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于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xué)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英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于空間的限制,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b></p> <p class="ql-block"><b> 大英博物館正門</b></p> <p class="ql-block"><b> 隨旅行團(tuán)到大英博物館,只能是走馬觀花,但拍攝了一百余張照片。這些照片對我而言,彌足珍貴。四十余年前曾經(jīng)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那時從文獻(xiàn)資料圖書中,看到過少量存于英法俄美等國博物館的文物圖片及介紹,記得講世界史的教授說過能去國外博物館看一下實(shí)物,那是歷史系畢業(yè)生的一個夢想與追求!后來重讀大學(xué)物理系,從事物理教學(xué)至退休。幾十年過去了,無奈很多歷史基本知識都遺忘了。乘這次參觀大英博物館,回國后找出幾十年文革前的舊歷史書,威爾·杜蘭編寫的"世界文明史",利用網(wǎng)絡(luò)及大英博物館紀(jì)念冊,補(bǔ)充修改本美篇。懇請喜愛讀史的老師加以指點(diǎn)!謝謝!</b></p> <p class="ql-block"><b> 源自App</b></p> <p class="ql-block"><b>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My name is Ozymandias, King of Kings:Look on my Works, ye Mighty, and despair!"吾乃奧茲曼迪亞斯,萬王之王;功業(yè)蓋世,強(qiáng)者折服! (雪萊為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所寫十四行詩Ozymandias)。這座龐大雕像由整塊巨石雕刻,1798年,拿破侖的部下曾試圖從埃及搬走這座雕像,竟找不出搬運(yùn)的方法而失敗。最后還是英國人把它弄到了英國。</b></p> <p class="ql-block"><b>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復(fù)活的,但需要經(jīng)過很多程序,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秤心儀式,在一具天平的兩端,一邊放著死者的心臟,一邊放著代表正義公理的羽毛。如果天平平衡,表示死者生前善良公正,將可通過正義之神的審判;如果心臟一端沉重,代表死者貪婪多欲,作惡多端,他的心臟將被取出,丟給在一旁等候的怪獸吃掉。死者心臟被吃,便不能復(fù)活。</b></p> <p class="ql-block"><b> 摩蘇爾,它曾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尼尼微Nineveh,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帝國亞述Assyria的首都。亞述稱霸西亞和北非時,在亞歐大陸另一端的中國,周幽王和褒姒正玩著‘’烽火戲諸侯‘’的游戲。大英博物館有三個大展廳展示來自尼尼微和尼姆魯?shù)鹿懦堑氖〉瘛?lt;/b></p> <p class="ql-block"><b> 這對大型人頭獅身石雕,年代為公元前865年,是亞述帝國 國王阿蘇那瑟帕爾二世在尼姆羅皇宮的護(hù)衛(wèi)神,傳說可以保衛(wèi)宮殿不受妖魔的侵犯。</b></p> <p class="ql-block"><b> 照片右藍(lán)色陶偶(莎提斯),發(fā)現(xiàn)于法老塞提一世在底比斯國王谷的墓中。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280年??淘谔张忌系模⑸崴怪湮模⒚鞔_說明:如果墓主今后被要求做任何勞役,莎提斯都將代勞。</b></p> <p class="ql-block"><b> 塔哈克的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出自卡瓦的一座廟宇。努比亞第二十五代王朝,約公元前680年。石像的獅鬃部分受早期的埃及斯芬克斯的影響,但是冠冕中的蛇飾,無沿檐帽和面孔是努比亞風(fēng)格。 </b></p> <p class="ql-block"><b> 法老阿梅諾菲斯三世(Amenhotep lll)巨型紅花崗巖塑像的頭部。戴著雙王冠,公元前1390年,第十八王朝。來自凱爾奈克(Akamai)神廟附近的昆斯貝克霍特神廟前。戴著王冠的頭部近三米之高。</b></p> <p class="ql-block"><b> 古埃及和蘇丹館:最著名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羅塞塔石碑,這是一塊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花崗巖石碑,用三種語言版本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的詔書。它的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由于同時用三種不同的語言刻著相同的內(nèi)容,為考古學(xué)家解讀已經(jīng)失傳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解碼的關(guān)鍵,用現(xiàn)代人可閱讀的古希臘文來對比分析其它兩種文字。羅塞塔石碑最早是1799年在埃及港口城市羅塞塔郊外由法軍發(fā)現(xiàn)的,但是在英法兩國戰(zhàn)爭中,英國戰(zhàn)勝法國,得到了法軍收集的埃及古物。現(xiàn)在埃及古物最高委員會呼吁英國應(yīng)該把羅塞塔石碑歸還給埃及。</b></p> <p class="ql-block"><b> 埃及人的墓地通常建在城鎮(zhèn)西面的沙漠里。在前王朝時期(公元前3000年之前),人們相信死后有來世,因此墓中往往有一些簡單的隨葬品。為了保存尸體使之成為容納死者活力的存在,木乃伊的制作逐漸發(fā)展起來。首先要取出內(nèi)臟部分并將其分別存入四個禮葬甕中,然后用泡堿將尸體風(fēng)干,最后再把尸體用亞麻布帶裹好放入棺材里。作為神的化身,法老的木乃伊更是講究,包裹尸體用的是上好的亞麻布,身上蓋著護(hù)身符和珠寶,頭部和頸部蒙著金制的面罩,然后才被放入一個層層相套的棺材并下葬于墓室中一個巨大的石棺里。</b></p> <p class="ql-block"><b>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間阿蒙神的女祭司亨努特梅希特的鍍金內(nèi)棺。第十九王朝約公元前1250年。</b></p> <p class="ql-block"> <b>古近東展館。灌木叢中的公羊。烏爾(伊拉克南部)。公元前2600年。從王家墓地中發(fā)掘出的一對公羊之一,實(shí)際是一對山羊。伍利爵士因喜愛圣經(jīng)典故逐將其命名為"叢林公羊"。公羊剛一被發(fā)現(xiàn),驚呆考古現(xiàn)場發(fā)掘所有考古學(xué)家。珠光寶氣的公羊用了4600年前最時髦、最貴重的“金、銀、青金石、銅、貝殼及紅石灰石制作”。雙足搭在灌木上歇息的直立公羊形象,是中東藝術(shù)中常見表現(xiàn)主題。叢林公羊(Ram in a Thicket)這個名字是發(fā)掘者伍利命名,令人想到《圣經(jīng)》中被先知亞伯拉罕于灌木叢中擒獲、并以此替代他的兒子伊薩克作為獻(xiàn)給神的祭品的那只“山羊”。寓意生命可貴。它現(xiàn)在是全世界所有院校選作藝術(shù)史這一門課的標(biāo)準(zhǔn)教材。</b></p> <p class="ql-block">大洪水記錄泥板</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00年-前600年 發(fā)現(xiàn)于伊拉克庫云吉克(尼尼微)</p><p class="ql-block"><b>這塊契形文字泥板記錄著世界文學(xué)史上第一部偉大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的其中一章。神警告一男子,說大洪水即刻到來,要他造一條船以拯救他的家人和所有的活物。這個故事與《圣經(jīng)》中諾亞方舟的故事及其相似,但年代更為久遠(yuǎn)。這段詩歌的釋文于1872年公諸于世,引起軒然大波。</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中東館:獵獅在亞述帝國被認(rèn)為是保護(hù)其子民的責(zé)任和象征,獵獅浮雕是歌頌帝王的豐功偉績。這幾幅浮雕出自于尼尼微皇宮,公元前七世紀(jì)亞述帝國巴尼拔國王獵獅浮雕的一部分,被認(rèn)為亞述藝術(shù)至尊杰作。</b></p> <p class="ql-block"><b>啟蒙運(yùn)動館藏品</b></p> <p class="ql-block"><b>古希臘雕刻家米隆作品"擲鐵餅者"</b></p> <p class="ql-block"><b>蹲伏的維娜斯</b></p> <p class="ql-block"><b> 博物館希臘館:土耳其西北部利西亞的桑索斯,為當(dāng)時利西亞的阿比那斯國王所建的墓碑,建于公元前380年。因園柱間站立的是海中仙女涅內(nèi)伊德,現(xiàn)稱為"涅內(nèi)伊德碑像"。這墓碑結(jié)合了希臘和波斯的設(shè)計(jì)風(fēng)格。</b></p> <p class="ql-block"><b> 希臘館內(nèi)的雕塑</b></p> <p class="ql-block"><b>希臘羅馬文化帕特農(nóng)神廟石雕部分是最精彩的,單獨(dú)成館。</b></p> <p class="ql-block"><b> 公元前五世紀(jì)中葉的希臘雅典衛(wèi)城帕特農(nóng)神廟的埃爾金石雕像的部分?,F(xiàn)希臘政府要求英國歸還帕特農(nóng)神廟的雕像。"帕特農(nóng),既是文明延續(xù)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命運(yùn)三女神:三位女神是克羅索(Clotho)、拉克西絲(Lachésis)和阿特洛波斯(Atropos)。是眾神之王宙斯(Zeus)與女神忒彌斯(Themis)的女兒,時序女神荷賴(Hora)的妹妹。她們的任務(wù)是紡制人間的命運(yùn)之線,同時按次序剪斷生命之線。最小的克羅索掌管未來和紡織生命之線,二姐拉克西絲負(fù)責(zé)維護(hù)生命之線,最年長的阿特洛波斯掌管死亡,負(fù)責(zé)切斷生命之線,即使是天父宙斯也不能違抗她們的安排。</b></p> <p class="ql-block"><b> 帕特濃神廟的馬頭雕塑。精疲力盡的神態(tài),張大的鼻孔,清晰可見的血管。</b></p> <p class="ql-block"><b> 古代的塞浦路斯A G Leventis展廳</b></p> <p class="ql-block"><b> 一座巨型石灰?guī)r雕像,一個留著胡子的祭司。公元前500年-480年。來自塞蒲路斯伊達(dá)利昂的阿波羅神殿。</b></p> <p class="ql-block"><b> 中國瓷器館:這是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中國瓷器最有名的一件。至正十一年(1351)青花龍紋大瓶。此瓶成對,器型復(fù)雜,形體又大;九層紋飾(耳飾算一層),幾乎囊括元青花繪畫內(nèi)容的全部(就差人物未畫),后凡是層次多,繪制內(nèi)容相仿佛的元青花,都被統(tǒng)稱為"至正型" ,可見此瓶的影響力。它們是為道觀祭壇而造的,其價值在于龍紋上方、瓶頸一側(cè)的注明了日期的銘文。這也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刻有銘文的青花瓷。這對花瓶是現(xiàn)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高63.6cm,寬22cm。</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元青花釉里紅鏤空花罐</b></p> <p class="ql-block"><b> 元酒樽</b></p> <p class="ql-block"><b> 元末明初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嘉靖年間青花執(zhí)壺</b></p> <p class="ql-block"><b> 嘉靖年間</b></p> <p class="ql-block"><b> 明朝正德年間:瓷器上有阿拉伯文</b></p> <p class="ql-block"><b> 永樂青花寶相輪花紋葫蘆口綬帶肩壺</b></p> <p class="ql-block"><b> 宣德年間,中國青花瓷的鼎盛期,素有"青花之精,空前絕后"之美譽(yù)。畫料時芼法更加細(xì)膩,濃淡結(jié)合,富有層次感。</b></p> <p class="ql-block"><b> 清早期瓷器</b></p> <p class="ql-block"><b> 清朝雍正年間景德鎮(zhèn)瓷器</b></p> <p class="ql-block"><b> 中國館門口樓道間的佛像</b></p> <p class="ql-block"><b> 非洲館</b></p> <p class="ql-block"><b> 澳大利亞</b></p> <p class="ql-block"><b> 南亞和東南亞: 度母(Tara)鍍金銅像,斯里蘭卡。公元八世紀(jì)。度母是佛教中最偉大的女性佛,擁有眾多的信徒。圖中她伸出右手表示施舍和慈善。高1.45米。</b></p> <p class="ql-block"><b> 太平洋島嶼</b></p> <p class="ql-block"><b> 日本武士盔甲</b></p> <p class="ql-block"><b>大型石雕像,來自復(fù)活節(jié)島,這類紀(jì)念重要先祖的雕像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到十七世紀(jì)的下半葉之間。</b></p> <p class="ql-block"><b> 館內(nèi)收藏的中國1967年3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節(jié)目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謝謝觀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