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中國少年報》是1978年11月份復刊的,那時候我們剛上三年級。最早接觸《中國少年報》,還是在小學同學胡亞偉家。在那個信息匱乏的時代,第一次看少年報,一下子就被它的知識性、趣味性所吸引,后來強烈要求父親給我訂了一份,從此孩童時代多了《中國少年報》這個良師益友。</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還記得“動腦筋爺爺、知心姐姐、小虎子、小靈通”嗎?“小紅花、小刺猬”欄目肯定不會忘,“小實驗”、“小制作”、“小魔術”、“小游戲”,“趣聞”、“博物園”、“小小電視臺”,“連載故事”,“社會主義好,資本主義糟”,還有“小讀者來信”、“我們的隊活動”、“我們的圖畫”等等,一提起來,大家想必會激發(fā)起許多的回憶。</b></h1> <h1><b><br></b></h1><h1><b><br></b></h1><h1><b> 《中國少年報》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報紙圖文并茂,不像聽小說評書還需要一些想象去構建那些畫面。通過報紙,我們認識了青海湖中隨地散落著又大又白的鳥蛋的“鳥島”,樹叉上、石頭上、草叢中到處盤繞著蝮蛇的大連“蛇島”,“人沉不下去”的死海,印尼爪哇島上的“吃人樹”,“毛孩于震環(huán)”,腦袋里有“電臺”的人。小小的報紙確實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知識,甚而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在閱讀記錄珍妮叢林之旅的“密林追蹤”之前,我還分不清獅子與老虎。看過《博物園》欄目的“玻璃的來歷”后,懂得了玻璃是由石英砂與蘇打高溫混合而成,盡管以后學習了許多化學課程,說句實話,對于玻璃的了解還是停滯在這個水平。瞧了 “怪雨”的報道,看到“小麥”、“魚蝦”甚至“銀幣”等等竟然能夠從天而降,每當天空上烏云壓頂時心中就常常有所期盼……不得不說,這都是拜《少年報》所賜。</b></h1> <h1><b><br></b></h1><h1><b><br></b></h1><h1><b> 《中國少年報》陶冶了我們的情操。她是我們的“精神伊甸園”,每周教室里多少個小腦瓜在巴望著報紙到達的日子。那時的新偶像是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的孤膽英雄“巖龍”,身殘志堅、用嘴叼筆寫字的無臂英雄也成了我們作文中多次引用的素材?!缎〈题窓谀俊懊弊樱u頭……看電影”的諷刺多么具有現(xiàn)實性;《小虎子》“準備考試”男女生互不搭理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假話王國”里黑白顛倒,“社會主義好,資本主義糟”的強烈對比。一次次的閱讀,讓我們有過心馳神往,也讓我們有過臉紅心跳。每次閱讀,都是一回充實的精神之旅。</b></h1> <h1><b><br></b></h1><h1><b><br></b></h1><h1><b> 《中國少年報》提高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報紙中的每次小實驗、小制作等,常常引發(fā)一陣子內(nèi)心的騷動。看了凸透鏡點燃火柴的實驗,可沒有凸透鏡哇,就用玻璃瓶底代替,玻璃瓶底中間厚周邊薄,越厚越好,一試還好使,一幫子小伙伴到處踅摸玻璃瓶子,酒瓶、罐頭瓶都是我們的破壞對象。看了“小制作”做顯微鏡,要用聚光小手電燈泡前端的小玻璃珠,家里的手電常常就莫名其妙地遭殃了,那時見到個手電就想瞧瞧是不是聚光燈,并且伴隨著敲破燈泡的陣陣沖動。在水中用剪刀剪過玻璃的同學請舉手?那也是一次小實驗,反正我是沒剪開,可能是我家的剪刀不太好使,要不就是找的玻璃太厚了。還記得“看日食”嗎?那會兒幾乎人手一個用煙熏黑的玻璃片。記得有幾期報紙介紹兩只手怎樣作各種動物的“手影”,你看吧,一到晚上放電影試機子時,光才打到銀幕上,剎那間會蹦出來各種各樣的兔、狼、雁、鴨子。還記得報紙倡導種蓖麻后,一時間,上上下下都積極響應,不知其它地方怎么樣,反正咱們老家那兒學校家中、屋前屋后種得都是那玩意兒。哈哈,由此可見,少年報的影響力非同一般啊。</b></h1> <h1><b><br></b></h1><h1><b><br></b></h1><h1><b> 漸漸地訂閱少年報的同學多了,跟這個朋友接觸也深了,與之還有了互動。記著1980年好多同學都參加了那年的“暑期讀報有獎比賽”,那時答題真是自己答,不互相抄,也絕不問大人。印象深刻的一道題,就是用一個四字成語概括《車轱轆上的螞蟻》這個寓言的主題,這個題目可不是直接能夠找到答案的,“螳臂當車”、“蚍蜉撼樹”、“不自量力”斟酌了好長時間,也沒拿定主意。好像就這道題有疑惑,因此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答題后的一個傍晚,大隊部的喇叭里喊起了“焦玉民、郭志峰、……到大隊部拿信來”的聲音,咱班大約八九個人的樣子。遺憾的是我們那塊兒的鄉(xiāng)親們并不知道“郭志峰”是誰,他們只曉得我的小名,那封信也沒人幫著捎回來,所以大喇叭里反復廣播了幾回。 生平第一次收到信,內(nèi)心很是有些小驕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接受《中國少年報》的獎品,不,是紀念品,一個帶有課程表的卡片。</b></h1> <h1><b> 以后,隨著年齡增大,與這個老朋友也漸行漸遠,那張卡片也成為最后的記憶,不過,與其交往的那些溫暖時光卻永遠定格!</b></h1><h1><b> 這是我記憶中的老朋友《中國少年報》。</b></h1><h1><b> 你記憶中的《中國少年報》什么樣子?</b></h1><h1><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