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洞頭26團歷史上軍齡最長的四位老戰(zhàn)士(修訂)

常鳴

<h3><b>一、引子:島上的那片云 </b><br></h3><h3><br></h3><h3> </h3><h3> 洞頭26團(6415部隊)歷史上軍齡最長的有四位老戰(zhàn)士,把他們的軍齡加起來整整就是200年。</h3><h3> 戰(zhàn)友們知道這四位老兵是誰嗎?</h3><h3> 那就讓我們翻開島上的那片云,穿越時光隧道,看個究竟吧。</h3> <p class="ql-block"><b>四位老戰(zhàn)士,都在洞頭26團及前身的部隊戰(zhàn)斗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6團前身的部隊,一部可追溯到抗戰(zhàn)時期。</p><p class="ql-block"> 它是1944年8月7日在山東壽光縣豐城鎮(zhèn)組建的山東軍區(qū)獨立一旅和1945年7月15日在沂水縣官莊村組建的獨立四旅。這一部經(jīng)歷了魯中軍區(qū)三分區(qū)10團(1946年3月,獨一、四旅合編。獨一旅縮編為10團1營、2營和特務連,獨四旅縮編為三營);魯中軍區(qū)警備5團(1946年8月~);魯中軍區(qū)警備1團(1947年3月~);魯中南軍區(qū)警備1團(1948年4月~);魯中南縱隊46師136團(1948年10月~);35軍104師311團(1949年2月~);22軍64師192團(1951年1月~);新105師314團(1951年10月~);公安17師50團(1952年5月~)的沿革變遷。</p><p class="ql-block"> 另一部可追溯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它是解放軍35軍104師的310團;新105師的313團;公安17師49團的沿革變遷。</p><p class="ql-block"> 1957年1月,這兩部(公安17師49團、50團)在洞頭合編為守備17旅的7個直屬營;次年,7個直屬營縮編為守備85團;再往后沿革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洞頭26團(6415部隊)了。</p> <h3>二<b>、他牽著這片云走出魯中老區(qū)</b></h3><h3> &nbsp;</h3><h3> 七十年前,</h3><h3> 開國將軍方明勝從魯中牽出了一片云,</h3><h3> 他領著魯中子弟兵走出了革命老區(qū)。</h3><h3> 他牽著這片云,</h3><h3> 融入到了波瀾壯闊席卷全中國的解放戰(zhàn)爭的風云之中·······</h3> <h3><b>云起博山</b></h3><h3> &nbsp;</h3><h3> 萊蕪戰(zhàn)役—— 四位老戰(zhàn)士走出魯中根據(jù)地在家門口參加的首場戰(zhàn)役。</h3><h3> 粟老總指揮了這一戰(zhàn)役,取得共殲國民黨軍5.6萬余人的重大勝利。</h3><h3> 這一戰(zhàn)役俘敵數(shù)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chuàng)造了解放戰(zhàn)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h3> <h3><b>云襲泉城</b></h3><h3><b><br></b></h3><h3> 四位老戰(zhàn)士共同見證了濟南戰(zhàn)役。</h3><h3> 是役,吳化文部起義。1948年10月29日吳化文整編96軍及其155旅、161旅和獨立旅改編為解放軍35軍。</h3><h3> </h3> <h3><b>云掃淮海</b></h3><h3><b><br></b></h3><h3> 四位老戰(zhàn)士共同參加了淮海戰(zhàn)役全程的三個階段(打黃百韜、打黃維、打杜聿明)。</h3><h3> 戰(zhàn)役于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h3><h3> 1949年2月,四位老戰(zhàn)士所在的傅秋濤魯中南縱隊與吳化文起義部隊合編為新35軍,轄103、104、105師。</h3><h3> 104師師長方明勝、政委嚴政。轄310團(洞頭26團一部)、311團(洞頭26團一部)和312團。</h3> <h3><b>云飆長江</b></h3><h3><b> </b>1949年2月,方明勝部在六合地區(qū)集結,做渡江作戰(zhàn)準備。</h3><h3> 4月20日下午奉命向南京北岸的浦鎮(zhèn)、浦口發(fā)起攻擊。</h3><h3> 4月20日晚和21日,解放軍第二、三野,先后發(fā)起渡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揭開了“跨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序幕。 </h3><h3> 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fā)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br></h3><h3> 四位老戰(zhàn)士共同跨越了長江天險。</h3><h3> </h3> <p class="ql-block"><b>云卷鐘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2日晚,方明勝104師占領南京城北山地。</p><p class="ql-block"> 4月24日凌晨,104師312團3營管玉權部占領總統(tǒng)府。</p><p class="ql-block"> 104師311團占領行政院、外交部。</p><p class="ql-block"> 南京政府垮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圖:管玉權部在總統(tǒng)府門樓上。</p> <h3><b><font color="#010101">云掠群島</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四位老戰(zhàn)士共同進行了解放浙江島嶼的剿匪戰(zhàn)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0年底,35軍機關編為東海艦隊機關,部隊103、104和105師歸屬浙江省軍區(qū)。當年12月,方明勝的104師311團、312團加入22軍的戰(zhàn)斗序列,即22軍的64師192團、66師196團,</font> <font color="#010101">參加了解放舟山群島的戰(zhàn)斗</font>。</h3><h3> 192團先后解放了坦頭山島和魚山島等。</h3><h3><br></h3> <h3><b>云集浙南</b></h3><h3> </h3><h3> 1951年2月26日,方明勝組建新105師(駐樂清虹橋),轄313、314和315團。原311團(22軍192團)重新歸建于新105師,番號為314團。</h3><h3> 原104師310團編為313團。</h3><h3> 原103師307團編為315團(鐵道游擊隊)。</h3><h3> </h3><h3> </h3> <h3><b>云涌百島</b></h3><h3><b><br></b></h3><h3> 1952年1月11日,315團在新105師參謀長劉金山(電影《鐵道游擊隊》劉洪原型)指揮下,參加了最后一次解放洞頭群島的戰(zhàn)斗。</h3><h3> 從此,洞頭全境解放的那一天——1月15日,定為洞頭解放日。</h3><h3> 新105師師部、315團駐洞頭。</h3><h3> 師部設在小三盤;師醫(yī)院設在洞頭村,后遷至小撲村 。</h3><h3> </h3><h3> </h3> <h3></h3><h3><b>三、他牽著這片云停在了東海前線</b></h3><h3><b><br></b></h3><h3><b> </b> 1952年5月,新105師改為華東軍區(qū)公安17師(駐樂清虹橋)。隸屬華東軍區(qū)公安部隊(兼松滬警備司令部)。</h3><h3> 師長方明勝,政委宋志民。</h3><h3> 各團依次改為49團(先駐樂清后瑞安)、50團(駐玉環(huán))、51團(駐洞頭)。</h3> <h3> </h3> <h3><b>云聚銅山</b></h3><h3> </h3><h3> 1953年,26團的前身一部50團駐守洞頭島,該團二營六連在島上開展“聯(lián)防、聯(lián)建、聯(lián)訓、聯(lián)文”的軍民聯(lián)防共建活動。</h3><h3> 51團移防南磯島。</h3><h3> 1955年,26團的前身的另一部49團上島。</h3><h3> 1965年9月28日,85團六連(原50團六連)被國防部命名為"軍民聯(lián)防模范連"。</h3><h3> 軍民聯(lián)防,銅山鐵壁。這也是洞頭島也稱謂銅山島的由來。</h3><h3> </h3><h3> 圖:南京軍區(qū)司令員許世友上將給六連李代光指導員(中,現(xiàn)住泰州)、陳獻南連長授旗。</h3><h3> </h3> <p class="ql-block"><b>云駐洞頭 </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7月,公安17師劃歸浙江省軍區(qū)建制,改為守備17師(原公安17師番號保留)。</p><p class="ql-block"> 1957年1月,公安17師改編為南京軍區(qū)守備17旅(旅部駐洞頭),轄51團(駐南磯)和49團、50團合編后的3個直屬步兵營、4個炮兵營(駐洞頭)。</p><p class="ql-block"> 旅長蔣玉和,政委梁皓群。</p><p class="ql-block"> 49團施傳銀團長帶49團機關歸建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編余人員在洞頭大長坑集訓。一年后至黑龍江參加農墾建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云旋東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1月守備17旅與溫州軍分區(qū)合并,轄守備84、85、86團、直屬部隊和醫(yī)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溫州分區(qū)司令員張國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9年1月王福堂接任,后任浙江省軍區(qū)副司令(1973年5月~1988年4月)。</span></p><p class="ql-block">  1963年12月,軍分區(qū)直屬分隊擴編,共有通信、獨立步兵、守備、122榴炮、37高炮5個營和船艇大隊,運輸、警偵2個連以及泰順武工隊。次年11月,又增編兩棲偵察隊,<b>溫州軍分區(qū)成為兵力規(guī)模僅次于海南島的第二大軍分區(qū)。</b></p><p class="ql-block"> 軍分區(qū)醫(yī)院移防溫州。</p><p class="ql-block"> 17旅的7個直屬營改編為守備85團(駐洞頭)。團長丁建華,政委王懷晉。</p><p class="ql-block"> 原51團整建制保留,改番號為守備84團(駐南磯)。</p><p class="ql-block"> 86團由邊防17團改編而來。邊防17團在1955年8月由新103師307團(欠1個營)、公安49團2營和鰲江、溫州武工隊合編而成(先住鰲江,后住礬山)。</p><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守備85團改番號為守備26團(駐洞頭)。團長孔慶文,政委錢塘。</p> <h3><b>云繪海霞</b></h3><h3><b><br></b></h3><h3> 黎汝清的小說《海島女民兵》、謝鐵驪導演的電影《海霞》、吳逢旭的人物傳記《汪月霞傳》等文學作品,都記錄了那段至今還讓人津津樂道的軍民魚水情,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佳話。</h3><h3> 2017年,原溫州軍分區(qū)老司令員王福堂,海霞原型汪月霞,當選“影響溫州百年歷史的百位人物”。</h3><h3> </h3> <h3><b>四、連云碧波映晚晴</b></h3><h3><br></h3><h3> 1975年4月12日,26團(6415部隊)離島,調防蘇北,4月15日到達目的地宿遷。</h3><h3> 1981年,“軍民聯(lián)防模范連”六連移防到江蘇省連云港東西連島,成為連云港警備區(qū)某海防團的二營六連。</h3><h3> 歷次裁軍后,幾經(jīng)風雨,六連成為26團僅有的,成建制保留下來的的連隊。</h3><h3> </h3> <h3><b>五、四位老兵</b></h3><h3><b><br></b></h3><h3> 26團(6415部隊)及前身的歷史上,四位軍齡最長的老兵是</h3><h3> 老團長 方明勝,軍齡49年;</h3><h3> 團副政委楊德中,軍齡56年;</h3><h3> 營副政教聶奎聚,軍齡48年;</h3><h3> 衛(wèi)生隊長褚福德,軍齡47年。</h3><h3> </h3><h3> 把四位老兵的軍齡加起來正好是200年!</h3> <h3><b>方明勝(1906年-2004年)</b></h3><h3><b><br></b></h3><h3> 1930年參加紅軍,1979軍隊離休,軍齡49年。</h3><h3> 湖北省黃陂縣人,開國少將。</h3><h3> 原浙江省軍區(qū)副參謀長,副兵團職待遇。</h3> <h3><b>曾在洞頭26團前身工作</b></h3><h3><b><br></b></h3><h3> 魯中軍區(qū)警備一團(方桑部)團長。</h3><h3> 35軍104師師長。</h3><h3> 新105師師長。</h3><h3> (洞頭)公安17師師長等。</h3> <h3><b>楊德中(1926年-1998年)</b></h3><h3><b><br></b></h3><h3> 1938年7月參加八路軍,1994年退役(正大區(qū)職待遇),軍齡56年。</h3><h3> 陜西渭南人,上將。</h3><h3> 原中央警衛(wèi)局局長。</h3> <h3><b>曾在洞頭26團前身工作</b></h3><h3><b><br></b></h3><h3> 山東魯中軍區(qū)警備1團政治處主任。</h3><h3> 魯中南縱隊46師136團政治處主任。</h3><h3> 35軍104師311團政治處主任、副政委等。</h3><h3><br></h3><h3> 圖、(中)楊德中,左(一)周恩來。</h3> <h3><b>聶奎聚(1926年-1992年)</b></h3><h3><b><br></b></h3><h3> 1944年7月參加八路軍,1992年在北京去世(任上),軍齡48年。</h3><h3> 山東青州人,海軍中將。原海軍副司令員,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司令員,副大區(qū)職待遇。</h3><h3> 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畢業(yè),大專學歷。</h3> <h3><b>曾在洞頭26團前身工作</b></h3><h3><b><br></b></h3><h3> 魯中軍區(qū)警備1團6連副指導員。</h3><h3> 魯中南縱隊46師136團連指導員。</h3><h3> 第35軍104師311團3營副教導員等。</h3> <p><b>褚福德(1934年----)</b></p><p><br></p><p> 1947年在魯中軍區(qū)一分區(qū)參軍,1994年部隊離休,軍齡47年。</p><p> 原解放軍124醫(yī)院院長。</p><p> 山東淄博人,第二軍醫(yī)大學畢業(yè),本科學歷,1994年正師職離休(副軍待遇)。</p> <h3><b>曾在洞頭26團及前身工作</b></h3><h3><br></h3><h3> 守備17旅2營衛(wèi)生所所長,26團衛(wèi)生隊隊長。<br></h3><h3> 1955年隨49團上島。</h3><h3> 1975年4月11日,提前26團一天離島,赴任泰州陸軍74師醫(yī)院院長(1973年任命為溫州軍分區(qū)醫(yī)院院長)。</h3><h3> 駐島期間,離島7年(1957--1964年),就讀于重慶第七軍醫(yī)大學(預科),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h3><h3> </h3><h3> 圖左(二)褚福德,1956年在洞頭。</h3> <h3>  圖、左(一)向守志,左(二)傅奎清,右(二)褚福德。</h3> <p>  </p><p><b> 褚福德近照</b>(攝于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p><p> 現(xiàn)住江蘇省軍區(qū)蘇州某干休所。</p> <h3><b><font color="#010101">六、結語</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 </b><font color="#010101">云卷云舒云起魯山,一路奔騰云留海島,新軍營始駐浙南沿海一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潮漲潮落潮卷甌江,兩水相遇潮退河灘,老部隊終散蘇北運河兩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有詩為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 <font color="#010101">云涌風起卷波瀾</font>,<br></h3><h3><font color="#010101"> 魯中子弟出博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馳騁江淮催戰(zhàn)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直入南京搗金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官兵守島固金甌,<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軍民聯(lián)防譜新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銅山淄水系情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晚霞夕陽共一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7年9月修訂于靜散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后記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文采用“履歷溯源”的求證方法還原歷史真相。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近兩年,筆者先后收到了包括方明勝子女轉來的十幾份前輩履歷和資料;筆者訪談了原魯中軍區(qū)警備1團老戰(zhàn)士張世福、李振幫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原溫州市衛(wèi)生局副局長孫福芝,2017年組織在溫的26團前身的老戰(zhàn)士進行了回憶,提供了珍貴的書面材料。參加回憶的人員有:1944年王道起義部隊人員、獨立一旅2營戰(zhàn)士王德京;獨立四旅10團戰(zhàn)士聶寶光、李潤生(方明勝團、師長警衛(wèi)員);魯中軍區(qū)警備1團戰(zhàn)士孫福芝、杜家運、鄭杰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這些史料和口述為文章的真實性、可靠性奠定了基礎。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履歷是人生軌跡,相同的軌跡就形成了一條道路;路的分叉和匯合,也提示著是一次事件發(fā)生的始點或終點……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以履歷為線索,口述為佐證,網(wǎng)絡資料為參考,《軍史》為準繩,是溯源求真的具體考證方法。它也為開展新時期社科研究,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有效途徑。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此,對為本文提供幫助的各位前輩、朋友們表示感謝!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圖片大多來源網(wǎng)絡。其中部分引用了洞頭籍攝影家劉海鳴、葉凌志的作品,一并致謝!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筆者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7中秋節(jié)</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