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天高云淡,洛水青青,在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里,尤其是早晨的河邊,很容易看到在碧波蕩漾的河面游弋覓食的“小鴨子”,或單或雙,或游泳或潛水。而在靈山河段更常見也更多,往往成群結(jié)隊。</h3> <h3> 常人會認為是野鴨子,其實它們叫小鸊鷉(pì tī),屬于鸊鷉目鸊鷉科體型最小的一種,該科鳥類我國僅有5種,而野鴨屬于雁形目鴨科,故在親緣關(guān)系上和野鴨相去甚遠。雖然都是游禽喜好游泳,野鴨卻不善潛水,體型也要大得多,體長一般近六十公分。而小鸊鷉體長往往不足其一半,由于后肢向身體后移,很善擅長潛水,不光遇到驚擾會潛水躲藏,也常常潛水捕食小魚小蝦水中昆蟲等。</h3> <h3> 在一次觀鳥中,親眼目睹一只小鸊鷉,在長滿浮萍的河中池塘里,潛水后再也沒見到露出水面,我一直目不轉(zhuǎn)睛地盯了半天,甚是驚訝。后又舉起望遠鏡仔細搜尋,始終未見蹤影,可能是一個猛子扎下去,潛游到池邊的草叢里了,這或許是最好的解釋。據(jù)說小鸊鷉在水中可以憋氣一分半鐘,潛水深度可達30米,潛游距離超10米。還可以沉入水中長時間只露個嘴和眼,狀似王八,所以又有王八鴨子之稱。</h3> <h3> 小鸊鷉小巧玲瓏,尾短(尾羽退化,幾乎沒有尾巴)、翅短、腿短,使得它的體形近乎橢圓,加上它全身絨羽,松軟如絲,就像一個毛茸茸的葫蘆飄蕩在水上,故又有水葫蘆、油葫蘆之稱。小鸊鷉在冬天的河面上也常見,說明在我們這兒成了留鳥。但其體色隨季節(jié)變化而不同,春夏季繁殖羽,雌雄相似,均為上體黑褐腹部白色,比較明顯耀眼的是栗紅色的頸部,黃色的眼和嘴角;秋冬季換羽后上體變成了灰褐色,給人以返璞歸真的感覺。</h3> <h3> 小鸊鷉的求偶行為很特殊,雙方從鳴叫追逐嬉戲,到后來的反復用嘴來親吻身體一邊的翅膀,這是鸊鷉類水鳥典型的求偶動作。一旦求偶成功,夫妻則立即開始水上雙人舞蹈,它們同時扇動翅膀身體直立向前沖去,利用雙腳的瓣蹼在水面上表演比翼雙走的輕功。然后開始建窩生兒育女,夫婦齊心協(xié)力在水邊草叢中,用蘆葦、雜草和一些粘土筑成一個錐柱形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巢,隨波逐流或水漲巢高。產(chǎn)卵后,雌雄親鳥輪流孵卵約25天而出雛,早成性,全身密生絨羽,能自由活動,起初的兩三周,親鳥常把雛鳥背在背上游泳,受驚潛水則把它們挾在翅膀底下,真是呵護備至啊!</h3> <h3> 小鸊鷉很少上岸活動,休息時也常一動不動的飄浮于水面,很少飛行。受驚擾不得已起飛時,需要在水面涉水助跑一段距離:躍出水面,張開翅膀,兩腳交替快速地踏水前行,身后留下一圈圈水波,然后急促地扇動翅膀,頭頸向前伸直,腳拖于尾后,飛行姿態(tài)極似野鴨,但只能貼近水面低飛,在不遠處落下??梢娦←G鷉在飛行能力上,遠不及野鴨飛得高遠和快速,由此也說明小鸊鷉似鴨而非鴨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