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也許上天在有意考驗這個才華橫溢的少年,解放初,正當小建華跟隨畫家許士騏夫婦在恩師徐悲鴻家生話時,老家西壙不斷傳來噩耗:父親病故,大弟弟餓死,小弟弟送人,母親帶了兩個年幼的妹妹改嫁給叔叔……,這時的小建華覺得自己像個“孤兒”。</h3>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一位的漂亮“阿姨”,來拜訪師傅徐悲鴻時,發(fā)現(xiàn)小建華有繪畫天賦很聰明,很喜歡他,就認孫建華為干兒子。</p><p class="ql-block"> 這位“阿姨”名叫范志超,是我國現(xiàn)代發(fā)展史中的“奇女子”。范志超當時是我黨地下黨員,也是父親孫壽偉的好友。通過好友徐悲鴻和孫建華的師徒關(guān)系,她和干兒子的親密往來,更有利于黨的地下工作順到開展。-</p><p class="ql-block"> “干媽”范志超的關(guān)心:和“師毌”廖靜雯的愛護,再加上畫家許士騏夫婦的照料,孫建華象生活在溫暖的“大家庭”中。</p><p class="ql-block"> 他記母親(他對范志超的稱乎)經(jīng)常帶他出去玩,帶他到動物園看馬。師母廖靜文給他買新的蘭色背帶褲,白襯衫、白球鞋、還戴上白色的鴨舌頭帽子,很漂亮。談到這些童年的美好回憶,至今使孫建華難忘……。</p><p class="ql-block">這張圖是徐悲鴻為范志超畫的素描像</p> <h3> 范志超出身上海松江小業(yè)主家庭,父親是中醫(yī)。</h3><h3> 她是共產(chǎn)黨早期活動家侯紹裘的學(xué)生,曾經(jīng)隨陳云在上海青、松一帶從事革命工作,后經(jīng)劉少奇夫人何寶珍和鄧穎超介紹入黨,新中國成立后,又經(jīng)柳亞子推薦,成為毛主席的秘書。</h3><h3> 她就讀于松江景賢女中,當時景賢女中聚集一批國內(nèi)知名人士,如肖處女、沈雁冰、鄧中夏、邵力子、柳亞子、葉圣陶、朱季恂、侯紹裘、楊杏佛等。</h3><h3> 范志超是共產(chǎn)黨早期活動家候紹裘的學(xué)生。</h3> <h3> 柳亞子(1887一1958)江蘇省蘇州吳江人,愛國詩人。父母都是非常有文學(xué)素養(yǎng)的人,受家庭熏陶,幼年時就喜歡詩詞,成年時成為蔡元培學(xué)生,曾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秘書?!八囊欢闭兒螅煌ň兲油毡?,1928年回國,進行反蔣活動,抗曰戰(zhàn)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從事抗日民主活動,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h3> <h3>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毛澤東從延安飛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四十三天的談判,遇柳亞子會晤,將《沁園春?雪》題贈柳亞子:</h3><h3><br></h3><h3><br></h3><h3> 沁園春?雪</h3><h3> 毛澤東</h3><h3><br></h3><h3><br></h3><h3>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h3><h3>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欲與天公試比高。</h3><h3>須晴曰,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h3><h3>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釆;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h3><div>一代天驕:,成吉思訐,只識彎弓射大雕。</div><div>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div><div> </div><div> 毛澤東是在1945年10月7日隨信將著名的《沁園春?雪》書贈柳亞子的,柳亞子對這首詞推崇備至,並寫了一首也很著名的和詞:</div><div><br></div><div><br></div><div> 《沁園春?雪》的和詞(柳亞子和)</div><div> 沁園春次韻和毛主席詠雪之作,不能盡如原意也。</div><div><br></div><div> 廿載重逢,一闋新詞,意共云飄。</div><div>嘆青梅酒滯,余懷惘惘;黃河流濁,舉世滔滔。鄰笛山陽,伯仁由我,拔劍難平塊壘高。</div><div>傷心其,哭無雙士,絕代妖嬈。</div><div>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算黃州太守,猶輸氣概;稼軒居士,只解牢騷。</div><div>君與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div><div><br></div><div><br></div><div>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是一篇堪稱千古絕唱的大氣磅礴之作。當時,正在山東解放區(qū)領(lǐng)導(dǎo)戰(zhàn)時準備工作的陳毅,讀到毛澤東的詞作和柳亞子的唱和詞之后,深為毛柳詞作豪情的鼓舞,于是揮筆寫下三首唱和詞。</div><div><br></div><div><br></div><div> 沁園春?山東雪壓境,讀毛主席柳亞子詠雪唱和詞有作。(三首選一首)</div><div> 和詠雪(陳毅和)</div><div><br></div><div> 兩闋新詞,毛唱柳和,誦之意飄。</div><div>想豪情蓋世,雄風(fēng)浩浩;詩懷如海,怒浪滔滔。政暇論文,文余問政,妙句拈來著眼高。</div><div>傾心甚,看回天身手,絕代風(fēng)騷。</div><div>山河齊魯多嬌,看霽雪初明泰貸腰,正遼東鶴舞,滌瑕蕩垢;江淮斤運,砌玉浮雕。</div><div>池凍鋪銀,麥苖露翠,冬盡春來興倍饒。</div><div>齊歡喜,待桃紅柳綠,放眼明朝。</div><div><br></div><div><br></div><div> 毛澤東《沁園春?雪》刋發(fā)后,轟動了重慶山城,一時成為人們談?wù)摰闹行?。蔣介石看到這首詞后十分腦火,他問專門為他起草文章的陳布雷:“你看毛澤東的詞如何?”陳如實答道:“氣勢磅礴,氣吞山河,可稱蓋世之精品”。蔣介石說:“我看他毛澤東野心勃勃,想當?shù)弁醴Q王稱霸,想復(fù)古想倒退。你要趕快組織一批人,寫文章批判他?!币粫r國民黨中央機關(guān)報《中央曰報》等報刋,同時登出“囲剿”毛澤東《沁園春?雪》的和詞,並在國民黨內(nèi)部又發(fā)出通知,要求會作詞的國民黨黨員,每人寫一首或數(shù)首《沁園春》,打算選幾首氣勢文采超過毛澤東的,以國民黨政府領(lǐng)導(dǎo)人的名義公開發(fā)表。通知下達后,雖征得不少詞作,但都是平庸之作,沒有一首能超過毛澤東。后來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傭“高手”作了幾首,但仍是拿不出手的“低劣品”。為此蔣介石大發(fā)雷霆:“怎么會寫詞的高手都到共產(chǎn)黨那里去了!</div><div> </div><div><br></div> <h3> 1950年10月1日國慶一周年之間,中國各族人民陶醉在勝利喜悅之中。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舉行重大的慶典,全國158名各族人民代表歡聚一堂,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獻禮大會。各族文工團表演歌舞節(jié)目,毛澤東與柳亞子先生同席觀看了歌舞晩會,柳亞子在毛主席的鼓動下,即興賦《浣溪沙》 一首贈毛主席。次日,毛主席又步韻和了這首詞贈與柳亞子。</h3><h3> </h3><h3><br></h3><h3>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h3><h3> 作者毛澤東</h3><h3> 一九五零年國慶觀劇,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韻奉和。</h3><h3><br></h3><h3><br></h3><h3> 長夜難明赤縣天,</h3><div> 百年魔怪舞翩躚,</div><div> 人民五億不團圓。</div><div> 一唱雄雞天下白, </div><div> 萬方樂奏有于闐,</div><div> 詩人興會更無前。</div><div><br></div><div> 〔附〕柳亞子原詞</div><div><br></div><div> 火樹銀花不夜天,</div><div> 弟兄姐妹舞翩躚,</div><div> 歌聲唱徹月兒圓。</div><div> 不是一人能領(lǐng)導(dǎo),</div><div> 那容百族共駢闐,</div><h3> 良宵盛會喜空前。</h3> <h3> 毛主席手書《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h3><h3> 及柳亞子《浣溪沙》原詞。</h3> <h3> 朱季恂是國民黨早期左派活動家,堅持孫中山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反對國民黨倒行逆施,從柳亞子為師,接受革命思想。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朱季恂、侯紹裘以創(chuàng)辦'景賢女校(后改名景賢女中),以該校為據(jù)點,傳布革命思想進行革命活動。松江景賢女中因經(jīng)費困難無法維持,朱季恂抵押田產(chǎn),和學(xué)生侯紹裘傾囊辦校,以培養(yǎng)革命力量。</h3> <h3> 侯經(jīng)裘,著名共產(chǎn)黨人,“五卅”愛國運動的參與者和領(lǐng)導(dǎo)者。他非常注重婦女解放,曾變賣家產(chǎn)與朱季恂開辦《景賢女中》,並受蘇州樂益女中聘請,擔(dān)任校務(wù)主任兼教員。他秘密地建立了蘇州第一個中共組織一中共蘇州獨立支部。1927年4月,被國民黨右派被捕,敵人對他嚴刑拷打,刑訊逼供,絲毫沒有動搖他的革命信念。敵人無計可施,便將他放進麻袋活活捅死,犧牲時,年僅31歲。</h3><h3> 侯紹裘名言:以最多數(shù)人之最大幸福為人生的最終目的。</h3> <h3> 1929年,國民黨白色恐佈籠照著中國大地,這年上海松江城內(nèi)中心弄,有一家《姜氏幼兒推拿醫(yī)寓》,醫(yī)生是位名叫倪振堯的女士。一天,她與一位男青年耳語幾句后,便請他進了內(nèi)屋。原來,那青年就是我黨領(lǐng)人陳云同志,出來接頭的是中共松江縣委(兼青浦縣委)書記嚴樸同志,而姜家,便是中共松江中心縣委的所在地。</h3><h3> 倪振堯的丈夫姜堯臣是個師塾教師</h3><h3>,兼施中醫(yī)兒科醫(yī)道。獲悉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國同盟會”消息后,決心救國圖強;他倡議停辦私塾,創(chuàng)立學(xué)堂。與友輩為改變教育不辭辛勞,奔走上海、松江之間。1906年,因勞累過度,肺病復(fù)發(fā)去世,年僅37歲。</h3><h3> 丈夫去世后,倪振堯頂住社會封建勢力的嘲諷笑罵,繼承夫業(yè),挑起家:庭重擔(dān)。1919年,</h3><h3>“五四”運動暴發(fā),她帶著女兒兆麟、輝麟一起,帶頭剪去發(fā)髻和發(fā)辮,加入松江反帝反封建行列。</h3><h3> 倪振堯家共有三男二女參加革命,大女兒兆麟,四女兒輝麟,五兒長麟(長林),六兒還麟,七兒余麟,均在大革命前加入共產(chǎn)黨。</h3> <h3>大女兒姜兆麟</h3><h3><br></h3><h3> 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成立。在景賢女校分校主持校務(wù)的姜兆麒和擔(dān)任景賢小學(xué)教員的姜輝麟,受侯紹裘、朱季恂的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尤其沈雁冰、邵力子等人生動有力的演講深受鼓舞。1927年,蔣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侯紹裘、張應(yīng)春等許多革命先烈</h3><div>被國民黨反動派密殺,害于南京。</div><div> 在革命最低潮時,倪振堯鼓舞子女繼續(xù)斗爭。</div><div>范志超按組織指示,介紹姜輝麟到奉賢城私立曙光初級中學(xué),擔(dān)任女生校監(jiān)兼司務(wù)工作192</div><div>7年加入共產(chǎn)黨,任中共奉賢縣委交通聯(lián)絡(luò)員。</div><h3> 為了保存革命力量, 黨祖織調(diào)姜兆麟到漢口,擔(dān)任婦委文書,與瞿秋白夫婦一起工作。</h3> <h3>四女兒姜輝麟</h3><div> </div><h3> 姜輝麟,1930年奉命調(diào)上海任機要交通兼婦女運動工作。先后在滬西、滬東等沙廠區(qū)活動,后化名石賢,在虹口岳州路立中里,以創(chuàng)辦中小學(xué)為掩護,自任校長,兼當教師,又辦女工補習(xí)班,將學(xué)校作為黨的會議接頭地點,1932年赴南京,在江蘇省委負責(zé)交通和婦女運動。</h3> <h3> 有一次,在回上海的途中,被國民黨逮捕,</h3><h3>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后在雨花臺,慘遭殺害,時年36歲。</h3><h3> 這幅中國畫是畫家張培礎(chǔ)所作,表現(xiàn)革命烈士姜輝麟英勇就義的英雄形象。</h3> <h3> 一九五七年九月一日,松江人民為侯紹裘、姜輝麟烈士紀念碑奠基典禮畄影。</h3> <h3> 一九二五年八月,在上海成立國民黨江蘇黨部,當時是國共合作的典范,二十名執(zhí)監(jiān)委中,中共黨員十二名,共青團一名,其余都是國民黨左派。這里柳亞子是朱季恂的老師,侯紹裘是朱季恂的高足,范志超又是侯紹裘的學(xué)生,因而,柳、朱、侯、范,被稱為”四世同堂”,成為當時佳話。</h3><h3>圖像是當時的范志超。</h3> <h3> 位于蘇州體育場路4號,機關(guān)大門口墻了上鑲嵌看一塊大理石紀念碑,鐫刻著“中共蘇州獨立支部舊址”燙金大字。這就是蘇州《樂益女中》的前身,被譽為“搖籃里的紅色起點”。</h3><h3> 87年前,松江景賢女中借此辦校,擔(dān)任教務(wù)主任的候紹裘,按黨組織指示,邀請葉天底、張聞天、王芝九,一起來蘇州任教,他們都是共產(chǎn)黨員。發(fā)揚《景賢精神》,開展黨的工作,中共蘇州地方黨組織的光輝歷史,就是從這里開始。</h3> <h3> 張應(yīng)春是柳亞子終身懷念的女革命家</h3><h3><br></h3><h3> 柳亞子與張應(yīng)春是同鄉(xiāng),同住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h3><h3>一一黎里。張應(yīng)春的父親張鼎齋與劉亞子早年有交往,張鼎齋是凊末秀才,亦喜好吟詠。柳亞子的四妹和張應(yīng)春是高小同學(xué),張應(yīng)春的父親是她們的老師。</h3><h3> 1923年秋,柳亞子將張應(yīng)春介紹給景賢女中教務(wù)主任侯紹裘,擔(dān)任體育教師。柳亞子為她取字“秋石”與鑒湖秋俠同調(diào),積極投入革命洪流。1924年8月,江蘇黨部在上海成立,經(jīng)常務(wù)委員柳亞子推薦,張應(yīng)春被選為執(zhí)行委員兼婦女部長。</h3><h3> 1925年,經(jīng)侯紹裘、姜長林介紹加入共產(chǎn)黨。為了正硧指導(dǎo)江蘇婦女運動,1926年3月8日,張應(yīng)春同柳亞子、侯紹裘集資,創(chuàng)辦了《吳江婦女》月刋,張應(yīng)春擔(dān)任主編。柳亞子為支持張應(yīng)春婦女工作,也挑燈夜戰(zhàn),撰寫一批檄文,發(fā)表在《吳江婦女》,柳亞子如此關(guān)心婦女工作,喜稱他是《婦女部秘書》。</h3><h3> 1927年“四一二”政變中,張應(yīng)春被國民黨殺害,年僅27歲。</h3> <h3> 柳亞子長張應(yīng)春14歲,從相織張應(yīng)春的那天起,就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得到張應(yīng)春被害的消息,從此,枊亞子在漫長的二十幾年間,就始終長歌當哭,悼會緬懷張應(yīng)春! 1927年,孫建華干媽范志超,任職國民黨中央黨都《海外周刋》負責(zé)人。她的美麗和活動能力,傾倒了一批社會活動家,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就是其中一個。</h3> <h3> 瞿景白苦苦追求她,以至瞿秋白對弟弟開玩笑說:“在你的塌鼻子沒有修好前,還是不要急著追求范志超?!?lt;/h3><h3> 瞿景白(1906一1929),瞿秋白三弟,1921年夏考入浙江省第一師范學(xué)校,1934年進入上海大學(xué)讀書,被選為“上大”演說練習(xí)會文書。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后,被租界巡捕被捕,在阻界法庭上,慷慨陳詞,駁得敵人啞口無言,被迫釋放,任曹家渡共青團團委書記,從事工人運動。1929年10月,在公開反對王明等人宗派活動中屈死于莫斯科。</h3> <h1> 一門三烈士</h1><h3> </h3><h3> 大哥瞿秋白(1899一1935),江蘇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學(xué)評論家,曾兩度擔(dān)任中共最高領(lǐng)導(dǎo)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dǎo)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xué)事業(yè)重要奠基人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被國民黨逮捕,6月18日慷慨就義,時年36歲。</h3> <h3> 瞿堅白(1911一1944)是瞿秋白最小的弟弟,繼承哥哥遺志,獻身革命??谷諔?zhàn)爭爆發(fā)時,歷盡艱苦。由徐特立,接見并送往延安陜北大學(xué),不久轉(zhuǎn)入抗日軍政大學(xué),國民28年,參加了八路軍,走上抗日前線,民國33年,日軍掃蕩時,犧牲于武安百草坪。</h3> <h3> 《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中提到:一天,沈雁冰在大街上偶遇范志超,范告訴沈雁冰,八月四日,在南昌發(fā)生了武裝暴動的消息,並提醒他這幾天別出門。八月中旬,兩人一起下山,轉(zhuǎn)乘船回上海。在船上,沈雁冰詢問范志超的感情生活時,范說:“我活了這么大”,沒愛過任何人。我嫁給朱孝恂,那不是愛情,而是工作需要,你知道朱孝恂比我大十多歲,我中學(xué)時跟一個同學(xué)好過,可惜他早死……”。這里提到的“朱孝恂”是“朱季恂”的筆誤。</h3> <h3> 范志超與徐悲鴻認識在上誨,那時徐悲鴻正從法國回來,和將碧薇家來往密切來往。</h3> <h3> 范志超與姜碧嶶家也來往密切。她當時的戀愛對象就是就讀于上誨海瀾英專的助教,蔣碧薇的小弟蔣丹麟。當時徐悲鴻和蔣碧薇戀愛;恣志超和蔣丹麟一對,四人成為最親密的伴侶。</h3><div> 上海海瀾英專是由范志超同鄉(xiāng)平海瀾創(chuàng)辦,學(xué)校里有一批名師,如鄒韜奮、林語堂等,蔣丹麟的父親蔣梅笙是清末舉人,當時是范志超的國文老師。</div> <h3> 蔣丹麟是詩人蔣梅笙教授的幼子,蔣碧薇的小弟。蔣母共生育五男二女,其中四男不幸夭折,畄下一男蔣丹麟,話到26歲。最后只畄下蔣碧薇與姐姐蔣文楣。</h3><div> 蔣家是宜興名門大族,蔣丹麟是三子,字息影,自幼聰穎,但體弱,喜愛國學(xué)和英國文學(xué)。20歲時就編了一部歷史文學(xué)名作的作品選《天地問有數(shù)文字》堪稱稀有之作。蔣梅笙不反對兒子與范志超來往,而蔣母卻不喜歡新潮好動的范志超,為兒子相中了另一位兒媳。范志超與蔣丹麟雖然是同校,但戀愛的主要方式是情書來往。</div><div> 南昌起義后,范志超到南洋辦報,也曾在中國駐美大使館工作。因工作出色,曾受杜魯冂總統(tǒng)夫人邀請飲茶。</div><div> 1931年的初夏,范志超剛從海外歸來的第一個晚上,她在夢里哭醒,她夢見蔣丹麟穿著西服來向她道別,那種莊重使她有種不祥的預(yù)感。第二天早上,她就去打聽蔣丹麟的下落,果然不出所料。蔣丹麟在江西廬山因患肺炎去世!范志超在自己的床單上,用紅色絲線繡了個大大的“念”字,四周繡了個圓心組成的花圈。而她自己就每晚睡在“花圈”上,一直到去世。</div><div><br></div> <h3> 1947,范志超經(jīng)徐悲鴻先生邀請回國,聘請為中央美院(北平藝專)的教授,同時也成了徐悲鴻長子徐伯陽的英語老師。</h3><h3> 蔣介石要逃離臺灣,催促徐悲鴻帶北平藝專南遷,鄧穎超按周總理指示,通過范志超,說服了徐悲鴻畄在北京,為新中國成立而工作。經(jīng)柳亞子先生推薦,范志超成為毛主席的英文秘書。徐悲鴻和范志超成了“一個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h3><h3> </h3><h3> </h3> <h3> 俗話說“金碑銀碑不如老佰姓的口碑”。讓我們看看當時周圍人對范志超的評介:</h3><div> 畫家李燕(國畫大師李苦禪之子),清華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有這樣一段對范志超的回憶:“……小屋東面一大間,住著一位一生未婚的范志超女士,大概是在海外住久了的緣故,她的長相、舉止打扮都似外國人,但和謁可親,社交甚廣,卻不知來歷也。據(jù)說她寫了一首詩寄給毛主席,她不久調(diào)到保定工作后,毛主席經(jīng)過保定還召見她,真乃神人也。”</div><h3> </h3><h3> </h3> <h3> 齊白石九十歲畫蓮花贈“志超女弟”。以贊揚她的“蓮花心地,雪藕聰明”。</h3> <h3> 齊璜老人(白石),九十一歲時畫獻桃圖《多壽》,贈同事“志超女弟”。</h3> <h3> 李苦禪贈范志超的《荷花》</h3><h3><br></h3><h3> 齊白石的《多壽》、李苦禪的《荷花》</h3><div>師徒兩人的畫作均贈送給范志超。上款(志超女弟)、(志超妹)。</div><div> 這兩幅畫是范志超在1988年1月25日捐贈給松江縣博物館。</div><h3> 同時捐贈的還有劉勃舒、徐悲鴻等作品,</h3><h3>其中包括齊白石贊美她的篆書對聯(lián):</h3><h3> 蓮 花 心 地 ,</h3><div> 雪 藕 聰 明 。</div><h3> 白石老人的這副對聯(lián),是范志超美麗心靈的寫照。</h3><h3> 捐贈沒幾天,她兩手清風(fēng),一個為革命奉獻一身的普通老黨員,安詳?shù)靥稍诳h人民醫(yī)院老干部的病房,安詳?shù)仉x開人世。</h3><h3> 范志超是徐悲鴻、蔣碧薇、廖靜文共同的朋友。廖靜文收到范志超逝世唁電非常痛苦,當天寫下“情深意切,筆墨難以言表”。</h3> <h3> 范志超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捐贈徐悲鴻《貓石圖》軸和齊白石的篆書對聯(lián)“”證書。</h3> <h3> 范志超向國家捐贈的,徐悲鴻的《貓石圖》軸。</h3> <h3> 范志超向上海圖書館捐贈柳亞子題詩二幅的證書。</h3> <h3> 孫建華老師的師毌廖靜文,湖南長沙人,生于1923年,1939年考入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曾任中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圖書管理員,1945年與徐悲鴻結(jié)婚,協(xié)助徐悲鴻徐悲鴻工作,直刻1953年突發(fā)腦溢血逝世。為感謝黨和人民的培養(yǎng)和關(guān)懷,她將徐悲鴻大師生前畄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唐、宋、元、明、清、近代收藏的名家書畫1000余幅。還有圖片、碑拓、美術(shù)資料等萬余件,全都捐贈給國家,並捐出一套寓所,建立徐悲鴻紀念館。</h3> <h3> 1953年,徐悲逝世當天,廖靜文將東城區(qū)東受祿街16號的故居捐獻給國家。周總理親書“悲鴻故居”匾額。</h3><h3> 1954年,以故居為基礎(chǔ)的“徐悲鴻紀念館”成立了,這是新中國第一座美術(shù)家個人紀念館,郭沫若親筆題寫“徐悲鴻紀念館”館名。</h3><h3> 1966年,北京地鐵開始修建,恰在地鐵線上的紀念館放迫拆除。</h3> <h3> 1973年,在周總理指示下重建徐悲鴻紀念館,歷時十余年,1983年,新建的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新街口北大街53號《徐悲鴻紀念館》正式向社會開放。新館點地3900多平方米,共有七個展廳,展出徐悲鴻大師一生創(chuàng)作的油畫、國畫、素描及書法等真跡。</h3><h3><br></h3> <h3>藝術(shù)大師徐悲鴻塑像</h3> <h3> 江蘇宜興被稱為書畫之鄉(xiāng),屺亭,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我國著名書畫大師徐悲鴻就誕生在屺亭鎮(zhèn)上。徐悲鴻故居位于屺亭橋塘河西側(cè),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三開間閣樓房屋,占地518平方米,建筑面和115平方米,故居包括徐悲鴻原生活起居間、弟妹生活間、徐父授書房及一個天井。2000年經(jīng)重新修建對外開放。牌坊上的《悲鴻故居》是周恩來總理書寫。</h3> <h3> 宜興的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nèi),1988年10月26日開館。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zhàn)^名。館內(nèi)長期年成立徐悲鴻生平介紹及書畫藝術(shù)作品,亦成立徐悲鴻學(xué)生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吳作人、李可染、黃冑、沙孟海、費新我等作品。開館以來,已接待十萬多人次。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李瑞環(huán)、喬石、宋平以及書畫界名人錢紹武、廖靜文、尹瘦石等,以及海外朋友光臨本館。</h3><h3> 現(xiàn)已被命名為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宜興市青少年教育基地。</h3> <h3> 南京傅厚崗4號。上世紀30年代,徐悲鴻受聘中央大學(xué)藝術(shù)系教授,當時徐悲鴻入住新居,正是“九一八”事變發(fā)生一年多,國難當頭民不聊生,他把新居定名為“危巢”,以示“居安思危”。蔣碧嶶覺得不吉利,但也無奈。</h3><h3> 中間有個很大的院子,畫室右邊有兩棵高達數(shù)丈的白楊樹,正好能遮擋西曬的太陽。聽說整個南京城只有三棵這樣大的樹,叧一棵在城南。蔣碧喜歡裝點庭院,種了許多花木,高低錯落,典雅大方。加上室內(nèi)法國風(fēng)格的擺設(shè),給雍容華貴的感覺。但這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歡樂。</h3> <h3> 眾所周之,此時的徐悲鴻和蔣碧嶶,兩人並不幸福。徐悲嶺潛心于繪畫創(chuàng)作;蔣碧薇熱衷于人際社交;真是敲鑼賣糖,各干各行。</h3><h3> 徐悲鴻很欣賞女學(xué)生孫多慈(孫韻君)的繪畫才能,她原名孫韻君,是按徐悲鴻“大慈大悲”之意改的。得知倆人愛眛的師生關(guān)係,蔣碧薇大吵大鬧,弄得滿城風(fēng)雨。</h3><h3> </h3> <h3> 一天,學(xué)生孫多慈送來100棵楓樹苗點綴庭院,這原本平常的事,可蔣碧薇大發(fā)雷霆,命人把楓苗全部折斷,當柴燒掉。徐悲鴻氣憤之下,稱新居為《無楓堂》;畫室為《無楓堂畫室》。並刻“無楓堂”印章一枚,以平不満。</h3><h3> 抗戰(zhàn)時期,徐悲鴻只身西去,蔣碧薇緊追不放,長期分居,形同路人。從此,徐悲鴻再也沒有回到傅厚崗`4號。</h3><div> 徐悲鴻走后不久,蔣碧嶶將房屋交德國友人李丹夫婦照料,由李丹夫婦傭人看管。八年離亂,除了兩棵大樹被砍,屋內(nèi)東西全無,但房屋保存尚好。</div><h3> </h3> <h3> 抗戰(zhàn)勝利后,由著名愛國人士沈鈞儒律師調(diào)解作證,倆人協(xié)議離婚,蔣碧薇開了高 額分手費:100畫作、以外,還提出要傅厚崗4號的住宅,徐悲鴻一口答應(yīng)。后來徐悲鴻與廖靜文辦理了結(jié)婚手續(xù)。同年,蔣碧薇由重慶回到南京,在傅厚崗4號住過一陣,49年去了臺灣。</h3> <h3> 有句老話說得好:”我們往往對親密人的苛責(zé),對陌生人的寬松”。</h3><h3> 民國的才子佳人,如同走馬燈分分合合,但象蔣碧薇那樣利落能干的卻不多。她18歲不顧在婚在身,跟徐悲鴻私奔,后與徐悲鴻發(fā)生情變,雙雙出軌?;楹?8年,她又提出高價條件,與徐悲鴻分手,充當“小三”,跟跟國民政府要員張道藩去了臺灣</h3><h3> 蔣碧薇生前寫了上下回憶錄,上半部《我與悲鴻》,字里行間對徐悲鴻的埋怨和指責(zé);下半部《我與道藩》,全是贊美之詞,夸獎自已的情人。</h3><h3> 情為何物?戀愛中的情人,那種親親我我和打打鬧鬧,說不請道不明。</h3><h3> 在蔣、徐兩人分手時,徐悲鴻除了答應(yīng)蔣碧微提出的離婚條件外,還多送她一幅徐悲鴻為她畫的油畫作品《琴課》。這幅《琴課》她至死都放在自己的臥室里,而張道藩給她的畫一直放在大廳里。</h3><h3> </h3> <h3> 這幅水墨畫《菱湖早秋:》,是孫多慈“憶故鄉(xiāng)景:色”,”畫于:北臺。</h3><h3> 徐悲鴻的學(xué)生孫多慈與徐悲鴻分手后:也去了臺灣。嫁給和郁達夫妻子楊映霞有染的許紹棣。當孫韻君得知徐悲鴻腦溢血去世的消息后,沉默多年,她終于面對記者,公布了自已和徐悲鴻的這段師生感情。她說:“我后悔聽了爸爸的話,沒有和徐悲鴻結(jié)為夫妻”。</h3> <h3>徐悲鴻、孫多慈師生合作。</h3> <h3> 1942年徐悲鴻在重慶磐溪籌備中國美術(shù)學(xué)校,在磐溪生活期間,創(chuàng)作了《巴人汲水》、《國殤》等作品。他當年為重慶的美術(shù)教育和創(chuàng)作,為弘揚民族文化和我國的美術(shù)發(fā)展事業(yè)作出很大貢獻。</h3><h3> 《磐溪結(jié)緣》是畫家周繼連為徐悲鴻、廖靜文畫像。`</h3> <h3> 1945年,廖靜文與徐悲鴻等人在重慶《中國藝術(shù)學(xué)院》(磐溪石家花園)。</h3><h3>左起:廖靜文、徐悲鴻、張葳(張安治長女)</h3><div>周千秋、佚名、佚名、張安治、佚名、宗其香。</div> <h3>歡迎廖靜文先生來磐溪舊居。</h3><h3> </h3><h3>《煙花閣詩話》為廖靜文先生來磐溪而作</h3><h3> 曹光利</h3><h3> 往事如煙,吹皺一池秋水,三生有緣,世</h3><h3>為情所托,清輝譜照,滄桑渺然幽獨,花好月圓,江山落曰樓頭。歸帆逝路,霞彩映江濤浪。廿年回首,青春耳續(xù)芳華。漫漫人生,曼陀鈐聲繞響。寂寂情懷,今生為愛而生……落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風(fēng)吹情又醉,作伴好還鄉(xiāng)。</h3><h3> 中浩先生:和詞</h3><h3> 青磚石板今猶在,</h3><h3> 小樓一幢見證磐溪不了情。</h3><h3> 嘉陵江水如泣如訴,</h3><h3> 吟詠抗戰(zhàn)陪都英雄歌。</h3><h3> 悲鴻畫卷存墨香,</h3><h3> 丹清畄名照史冊。</h3><h3> 彈指一揮間,</h3><h3> 六七年載成往事。</h3><div> 舊居重游,<br></div><h3> 百感交激藏心頭。</h3><h3> 嘆光利朋友文字好,</h3><h3> 掀起心潮逐浪涌……</h3> <h3> 1936年,徐悲鴻因拒絕為蔣介石畫像,被迫離開南京流亡桂林。曾數(shù)次親臨桂林,並創(chuàng)作了《煙雨漓江》、《風(fēng)雨雞鳴》、《漓江野渡》等作品。</h3><h3> 徐悲鴻的《漓江春雨》就是在陽朔“潘莊”畫成的。1937年,某一天,他只身在碧水連峰里找住宿,走到一家破敗的房屋前,看見兩棵高大的玉蘭樹,繁花朶朶,艷如白雪。他便頓生眷戀之情,租屋住下,並刻一枚“陽朔天民”的印章,作為繪畫之用。此事給李宗仁先生知道后,派人購下此屋,加以修建,贈與徐悲鴻,以作繪畫棲身之地。</h3> <h3> 1984年,桂林市人民政府公布,徐悲鴻故居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撥款修繕后對外開放。</h3><h3> 墻上鑲嵌著塊黑色石碑,刻著徐悲鴻夫人書寫的:“徐悲鴻故居”五個金色大字;石碑上方刻有:“廣西壯族自冶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色小字;下方刻有:“廣西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金色小字。</h3><h3> </h3> <h3> 2003年3月29日,八十歲的廖靜文老人,回桂林陽朔徐悲鴻先生舊居,為中國畫壇巨匠徐悲鴻銅像揭幕。</h3> <h3> 2006年6月,我到桂林陽朔游玩走親戚,看見不少學(xué)生在陽朔美麗的山腳下和湖邊寫生,這是我很少見到的人文景觀,我還在徐悲鴻大師的塑像前畄影。</h3> <h3> 事隔十年,我又在上海浦江偶然機遇,認識徐悲鴻入室弟子孫建華老師,雖說相識已有三年之久,又因年令、愛好、甚至個性和當兵的時間均都相仿,至今仍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我贊賞他為追求藝術(shù)戰(zhàn)勝疾病的“傲骨”精神,更喜歡他時常對我“戰(zhàn)友”相稱,也許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緣分”。</h3> <h3> 徐悲鴻紀念館館長,研究館員,中國徐悲鴻書畫院名譽會長,我國美術(shù)事業(yè)的奠基人、杰出書畫大師、美術(shù)教育家徐悲鴻大師的夫人廖靜文同志,因病于2015年6月16日17時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h3><h3> 2015年6月20日上午,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舉行。</h3><h3><br></h3> <h3> 2015年6月17日凌晨,孫建華驚聞.師母逝世的噩耗,悲痛萬分,執(zhí)意要親自到北京向師母遺體告別??紤]到孫老師的精神和體質(zhì)等原因,和北京聯(lián)系,證得北京廖靜文治喪委會同意。由孫建華妻子葉桂香、范錦多教授、周培元先生、葉美虹秘書、學(xué)生葉忠良,一行六人,隨孫建華前往北京,參加孫建華師母廖靜文的追悼會。</h3> <h3> 孫建華老師跪在師母遺像前失聲痛哭。</h3> <h3>孫建華老師告別師母,親自書寫的大幅挽聯(lián)。</h3> <h3>參加廖靜文先生追悼會的部分人員合影。</h3> <h3>中國書畫家聯(lián)誼會主席王志忠安慰孫建華老師。</h3> <h3> 孫建華老師為美術(shù)學(xué)院學(xué)生,徐悲鴻藝術(shù)“追星族“背后的衣服上簽名畄念。</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廖靜文從1945年和徐悲鴻結(jié)婚,到1953年徐悲鴻大師逝世,只共同生活了0八年。她卻用一生的精力來延續(xù)和發(fā)揚悲鴻大師的藝術(shù)精神。被稱為:?!耙粋€為徐悲鴻而生,為徐悲鴻而活的人”</h3><h3> 我們從徐悲鴻大師很多作品的文字落款中,見到“靜文愛妻”的字樣,可見他們之間感情深厚。同時從另一個側(cè)面,看出徐悲鴻大師已脫離原來婚姻的煩惱,對新生話的珍惜。</h3><h3> 我發(fā)現(xiàn),凡是寫有“靜文愛妻”的作品,都是精品。因為是用“心”來畫,是“愛”的力量,也是“愛”的奉獻。</h3><h3><br></h3><h3> </h3> <h3> 這又是一幅為“靜文愛妻”所作的畫。</h3> <h3> 孫建華的兩個“毌親”,干媽范志超和師母廖靜文,先后離開人世,使他為失去這兩位親人,感到十分痛苦。她倆是我國革命發(fā)展史和藝術(shù)繪畫發(fā)展史中的奇女子,她們平凡偉大的一生和為人民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h3><h3> 孫建時常想起母親(干媽)范志超,在自已當工藝美術(shù)廠廠長時,常時到廠電支持和幫助</h3><h3>他搞好工作,遇到困難時,鼓勵他要堅強……</h3><h3><br></h3><div><br></div><div><br></div> <h3> 孫建華決心化悲痛為力量。師母的題詞“創(chuàng)業(yè)志堅”,是師母對他已取得成績的肯定,也是鼓勵他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h3><h3> 師母的教導(dǎo)猶如師父的座右銘響徹耳邊:</h3><div>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在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道路上,不斷提升自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