)過多次擴建和改建,包括公元前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時期和圖拉真皇帝(Trajan)公元100年的擴建,規(guī)模最大時可容納25萬觀眾。公元549年在此舉辦最后一場競賽。電影“賓虛”(Ben Hur)還原了競技場當時的場景。</h3> <h3>跟現(xiàn)代的運動場一樣,它是一個長圓形的場地,長621米,寬118米。如今是羅馬市民跑步和遛狗的好去處。周圍有低矮的土坡,原先是觀眾的看臺,北邊就是帕拉蒂尼山丘(Palatine Hill),站在運動場這邊可以看到對面沿山丘峭壁而建的規(guī)模巨大的塞維魯(Severus)宮殿,當年帝王貴族們可以在宮殿里直接欣賞大競技場上舉行的活動。</h3> <h3>在Palatine Hill上觀賞競技場東端景色。Palatine Hill是羅馬城內(nèi)7座山丘之一,最靠近城中心,也是多位古羅馬皇帝的皇宮所在地。偶然聽到路過的導(dǎo)游說這是羅馬城的最佳觀景點(the best view point of Rome),在山上可以看到許多羅馬風景。英文“宮殿”一詞(palace)就來源于此地地名(palatine)。</h3> <h3>在Palatine Hill上眺望卡拉卡拉浴場(Baths of Caracalla)遺址,當時是古羅馬的公共浴場,建于公元212年到216年(卡拉卡拉皇帝統(tǒng)治時期,卡拉卡拉是塞維魯皇帝的兒子)。浴場占地16萬平方米,除3萬平方米的浴場外,還有圖書館、競技場、散步道、健身房等各種設(shè)施,絲毫不亞于現(xiàn)代的大型休閑中心。浴場是古羅馬的重要社交場所之一,其30多米的高墻至今仍然“鶴立雞群”,可以想象當時規(guī)模宏大、賓客云集的場面。</h3> <h3><font color="#010101">Palatine Hill上看到的另一景色,四周綠樹環(huán)繞,環(huán)境優(yōu)美,遠離喧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建在Palatine Hill上的塞維魯宮遺址。</font></h3> <h3>昔日的高大宮墻,如今已是斷壁殘垣。</h3> <h3><font color="#010101">在Palatine Hill上遠眺斗獸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Palatine Hill上的宮廷內(nèi)院。</font></h3> <h3>Domitian宮殿的遺址。</h3> <h3>在Palatine Hill的高臺上往東遠眺今日羅馬城。遠處可見斗獸場和提圖斯凱旋門(提圖斯凱旋門只有一個拱門)。</h3> <h3>在Palatine Hill的高臺上往北遠眺今日羅馬城。中央的3拱大型建筑物是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神廟遺址,現(xiàn)存的拱頂高達35米。</h3> <h3><font color="#010101">在Palatine Hill的高臺上往西遠眺今日羅馬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Palatine Hill的高臺上俯瞰昔日的古羅馬廣場(Roman Forum)遺址。古羅馬廣場亦有“露天博物館”之稱。正面門前有許多高大圓柱的建筑是安東尼奧和福斯蒂娜神廟。</font></h3> <h3>行走在古羅馬廣場的古老石道:圣道(Via Sacra)上,近距離瞻仰曾經(jīng)的古老輝煌。這條古羅馬最古老的道路是用一塊塊平坦的黑色玄武巖鋪成。道路交通的發(fā)展是古羅馬帝國的奇跡之一,帝國的領(lǐng)土擴張到哪,道路就修建到哪。一直都聽別人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如今終于走在羅馬圣道上。</h3> <h3>古羅馬廣場位于城中心,地勢平坦低洼,曾經(jīng)是沼澤,這或許是古羅馬皇帝把宮殿建造在山上的原因。從公元前6世紀起羅馬開始整治沼澤地。古羅馬帝國的工程師不僅建造了工程量巨大的引水渠工程,將城外山上的泉水引到城里,為羅馬居民提供了清潔衛(wèi)生的飲用水,同時還建造了巨大的地下排水涵洞,排除低洼地的積水,為古羅馬廣場地區(qū)的建設(shè)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和保障。</h3> <h3><font color="#010101">古羅馬廣場在多個世紀中一直是古羅馬的政治中心,經(jīng)濟中心,文化中心和宗教中心。廣場里有政府機構(gòu)、參議院和神廟,公眾在此集會、選舉和游行,政治家在此發(fā)表演講和辯論,法庭在此審判和懲罰罪犯,普通百姓和商人在此地的市場買賣貨物。歡迎羅馬軍隊凱旋歸來的慶祝游行活動也在此舉行。</font></h3> <h3>貞女之家是古羅馬時期貞女們居住的地方,位于古羅馬廣場東部邊緣圓形的灶神廟(Aedes Vestae)后方,位于帕拉蒂尼山之麓。<br></h3> <h3><font color="#010101">統(tǒng)治者和官方的紀念活動也在此地舉行。左邊的高大石柱叫做佛卡圓柱(Column of Phocas),落成于公元608年,是最后一個在古羅馬廣場建成的建筑。</font></h3> <h3>塞維魯凱旋門,于公元81年建成,是現(xiàn)存古羅馬最古老的凱旋門。</h3> <h3><font color="#010101">昔日高大宏偉的建筑,其規(guī)模氣勢猶存。</font></h3> <h3>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是處處蘊藏玄機的斷壁殘垣、廟墩孤柱。</h3> <h3>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神廟遺留下的三根高大圓柱。照片右邊的位于教堂圓頂前方的紅磚建筑物就是古羅馬參議院(元老院)。</h3> <h3>塞維魯凱旋門和農(nóng)神廟。照片最右邊的三根石柱則屬于孔科迪婭神廟。</h3> <h3>維納斯和羅馬神廟。</h3> <h3>農(nóng)神廟,是羅馬農(nóng)業(yè)之神薩圖爾努斯的神廟,位于古羅馬廣場的西端,是這一區(qū)域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興建于公元前501年到498年之間。</h3> <h3>萬神殿(Pantheon)于公元前27年第一位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時期始建,供奉所有的神靈,原建筑于公元80年被焚毀。公元125年(哈德良Hadrian皇帝時期)再次建造完成,是現(xiàn)代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筑,是古羅馬建筑的代表作,是世界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萬神殿門廊高大雄壯,代表著羅馬建筑的典型風格。殿前的廣場中央聳立著一座源于埃及的方尖碑。哈德良皇帝時期羅馬帝國也曾占領(lǐng)了英格蘭,至今在英格蘭北部仍然保留著哈德良石墻。</h3><h3><br></h3><h3>萬神殿內(nèi)有時會舉行宗教儀式,儀式結(jié)束后才對公眾開放。我們到訪時就剛好碰到儀式,等了將近一個小時,期間門外排起了長隊。重新開放后進入殿堂的人特別多,殿內(nèi)非常擁擠。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殿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將它更名為圣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殿的正式名稱。</h3> <h3>萬神殿的主廳平面是圓型的,面積有將近半個足球場,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距地面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征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是整個建筑的唯一自然光入口。從圓洞射進來的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nèi)部,光線從頂部泄下,并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充滿宗教的神圣與莊嚴氣氛。穹頂內(nèi)部排列了五圈數(shù)量相同的凹格,每圈28個,凹格的面積逐圈縮小,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shù)木薮?,并給人以一種向上的立體感覺,既作為裝飾又減輕穹頂?shù)闹亓俊?lt;/h3> <h3>殿內(nèi)支撐穹頂?shù)篆h(huán)的高大圓柱。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shè)計,被應(yīng)用在許多市政廳、大學(xué)、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筑物上。據(jù)說,比較明顯受其影響的有法國巴黎的先賢祠、美國弗吉尼亞大學(xué)的圓形大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圖書館、美國華盛頓杰斐遜紀念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以及中國北京清華大學(xué)的大禮堂。</h3> <h3>圖拉真廣場(Trajan Forum),建于公元112年。</h3> <h3>這座建筑物有人說像傳統(tǒng)的英文打字機,也有人說像蛋糕,它其實是紀念統(tǒng)一意大利全國的第一位國王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的紀念堂,于1935年建成,整體建筑左右完全對稱。由16根高大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震撼最精彩的部分。</h3> <h3>面對著兩座大教堂圓頂?shù)母叽笫褪锹柫⒃趫D拉真廣場上的圖拉真紀念柱(Trajan Column)。站在紀念堂的高臺上,因為視角的緣故,30米高的石柱看起來似乎並不顯得十分高大。近處臺階邊上的白色大理石飛獅雕塑像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h3> <h3>紀念堂用純白大理石建造,設(shè)有宏偉的階梯,高大的科林斯圓柱,噴泉,巨大的埃馬努埃萊二世騎馬青銅雕像,和紀念堂屋頂上兩尊四馬雙輪戰(zhàn)車上的女神維多利亞青銅雕像。</h3> <h3>整座建筑寬135米,高70米。如果包括四馬雙輪戰(zhàn)車和維多利亞青銅雕像,總高度達到81米。</h3> <h3>紀念堂前有兩名士兵風雨無阻日夜守衛(wèi)著無名烈士墓和兩盆熊熊燃燒的火焰。墻上有造型多樣的浮雕塑像,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h3> <h3>值勤的士兵每一個小時后換崗,此時正巧碰到了換崗儀式。</h3> <h3>紀念堂北面的威尼斯廣場。廣場西側(cè)的紅磚樓是威尼斯宮,曾經(jīng)是墨索里尼的官邸,墨索里尼曾經(jīng)從2樓的陽臺(懸掛著意大利國旗之處,樓下停了一輛白色中巴車)向廣場上擠滿的人群發(fā)表了著名的“陽臺演說”。</h3> <h3><font color="#010101">意大利總統(tǒng)府。這是一座方形的建筑,除了門前的廣場和紀念碑以外,似乎并沒有別的特殊之處,海陸空三軍士兵共同組成的崗哨在大門內(nèi)站崗。</font></h3> <h3>這一座獨特的建筑,象一把撐開的雨傘,也象蘑菇,其直徑約15米。這就是勝利者赫庫里斯神殿(Temple of Hercules Victor )遺址,據(jù)說是羅馬現(xiàn)存最古老的神殿遺址。</h3> <h3>真話之口(mouth of truth)是一個大理石雕刻,直徑1.75米,類似人的面孔,有鼻有眼,張著一張大嘴,位于羅馬希臘圣母堂的門廊。相傳,若誰不說真話,伸進大嘴的手就會被咬掉手指頭。游客們慕名而來,紛紛將手伸進大嘴中試試。由于千千萬萬只手在真話之口中摸來摸去,這張大嘴已被磨得锃亮。在電影《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里,就是它嚇壞了可愛的公主。</h3> <h3>藝術(shù)大師的作品不僅僅是殿堂里的收藏品,大師也在公共場所留下不朽的建筑藝術(shù)作品。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了這個寬大臺階和邊上的欄桿通向卡比托利歐山頂(Capitoline Hill)上的廣場,臺階的坡度設(shè)計允許騎士騎著馬下山。臺階正面的廣場建筑是元老宮(Palazzo Senatorio),它也是米大師的作品。殿堂里的大師作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師留在公共場所的作品卻是可望而又可及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卡比托利歐山頂?shù)膹V場,廣場上的所有建筑物的細節(jié),包括地面鋪設(shè)和雕塑的設(shè)計,均是出自米開朗基羅的手筆,元老宮前面位于廣場中央的青銅雕塑像是騎在馬上的哈德良皇帝。有眾多游客到廣場上走一走,邊上坐一坐,欣賞大師的創(chuàng)作,感受大師的靈感。</font></h3> <h3>和平共處,和諧共存。兩座截然不同顏色和風格的建筑物爭奇斗艷。白色建筑物是教堂,紅色建筑物是列為意大利國家級文物的古軍事要塞。</h3> <h3>日落西山時的人民廣場(Piazza del Popolo)全貌,遠方的大教堂圓頂就是梵蒂岡內(nèi)的圣彼德大教堂。</h3> <h3>夕陽照耀下的雕塑造型。</h3> <h3><font color="#010101">黃昏時的人民廣場一角。</font></h3> <h3>十字架伴著落日,道一聲晚安。</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一個結(jié)構(gòu)類似于斗獸場的露天劇場(Theatre of Marcellus),于公元前12年開始使用。</font></h3> <h3>羅馬城內(nèi)有一條泰伯河(Tiber)流過城中心。露天劇場附近河段上有一個河心島,這是河心島南端的露天電影院。</h3> <h3>這是河心島北端的古羅馬神廟(Temple of Asclepius)改建成的醫(yī)院。古羅馬時期只把病人和罪犯送到河心島上。</h3> <h3>這是位于泰伯河西岸的意大利最高法院。于1888年奠基開始興建,1911年完工落成。是意大利王國統(tǒng)一全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大規(guī)模新國家建筑物,意義重大。</h3> <h3><font color="#010101">圣天使橋(Ponte Sant' Angelo),是一座橫跨泰伯河的古羅馬橋梁。于公元134年由羅馬皇帝哈德良興建,連接市中心與他新建的陵墓,即今日的圣天使堡。這座橋的表面用大理石鋪砌,有五個橋拱,橋欄上雕有造型各異的12尊天使塑像。</font></h3> <h3>圣天使堡(Castel Sant' Angelo)位于泰伯河畔,呈圓柱形,是哈德良皇帝為自己建造的陵墓。圣天使堡后來被當作軍事要塞,然后被當作監(jiān)獄使用,最后改建成教皇宮殿,有秘道通到梵蒂岡,曾有教皇居住在此避難。從這兒往西可以直接看到梵蒂岡的圣彼德廣場和大教堂。</h3> <h3>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橋上的群雕。</h3> <h3>朱利亞路(Via Giulia),這條街是16世紀布拉曼真為教皇尤里烏斯二世設(shè)計建造的,羅馬城里的大街大多擠滿了游客,擁擠不堪。這條街道離泰伯河隔著一個街區(qū),十分僻靜,環(huán)境優(yōu)美,是步行的好去處。當時羅馬的最高氣溫是38度,這條街上的氣溫肯定要低好幾度。</h3> <h3><font color="#010101">路邊一座建筑物的內(nèi)院里華麗堂皇的裝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拐彎來到了鮮花廣場(Campo de Flori)邊上。文藝復(fù)興時期意大利哲學(xué)家布魯諾(Giordano Bruno)被天主教宗教法庭控以“異端邪說”罪,于1600年2月17日被處以火刑,活活燒死在鮮花廣場。1992年,羅馬教皇正式宣布為布魯諾平反。</font></h3> <h3>著名的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廣場上有三個噴泉:海神噴泉、四河噴泉和摩爾噴泉,都出自大師之手,廣場上總是聚滿了人,熱鬧非凡。這里可是號稱羅馬最漂亮的巴洛克廣場哦。</h3> <h3>位于納沃納廣場中心方尖碑基部的四河噴泉,建于1651年,是巴洛克藝術(shù)高峰期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噴泉是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用分別朝向四個方向的四個人像代表了文藝復(fù)興時期地理學(xué)者心目中四大洲的四條大河:非洲的尼羅河(頭部遮住,因為當時源頭尚未發(fā)現(xiàn))、亞洲的恒河(人物呈輕松狀)、歐洲的多瑙河(轉(zhuǎn)身要穩(wěn)住方尖碑)以及美洲的拉普拉塔河(禿頭作旋轉(zhuǎn)狀)。</h3> <h3>四河噴泉旁邊教堂里的穹頂。形形色色的眾多人物充滿畫面,精彩的繪畫布滿了360度的空間,人與景物之間自然過渡,看不出任何銜接,令人贊嘆不已。</h3> <h3>位于納沃納廣場北端的海神噴泉。</h3> <h3>摩爾人噴泉位于納沃納廣場的南端,在一個玫瑰色大理石噴泉池中央站立著一個摩爾人,他在海螺殼中與一只海豚較量,周圍是四個特里同(海神信使),嘴里噴流出泉水。</h3> <h3>近景是摩爾人噴泉,遠處可見方尖碑和四河噴泉。</h3> <h3>拍一張水池邊小精靈的特寫鏡頭。</h3> <h3>街邊搶拍的一張照片。新郎新娘在教堂里舉行婚禮儀式,留下漂亮可愛的小男童在門前的迷你小車上看守,教堂門口有持槍士兵把門,閑人免進。</h3> <h3>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更為人所熟悉的名字是許愿池,拍照時正是清晨太陽初升,游人還不多。一周內(nèi)我們?nèi)蔚酱?,還是清晨拍的照片效果最好。噴泉依波利侯爵宮殿而建,歷時30年于1762年完工。噴泉的主題是海神尼普頓勝利歸來。中央墻柱子頂端有四位女神持不同神器,象征四季。電影“羅馬之戀”(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以此為背景。</h3> <h3>站在正中海貝形戰(zhàn)車上的就是尼普頓,泉水從戰(zhàn)車下洶涌流出,腳下拉車的兩匹駿馬被兩個特里同(海神信使)牽引,左邊的狂放不羈,右邊的溫順安詳,分別象征洶涌和平靜。海神左右各有一位女神,分別代表豐裕和健康。</h3> <h3>貝爾尼尼的作品《特里同》噴泉(Fontana Tritone),噴泉的各個組成元素栩栩如生,有4條彎形魚舉起一個巨大的貝殼,海神騎在貝殼上由一個海螺殼號角向上方噴水。</h3> <h3>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以附近高地上的蒙太圣三一(Trinita dei Monti)教堂為地標,真正聞名于世的是從廣場通到圣三一教堂的西班牙臺階,因為《羅馬假日》電影中有奧黛麗赫本在西班牙臺階上吃冰淇淋的鏡頭,這里成了眾人皆知的景點,臺階上平時總是人來人往,擠滿了人?,F(xiàn)在正是8月底烈日當空之時,最高氣溫達38度,臺階上的人相對較少。</h3> <h3><font color="#010101">西班牙臺階下面的破船噴泉造型很特別,這是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噴泉流出的水可以直接飲用。</font></h3> <h3>夕陽照耀在圣三一教堂。教堂前有一座獨立的方尖碑。</h3> <h3>朝陽灑在圣三一教堂頂上,新的一天開始了。</h3> <h3>位于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紀念堂邊上的紅磚建筑就是天壇圣母教堂(Santa Maria in Ara Coeli)。</h3> <h3>教堂也在卡比托利歐山丘上,門前是120級白色大理石臺階。</h3> <h3>教堂里的大殿,莊嚴肅穆。</h3> <h3><font color="#010101">主祭壇,金碧輝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偏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裝飾華麗堂皇的屋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門上方的內(nèi)部裝飾。</font></h3> <h3>教堂內(nèi)有一尊木制嬰兒耶穌雕塑像,現(xiàn)在看到的是復(fù)制品。傳說有一位基督信徒來到圣山,選中了一顆圣樹,開始雕塑工作。雕刻中途犯困睡著了,醒來卻發(fā)現(xiàn)雕塑已經(jīng)大功告成,嬰兒耶穌栩栩如生,身鍍金泊,原來是天使的杰作。信徒跋山涉水將雕塑運回羅馬,置于教堂中,偶然發(fā)現(xiàn)雕塑有神奇的治病功能,于是名聲大噪,聞名于羅馬。1994年真品雕塑被盜,至今仍是一樁懸案,可見羅馬盜賊之本領(lǐng)高超,連圣物都敢偷而且偷成了,各位到羅馬千萬千萬要小心防盜!</h3> <h3>馬杰奧爾圣母瑪麗亞(Santa Maria Maggiore)大教堂,是天主教的四座特級宗座圣殿之一,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圣母命名的教堂。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紀,以后歷盡多次改建,中央一座高75米的鐘樓是13世紀建造的。傳說公元4世紀的盛夏,圣母瑪麗亞托夢給教皇利伯略,讓他在下雪之處建立一座修道院以顯示圣母的榮耀。結(jié)果第二天早晨埃斯奎利諾山丘(Esquilline Hill)上就落下了雪,教皇即命人建造了教堂。每年8月15日,這里會舉行盛大儀式紀念圣母升天。</h3> <h3>鎏金天花板裝飾于15世紀完成,所用的黃金來自于美洲。</h3> <h3>禮拜堂。</h3> <h3>靜思堂。</h3> <h3><font color="#010101">穹頂。</font></h3> <h3>主祭壇。</h3> <h3>偏殿。</h3> <h3>彩色玻璃窗。</h3> <h3>眼花繚亂。</h3> <h3>目不暇接。</h3> <h3>圣母瑪麗亞大教堂側(cè)面。</h3> <h3>通向人民廣場的一條大街(Via del Corso)上的教堂(San Carlo al Corso)大殿。</h3> <h3>教堂的穹頂。</h3> <h3>終于見識了久聞盛名的羅馬城,我們羅馬假日之行的體會可以總結(jié)如下:</h3><h3>第一,人多。參觀梵蒂岡博物館、圣彼德大教堂和斗獸場這幾個重要景點要排長隊,景物前觀看的人多,想拍效果好的照片不容易。</h3><h3>第二,景點多。羅馬城內(nèi)有很多著名景點,到處都能看到大師們的作品。殿堂里收藏的大師作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公共場所也有不少大師們的創(chuàng)作,這些是可望而又可及的。</h3><div>第三,教堂多。城里到處都有教堂(有800多個),各個教堂里都有華麗堂皇的裝飾,無比精湛,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抬頭看教堂看多了,到后來頭都看暈了。</div><div>第四,水多。除了各處著名的噴泉,大街小巷都有不停流淌的清潔水從水管中潺潺流出,只要是沒說不能喝的水就可以直接喝。身上帶個小瓶,可以隨時隨地補充水,也可以用嘴從水管直接喝。</div><div>第五,古跡多。羅馬城的地上和地下都有眾多的歷史遺跡,通過找尋歷史遺跡的過程學(xué)習歷史,讓人扼腕嘆惜,瞻仰昔日輝煌,感嘆時間的滄桑。</div><div>這正是:拍十張照,錄百行字,行千里路,讀萬卷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