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死亡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每個人都要面對它,可從恐懼到坦然面對,我用了很多年。不知誰曾說過,<b><font color="#ed2308">人在成長過程中開始對死亡產生恐懼,意味著他童年時代的結束。</font></b></h3><h3> 這樣說來,我的童年結束比一般小孩子要早,因為在我印象中,打我記事時候起,就特別害怕死亡。隨之而來的是我特別害怕黑夜到來,因為黑夜讓我不由自主地對死亡產生各種猜想,越想越恐懼。幾乎每個夜晚,睡覺的時候,我都會用被子將自己緊緊裹起來,蜷縮著身體,以求得安全感,可依然驅趕不走恐懼,久久不能入睡。夢中經常出現一個怪物,長得奇形怪狀,面部猙獰,張牙舞爪,由遠及近向我走來,越近軀體越龐大,好像要將我吞噬,我一次又一次被這樣的夢魘驚醒。</h3><h3> 面對死亡后的未知總是充滿恐懼,我滿腦子想象死后應該是什么樣子?會不會大腦還會思考?身體會不會還能感覺到疼痛?會不會感到孤單寂寞?人到底有沒有下輩子?如果有,又會變成誰……對于這些現在看來非??尚Φ膯栴},我卻很想知道答案,可又無從知道答案。在小時候,我曾向母親問過一個現在覺得很傻的一個問題:<b><font color="#ed2308">人死了還會活過來嗎?</font></b>當時,多么想聽到會活過來的答案。然而,母親并沒有給出我想要的答案,只是簡單、粗暴地訓斥,讓我別胡思亂想。在我成長經歷中,一直得不到有關死亡的解釋和回答,一談到死亡,要么避而不談,要么諱莫如深,所以,面對死亡恐懼伴隨我曾經每個夜晚。</h3><h3> 也許每個人成長經歷中,都會和我一樣,或多或少對死亡產生過恐懼。我一直渴望自己快快長大,長大后也許就不在恐懼死亡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經歷過親人離世的悲痛,讓我清醒認識到人都會死的,永遠也不會活過來。我一直希望能找到克服死亡恐懼的方法,所以特別留意別人對死亡的看法和描述。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么一句話:<b><font color="#ed2308">死亡沒什么好恐懼的,人總有活得不耐煩的時候。</font></b>每當害怕死亡時,我總會想到這句話,期盼著自己趕緊活到不耐煩的時候,到那時就不再害怕死亡了??晌乙廊贿€不能完全克服對死亡的恐懼。</h3><h3> 后來,我看到一本書講到美國人雷蒙德.A.穆迪博士所做的實驗。實驗是這樣的:他從150例瀕死體驗者身上,尋找死亡時的真實體驗。通過體驗者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在生死之間所發(fā)生的那些奇妙的事情——<b><font color="#ed2308">飄離身體、通過黑暗隧道、朝一束光升去、與親朋好友相會、一生的全景回顧、不情愿返回身體、對時空的非凡洞察力、被救治后的失望感。</font></b>當我看到這段對死亡時體驗的描述,讓我感到死并不可怕,甚至是非常美妙的??吹竭@樣對死亡的描述,我像是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多年來對死亡的恐懼得到很大的緩解。</h3><h3> 我還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在《莊子·至樂》篇,記載了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面對惠子的指責,莊子解釋說:“當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可是觀察到她起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還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還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之間,變而成氣,氣變而成形,形變而成生命,現在又變而為死亡,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人家靜靜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還在哭哭啼啼,我以為這樣是不通達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边@個故事,讓我深刻認識到,<b><font color="#ed2308">人的生死猶如春夏秋冬一樣自然,從無到有再到無,絕不會因人的一廂情愿而改變。</font></b>出世之前無意識,無痛苦;去世后亦無意識,無痛苦,所以死后的世界是沒有什么東西值得恐懼的,恐懼只是活著的人對未知世界憑空想象出來的。</h3><h3> 我很喜歡向死而生這個詞,它說的是一個不避諱死亡的生活態(tài)度。有生就有死,一個個體,從它誕生之日起就開始邁向死亡,向死而生,讓我看到了只有死才會有更好的新生,這與人的新陳代謝一樣自然。當我看到自己孩子出世的那一刻,無比興奮,看到自己生命在他身上開始延續(xù),這是一個多么美妙的體驗啊!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自己面對死亡時已經能夠坦然面對了。</h3><h3> 對于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我們無從知曉,能把握的只有當下,所以要好好活,用心做好每件小事,不留遺憾;用勇氣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不留遺憾;用愛陪伴自己的家人,不留遺憾。<b><font color="#ed2308">人的幸福不在于物欲,也不在于名利,而在于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font></b>順其自然地過好每一天,等死亡找上門來的那一天,不留遺憾,自然接受就好了。</h3><h3> 等我臨近死亡的時候,有一個愿望:死前,拒絕過度的沒必要的治療,如果實在痛苦可以用藥物抑制一下,能呆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回顧自己平庸的一生,有體面有尊嚴地死去。死后,拒絕一切繁文縟節(jié),將軀體付之一炬,用骨灰做肥料,在我喜歡的地方種上一顆樹,最好是槐樹或樟樹,這些樹都曾是父親種在門前的樹。這樣又可以獲得新生了,與這個世界共同經歷春夏秋冬,感受著陽光雨露。子女若是思念,還可以坐在樹底下,追憶我的一生?,F在看來,死亡也是一件美好、有趣的事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