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著名畫家許英三

漂泊老松

第13集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span><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個人生平</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許英三出生于中國著名的東南海濱文化之鄉(xiāng),知識分子出身。據(jù)稱,青年時期曾就讀于上海。自幼天資過人,學(xué)習(xí)勤奮,愛好文學(xué)。廩賦藝術(shù)才華。善詩賦,擅繪畫,工書法。他少時對繪畫習(xí)作不倦,造詣甚深,民國20年代已是當(dāng)?shù)刂嫾?。從青年?950年代初,長期擔(dān)任莆田縣涵江中學(xué)(莆田第六中學(xué))美術(shù)教師。其間民國30年代末曾任短期的莆田縣吾塘鎮(zhèn)(一說涵江鎮(zhèn))鎮(zhèn)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50年代初,許英三因政治歷史問題被判刑勞改。服刑期間,于1957年到德化第二瓷廠(時稱新建瓷廠)勞動,后被發(fā)現(xiàn)有繪畫藝術(shù)專長,分配到彩畫車間從藝。1970年代初離開該廠同莆田。他飾瓷藝術(shù)技能較全面,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及書法兼工,尤善工筆人物畫與行草書法。其人物畫更擅仕女。如《西廂》、《紅樓》人物,四美人以及各種形態(tài)的八仙、四快樂、花木蘭、鐘馗等。他善以瓷質(zhì)、器型特點設(shè)計畫面,達(dá)到器物裝飾藝術(shù)之和諧與絕佳效果。作畫技法嫻熟,風(fēng)格獨特。其構(gòu)思成竹在胸,落筆揮灑自如,點染得心應(yīng)手。藝術(shù)功底扎實,畫工精致細(xì)膩,筆墨蒼潤流暢,畫面立體感強(qiáng),使人一見別具灑雅愉悅之美感。其瓷彩藝術(shù)造詣稱當(dāng)時德化第二瓷廠“畫壇三杰”第一,為德化瓷飾同行所推崇欽慕,不論新秀老手無不樂于向他學(xué)習(xí)求教,極受廣大瓷工與社會稱譽(yù)。因此,他在德化從藝雖僅10余年,留下極深印象與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59年“創(chuàng)成績向國慶10周年獻(xiàn)禮”活動中,德化第二瓷廠特制一批高白薄胎禮品瓷,其中包括各種大小花瓶、筆筒、杯碟壺餐具、酒具、茶具、咖啡具,許英三配合鄭俊雄、鄭晨鐘等人,以中國畫技法分別飾以山水、花鳥、人物、草蟲小動物等,別具神韻,富有民族傳統(tǒng)風(fēng)格與欣賞余韻,選送900多件赴北京展覽極受好評,展后全部為故宮博物院所收藏。其后德化第一二瓷廠陳列室亦收藏有他當(dāng)年所彩畫的不少作品。1980年代初曾與他的藝友鄭晨鐘合作,為莆田體育館作1.5x13.5米《莆田廿四景》巨幅瓷磚壁畫(許設(shè)計供稿,鄭作畫),極受好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許英三直至耄年仍作畫不輟,筆力墨韻未減當(dāng)年。據(jù)稱,其作品1980年代曾參加莆田市書畫展,時或贈與鄉(xiāng)親、港澳同胞摯友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僑華人親友,備受稱譽(yù)。當(dāng)時因經(jīng)濟(jì)窘迫,部分港澳同胞與華僑華人親友曾幫他將作品帶到海外出售,港澳同胞及僑胞、華人等有識之士爭相選購鑒賞珍藏。</span></p> <h1> <b><font color="#b04fbb">更有詩情畫外求</font></b></h1><div> <font color="#b04fbb"> ——紀(jì)念許英三先生百年誕辰</font></div><div> 在20世紀(jì)行將結(jié)束之際,當(dāng)人們回眸莆田百年畫壇,人們幾乎一致認(rèn)為,在下半葉已故畫家中,最負(fù)盛名者當(dāng)推許英三和陳鶴兩位先生。</div><div> 這兩位先生不量擅畫工書,而且還精于詩文。陳鶴的詩名,在文藝界享譽(yù)久矣,而英三之詩才,知者甚寡。由于歷史的原因,他早年的詩稿文集大都蕩然無存,晚年的畫作很少題詩。當(dāng)人們偶爾見到其詩文時,不能不為其意蘊(yùn)之深遠(yuǎn)、詞藻之樸雅而由衷地感到敬佩。他的詩詞與畫作相比一點也不遜色。</div><div> 數(shù)千年來,我國的文人騷客大都與酒有不解之緣?!岸肪圃姲倨钡睦畎祝爬诵魏?,以激情和才思在文壇留下許多佳話;以“顛狂”著稱的懷素醉后作書時“馳毫驟墨劇奔駟”,以至于“滿座失聲看不及”。英三一生與酒亦有不解之緣,他在《游九華山》詩中寫道:“且與神仙謀一醉,高峰酌酒倍開顏?!彼h杰,字英三,后自號為“飲三”和“許醉”。人們從這兩個散發(fā)出酒香的別號揣測他一定象李白與懷素一樣善飲,其實不然。他喝酒只用小杯,一杯下肚就臉紅。二杯微醉,三杯即罷飲,連被視為“亦師亦友”的李耕力勸也不肯再沾唇,故李先生戲日:“英三真飲三也?!薄帮嬋边@一別號即來源于此。他認(rèn)為,暴飲有傷于體,而微飲能使詩情更酣暢,畫意更勃發(fā)。故此陳鶴在贈詩中贊曰: “微醉三杯飲,揮毫萬象生?!彼阅芑罹攀兴模q笾晖罅Σ凰?,與此養(yǎng)生之道莫無關(guān)系。</div><div> 英三1900年中秋前一日出生于西天尾后埔村的一個半耕半讀的書香門第,其祖鵬年,其父壽昌都是秀才,對書畫雖有嗜好,但未曾專攻。其長兄雋藻幼受庭訓(xùn),對丹青卻情有獨鐘,年方弱冠就以畫揚(yáng)名,仕女畫尤為時所重。他交游甚廣,與朱鐸、張琴、李霞、李耕、郭梁、李可信、楊載等往來密切。英三比兄小12歲,常隨他外出,因此很早就結(jié)識這些書畫名家。英三深受雋藻影響,對仕女畫尤為偏愛,于是就拜以仕女畫見長的郭梁為師。·他14歲時,才華橫溢的長兄不幸患鼠疫身亡,郭梁又回老家福安,他只好在家獨自邊學(xué)畫邊學(xué)詩文。時間一晃就是三年。有次赴荔城拜見張琴時,張琴勸他應(yīng)再去讀書深造,他認(rèn)為,沒扎實的文化涵養(yǎng),畫得再好也只能是“畫匠”。1918年,英三進(jìn)“省立十中” (今莆田一中)讀中學(xué)。在荔城4年期間,每逢張琴返梓就前往拜訪求教,得益良多。</div><div> 郭梁1913年回原籍福安后,在紫陽小學(xué)任教。為謀求藝術(shù)上更大的發(fā)展,1922年他舉家遷往省城福州。在這9年期間,師徒兩人未曾謀面。這一年,英三中學(xué)畢業(yè),聽說恩師已遷榕,欣忭不已,立即步行到福州拜見。見面后,郭梁對英三在詩詞方面的精進(jìn)又驚訝又贊賞,認(rèn)為張琴不愧是詩書畫印全才的高手和教育家,對英三的開導(dǎo)是完全正確的。其實,郭梁也是全才,他的詩也很好。據(jù)英三說,他曾和郭梁唱和多首詩詞,郭梁也曾為之畫作題詩。后這些墨寶隨著他身世沉浮而散落無存。</div><div> 除郭梁外,對英三繪畫影響最大者就是李霞、李耕了。李霞常云游四方,1938年就去世。相對而言,英三與他的往來不如與李耕密切。涵江是莆田商貿(mào)中心,李耕經(jīng)常抵涵,而且往往一住就是一兩個月·。西天尾離涵江不太遠(yuǎn)。所以英三常徒步前來拜會。英三對李耕的高超畫技十分敬佩,對其人品更是贊不絕口,稱之為“益友良師”。他在紀(jì)念李耕百年誕辰的二首詩中寫道:</div><div> 其(一)</div><div> 一見知心自古難,書齋二老對相看。</div><div> 星辰有約邀君去,天地?zé)o情促夢闌。</div><div> 遺稿收成新畫冊,聲名應(yīng)占舊騷壇。</div><div> 布噤竹杖闌珊處,想見黔婁不畏寒。</div><div> 其(二)</div><div> 相將破硯老風(fēng)塵,益友良師有此人。</div><div> 仙佛傳神聊解脫,人琴共感倍酸辛。</div><div> 劫灰幸剩岷岡玉,畫稿如觀耿介身。</div><div> 大帽山頭風(fēng)有韻,百年紫府見豐神。</div><div> 詩貴有情,此詩情真意切,質(zhì)樸感人,對良師益友的思念深摯而纏綿。倘若李耕地下有知,定會深感欣慰。</div><div> 英三詩詞用句精心推敲,他不喜歡用華麗的詞藻和晦澀的典故,崇尚陶淵明平淡雋永的韻致和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一點,在他的某些;山水、花鳥題詩中可窺一斑,最為人稱道的是游九鯉湖的——首詞《浪淘沙》:</div><div> 九鯉舊曾游,云水清幽。未窮九滌肯回頭?嘯侶高峰天相接,萬籟生秋。 鳥道去悠悠,危磴停留。珠崖玉筋望中秋。大塊文章驚絕妙,水峙山流!</div><div> 此詞作于1948年,當(dāng)時他在仙游師范任教,多次游九鯉湖,對此閩中奇境有深刻的切身感受。近知天命的詩人把自己在傲嘯山林時對大自然的描繪得淋漓盡致。他似乎已完全滌去塵俗的煩擾,以高曠的襟懷和瀟灑的胸次把自己投入造物主神奇的懷抱中去,達(dá)到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div><div> 英三一生執(zhí)教時間長達(dá)20多年,教過美術(shù),也教過語文,還任過小學(xué)校長。他從政時間僅不到兩年。然而,這段時間的一樁案子導(dǎo)致他1958年被判刑20年。由于他有一技之長,服刑期間被德化瓷廠調(diào)到生產(chǎn)高檔瓷器晶的彩畫車間。他以自己精湛的畫技為該廠產(chǎn)品出口創(chuàng)匯作出別人無法作出的貢獻(xiàn),因此被宣布畫一年可減一年刑。據(jù)聞,周恩來總理看到一套有英三畫的茶具時,還特地詢問了此畫作者的情況。在全國可以萬計的畫家中,其作品能得到周總理過問者恐怕不多。對英三來說,這是一份苦澀的殊榮。他終于“戴罪立功”提早7年被釋放。然而,他重返故里的時機(jī)不對頭,那時正是“文革”中期,一回家就遭到“批斗”,被捆綁,被罰跪,還“坐飛機(jī)”。他萬萬想不到,他在德化服刑時還不曾受過這般凌辱。</div><div> 1983年,由于他在文藝界的名望被推為莆田市首屆政協(xié)委員,還被聘為省文史館館員。據(jù)聞,當(dāng)他得到有省長頒發(fā)的省文史館館員聘書時,不禁老淚縱橫。</div><div> 英三的畫作高峰期在40、50年代。我有幸得到他在服刑初期偶爾流傳出來的山水冊頁。此作純用水墨,筆墨蒼勁沉雄,構(gòu)圖氣勢雄偉,雖系小品,氣韻萬千超然紙外。無可諱言,其身出囹圄后的作品,筆墨已“元氣大傷”,也鮮有詩詞創(chuàng)作。顯然,他是擔(dān)心因文得禍。在“無限上綱”的年代,知識分子如驚弓之鳥,何況他還是有罪之身。</div><div> “拔亂反正”后的中國藝苑呈現(xiàn)出大地復(fù)蘇的活力,老詩人也似乎煥發(fā)出青春.1979年,他按照蘇東坡的”十六快”畫了十六圖。畫后又步東坡《水調(diào)歌頭》韻和一首:</div><div> 開甕逢陶謝,好鳥鬧春天。呼童汲水煮茗,溪水似流年。堤畔行吟來去,鐘動隔江寺宇,夜話竹窗寒。送客衣冠免,游戲落人間。</div><div> 飲花塢,香半炷,午須眠。臨流濯足,東鄰笛叫月輪圓。難得聽琴情合,雨后云填山缺,乞得名花全。快事尋常有,況有月嬋娟。</div><div> 此詞還有89字的序文,發(fā)表在馬來西亞1986年度出版的“興安總會會訊”上,在海外廣為流傳。步韻詩詞難度較大,文人們戲稱為“戴雙重腳鐐跳舞”。這首詞除步韻外,還要顧及“十六快”全部內(nèi)容。難度可想而知。年屆八旬, “寶刀未老”,令人贊嘆。</div><div> 英三執(zhí)教多年,桃李遍天下。他的畫在臺灣和東南亞影響甚大。上述的馬來西亞的《會訊》上刊登其書畫25幅,其中一幅《李白春夜宴桃李》圖被作為該刊封底。在此前后,臺灣興安會館紀(jì)念冊上刊登他的“莆田24景圖”。新加坡舉辦的“中國水墨畫展銷會”上,他有《八仙過?!返?幅作品參展,深受佳評。</div><div> 英三的為人有口皆碑。他樸實敦厚,溫良恭讓,視富貴浮名如云淡風(fēng)輕。雖屢遭磨難,對權(quán)勢者不肯折腰逢迎;滿腹經(jīng)綸,絕無恃才傲世之氣。他自甘寂寞,置身鄉(xiāng)間,往來者大都是農(nóng)人樵夫之類的“凡夫俗子”。友人“跛腳凱”去世時,他作挽聯(lián)悼之:“室邇?nèi)隋?,我嘆晨星寥落;足跛心直,君嫌世路崎嶇?!眲P君何人?現(xiàn)恐已無人知曉。因其“心直”,英三視為知己。此聯(lián)令人回味無窮。涵江裱工石癡亦是他多年好友,每次抵涵,必到其家中敘舊。石癡去世時,英三也作一悼聯(lián):“君去何忙,病榻無方堪續(xù)命;我來已晚,靈堂揮淚感存琴?!?lt;/div><div> 我第一次見到許先生就在石癡先生的裱室,當(dāng)時我有幾幅陳子奮的畫在那里裝裱。石癡告訴他我是子奮學(xué)生時,他深表贊許地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僅得其下。”他說他30年代到福州拜見郭梁時與子奮見過幾次面,子奮的書畫和印都很好,勉勵我應(yīng)好好跟老師學(xué)。當(dāng)時子奮已患重病,我去探望時提及英三,子奮說他認(rèn)識這位劍狂高足,贊揚(yáng)英三為了要向劍狂學(xué)畫,每次去福州都是步行,而且每回都要背一大包土特產(chǎn)敬師。子奮還說,其實李耕對英三的影響更大,因為劍狂去世得早。</div><div> 1976年秋,我在鄭原先生處見到英三時談及此事時,他說:“子奮所言極是。我學(xué)畫受長兄之啟蒙,在劍狂門下受業(yè),后長期得益于硯農(nóng)?!痹谶@次交談中,我告訴他,子奮師去世前不久贈我一冊《李耕畫集》的清樣本。因題材不合時勢制了版而未能印刷發(fā)行。清樣一共只幾套,子奮是省美協(xié)副主席,所以有一套。聽此話時英三眼睛為之一亮,意欲借觀。我自然欣然答應(yīng)。</div><div> 英三家我未曾到過,幾天后我叫石癡先生帶我前往。我們在他家里逗留幾乎一整天,中午由英三設(shè)便飯款待。他非常仔細(xì)地觀看每一幅畫,看到精彩處不禁拍案叫絕。這60幅作品中有相當(dāng)一部份題材或構(gòu)圖是他平生第一次見到的。</div><div> 為感謝我?guī)ミ@么多精品,他當(dāng)場臨了一幅《屈原》贈我留念。畫上題曰:</div><div> 丙辰年(1976)八月,紀(jì)龍,國良(石癡)兩先生攜李耕畫稿來敝舍,為臨屈原圖一幅帶去,聊記歲月耳。畫之工拙,不暇計也。</div><div> 1982年12月5日,秀嶼港指揮部主任陳風(fēng)明派專車特邀許英三、林鏜、陳鶴、陳禪心、陳長城、朱成淦和我7人到港口參觀并吟詩作畫,準(zhǔn)備作為禮品贈送前來視察的交通部陶琦副部長。中午陳主任以茅臺宴請,英三僅喝一杯。當(dāng)晚,我與英三同住一室時問何故,他笑曰:“茅臺性烈,我的三杯是指村釀”。次日,書畫家們在大廳作畫寫字吟詩。我作一《牡丹百合圖》,許先生為此作題一詩:</div><div> 國色無雙艷,天香百合奇。</div><div> 所思在遠(yuǎn)道,持此贈心知。</div><div> 從此之后,我更經(jīng)常到后埔拜訪許先生,為的是盡可能地向他多學(xué)一些東西。他贈我書畫多幅。有次在交談時他稱贊我牡丹畫得好并希望求一幅。年倍于我的名畫家索畫著實令我“受寵若驚”。后來我精心作一幅畫面呈。想不到事隔不久,他的孫子士良持《鐘馗》一幅專程抵青璜山,說是應(yīng)其祖之命前來答謝的。許先生見過我的詩詞多首,對我能詩十分贊賞。有次他對我說:“現(xiàn)在年青人能詩者很少。陳子奮善詩,你是他學(xué)生;陳鶴精詩,你是他多年同事,真可謂‘近朱者赤’?!彼髞頌槲翌}畫多幅,均題上詩。</div><div> 1988年,我將幾十幅作品集成一冊,恭求許先生題詞。他書贈七律一首:</div><div> 巍巍書屋峙青璜,桃李蔭濃歲月長。</div><div> 雨露新沾端硯潤,山川倒映海天光。</div><div> 花枝風(fēng)定空香國,毛穎功深幾脫囊。</div><div> 滿待丹生歸畫冊,與君促膝競浮觴。</div><div> 許先生1930年秋至1941年春在涵江中學(xué)(莆田六中前身)任美術(shù)和語文課程,對學(xué)校有揮之不去的一段深情,故此詩的首句特地提到青璜山。</div><div> 隙駒易逝,歲月不居。許先生作古已6年了,我的畫集不久將出版,思及許先生的“與君促膝競浮觴”之詩句,不禁悵然。</div><div> 我與許先生交情雖厚,然而,因年齡與地域的差距對他的了解畢竟有限。在他的百年誕辰前夕,我僅能此文表達(dá)對他的懷念和敬意。倘若,從詩詞這一側(cè)面能反映出許先生博大精深藝文成就之萬一,亦是吾生之幸也。</div><div><br></div><div> 2000年元月方紀(jì)龍于錦江</div>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漂泊老松</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群鳳朝陽》</p><p class="ql-block">作詞:林雋 </p><p class="ql-block">作曲:陳開中 劉丹旻</p><p class="ql-block">演唱:鄭珊珊</p><p class="ql-block">編曲:方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