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憶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

軍營子弟

<h1>作者:韋統泰</h1><h1>制作:樹 林</h1> <h1>  牢 記 歷 史,勿 忘 前 輩!<br></h1> <h1>  軍 旗 不 倒,軍 魂 永 在!</h1> <h3><b style="font-size: 20px;">前言:</b></h3><h3> &nbsp;</h3><h3>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長河中,54軍憑借著英勇頑強,敢打敢拼的戰(zhàn)斗作風和英勇善戰(zhàn),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為共和國的誕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譜寫了炫麗的篇章。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起,他歷經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藏,甘,青南的肅反平叛,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越邊界自衛(wèi)還擊戰(zhàn)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八十多載的風霜雨雪,數百次生死搏弈。令其聲名遠揚,戰(zhàn)功卓越。足跡遍及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海角天涯。中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就是一個經典的戰(zhàn)例。</h3><h3> 本文作者,韋統泰將軍與“丁指”直接參與并指揮了那場戰(zhàn)役。54軍130(160)師以全建制投入,并在兄弟師部分兵種分隊的有力配合下,全體將士團結一致,發(fā)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革命精神。根據高原惡劣的氣候,復雜的地形地貌等特點,采取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取得了驕人的戰(zhàn)績。此役是繼135師衡寶戰(zhàn)役“勇猛穿插”和134師平而關戰(zhàn)斗“生擒司令”后,54軍奪取的又一次偉大勝利。他不僅滅了印軍的所謂“王牌”,同時也打出了軍威,國威,并為54軍的軍史增添了燦爛輝煌的一頁。</h3><h3><br></h3><h3> 樹林</h3> <h1><b>韋統泰:</b><br></h1><div><br></div><h3> (1917~2013.06.27),山東省曹縣人。1938年入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38年長途跋涉1000多里,從山東跑到延安投奔革命。被編入抗大6大隊??勾螽厴I(yè)后,韋統泰被分配到晉察冀軍區(qū),歷任班長、排長,后從事偵察工作,任晉察冀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二十五團司令部偵察參謀,第一軍分區(qū)司令部偵察參謀,偵察股股長,后任第二十五團參謀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冀察熱遼軍區(qū)特務一團副團長兼參謀長,第二十七旅七十二團副團長兼參謀長,熱東獨立團副團長,東北野戰(zhàn)軍第八縱隊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團長,第四野戰(zhàn)軍四十五軍一三五師(師長丁盛、政委韋祖珍)四〇五團團長等職。革命戰(zhàn)爭時期,曾參加了綏東、錦州、營口、承德等秋,冬季攻勢,遼沈、平津、湘贛、衡寶,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尤其是在衡寶戰(zhàn)役中,韋統泰指揮部隊猛沖猛打,殲滅敵軍部和軍部直屬4個特種營,生俘敵軍參謀長,是為衡寶戰(zhàn)役中著名的“腰斬七軍”,全團記戰(zhàn)功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1960年入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1962年畢業(yè)。任54軍軍長、昆明軍區(qū)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西南剿匪、抗美援朝,藏,青,甘南肅反平叛運動及中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1970年4月,由昆明軍區(qū)副司令調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兼七機部軍管會主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他在長達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guī)化以及國防建設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獨立功勛榮譽章。2013年6月27日,韋統泰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在中國北京逝世,享年96歲。</h3> <h1><b>簡介:</b><br></h1><h3> &nbsp;</h3><h3> 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是中國邊防部隊針對印度軍隊在邊境上的多次挑釁和入侵行為進行的一次反擊作戰(zhàn),印度稱之為瓦弄之戰(zhàn)(Battle of Walong)。作戰(zhàn)時間從1962年10月20日一直持續(xù)到11月。因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后,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后,1959年國內少數民族反動勢力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后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qū)建立軍事據點,并出兵造成此次戰(zhàn)爭。這次反擊作戰(zhàn),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與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地區(qū)進行的。該地區(qū)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對作戰(zhàn)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zhàn)的艱苦性是罕見的。美國的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zhàn)爭幾乎于同一時間爆發(fā)。</h3> <h1><b>正文:</b><br></h1><div><b><br></b></div><h3> 我軍(第54軍)于1958年由朝鮮回國后,即投人青、甘、川、藏地區(qū)的平叛作戰(zhàn),分散于上述廣大地區(qū)。直到1961年底平叛勝利結束,軍指、130師等部隊返回四川原駐地,134師則由蘭州軍區(qū)歸建。這樣全軍又團聚到一起,上上下下都非常高興。進人1962年,部隊忙于總結、安家、訓練、生產等工作。</h3> <h1><b>緊急受命</b><br></h1><div>  </div><h3> 參加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對我軍來說又是一次嚴肅的考驗。主要是命令來的突然,彎子轉得急,準備時間短。130師于1962年10月8日接到中央軍委的預先號令,10日即接到向中印邊境進軍的命令,10月18日準備就緒。這是很急迫的。因為,入藏作戰(zhàn)不同于內地,到高寒地區(qū),許多被裝須更換,車輛裝備須檢修,部隊從四川幾十個生產點集中起來也非易事。他們能在一周之內準備完畢是很緊張的了。</h3> <h3>  至于軍指就更加緊張,頭天接到組建軍指揮所的命令(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副政委鐘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等為領導組成),第二天晚上即行出發(fā)。134師也于10月17日接到中央軍委“立即集結,待命入藏”的緊急命令,該師于10月20日集結完畢。后中央軍委根據情況解除了該師入藏的命令。但對該師來說,也經歷了一次考驗。</h3> <h1><b>多路急進</b><br></h1><div>  </div><h3> 當時我軍部隊不但在四川處于分散狀態(tài),有的還分散于山南海北。如參加總部組織訓練考核的高炮部隊,有的在河北省昌黎縣靶場,有的卻在去昌黎的途中。另外,在開進路線上,有的要走川藏公路,有的則須走青藏公路。這又是一件復雜的組織工作。根據軍委所給的任務,我們確定,軍指和130師及部分配屬分隊,乘汽車由川藏公路入藏。</h3> <h3>  130師炮團、高炮營乘火車至甘肅省柳園車站下車而后乘汽車沿青藏公路入藏。10月19日至20日,130師人員、騾馬和物資,共編27個梯隊,乘汽車838輛,分別由駐地出發(fā),沿川藏公路開赴軍委指定的西藏山南隆子、澤當、曲水(達旺方向)地區(qū)。軍指隨130師前進。134師高炮營、混合炮營、工兵營、135師高炮營、師炮團的120迫擊炮營一部,亦分別于10月19日至11月5日出發(fā),隨130師之后跟進。</h3> <h3>  當130師行至甘孜、康定等地時,接到軍委要求晝夜兼程的命令,隨即由原日行150至180公里增至350至400公里。當該師正急進之中,10月25日至27日又接軍委要我部由原向山南方向開進改向瓦弄方向開進的命令。此時,130師師指和若干梯 隊已越過扎木。接令后立即回師東向返至然烏,朝南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分水嶺,向瓦弄開進。10月28日,該師順利到達公路終點―吉公地區(qū)。10月29日至30日該師各梯隊分別由吉公地區(qū)出發(fā),經3天徒步行軍于11月4日按時到達察隅地區(qū)集結。</h3> <h3>  130師炮團,經青藏公路于11月6日到達拉薩,10日進到指定位置“肖”地區(qū)(達旺方向)。該師高炮營亦于11月3日進至拉薩守衛(wèi)(防空)。134師高炮營,10月19日至21日分別由陜西略陽去昌黎途中和重慶兩地出發(fā),經由青藏公路于11月9日進至西藏當雄機場(當時西藏唯一的機場)守衛(wèi)(防空)。</h3> <h3> 軍直高機連、135師高炮營由河北省昌黎縣(靶場)出發(fā),經成都于11月12日至14日進至吉公擔任防空任務。至此,全軍各受命部隊均按規(guī)定時間到達各自的指定位置。在此期間,軍委還命令開設“丁指”。丁盛軍長任司令員兼政委、我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昌都軍分區(qū)司令員鄭晉武任副司令員……。130師和昌都軍分區(qū)的部隊歸“丁指”統一指揮。</h3> <h1><b>計劃更改</b></h1><div>  </div><h3> 部隊進至吉公、察隅地區(qū)完成戰(zhàn)役集結后,立即考慮如何作戰(zhàn)的問題。當時軍委曾有指示,大意是:要我們由察隅向西南翻越某某山口(山口的名字忘了)直插前門里然后迂回瓦弄。我們根據這一意見立即認真地進行了偵察、調查。根據了解的情況,實施這一方案會有很大困難和危險。因為該山口海拔4000多米,終年積雪,大部隊通過困難。</h3> <h3>  經由該山口到前門里,完全是羊腸小道,行程需一周時間(在西藏因高山缺氧氣候惡劣,行程一般不按里程計算而按人走一天為一個日程,馬走一天為一馬站計算),而由前門里再向瓦弄迂回又需三四天時間。這樣除自然條件極端惡劣外,部隊的糧彈均難以為繼。因此,經過慎重研究即向軍委報告,建議改由察隅沿察隅河谷直趨瓦弄。在戰(zhàn)場上以戰(zhàn)術迂回、穿插、分割殲滅入侵瓦弄的印軍第11旅。中央軍委英明地接受了我們的建議。這對于保證瓦弄地區(qū)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的勝利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我軍軍事民主的優(yōu)良傳統。</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瓦弄殲敵</b><br></h3><div> &nbsp;</div><h3> 瓦弄位于“麥克馬洪線”之南勸余公里,在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中國一側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是中國同印度、緬甸交界處之軍事要地。清朝趙爾豐的軍隊曾到過這里。該地區(qū)山高、谷深、林密,又是頻繁的地震區(qū)(如丁指所在的航堆地區(qū)幾乎天天都有地震)。谷地海拔只有幾百米,而山上卻高達三四千米,山的比高一般都在兩三千米,坡度達60一80度,河川、深谷交錯,水冷且急,冰川不時暴發(fā),河水有時突漲數米,徒涉困難。山上山下溫差可達15一30度。</h3> <h3>  印軍防御前沿設在一條非常陡峭的叫作曲子扎公(扎公藏意為山梁)的山梁上,該山梁東西走向,橫空而立,比高約800米,難以攀登。在該山之東端為察隅河谷形成懸崖絕壁,深達數十丈。在峭壁上架有只能單人通行的(有的地方須爬著過去)棧道。在河東又是臺地和陡峭山梁。印軍跨河設陣。這條棧道就是進入瓦弄的唯一通道。我們對其稱之為“老虎嘴”。印軍筑有數個地堡群,重兵把守。</h3> <h3>  在印軍之縱深,河西在曲子扎公之南為瓦弄扎公,再往南還有一條叫牙比曲(河)北山的山梁,三者呈拱抱之勢,各山梁之陡峭程度與曲子扎公相仿。印軍n旅旅部在瓦弄扎公之后。河東印軍前沿沿一臺地和山梁設防,其前沿前為由東而西流人察隅河的刀底曲(曲,藏語為小河)切割而成的深谷。河東河西互為屏障,構成縱深環(huán)形防御,陣地間可構成交叉火網。而由印軍之防御地域向東向西延伸皆為四五千米的高山,無法作大的迂回。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h3> <h3>  入侵之印軍第11旅,為印軍精銳,系梅農、考爾起家的部隊之一。該旅轄4個步兵營,2個炮兵連(12門美式山炮),和工兵勤務分隊,共約1800至2100余人。其4個營中,有3個營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其中有20%一30%的官兵參加過二次大戰(zhàn)。其部署:3個營在河西,它們是:錫克第四營、庫馬盎第六營、道格拉斯第四營;河東為廓爾喀第三營。印軍訓練有素,采用英軍戰(zhàn)術,有一定戰(zhàn)斗力。在其旅部東下坡的河谷中修有小型機場,小型飛機、直升機均可降落。</h3> <h3>  根據上述情況,我對印軍作大的戰(zhàn)術迂回確不可能,因此,決心以小的戰(zhàn)術迂回,緊挨印軍陣地之頂端向其側后直插和陣地中之穿插分割殲滅印軍。為了便于迂回和部隊展開,130師388團四連首先出其不意地登上了曲子扎公印軍陣地西北側,海拔4000余米我編號為“05“的高地。這樣,我們便在印軍陣地的左翼,居高臨下地占領了立足點。印軍對此非常敏感,隨即以兩個排到兩個連的兵力,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向我連續(xù)猛攻,妄圖奪下該高地向尼赫魯的壽辰(11月14日)獻禮。經過兩天激烈戰(zhàn)斗,印軍多次進攻都被擊退。15日3時30分,由四連政指佘陽春率一排進行反擊,;連克印軍占據的六個小山頭,前出10閱余米,殲印軍67名,為保障部隊展開和向印軍側后穿插起了重要作用。</h3> <h3>  根據上述情況,丁指決心:將主要兵力兵器集中于印軍之左側(河西),采取關門打狗,先迂回包圍斷其退路,同時以穿插分割和近戰(zhàn)夜戰(zhàn)手段將印軍全殲。具體部署:390團經“06”、“07”高地(在“05”之南較“05”為高,我占“05”之后印軍搶占了該兩高地),沿牙比河北山梁直插格里(在瓦弄之南),斷印軍退路。388團主力沿瓦弄扎公直插瓦弄,將印軍割裂,在390團和分區(qū)獨立營的配合下,首殲瓦弄之印軍,爾后轉兵河東配合389團殲滅河東之印軍。</h3> <h3>  昌都分區(qū)獨立營等,由“05”高地東側,從敵陣左側翼,由西向東向曲子扎公攻擊,攻占印軍曲嘴營房和炮兵陣地,打開通向瓦弄的大門(老虎嘴)。389團(欠二營)向河東之印軍進攻,攻占刀底曲南側臺地后,在388團配合下圍殲河東之印軍。389團二營、昌都分區(qū)153團加強營為預備隊。153團加強營五連經打秋山口進至卡里積極向前門里方向佯動,保障我翼側安全。炮群由134師混合炮營、153團120迫擊炮連、82迫擊炮連組成。135師高炮營、軍直高機連位吉公地區(qū),掩護后方、保證運輸。130師師指揮所由師長董占林同志率領,在總攻開始前,進到“05”高地。</h3> <h1><b>丁指指揮所位航堆</b></h1><div>  </div><h3> 丁指的決心下達后,部隊進行了緊張而積極的準備。為保證戰(zhàn)場補給,在昌都分工委、軍分區(qū)的協同下,組織了強有力的運輸隊伍,計動員民工7000余人、牲口1400余匹(含民畜800余匹)。此外還由各部隊抽調人員組建5個建制營1800余人擔任糧、彈運輸,以保證戰(zhàn)場上的急需。這樣,運輸隊的人數已超過了前線作戰(zhàn)部隊,但供應仍緊張。</h3> <h3>  在戰(zhàn)前準備過程中,接軍委敵情通報:印軍為了加強防守,準備再空運一至兩個營到瓦弄。就此,丁指的幾位同志立即作了研究,認為必須在印軍援兵到達之前發(fā)起攻擊,否則可能遇到更大困難。為此,我們立即向軍委發(fā)報建議將軍委原規(guī)定11月18日開始攻擊的時間,在瓦弄地段提前到16日開始攻擊。軍委立即復電同意我們的建議。這對我們是極大的支持。因此,我們比達旺、阿里地段提前兩天對印軍發(fā)起了反擊。總攻時間由18日改為16日拂曉。</h3> <h3>  戰(zhàn)斗于11月16日凌晨4時40分打響,各部隊先后按既定目標各自投人戰(zhàn)斗。經一天的激烈作戰(zhàn),黃昏時分,瓦弄被我全部攻占。印軍11旅旅長和印軍戰(zhàn)區(qū)總指揮考爾中將乘直升飛機逃走,人侵印軍除斃俘和沿山谷逃跑一部分外,大部逃人瓦弄附近之峽谷、森林之中。為徹底殲滅印軍,除以大部兵力轉人打掃戰(zhàn)場和清剿之外,以389團一營、390團一、二營(欠四連),沿察隅河谷向傳統習慣邊界線猛追急進,追殲殘余印軍并封鎖逃人峽谷森林印軍之退路。因為,這些印軍無法翻越西側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最終不是死于山林之中就是回到河谷中來。389團二營于16日10時進到哈拉。390團一部進到莎木維爾。上述兩地均在傳統習慣線我方一側。從而完全切斷了印軍之退路并全部收復了被印度非法占領了20年的我國領土。</h3> <h3>  經過搜剿,潰散之印軍全部就殲,俘虜畢道格拉斯第四營中校營長以下754名,庫馬盎第六營中校營長、廓爾克第三營中校營長以下502名,繳獲各種炮77門、輕重機槍69挺、各種槍613支、電臺45部,步談機27部、收信機4部、有線電報機8部,擊落直升機1架(后修好),繳獲飛機1架。我亡390團一營副營長蘆國屏以下210名,傷554名(不含昌都分區(qū)部隊)。</h3> <h3>  瓦弄之戰(zhàn)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部隊在谷地是夏秋氣候,中午穿襯衣還有點熱,而戰(zhàn)斗地點卻大部分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進行,比高大、溫差大,山下可穿單衣,山上必須著棉襖。如“07”高地附近就終年積雪。389團一連在搜剿中翻越了6座海拔4000米、坡度達70一80度的高山,曾先后4次斷糧、3次斷水。全連129人,90%以上的人員拉肚子,嘴唇干裂流血。在這種環(huán)境中,全體指戰(zhàn)員斗志旺盛,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這可從他們編的一首快板中看出:“瓦弄反擊戰(zhàn),日夜翻大山。上山爬著走,渾身冒白汗。下山滑著行,兩腿打顫顫。夜來圍松火,個個笑聲歡。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挖來魚腥草,當菜又當飯。白雪拌糟耙,勝過大會餐。官兵團結緊,困難只等閑。當個解放軍,是個黨團員,消滅侵略者,責任重如山。再苦也不苦,再難也不難?!?lt;/h3> <h3>  瓦弄之戰(zhàn)涌現出許多英雄集體和個人,最為突出的有:390團五連戰(zhàn)士陳代富被譽為活著的黃繼光。在部隊穿插受阻、傷亡較大的情況下,他只身以勇猛動作手持爆破簡撲向印軍中心母堡,趴在地堡頂上,用雙手扒開土,用身子將爆破筒頂入堡內,印軍用力推不能推出,而他在爆炸前的瞬間滾了下來,將印軍指揮所炸掉,為部隊開辟了通路。戰(zhàn)后,國防部授予戰(zhàn)斗英雄稱號。</h3><h3>  389團七連三排長周天喜,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沖鋒在前,身負重傷,仍忍痛指揮戰(zhàn)斗,并提出:“為烈士報仇,為祖國人民立功,不要給我軍丟人,不要給國家丟臉”。激勵全排英勇戰(zhàn)斗,直至最后中彈犧牲。戰(zhàn)后,國防部授予戰(zhàn)斗英雄稱號。此外還有:二等功臣連2個;三等功臣連15個;一等功臣排1個;二等功臣排6個;一等功臣班16個……</h3> <h1><b>英明決策</b><br></h1><div>  </div><h3> 當我搜剿行動基本結束部隊開始收攏時,突然接到中央軍委的指示,命令部隊逐步后撤到“麥克馬洪線”以北,并將所繳獲的武器裝備以及戰(zhàn)俘交還給印方。我國政府發(fā)表了聲明,大意是:于11月22日零時起,我主動?;穑徊⒂?2月1日,我邊防部隊開始主動后撤;釋放戰(zhàn)俘。這一決定對當時部隊指戰(zhàn)員來說,確實是個180度的大轉彎。尤其是對繳獲的武器等交還印方想不通,就連我們丁指的幾位同志也有這種想法。但一想到這是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很快就想通了。</h3> <h3>  為教育部隊,統一思想,丁指專門開會研究布置。各級領導深人基層進行教育,幾天之內把思想彎子轉了過來。大家一致認識到,黨中央、毛主席高瞻遠矚,作出的這一決策非常英明,充分體現了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策略,意義深遠。這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chuàng)舉。我們這次反擊作戰(zhàn)發(fā)揚了國威、軍威,不但取得了軍事的重大勝利,也取得了政治上、外交上的重大勝利。</h3> <h3>  部隊思想通了,馬上行動起來。但完成這一任務,也確非易事。撇開對戰(zhàn)俘要進行一系列工作(教育、清理、登記等)不說,單把繳獲的武器彈藥、作戰(zhàn)物資等從分散在高山密林中搜集、洗擦干凈并有秩序地排列在飛機場向印方移交,也確實是一件緊張(限期)、復雜、困難的工作。就拿炮來說,印軍是用直升飛機吊上山去的,而我們卻得用很多人把它抬、拖、拉或分解開扛下來。為了執(zhí)行好黨的政策,全體指戰(zhàn)員在幾天之內就完成了以前從沒擔負過的這一任務。把飛機、炮、各種槍支彈藥、軍用物資分類,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飛機場上,做好了向印方移交的準備。</h3> <h3>  部隊積極籌備了由中國紅十字會代表負責移交傷俘,由瓦弄地區(qū)我軍代表負責交還繳獲的印軍武器裝備的工作。我方還從四川運來了茅臺酒、中華煙等物資,以便招待印方接收人員。12月19日,按照我國政府的通知,印方接收人員乘直升飛機準時趕到瓦弄。我方將運輸機1架(另一架直升機在被擊落原地)、各種炮20余門、各種槍456支(挺)、槍彈850000余發(fā),炮彈4000發(fā)、手榴彈1800枚,通信觀察器材70件和其他作戰(zhàn)物資交給印方(注:移交數較繳獲數為少,是有些損壞不在移交之列。)20日,中國紅十字會代表負責移交印軍的傷、病俘人員78名。他們在我醫(yī)護人員的背、抬、攙扶下分批乘上飛機離開瓦弄。臨別時,傷俘激動地高呼:“中國紅十字會萬歲!”并頻頻向我揮手告別。</h3> <h1><b>凱旋而歸</b></h1><div>  </div><h3> 11月30日,部隊把駐地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群眾的地方還給房東背水、砍柴,答謝群眾對我軍的熱情支持和深切愛戴。12月1日,我軍與當地的了登族、門巴族人民依依而別。在部隊走出很遠后,他們還迎風佇立路傍,向戰(zhàn)士們揮手祝福:“一路平安,吉祥如意”!并高呼我們都是“嗡公各巴!”(一家人)部隊途經察隅縣緊靠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北側的烈士陵園時,軍指、師指、各部(分)隊的指戰(zhàn)員,都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向為保衛(wèi)祖國而英勇獻身的戰(zhàn)友們揮淚告別。12月9日至12日,部隊先后到達吉公地區(qū)集結,進行戰(zhàn)評、總結。</h3> <h3>  12月15日,軍指撤離吉公于26日返抵重慶。130師(欠炮團、高炮營、工兵營)按物資、人員序列,分兩批,19個梯隊,乘車528輛,于12月16日至29日出發(fā),受到了沿途黨、政領導和人民群眾的熱烈迎送。有些年邁的老人從偏遠的山寨趕到部隊經過的食宿兵站,向自己的子弟兵獻送哈達和奶茶,拉著戰(zhàn)士們的手看了又看,親了又親。地方黨政領導前來問寒向暖,迎送的群眾爭先恐后地把親人的背包和行李搶送到房間里或汽車上,在互相學習、互相致敬的歡呼聲中,熱情相迎,依依惜別。戰(zhàn)士們激動地說,這次參戰(zhàn)不僅是千里征途,也是毛主席人民戰(zhàn)爭、軍民魚水情的生動課堂。12月30日至l963年元月19日,部隊先后安全返抵四川駐地。</h3> <h3>  部隊剛返四川,毛主席、黨中央、人大常委、國務院、中央軍委就派來了中央慰問團,深人部隊親切慰問,給部隊極大鼓舞。根據總部、西南局、四川省委、成都軍區(qū)的指示,我軍于1963年1月至5月,先后組織了80余位同志在軍領導同志的率領下,分赴四川各地,向機關、院校、職工、居民匯報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情況。另外,還由軍長丁盛率領少數人員,先后到沈陽、南京、廣州、蘭州等友鄰軍區(qū)進行了匯報。</h3> <h3>  1963年2月20日至28日,在總部、軍區(qū)的關懷下,我軍在重慶隆重召開了祝捷授獎大會。中央慰問團、成都軍區(qū)、重慶市委以及在渝的各大單位組成的祝賀團,親臨大會。他們帶來了毛主席、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各級領導機關和人民群眾的親切關懷,帶來了兄弟部隊的深情厚意,給予我軍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h3> <h3>  彈指間,30多年過去了?;厥淄?,屢屢在腦際閃現:那巍峨秀麗的喜馬拉雅山;那茂密的長滿喜馬拉雅紅松的原始森林,那清澈的高山湖泊中映照著的雪山倒影,那滿山遍野燦爛的山花;那一片片的芭蕉林,那一簇簇的桔子樹,那一畦畦的金黃色的雞爪谷(為稻子、穗似雞爪、粒小于大米),那一塊塊火紅的辣椒地,更有那勤勞淳樸的橙族、門巴族人民。這一切永遠不會在我的腦際消失。這一片面積相當于一個浙江?。ā胞溇€”以南面積9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終究有一天要回到偉大祖國的懷抱。</h3> <h3>  使我最最不能忘懷的還有那300多位長眠于“麥克馬洪線”北側的原始森林中,而又面向著“麥線”的戰(zhàn)友們,他們?yōu)榱吮Pl(wèi)祖國領土,為了祖國和軍隊的榮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犧牲之后仍然守衛(wèi)在祖國的邊境線上。記得在向他們告別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聲淚俱下,現在不知他們的墓地是否已被野草淹沒?每年清明節(jié)是否還有人為他們墳墓添土?當時我們在那高大紅松上,把樹一側的皮剝掉、刮平,鐫刻、書寫的悼詞、挽聯等也許早已消失了,但他們的偉大業(yè)績,和對他們的緬懷在我心里卻永遠不會消失,永遠永遠……。戰(zhàn)友們,安息吧!祖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如果忘記了你們那就等于背叛。在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中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h3><div>  [作者簡介:韋統泰,1962年任54軍副軍長,曾任國防科委副主任。這篇文章初稿作于1991年6月。]</div> <h1><b>戰(zhàn)役結局:</b><br></h1><h3> &nbsp;</h3><h3> 中國邊防部隊在整個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后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fā)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fā)、炮彈79,720發(fā)、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臺(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h3><div>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消耗:炮彈22,976發(fā)、槍彈701,342發(fā)、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jié)、炸藥2,050k9,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臺(步話機)5部、汽車12臺。</div> <h1><b>關于153團:</b><br></h1><h3><br></h3><h3> 經查文中的153團團不是17軍51師153團,而是在建國初期由云南入藏駐在察隅的14軍42師126團團直一部和第1營沿革而來。這個營后來改為成都軍區(qū)公安8團,1955年4月,西藏軍區(qū)第一次大調整時,改番號為步兵第153團,納入西藏軍區(qū)建制。該團戰(zhàn)斗力較高,參加了剿匪、平叛和自衛(wèi)作戰(zhàn),有出色表現。</h3> <h3>毛主席在延安時期,專門為將軍親筆題寫“光明”兩個字。</h3> <h3>韋伯伯家人贈予本部隊子弟李樹林的將軍“回憶錄”。</h3> <h3>巴桑:(西藏軍區(qū)歌舞團獨唱演員)</h3><h3><b>金珠瑪米 / 歌詞</b><br></h3><h3>你有一個好聽的名字</h3><h3>人們叫你金珠瑪米</h3><h3>你有一身威武的戎裝</h3><h3>守護草原守護牛羊</h3><h3>你把善良寫在哈達上</h3><h3>高原處處酥油飄香</h3><h3>你把忠誠織成邊防線</h3><h3>人們生活幸福安康</h3><h3>你有愛人不變的信念</h3><h3>一生一世西藏情緣</h3><h3>你有女兒深深的眷戀</h3><h3>夢里夢外真情呼喚</h3><h3>你像雪山飄揚的旗幟</h3><h3>格?;ㄩ_更加鮮艷</h3><h3>你像陽光融化的雪水</h3><h3>雅魯藏布江流千年</h3><h3>你把善良寫在哈達上</h3><h3>高原處處酥油飄香</h3><h3>你把忠誠織成邊防線</h3><h3>人們生活幸福安康</h3><h3>你有愛人不變的信念</h3><h3>一生一世西藏情緣</h3><h3>你有女兒深深的眷戀</h3><h3>夢里夢外真情呼喚</h3><h3>你像雪山飄揚的旗幟</h3><h3>格?;ㄩ_更加鮮艷</h3><h3>你像陽光融化的雪水</h3><h3>雅魯藏布江流千年</h3><h3>雅魯藏布江流千年</h3> <h3>圖為西藏康西瓦烈士陵園。</h3> <h3>圖為西藏山南烈士陵園。</h3> <h3>圖為山南烈士陵園內景。</h3> <h3>圖為山南烈士陵園內景。</h3> <h3>圖為由廣東省政府出資援建的西藏察隅“英雄坡紀念”園。</h3> <h3>圖為察隅“英雄坡紀念園”開園儀式。</h3> <h3>圖為察隅“英雄坡紀念園”修建一新的烈士紀念碑。</h3> <h3>圖為察隅“英雄坡紀念園”鳥瞰。</h3> <h3>圖為那曲烈士陵園,戰(zhàn)友與藏族同胞為烈士掃墓。</h3> <h3>圖為西藏亞東烈士陵園。</h3> <h3>1946年春,韋統泰(左一)與賈子華(右一),梁大門(中)在叨尓登合影。</h3> <h3>1957年8月,韋統泰在朝鮮定州。</h3> <h3>1962年12月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勝利后,韋統泰(左三)與“丁”指部分成員在昌都合影。</h3> <h3>六十年代后期,54軍部分軍師首長合影留念前排右四:韋統泰軍長。</h3> <h3>韋統泰老首長與本書作者2010年在人民大會堂團拜會上。</h3> <h3>2010年5月,韋統泰,王志敏鉆石婚紀念。</h3> <h3>韋統泰,王志敏夫婦金婚紀念。</h3> <h3>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東段指揮張國華將軍(中將)。</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張國華:</b><br></h3><div><br></div><div> 1914年出生,江西永新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四軍班長、干事、連政治指導員,紅一軍團巡視團主任,第二師六團黨總支書記,軍團政治教導大隊政治委員,河東游擊支隊政治總計任,陜南游擊支隊科長。參加了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戰(zhàn)士話劇團主任,一一五師直屬隊政治處主任,魯西軍區(qū)第七支隊政治委員,教導第四旅政治委員兼湖西軍區(qū)政治委員、中共河西區(qū)委書記,冀魯豫軍區(qū)第九軍分區(qū)政治委員兼中共地委書記。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一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七縱隊副政治委員,豫皖蘇軍區(qū)司令員,第二野戰(zhàn)軍十八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西藏軍區(qū)司令員,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西藏自治區(qū)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qū)政治委員、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1962年10月20日,指揮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取得勝利。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1972年02月21日因病在成都逝世。</div> <h3>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西段指揮何家產將軍(少將)。</h3> <h1><b>何家產:</b></h1><h3><br></h3><h3> (1917-1977),1917年10月出生,江西省上猶縣營前鎮(zhèn)人。193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湘贛省保衛(wèi)局偵察科科員、技術書記、巡視員、紅2軍團6師18團營特派干事、紅6軍團保衛(wèi)局偵查員、52團連指導員、營教導員??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營長、南下支隊第1大隊營長??箲?zhàn)勝利后,任359旅副參謀長、719團團長、717團團長、718團團長。參加了中原突圍。1949年2月1日,任西北野戰(zhàn)軍第2縱隊359旅改編為第一野戰(zhàn)軍第2軍5師副師長。1949年6月,任第一野戰(zhàn)軍第1兵團第2軍5師副師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加了呂梁戰(zhàn)役、青化砭伏擊戰(zhàn)、羊馬河殲滅戰(zhàn)、新岔河戰(zhàn)斗、蟠龍攻堅戰(zhàn)、合水戰(zhàn)斗、榆林戰(zhàn)役、沙家店戰(zhàn)役、運城戰(zhàn)役和宜川戰(zhàn)役、荔北戰(zhàn)役、冬季戰(zhàn)役、永豐戰(zhàn)斗、陜中戰(zhàn)役、扶眉戰(zhàn)役。新中國成立后,任新疆軍區(qū)騎兵獨立師師長兼政委,田軍分區(qū)司令員。1952年,任新疆軍區(qū)騎兵第7師師長兼政委兼阿勒泰軍分區(qū)司令員,并兼任阿勒泰地區(qū)地委第一書記,完成了阿勒泰地區(qū)剿匪平叛的任務。1955年1月,何家產任南疆軍區(qū)副司令員。1960年8月,何家產任第54軍副軍長。1962年7月,何家產任新疆軍區(qū)前線指揮部司令員兼南疆軍區(qū)司令員,出色地指揮了中印邊境西線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任務。1963年,何家產任新疆軍區(qū)司令部副參謀長。1964年,何家產任新疆軍區(qū)司令部參謀長。1975年7月,何家產任福州軍區(qū)司令部參謀長。戰(zhàn)爭年代,何家產曾6負戰(zhàn)傷,被評為“三等甲級殘廢軍人”。何家產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77年10月29日,何家產在福州因公殉職,享年60歲。國家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稱號。</h3> <h3>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瓦弄指揮丁盛將軍(少將)。</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丁盛:</b><br></h3><h3><br></h3><div> 1913年,生于江西省于都縣。1930年6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黨。1935年11月—1936年2月,任紅一方面軍政治保衛(wèi)局二科政委,參加長征。1937年8月后,歷任八路軍旅政治部科長,團政委。1945年4月,作為晉察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11月,歷任晉察冀軍區(qū)旅長,軍分區(qū)司令員,冀察熱遼軍區(qū)旅長,東北民主聯軍八縱二十四師師長,東野(四野)四十五軍一三五師師長。1950年4月后,歷任四十五軍副軍長,軍長,五十四軍軍長。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并被授予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9年3月,奉命組成“丁指”,指揮西藏平叛作戰(zhàn)。1961年8月—1964年3月,中共成都軍區(qū)黨委常委。1962年10月,再度組成“丁指”,指揮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東段戰(zhàn)事。1964年8月—1968年2月,任新疆軍區(qū)副司令員、軍區(qū)黨委常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副司令員、第二司令員。1968年2月-1969年7月,任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1969年4月,任中央軍委委員。1969年7月任廣州軍區(qū)司令員,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并同時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東省革委會主任。1973年8月。1973年12月,任南京軍區(qū)司令員,軍區(qū)黨委第二書記。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丁盛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勇將、戰(zhàn)將、闖將、悍將。丁盛17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經歷過無數次的戰(zhàn)斗洗禮,戰(zhàn)功累累。1999年9月25日,在廣州逝世。</div> <h3>上述圖片均為中印自為反擊戰(zhàn)遺址。</h3>

印軍

部隊

瓦弄

第旅

作戰(zhàn)

軍委

韋統

丁指

自衛(wèi)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