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詩歌《人生五章》</h3><h3> 作者不詳。</h3><h3>其內(nèi)容如下:</h3><h3> 一</h3><h3>我走上街,</h3><h3>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h3><h3>我掉了進去。</h3><h3>我迷失了……我絕望了。</h3><h3>這不是我的錯,</h3><h3>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h3> <h3> 二</h3><h3>我走上同一條街,</h3><h3>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h3><h3>我假裝沒有看到,</h3><h3>還是掉了進去。</h3><h3>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會掉在同樣的地方。</h3><h3>但這不是我的錯,</h3><h3>我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爬出來。</h3> <h3> 三</h3><h3>我走上同一條街,</h3><h3>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h3><h3>我看到它這在那兒,</h3><h3>但我還是掉了進去……</h3><h3>這是一種習氣。</h3><h3>我的眼睛張開著,</h3><h3>我知道我在哪兒。</h3><h3>這是我的錯,</h3><h3>我立刻爬了出來。</h3> <h3> 四</h3><h3>我走上同一條街,</h3><h3>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h3><h3>我繞道而過。</h3> <h3> 五</h3><h3>我走上另一條街。</h3> <h3> 感悟一:</h3><h3>"這不是我的錯",很多人身上曾經(jīng)也許發(fā)生或遇到過類似情形。處理問題不果時,容易從外部找借口,歸錯于外部環(huán)境和他人,心理學家稱之為"外歸因"。如果歸于內(nèi)因,從內(nèi)部自身找原因的話,很可能引起心理的焦慮、不安,甚至否定部分的自我。如果歸于外因,就能夠起到保護心理的作用。盡管這樣,或多或少能夠理解,如果任何事都從外部找原因,那便是一種不正常心理表現(xiàn),不僅僅影響與他人的關系,而且也影響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h3> <h3> 感悟二:</h3><h3>"經(jīng)驗不是萬能的"!我們在學習、生活、工作等成長過程中,往往積累了很多寶貴經(jīng)驗,也是快速解決問題的法寶,與"老馬識途"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事物是不斷發(fā)展,錯綜復雜、瞬息萬變,故一味使用老辦法、憑老經(jīng)驗來處理問題,就可能"掉進同一個深洞",所以,我認為經(jīng)驗不是萬能的,思考比經(jīng)驗更重要。</h3> <h3> 感悟三:</h3><h3>"習慣自身不易發(fā)現(xiàn)"。習慣是長期淀積的一種行為方式,是相對穩(wěn)定的認知、評價系統(tǒng)的外在表現(xiàn)。何為良好習慣?通常認為符合當前社會發(fā)展、符合公眾認可、符合某些人性等等的評價標準。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經(jīng)常強調(diào)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且套用這個標準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而很難發(fā)現(xiàn)自身與這個標準不符的習氣,也許就是陷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泥譚里。</h3> <h3> 感悟四:</h3><h3>"內(nèi)部覺醒會帶來變化的"。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占矛盾的主導地位,"石頭里永遠孵不出小雞"正是此理。如果向內(nèi)反觀,內(nèi)心深處做一番真正的改變,切實從內(nèi)心覺悟,就會慢慢帶給我們智慧。"這是我的錯",正如古人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也就會懂得去學習,去如何避免"人行道上的洞"和如何"走上另一條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