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王福平老師的攝影講座

鄭輝勇

<h3>課題:《拍好身邊的專題——由拍攝土樓說開去》</h3><div><br></div><div>內容簡介:本課程旨在通過作者多年拍攝土樓專題的點滴體會,與廣大攝影人分享如何挖掘身邊的題材,拍出富有廣度和深度的攝影專題。</div><div>王福平,大學本科,副高職稱,現供職于福建省能源集團機關。系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攝影家協(xié)會能源分會會長,北京攝影函授學院福建分院教師。先后由海風出版社出版攝影散文集《土樓情懷》和《土樓春秋》兩部個人專著。其中《土樓情懷》一書收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土樓申遺”副本,為福建土樓申遺成功做出了積極貢獻。近期,受聘福建人民出版社擔任金磚國家會議禮品叢書《你好 福建》的圖片執(zhí)行主編。先后在國際和全國主流影賽中入選200余幅攝影作品,發(fā)表攝影作品和文章1500余幅(篇)。微信號:wangfp1965</div> <h3>全國各地的攝影界朋友:</h3><div>大家晚上好!</div><div>今晚應邀在此分享我這些年的一些攝影體會,談不上授課,但求起到一點拋磚引玉之效。</div><div>今年恰巧是我在永定土樓下派駐村結束十周年,那我就以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為由開始今天的話題——《拍好身邊的專題》。謹以此作為十周年紀念獻給每一位朋友。</div> <h3>離開曾經掛職的土樓之鄉(xiāng)----永定,已有整整10個年頭。每每想起那段下派的日子,心中揮之不去的仍是土樓的身影。</h3><div>&nbsp;2004年6月,我作為福建省委組織部下派的第一批扶貧駐村干部,掛職永定縣陳東鄉(xiāng)巖太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開始了3年的駐村生活。</div> <h3>如果不是衣、食、住、行在土樓,我此生不會有這種難以割舍的土樓情懷,或許這是今生不解的緣分,讓我在做好農村扶貧開發(fā)工作之余,得以零距離地觸摸到土樓的文化脈搏,對土樓產生濃厚的興趣。</h3> <h3>那3年,讓我欣慰的是,我?guī)ьI廣大干部群眾抓基礎設施建設,發(fā)展鄉(xiāng)村經濟,開發(fā)旅游資源,為巖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灑下了辛勤的淚水和汗水,連續(xù)3年被定格為福建省優(yōu)秀級下派干部,還榮獲龍巖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h3><div>&nbsp;</div> <h3>更讓我欣慰的是,我先后由海風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兩部個人專著:大型攝影散文集(中英文珍藏版)——《土樓情懷》和《土樓春秋》,為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和宣傳福建地方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央電視臺七套、《福建日報》、福建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曾以“講述一位下派村支書的土樓情懷”為專題報道了我的先進事跡。我要感謝組織上對我的信任,給了我鍛煉的機會。</h3> <h3>中國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為我的《土樓春秋》一書作序。他在序中說到:“最近看了福平先生的攝影作品和散文的稿本,很受感動。他本不是土樓人,只是一個偶然的機緣,在土樓生活了三年,便能用手中的相機捕捉到土樓那么多美麗的鏡頭,對土樓的文化內涵也有如此深刻的研究和認識。如果不是對土樓懷有深厚的情感,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福平先生能跳出區(qū)域局限,以第三方的眼光,站在全局的高度,對福建各區(qū)域的土樓不偏不袒,不厚此薄彼,尊重歷史和事實,逐一表現,這在已面世的有關福建土樓的作品中是不多見的?!?lt;/h3> <h3>2008年7月7日,歷史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時刻,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開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以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田螺坑土樓群和大地土樓群等“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為代表的“福建土樓”終于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h3><div>土樓,這一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寄托閩西南先民的光榮和夢想的福建民居,終于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div> <h3>一、&nbsp;了解攝影專題的背景文化。</h3><div>今晚,我們是以土樓為由頭來聊專題攝影。既然是拍專題,就要對拍攝對象的背景文化有所了解,否則您拍的專題就很容易流于一般而缺乏內涵?,F在我就簡單地介紹一下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文化積淀。(今晚在這里展示的這些土樓照片大多是我在2004—2007年用膠卷負片或反轉片拍攝的)。</div> <h3>福建土樓的產生與我國歷史上漢人的五次大遷徙有關。東晉以來,中原地區(qū)社會動蕩,迫使中原漢族士大夫階層一次又一次傷心無望地告別家園,舉族南遷。其中一部分中原漢人從贛南進入閩西地區(qū),他們不斷與當地古閩越族人(畬、瑤族等)相互融合和發(fā)展。大約在公元十世紀時,形成以客家話為標志的客家民系。</h3> <h3>由于客家人客居他鄉(xiāng),這支停留在閩西南山區(qū)的客家民系經常受到原住民、當地土匪和野獸的侵襲,而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使得他們異??释矊幍纳?,迫切需要建造一種既能聚族而居,又像土堡、山寨那樣具備防御功能的高大建筑,以在新的環(huán)境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于是他們結合地域文化,在傳承中原較為成熟的生土夯筑技術的基礎上,以生土、砂石、竹木為主要建筑材料夯筑成墻體,創(chuàng)造性地建成了居住功能突出,集防火、防盜、防潮、防震、冬暖夏涼等功能于一體的土樓,儼然一個遠離紛飛戰(zhàn)火的生活樂園。昔日光鮮儒雅、豪宅大院式的生活又在閩西南山區(qū)重新展現。</h3> <h3>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閩西南的永定、南靖兩縣,永定有近2萬座土樓,南靖有1.5萬座土樓,華安、平和、詔安、漳浦等地各有數百座土樓。據考證,最早的福建土樓產生于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fā)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達到成熟,并一直延續(xù)至今。</h3> <h3>福建土樓文化內涵博大精深。一般地說,無論是哪一種土樓,幾乎都涵蓋了建筑學、美學、儒學、風水學、心理學、客家學、民俗學、社會學、軍事學等諸多學術領域。因此,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一部壯麗的史詩,更是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h3> <h3>二、專題攝影的選題</h3><div>1.立足身邊的專題。</div><div>早些年,我和許多攝影人一樣誤認為要獲獎、出作品就要走出去,拍攝祖國的大好河山,身邊司空見慣的題材總感覺枯燥無味,沒啥意思,于是不惜開銷大把金錢,舍近求遠,追求遠方的風景。但大多數發(fā)燒友因外出時間、空間和經費限制,缺少對被攝主題一個長時間的了解和積累,因此很難拍得過當地的攝影人,往往拍出的片子,視覺感受良好,但心理感覺平淡,缺乏思想內涵,因此這樣的照片華而不實,經不起推敲。</div><div>近幾年,看到攝影界的一些亂象,我經常思考,作為一個攝影人,自己的攝影優(yōu)勢到底在哪里?如何去挖掘一個題材的深度?于是,我開始靜下心來把目光轉移到關注自己身邊熟悉的東西,關注當地特色的元素,這才是容易出彩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優(yōu)勢所在。</div> <h3>各位朋友,我們所在的城市、所處的區(qū)域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文景觀,如果你靜下心來,認真地觀察,深入地挖掘,你就會發(fā)現在自己的身邊就有許多值得拍攝的專題。&nbsp;&nbsp;</h3><div>比如,我所處的城市——福州,別名榕城。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從此,福州街頭就出現“暑不張蓋,綠蔭滿城”的景觀,福州就有了“榕城”的雅號,至今人去榕在。如果我們中的哪個朋友有時間、有學識、有攝影技藝,在福州拍攝一組古榕樹,然后再深入挖掘榕樹背后的故事,如這棵榕樹是哪年種的,由誰種的,種樹人的后裔今何在,取得了哪些成就,樹下曾經發(fā)生了什么家庭變故或歷史事件,然后再以攝影散文集的形式出版一本《榕樹下的故事》,這樣以小見大,從一個側面講述了福州的滄海桑田和社會變遷,那這樣圖文并茂的書一定是富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史料價值。</div> <h3>2.什么是專題攝影?</h3><div>我們知道,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對于同一個拍攝對象,一組經過用心拍攝并精心編輯的攝影專題組照要比單幅的作品更富有說服力、感染力和深度,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nbsp;&nbsp;&nbsp;</div><div>那么,什么是專題攝影?專題攝影又稱專題組照,它是通過多幅、成組的照片,結合一定的文字,集中地闡述一個主題思想,深刻、細致地刻劃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概括、深入地反映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揭示其內在的思想內涵及社會意義,是畫報、報刊、雜志、網絡媒體經常使用的一種報道形式。專題攝影包括:新聞專題攝影、紀實專題攝影和藝術專題攝影等。</div> <h3>3.專題攝影(專題組照)與單幅照片的區(qū)別</h3><div>專題攝影是相對于單幅照片而存在的,當單幅作品的信息量不足以表達主題的時候,就需要用多幅照片、多個側面來達到表現和深化主題的目的,這時就產生了專題或組照。</div><div>單張照片往往只能表現事物的某個瞬間,而專題攝影則是通過具有一定結構方式和內在邏輯關系的多幅照片組合在一起,來闡明一個主題。它能從若干個不同側面、不同視點來對一個主題思想進行多方位的、立體的記錄和展示。相對于單張照片,在揭示主題的豐富性與視覺的多樣性方面組照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div><div>組照不是簡單的羅列、畫面視覺語言上的羅嗦重復和缺乏邏輯的排列,而是一種對于拍攝對象更完整的表達。我們在評價一位攝影師的水平高低時,一般只要看他的組照拍攝和編輯能力就能略知一二。</div> <h3>4.專題組照需要幾幅?</h3><div>一個專題組照需要多少單幅照片湊在一起才算完整、有深度呢?這要看您所反映的題材大小、攝影閱歷和個人的文化涵養(yǎng)等。組照需要多少幅,至今沒有哪家攝影機構出臺過硬性的規(guī)定。但一般來說,一個組照最少要有2幅以上才能有別于單幅照片而稱之為“組照”,在報刊雜志上攝影專題組照最常見到的就是2-4幅的組合。而通常在攝影征稿賽事中組照需要4——10幅配圖片說明,有些賽事則需要組照在20——30幅再配上800字左右的文章,若是出版專題攝影畫冊則需要上百幅作品再配上數萬字的文章。</div> <h3>5.專題組照拍什么?</h3><div>我們經常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當您喜歡上一個專題,比如土樓,您想去拍時,除了可見的場景您可以通過各種技法把它拍好之外,下一步就不知道該拍些什么了。</div><div>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版面編輯則希望在一年專題攝影中能看到這樣的內容:</div><div>①、人們的食、衣、住、行;</div><div>②、地方的政治、宗教領袖是誰;</div><div>③、生存環(huán)境地貌;</div><div>④、這些人用什么來賺取生活費用,賺錢用來干什么?</div> <h3>我們在拍攝前要做好功課,要對拍攝對象進行研究和了解,提前規(guī)劃好您拍攝的主題,拍什么,怎么拍,絕不能被拍攝對象牽著鼻子走,而看到什么就拍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思維,能夠獨立、冷靜地去發(fā)現、分析和掌握整個事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到有的放矢,該出手時就出手。</h3><div>一定要以小見大,把鏡頭集中到一個人身上,或一個家庭來展開故事,從而反映出一個群體的生活環(huán)境、生存狀態(tài)、相互關系。通過他們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社會環(huán)境、生存狀態(tài)。</div><div>正如美國著名攝影師亞瑟·羅斯戴爾所說:"當你選擇一個城市作為報道對象,你完蛋了;當你選擇一個社區(qū)作為報道對象,你很困難;當你選擇一個街道作為報道對象,你可以辦到;當你選擇一個家庭作為報道對象,你容易多了;當你選擇一個人作為報道對象,你成功了。"</div> <h3>當然,您完全可以有雄心壯志選擇一個打算申報國家或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為專題,但是,那也得從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細節(jié)開始,由若干的小專題組合成一個大的專題,這樣有點有面,有血有肉,才能以小見大。正如我10年前出版的《土樓情懷》和《土樓春秋》這2本攝影散文集都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完成的。</h3> <h3>三、專題攝影的基本要求</h3><div>美國《生活》雜志要求記者送來的專題攝影,通常要有以下8個方面:</div><div>1.故事的開頭--全景或對主題有介紹性的照片:通常是從廣角或高角度觀察的全景鏡頭。</div><div>2.中景:對一群人或一些活動進行描寫。</div><div>3.近景:把鏡頭集中到專題中的某個元素上,如:人的手或建筑物的細部。</div><div>4.肖像特寫:是人物處于生活環(huán)境中的,或是人物表情豐富,處于情感高潮的面部特寫。</div><div>5.關系照片:表現人物之間交流的照片,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div><div>6.典型瞬間:故事中最有典型意義的東西,對專題有概括意義的照片,包含許多關鍵要素,通常也被稱作決定性瞬間。</div><div>7.過程照片:故事發(fā)生的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可作前后比較,使專題具有一種發(fā)展和運動的感覺。</div><div>8.結尾圖片:將故事引向結束。</div> <h3>一個專題稿要有好的開頭和結尾,中間還要有邏輯的圖片貫穿,這種結構是最基本的。我們說以上這8個方面的內容,并不是只能拍8張照片,可以是4、5張,也可以是二、三十張。</h3> <h3>四、專題攝影的拍攝技巧</h3><div>1.注重攝影語言。</div><div>文學有文學語言,舞蹈有肢體語言,自然,攝影也有攝影語言。所謂攝影語言就是鏡頭語言,讓讀者能夠透過你的鏡頭看懂你想表達的意思和你的攝影功底。攝影語言運用的是否豐富精彩,是通過我們相機鏡頭里的光圈、速度、曝光量、曝光組合、焦點、焦距、光影、色彩、構圖、角度、影調和瞬間的控制來實現的。就好像寫一篇文章,開頭的語言生不生動,顯示著作者的功力,往往決定著整篇文章的成敗。當然,說起來容易,拍起來就有難度了。</div><div>攝影語言要選擇你自己最熟悉最不容易出錯的表現方法,要保證你拍的組照在評委或讀者面前張張都能表達不同的意思而不覺得重復、乏味。讓大家通過你的組照,看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并引起人們的共鳴和思考。</div> <h3>2.講究邏輯關系。</h3><div>組照中每張照片都能夠獨立成照,同時還要與組照中的其它照片要有相關的邏輯關系,共同來表達一個主題。做到主題明確,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講究簡練,不可拖遢。因此,一個專題組照,能用4幅作品說明主題就不用5幅,能用5幅絕不用6幅。</div><div>比如,你明天要跟協(xié)會的攝友去拍一場民俗活動,然后參加攝影比賽。通?,F在的攝影賽,組照最少4張。由于缺乏經驗,您看到這樣熱鬧的場面,加上對該活動的背景文化又不太了解,于是拍著拍著就很容易亂了手腳,忘了組照規(guī)則,結果回來以后挑選照片,怎么找就只能找到3張組照內容,從而湊不了4張的組照,這就很可惜了。因此,我在拍攝組照的時候,會先問明白該活動的來龍去脈,分配好主次畫面的拍攝時間,還會在心里一張一張地數,看看是否已經最少拍到了4個畫面。拍攝的時候用加法,多切換幾個畫面,回來挑選的時候用減法,按組照規(guī)則,能少則少,否則多出一張,讓評委看出破綻就要減分了。</div><div>&nbsp;</div> <h3>3.安排結構形式??梢圆捎貌⒘惺?、過渡式或遞進式,也可以幾種形式并存。無論哪一種,都要注意整體的節(jié)奏感和協(xié)調性。鏡頭要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每種形式都要表達出特有的信息,即全景表達氣勢、場面,中景表達動作,近景表達表情,特寫表達細節(jié)。</h3> <h3>4.構圖不拘一格。橫豎畫面要適當配置。前景、背景、人物安排、方向感、畫面的線條都要有變化。每幅照片的構圖也不宜雷同,會讓人視覺疲勞。若幾幅作品看起來相似,就沒有必要用組照或專題的形式去表現了。</h3> <h3>6.用光必須講究。攝影是光影藝術,雖然有些紀實攝影組照以內容為重,但側光、逆光、剪影等形式的變化運用得當,可帶來藝術美感,這是你的加分項,獲獎的概率會更高。</h3> <h3>7.一鏡多拍角度。同一個畫面多拍攝幾個角度,每個角度要多拍攝幾張,注意細節(jié),抓拍決定瞬間的畫面,使照片具有張力,拍到你滿意了再去捕捉下一個畫面。</h3> <h3>8.突出核心照片。在組照中一定要有一張能突出反映主題思想的核心照片,這是整組照片中最具代表性和精華的作品。另外,最好能夠拍到一張引起故事矛盾升華,留給人們思考的照片。</h3> <h3>9.把握影調色調。拍攝時,注意前景、背景和光線的選擇應盡可能地統(tǒng)一影調和色調,這樣看上去有一種協(xié)調感和風格感?,F在不少人有個誤區(qū):“重P輕攝,無P無作品”??傉J為攝影作品都是P出來的,忽視了前期拍攝,而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移花接木的后期制作上。</h3><div>舉個例子,福州市臺江區(qū)攝影家協(xié)會近年出了不少攝影家,是福建省“攝影十強縣”之一,其中有個會員以《礦工之美》組照投稿參加2015年第二屆“福能杯”全國攝影大展。組照的立意、前期拍攝、選圖、編排都還不錯,而且題材少見,按理是可以入選,但由于受“流行色”的影響,這位會員把礦工好端端的膚色硬是P成了“重口味”的古銅色。我和石廣智老師他們在第一輪初評時就一致認為作品的影調、色調P過頭了,作為一個負責人的評委,這樣的作品即使拍得好也不能讓它入選,否則勢必會誤導攝影界。事后我中肯地告訴這位作者:不要盲目跟風,要遵循自然,重新再P,遲早會在其它影賽中獲大獎的。果真這組作品在2016年第十八屆全國藝術攝影大賽中榮獲紀實類銀獎。</div> <h3>1.&nbsp;挑選圖片。</h3><div>挑選圖片可以按照上面提到的“專題攝影基本要求的8個方面”來選擇。挑選圖片實際上是在挑選內容,要把幾張內容接近的照片不斷比對,選擇出最能說明問題的那張照片,原則上是少而精,不重復。要懂得舍棄可有可無的照片,和對主題形成干擾的照片,即使畫面再美也要忍痛割愛。核心照片是要挑選那張最能反映核心內容,最有形式感的那一張。在挑選照片做專題的時候,最好能在腦袋中回放一下你曾經拍過的照片中是否有這個專題的內容,它們之間是否有內在的邏輯關系,特別是要思考照片以外的東西,要站在一個高度去審視照片、讀懂照片,然后提煉出一個深層次的主題,讓零散的照片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核反應。</div> <h3>①并列式:多幅照片地位平等或相當,內容上沒有意義關聯,但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編排在一起。適用于藝術類專題和一些紀實類專題等。</h3> <h3>②過渡式: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照片叫過渡片。它是連接圖片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好的過渡片(包括色調、影調的過渡)過渡自然、巧妙,使圖片的意義前后連貫,層次清楚,結構嚴謹,渾然一體。通過過渡片連接上下片的敘事關系。適用于新聞類、紀實類和藝術類專題。</h3> <h3>③遞進式:一個主題按照故事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的順序先后排列在一起,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上下之間存在關聯和遞進。適用于新聞類和紀實類專題等。</h3> <h3>④倒敘式:就是把最精彩、最核心的那張照片拍在第一張,然后再按照遞進式或并列式的方法排列其它照片,就像寫一篇文章,把最精彩的那部分提到文章開頭,扣人心弦,讓讀者有看下去的欲望。</h3> <h3>對于新聞專題攝影或紀實攝影,除了標題,再配上相關的文字說明或文章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您向報刊雜志、圖庫或新媒體投稿的時候,圖片說明或配圖文章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完全靠照片說話還是有一定難度,圖文并茂或圖文并重已經被證明是最佳的傳播方式。</h3><div>一個人藝術的造詣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隨著您攝影技藝的晉級,您會越來越發(fā)現文化有多么重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