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1日,我們10人(其中有兩位女性)自駕兩輛豐田霸道越野車從西安出發(fā),開始了經(jīng)青藏線和新藏線的跨越之旅,我們先后去了珠峰,希夏邦馬峰,經(jīng)過西藏的阿里,穿越了數(shù)十座5000 米以上的高山和冰川大板,終于到達了新疆地區(qū)的南疆喀什后,又去了北疆喀納斯,于當年的國慶節(jié)前夕安全地返回了西安,時間長達一個月。</p><p class="ql-block"> 我在這里記錄的是我們在路過希夏邦馬峰時的一段回憶。</p><p class="ql-block"> 早上九點左右,我們在世界第一高峰珠峰完成了攝影后,便驅(qū)車離開了珠峰大本營,沿著驚險難行的山路向著聶拉木的方向奔去。前行約200多公里后,在公路前方右手的方向有一條往右拐彎的地方,有一條簡易的沙石路便是通往我們這次要去朝拜的希夏邦馬峰。</p><p class="ql-block"> 從拉薩乘車沿中尼公路經(jīng)過江孜、日喀則達協(xié)格爾,行程670公里。再西行經(jīng)定日門哈墩約138公里,繼續(xù)西行50公里后南下,沿簡易公路行20公里即可到希夏邦馬北麓。</p><p class="ql-block"> 1964年5月2日,許競、王富洲、張俊巖、鄔宗岳、陳山、索南多吉、成天亮、尼瑪扎西、多吉、云登等10名中國登山隊隊員首登希夏邦馬峰。標志著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極高峰,已全部被人類踏足。</p><p class="ql-block"> 1981年5月,新西蘭高山俱樂部9人,分三批登上了希夏邦馬峰的東衛(wèi)峰--海拔7703米的摩拉門青峰。</p><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11人,登上了希夏邦馬峰西北方向海拔7292米崗彭慶峰。</p><p class="ql-block"> 1987年9月18日,20世紀最為偉大的登山家之一波蘭人庫庫齊卡(Jerzy Kukuczka)登頂希夏邦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級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時7年。</p><p class="ql-block"> 1994年,“中國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隊”登頂該峰。</p><p class="ql-block">1995年,一支西班牙登山隊打破傳統(tǒng)路線的唯一性,從南坡登頂成功,并命名為“菲哥瑞斯路線”。</p><p class="ql-block"> 1999年10月5日,美國最為偉大的登山家ALEX LOWE在攀登希夏邦馬峰時遭遇雪崩遇難。</p><p class="ql-block"> 2001年8月7日,北京大學“山鷹社”登山隊五名隊員在希夏邦馬西峰(海拔7292米)同樣因雪崩遇難。</p><p class="ql-block"> 2001年9月21日,韓國登山家NM hong-Gil登頂希夏邦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級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時12年,他是世界上第9位完成此項壯舉的登山家。</p><p class="ql-block"> 2004年,法國著名登山家拉法爾(Jean-Christophe Lafaille)沿希夏邦馬峰南坡單人登頂成功,這是喜瑪拉雅山區(qū)歷史上第一位以阿爾卑斯式在冬季、無輔助氧氣支持下進行的8000米級山峰的攀登。</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中國2009希夏邦馬峰登山隊6名隊員全部成功登頂。</p><p class="ql-block">2002年山難</p><p class="ql-block"> 2002年8月7日,攀登希夏邦馬西峰的北京大學登山隊的5名學生——林禮清、楊磊、盧臻、雷宇、張興柏,在沖擊頂峰途中遭遇雪崩,全部遇難。</p><p class="ql-block"> 1981年5月,新西蘭高山俱樂部布魯斯等9人,分三批登上希夏邦馬峰的東衛(wèi)峰——海拔7705米的摩拉門青峰。</p><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森本陸世等11人,登上了希夏邦馬峰西北方向的崗彭慶峰(海拔7292米)。</p><p class="ql-block"> 從1980年~1990年10月間,先后有17個國家的19個隊計107人登上了這座山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實,經(jīng)歷了這次新藏線的穿越之旅后,我感悟出了攝影人創(chuàng)作的道路是何等的艱辛和苦難。同時我也為那些剛拍了幾天拍紗攝影的小匹孩,就以為拉幾個漂亮的女模特拍幾套婚紗照,然后再Bs一下,掙點小錢就能成為大師啦。這種志高氣揚的論點真是可笑,顯示出其無能而又貧血的本質(zhì)來。</p><p class="ql-block"> 攝影只有走進生活中,體昧生活給予你的磨練,在大自然的風雨中行走才能拍出好片來。我真不希望我走向這種岐途,我也不希望我的群友們也被欺騙,走上這種岐途。</p><p class="ql-block"> 商業(yè)攝影的目的是為金錢服務的,請別以藝術的名義去行騙,來蒙蔽那些善良的初次踏上攝影初學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夏邦馬峰為什么沒有被劃作中尼邊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希夏邦馬峰距離現(xiàn)定邊界4公里而被劃入中國境內(nèi),東側(cè)的卓奧友,珠峰,洛子,馬卡魯都被作為中尼分界點,是什么原因在劃界的時候沒有選擇希夏邦馬作為界峰呢?</p><p class="ql-block"> 尼泊爾原為中國屬國。清初,尼藏干戈起,清廷派福康安率師入尼,尼請降,五年一貢,直至民國。據(jù)說當初五族共和時還請尼加入,因英人阻礙,事遂寢。</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5年中尼建交,1963年中尼劃界。劃界爭議之處有兩處:其一珠峰歸屬,其二諸交界山口歸屬。</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 雙方當時只對珠峰感興趣,希夏邦馬并不被涉及在談判的主要內(nèi)容中。</p><p class="ql-block"> 中尼邊界是指中國同尼泊爾的邊界。西起強拉山口,東至江山峰,邊界線全長1415公里。該邊界是1963年兩國政府根據(jù)196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邊界條約》共同劃定的。1978-1979年兩國政府對中尼邊界進行了首次檢查。關于珠峰的歸屬,這是談判的簡單過程</p><p class="ql-block"> 關于珠穆朗瑪峰的歸屬,中方歷來的地圖都是在中國境內(nèi);而尼方地圖劃在珠穆朗瑪峰山峰之上。而關于幾個山口,雙方地圖上的位置也存在差異。好在這些都是高寒無人區(qū),且面積也很小,合計爭議的面積也只有約26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從發(fā)展和維護兩國友好合作關系的大局出發(fā),我國領導人表示,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的歸屬,涉及民族的感情問題,劃入尼方,中國人民不會同意;劃入中方,尼泊爾人民也不會同意,那就一半一半,山峰的北邊劃入中國,山峰的南邊劃入尼泊爾;至于頂峰部分,也就幾平方米的面積,也是一半一半,不方便立界樁,那就用文字寫在紙上。對幾個山口的位置,根據(jù)實地勘察,有利雙方實地管理,友好的確定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雙方簽訂《中尼邊界協(xié)定》,邊界談判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1961年10月,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應邀訪問中國,并出席《中尼邊界條約》的正式簽署儀式,使兩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獲得了永久的全面的解決。1963年1月,兩國簽訂《關于兩國邊界的議定書》,完成了永久性界樁的建立任務,標定了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邊界線。總的來說就一句話,希夏邦馬峰不涉及中尼兩國的民族感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國著名登山家亞歷克斯-洛威的遺孀詹妮,上周五在一一份聲明中說,亞歷克斯-洛威和攝影師戴維-布里奇斯的遺體最近被發(fā)現(xiàn),他們已經(jīng)確認了就是洛威和布里奇斯本人。1999年10月,兩人在攀登希夏邦馬峰時遭遇雪崩遇難。</p><p class="ql-block"> 希夏邦馬峰海拔8012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級高峰中排名第14位。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nèi)的8000米級山峰。它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東南方距珠穆朗瑪峰約120公里,是一座完全在中國西藏(聶拉木縣)境內(nèi)8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喜馬拉雅山脈著名的高峰之一。</p><p class="ql-block"> 希夏邦馬峰地區(qū)氣候變化無常,藏語“希夏邦馬”即為“氣候嚴寒、天氣惡劣多變”之意。截止2003年底,希夏邦馬峰僅僅有201人次的成功登頂,同時還有19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999年10月5日,美國最為偉大的登山家亞歷克斯-洛威在攀登希夏邦馬峰時遭遇雪崩遇難。當時洛威40歲,一同遇難的還有他的29歲的攝影師戴維-布里奇斯,但兩人的遺體一直沒有找到。當時他們之中的第三個伙伴康拉德,成為幸存者。</p><p class="ql-block"> 最近,來自德國以及瑞士的登山者戴維和烏里-斯特克,在攀登希夏邦馬峰時發(fā)現(xiàn)了洛威和布里奇斯,兩人被藍色的冰川掩蓋,部分冰川融化后讓戴維和烏里-斯特克發(fā)現(xiàn)了他們。戴維和烏里-斯特克描述了他們所穿的衣服和背包的顏色,得到康拉德洛威遺孀詹妮的確認。</p><p class="ql-block"> 詹妮在2001年嫁給了洛威以前的同事安可,安可承擔起撫養(yǎng)他們之前的三個孩子的重任。詹妮在聲明中說:“16年過去了,他們終于被發(fā)現(xiàn),我們感到非常感激。”詹妮與安可一家目前住在蒙大納,他們共同管理著一個以亞歷克斯-洛威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作者簡介:藍鳥,原名李曉群。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與胡寬等現(xiàn)代派詩人在西安涉足于現(xiàn)代派詩歌創(chuàng)作。1988年至1989年在北京大學與詩人俞心樵相識成為好友,先后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游學,舉辦詩歌朗誦活動,深受大學生們的喜愛。</h3><div> 1986年受邀赴陜北參加陜西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的第一屆黃土地詩會,由老詩人田奇,聞穎帶隊,由當時活躍在陜西詩壇的青年詩人商子秦,渭水,高建群,杜愛民,藍鳥,張曉梅等參加研詩會。1983年,藍鳥在西安創(chuàng)作完成長詩"太陽下的世界",1988年編輯出版?中國青年新詩潮大選?,出版?zhèn)€人詩集?追太陽的人?。1986年其長詩"中國太陽"在陜西日報文藝副刊發(fā)表后,榮獲1986年度西安文學獎。其詩散于在"詩刋","星星","長安","延河","文學家","長城"等全國各大報刊雜志。</div><div> 作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又進入文壇從亊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其作品有"中國,你怎么啦?","夢瑩八水繞長安",中國反騙稅備忘錄","艦隊司令"等報告文學作品散見于巜中國企業(yè)家改革大潮叢書》,巜城市博覽》雜志,《稅收與社會》雜志等。</div><div> 其長詩巜六月雪》,巜寫信的年代》,巜懷念大師》,巜太陽的旋律》等百余首被電視臺,廣播電臺的藝術家配音朗誦并播出。</div><div> 上世紀九十年代,藍鳥轉(zhuǎn)向攝影創(chuàng)作。其攝影作品"西安大爆炸"在科技日報,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等報刊發(fā)表。2000年春與胡武功,蘇智,秦嶺,安永燦等七人在西安舉辦"千禧年聯(lián)展"。2014年在尼泊爾舉辦"喜馬拉雅的風"個人攝影展。其作品"世界屋脊"獲第十五屆陜西藝術年展優(yōu)秀作品獎。其作品"黃土地的葬禮"陜西攝影家協(xié)會舉辦的大展二等獎。</div><div> 2016年涉足微電影創(chuàng)作,其作品《我的父親母親》在全國彩視微電影大賽》中獲一等獎獎杯。微電影作品 巜唐陵古鎮(zhèn)袁家村》在"全國美麗鄉(xiāng)村隨手拍"大賽中榮獲第五名。</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