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cè)耳聽,側(cè)耳聽……"每次聽到這首《英雄贊歌》,我們就會想起中國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故事片《英雄兒女》。</p><p>電影中的英雄人物便會在腦海中一一浮現(xiàn),田方塑造的堅毅沉著、凝重溫厚的軍事指揮員王政委;劉尚嫻扮演的青春秀美的文工團團員王芳。劉世龍扮演的為了革命不惜犧牲自己,并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的英雄王成。</p><p>大家對影片的故事情景耳熟能詳、歷歷在目。</p> <p>電影《英雄兒女》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根據(jù)巴金小說《團圓》改編的,講述志愿軍抗美援朝英勇作戰(zhàn)的故事:志愿軍戰(zhàn)士王成剛出醫(yī)院到部隊,就要求作戰(zhàn),并拿出他父親鼓勵他多殺敵立功的來信。張團長和王政委看了,王政委從信中得知王成是自己的老戰(zhàn)友王復標的兒子。?</p><p>王成在戰(zhàn)斗中英勇奮戰(zhàn),壯烈犧牲,在全軍開展的向王成學習的運動中,王政委認出了文工團員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原來在十八年前,王政委妻子被敵人殺害,他也被捕,他的老戰(zhàn)友王復標收養(yǎng)了女兒王芳,以后雙方失去了聯(lián)系,這次王政委沒有馬上與王芳相認,而是鼓勵她,以實際行動向哥哥學習,幫助她完成歌頌王成的創(chuàng)作任務。</p><p>后來王芳在陣地上演出時,敵機突然來襲,為掩護炊事員而負傷,送回祖國治療,一個月后,王復標參加慰問團赴朝慰問,王芳傷愈歸隊,三人在朝前線團圓,王復標將實情告訴了王芳,兩位父親都勉勵她向哥哥學習,做一名光榮的革命軍人。</p> <p>我們知道,電影《英雄兒女》是上世紀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為了追求達到更好的藝術(shù)效果,連趣網(wǎng)CE0趙剛先生,率團歷經(jīng)數(shù)載,硬是將一張張黑白圖片加工成彩色圖片,制成了彩色電影連環(huán)畫冊,奉獻給觀眾和電影連環(huán)畫愛好者們一份精美的大禮!這里節(jié)選部分圖片,供朋友們欣賞。</p> <h3>過目難忘的是經(jīng)典。那么,這部電影有哪些幕后故事呢?</h3> <p>據(jù)曉殘風月介紹,1952年3月,為了創(chuàng)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體裁的作品,中國文聯(lián)組織了以巴金為組長的創(chuàng)作組赴朝鮮體驗志愿軍的生活。巴金選擇了志愿軍某團六連作為體驗生活的地點。在七個多月的生活中,他與戰(zhàn)士們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到前線采訪。從朝鮮戰(zhàn)場回來后,巴金滿懷激情地創(chuàng)作了《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雄的故事》、《保衛(wèi)和平的人們》等作品。但原本創(chuàng)作一部中篇小說的的任務卻遲遲沒有落實。后經(jīng)三年的醞釀與勞作,1961年,一部凝聚著對志愿軍一片赤誠的中篇小說《團圓》從他筆下誕生了。小說在《上海文學》發(fā)表后,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看了小說后立即責成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其改編成電影。</p><p> 長春電影制片廠領(lǐng)命后立即組成了《團圓》創(chuàng)作班子,由武兆堤任導演,毛烽負責劇本的改編。武兆堤在此之前已經(jīng)和蘇里聯(lián)合導演了著名的影片《平原游擊隊》,執(zhí)導經(jīng)驗豐富。毛烽曾是志愿軍部隊政治部一名秘書,在朝鮮戰(zhàn)場上戰(zhàn)斗三年,對志愿軍生活很熟悉,時任總政文化部處長。由他倆來進行改編是再合適也不過的了。經(jīng)過反復推敲,他倆決定將人物感情戲作為整個劇本的靈魂。經(jīng)過二十多天的努力,《團圓》劇本終于完成了,名字也改為《英雄兒女》。</p><p> 看過《英雄兒女》的人對片中的王成孤身斗敵的印象一定很深,其實,在巴金小說主要是描寫父女團圓的故事,關(guān)于六連的英雄事跡并沒有在《團圓》中有所反映。有關(guān)王成犧牲的描述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其他的什么都沒有。但導演武兆堤卻執(zhí)意要毛烽塑造一個生龍活虎的王成來。因為盡管小說中關(guān)于王成的話只有短短一句,但這個英雄的名字卻貫穿了小說的全過程,對王成的塑造對全劇具有重要的意 義。但要從這一句話塑造出一個生動的英雄人物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毛烽對此也感到很為難。于是,便埋頭鉆進大量有關(guān)抗美援朝資料,去尋找“王成”的蹤跡。當然他并不是“孤軍作戰(zhàn)”,雖然表面上武兆堤將這個角色交給毛烽去寫,實際上是他與毛烽共同完成了王成的塑造。在構(gòu)想王成犧牲的細微情節(jié)時,武兆堤和毛烽在對眾多抗美援朝英雄進行一一篩選后,最后決定以楊根思為原型來進行創(chuàng)作。楊根思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已經(jīng)成名,最擅長爆破技術(shù),并屢次立功。在朝鮮戰(zhàn)場上,他帶領(lǐng)一個連守衛(wèi)某高地,一直堅持到只剩下他一個人,最后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其實,象楊根思這樣的戰(zhàn)士在朝鮮戰(zhàn)場上也很多,其中還有一位更符合影片中塑造的王成形象,那就是志愿軍第二十六軍排長、一級人民英雄秦建彬,在堅守二一二高地防御戰(zhàn)中,陣地上只剩下他一個人,成群的美國兵蜂擁而上,向他撲來。這時,他拔出掩埋在工事里的爆破筒,屹立在陣地上,把爆破簡投向敵群。因此,《英雄兒女》播出以后,關(guān)于王成的原型問題成了大家評論的熱點。其實,武堤和毛烽最終塑造的王成是綜合了許多志愿軍的事跡而塑造出來的。他那句“向我開炮”臺詞也是結(jié)合了多位英雄的事跡而寫成的。一次,毛烽和武兆堤在無數(shù)資料中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洪爐寫的一篇通訊《志愿軍一日》,介紹戰(zhàn)友蔣慶泉孤身與敵人搏斗的事跡。當他倆讀到蔣慶泉在敵人迫近自已時不斷高呼:“敵人離我50米,炮彈打50米,又近了,到30米,再打,到20米,最后10米,不能再打了,一直到最后,直接朝我瞄準,最后喊向我開炮!” 時,心頭一亮,何不將這個場面寫進劇本中去呢(蔣慶泉并沒有犧牲,炮彈將他震暈,他被俘了,陣地也失陷了,所以這一事件被暫緩宣傳)。其實,“向我開炮”在朝鮮戰(zhàn)場上并不止蔣慶泉一人叫過,就在蔣慶泉被俘兩個月后,在另一個山頭也傳來了同樣的聲音,這個聲音來自另一位志愿軍戰(zhàn)士,名叫于樹昌。事實證明,毛烽和武兆堤對王成的塑造是成功的,他手握爆破筒的形象至今還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成為戰(zhàn)爭年代典型的英雄造型之一。</p> <h3>導演武兆堤。</h3> <h3>劇本完成后,下一步就是演員人選的確定了。武兆堤先是請劇團推薦王成的人選,但劇團所提出的兩個人,他都感到不滿意。于是,武兆堤只好自已去尋找“王成”。沒多久,他便將長春電影制片廠一位中等個子的男演員帶到了廠領(lǐng)導面前介紹說:“這就是王成,你看象不象?”</h3><div> 武兆堤帶來的這位演員名叫劉世龍,9歲就跟隨部隊走南闖北,當過通訊員、勤務兵、文工團員,行軍打仗樣樣在行,武兆堤正是看中了他的這種經(jīng)歷。但廠領(lǐng)導見了卻一口否決了。因為劉世龍個頭不高,身材不魁梧,長相也不出眾。廠領(lǐng)導對武說:“王成這個人在戲中分量這么重。你怎么找個個子這么小的人來演這么重要的角色。你得找一個個子大的、氣質(zhì)能撐得住場面的人才行,劉世龍頂多只能演一個戰(zhàn)士?!钡湔椎虆s執(zhí)意要劉世龍來演王成,他說:“我要的王成這個人物,在《英雄兒女》里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zhàn)士!” 武兆堤執(zhí)意要劉世龍演,廠領(lǐng)導最后還是作了讓步。</div><div> 王成找到了,政委王文清也很快落在了著名演員田方身上。但王芳這個角色卻費盡波折。導演武兆堤和毛烽找了許多文藝團體,始終沒找到“王芳”的合適人選。就在他倆為找不到“王芳”犯愁時,導演謝晉給他們帶來了一個意外的驚喜。原來謝晉在北京電影學院辦完事正要走出大門時,突然看見一位手提東西的姑娘迎面走來,謝晉與她打了一個照面,覺得她很像武兆堤和毛烽要找的“王芳”,便立即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武堤和毛烽。由于謝晉同那姑娘只是擦肩而過,所以連她的名字也沒來得及問,只得挨個屋找“王芳”。當他們走進一間女生宿舍時,看到一位姑娘正在往床上放東西。毛烽和武兆堤猛地感到眼睛一亮,謝晉也看清了這就是剛才在學院大門口見到的那位姑娘。經(jīng)詢問,姑娘名叫劉尚嫻,上海人,剛從電影學院畢業(yè)。三人向劉尚嫻說明來意后,劉尚嫻也欣喜不已。據(jù)劉尚嫻自已回憶,當時她為實習拍《北京人》去道劇庫借道具,借完道具往回走時正是碰上了謝晉,結(jié)果就成了電影中的王芳了。</div><div> 影片的演員到位以后,為了使演員吃透劇中人物,武兆堤全部將他們下放體驗生活。他對劉世龍說:“王成就是你,你要給我演好,你要再到部隊去當兵?!?lt;/div><div> 在接片之前,劉世龍曾在《鴻雁》中扮演雷鋒式人物模范鄉(xiāng)郵遞員李云飛,后在蘇里導演的《劉三姐》中飾劉三姐情人阿牛哥。但影響并不大。他接到出任王成的任務后,當即表示:“不蒸饅頭爭口氣?!彪S后他來到長春郊區(qū)他原來所在部隊十六軍某部下連當兵。三個月后,當武再次看到劉世龍時,滿意地說:“嗯,象個英雄!”事實證明,在選王成的角色上,武兆堤是有眼光的。劉世龍為扮演王成花了很多心血。在拍攝王成堅守陣地直至犧牲的那場戲時,“陣地”上不包括煙火,一共布了108個炸藥點。劉世龍剛往陣地里鉆,火一下就撲了過去,烈焰灼得他皮膚發(fā)燙,濃煙嗆得他眼淚直流。劉世龍第一個想法就是讓導演停機,但一轉(zhuǎn)念間,他的這個想法又被自已給斃了,多年以后,他在回憶當時情景時說:“那時候的膠片很貴,一喊停就要受損失,我想我不能喊,我要向英雄學習,反正也燒不死自己,頂多受點傷,算什么?!贝藭r的劉世龍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他咬咬牙,閉上眼睛就往火堆里跑,往火堆里鉆。第一遍跑下來,劉世龍的眉毛、鬢發(fā)都燒著了,胳膊也燒傷了,但他卻毫不在意,此時此刻,他心中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當英雄不容易”。劉世龍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共拍了4遍,才算合格。隨著英雄兒女的播映手握爆破筒的形象甚至出現(xiàn)在電影海報及各種文藝體裁的作品中,影響深遠。</div> <h3>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cè)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做和聲……?!?影片《英雄兒女》在全國播放后,片中那首《英雄贊歌》也隨之唱遍全國。在影片中,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壯烈犧牲后,想以歌唱的方式緬懷并寄托自己對哥哥的思念和崇拜。當她在創(chuàng)作中遇到困難時,部隊首長也介入到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之后《英雄贊歌》終于在曲折中誕生。隨著影片情節(jié)的自然發(fā)展,觀眾信以為真地認為“王芳”就是《英雄贊歌》的“作詞、作曲”和“主唱”。幾十年之中,她幾乎完全成為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但實際上,片中王芳創(chuàng)作只是編劇為豐富影片內(nèi)容所布置的一個情節(jié)?!队⑿圪澑琛氛Q生背后凝聚著公木、劉熾等心血。</h3><div> 《英雄兒女》劇本完稿后,武兆堤將片中主題歌創(chuàng)作任務先是交給了毛烽與作曲家劉熾。但毛烽絞盡腦汁卻也沒能寫出自已中意的歌詞。情急之下,他與劉熾一起找到曾創(chuàng)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時任吉林大學中文系主任的公木。公木起初沒有同意,但經(jīng)不住毛烽幾個人的反復相勸,最終答應試一試,并花了一個晚上寫了四段歌詞。劉熾拿到歌詞連聲叫好,但他并沒有馬上動手,而是拉著一伙人打起了撲克。其實這也是劉熾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點,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常常在娛樂時突現(xiàn)出來。果然正當大家打在興頭上時,劉熾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把自已鎖在家里,謝絕一切打擾……數(shù)日之后,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從他那不大的小屋里飛了出來。詞曲完成后,毛烽找到了空政歌舞團的獨唱演員張映哲來唱這首歌。</div> <h3>張映哲是電影《英雄兒女》插曲《英雄贊歌》的原唱者,她是遼寧撫順人,1928年出生,1947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文工團合唱隊隊長、副團長等職。她特別擅長演唱風格豪邁奔放、氣勢磅礴的歌曲,她為電影《英雄兒女》錄制的插曲《英雄贊歌》影響廣泛,膾炙人口,被幾億人傳唱了。</h3><div>張映哲成為《英雄贊歌》的原唱者是在1964年,當時的張映哲是空政歌舞團的一名獨唱演員。在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中,她的演唱給領(lǐng)導和專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她就接到通知,讓她為電影《英雄兒女》錄制插曲《英雄贊歌》。當時,盡管她很喜歡這首歌,但因忙于應付出國演出前的準備,同時也聽說有很多人都在準備唱這首歌,就沒有對這首歌太留心。后來,其他演員都錄完了這首歌,有關(guān)部門才通知她去錄音。盡管張映哲在此之前看過這部電影的小說版,但她并不知道自己演唱的這首歌在電影中是什么樣的畫面,所以在錄音棚演唱的時候有些發(fā)懵,連續(xù)錄了兩遍之后,總感到進入不了狀態(tài),于是她就在錄音間隙提出別讓她錄了。可是,當時在場的總政文化部毛峰處長對她說:“你一定要唱好,你一定能唱好!”并跟她講劇情,啟發(fā)她進入特定情境的演唱狀態(tài)。張映哲雖沒有到過戰(zhàn)場的最前沿,但作為軍人她曾在前線搞過后勤,對戰(zhàn)爭并不陌生。在毛峰處長的講解和啟發(fā)下,她的情感被激活了。準備半小時后,張映哲再次走進了錄音棚,她對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說:“我錄兩遍,第一遍你們保留,第二遍正式錄?!备枨浲陜杀橹螅瑥堄痴苡终f:“我不再錄了,不行就用其他人的吧!”那時,她感覺到自己的這兩遍錄音是完全在狀態(tài)中的,如果自己這樣全力以赴地演唱還有問題的話,那自己也就只有這個水平了。錄完這首歌后不久,張映哲就出國訪問演出去了。</div><div>張映哲出國訪問演出回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看了電影《英雄兒女》,她一聽這電影里的歌曲,哎,怎么是自己唱的?后來她見到了劉熾同志,劉熾告訴她,用她演唱的這個作品有爭議,有人認為她演唱得太豪爽了。劉熾本人也是這個意思,他認為這首歌的演唱應該更抒情一些,聲音更稚嫩一點。但是最后大家還是通過了張映哲演唱的這一版。由于當時提倡反對個人名利思想,演唱者的名字沒有被打在電影字幕上,所以此后很少有人知道電影里的那首《英雄贊歌》是張映哲演唱的。</div> <h3>田方(1911年1月3日—--1974年8月27日)1911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北京電影演員劇團第一任團長。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于藍的丈夫。</h3> <h3>劉尚嫻,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 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同年分配到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因成功塑造《英雄兒女》中率真熱情的女戰(zhàn)士 “王芳” 而一舉成名,成為了大眾偶像。</h3> <h3>劉世龍,1930年生于安徽省蕭縣石臺鎮(zhèn)一個小知識分子家庭,兄妹四人。他9歲當兵成為小八路,在抗日戰(zhàn)爭時送過信;解放戰(zhàn)爭時參加過剿匪,擊斃過多名敵人。</h3><div>劉世龍于1951年被部隊保送到西南人民藝術(shù)劇院戲劇系學習,一年半以后,又被西南軍區(qū)推薦到中央電影局北京電影學校學習。1953年畢業(yè),分到東影任演員。1953年后在四十余部影片中扮演過主角,其中,《鴻雁》中的李云飛、《劉三姐》中的阿牛哥、《英雄兒女》中的王成。</div> <h3>郭振清(1927年8月15日——2005年8月24日),天津人。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shù)家。畢業(yè)于華北職工干部學校。先后為天津總工會文工團演員,天津藝術(shù)劇院演員,長春電影制片廠演員。20世紀五十年代初,因主演電影《平原游擊隊》蜚聲影壇。</h3> <h3>周文彬(1907-1981),上海人,長春電影制片廠老演員。</h3><div>周文彬不僅在銀幕上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兒女》、《鐵道衛(wèi)士》中王復標和趙師傅這樣和藹可親的工人師傅的形象,同樣也善于扮演令人憎恨的“大漢奸”,如《甲午風云》里的方伯謙、《黨的女兒》里的匪軍官等。</div> <h3>“王成",“王芳"又相聚。</h3> <h3>不同時期電影版連環(huán)畫。</h3> <h3>1964年《大眾電影》介紹《英雄兒女》電影的圖文。</h3> <p>(部分圖片由 連趣網(wǎng)趙剛先生提供</p><p>視頻截屏、制圖、編輯撰稿合成:舟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