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成都有條街,名字簡單,叫三道街。</h1><h3>街名沒什么特殊意義,因?yàn)榍斑吺嵌澜?,后面是四道街,就是一個順序編號而已,但這條街從前長得和現(xiàn)在“成都會客廳”寬窄巷子一樣一樣的??赡苓€比寬窄巷子更有特點(diǎn),更加氣派!</h3><h3>寬窄巷子歷史上曾經(jīng)駐扎過“清兵”,大批北方人帶來了有點(diǎn)北方風(fēng)格的街道建筑,歷史上還曾經(jīng)叫過“胡同”。</h3><h3>三道街則大多是舊時的軍官和四川的大戶人家,整條街滿滿的都是經(jīng)典的川西民居風(fēng)格的大宅院。</h3> <h3>三道街原貌今天還存一隅</h3> <h3>過去 </h3> <h3>現(xiàn)在</h3> <h3>三道街 整條街都是鱗次櫛比的高墻大院。門楣全是典型川西大型建筑,雕花飛檐、灰墻青瓦,近三米高兩開黑漆大門,門上都安裝了兩個碩大的叩門環(huán),夜晚關(guān)大門會“嘎嘎”山響,鎖上兩排木插銷,還有一根巨大的抵門杠要攔腰橫安在大門上,每每都只能大人才能完成。關(guān)門時還會高喊一聲“各家各戶的人都回來齊啦?”。住在院里的人極有安全感!<br></h3><h3>大門下是半米高的木質(zhì)門檻,如有重物入院,需要抬起卸下門檻,即可平順而進(jìn)。</h3><h3>大門兩邊有一對小石獅子,雕刻非常精致,安在一米高的長方石柱上,形狀完全像一枚放大的獅頭小印章!“破四舊”時,石獅子或被砸爛或不翼而飛,后來就只剩兩個孤零零的石樁,又像禿頭印章了。</h3><h3>也有門前不是石獅子,大門兩邊立的是兩個大石鼓,側(cè)面都雕刻的是山水畫面,甚是精湛,可能當(dāng)年破壞者們不屑一顧,結(jié)果還被完整保留下來,一直陪守到和三道街一起消失!<br></h3><h3>記憶中大院的外墻,都是大塊青磚花砌,白灰勾出好看的線條。院墻上對稱地各嵌兩個紅砂石方磚,中間是凹槽,凹槽上留了一根像石鎖把手一樣的小石柱。幾乎街上所有的小孩都向大人發(fā)過問:這是什么東東?得到的回答是“拴馬樁”。孩提的我們忽閃著眼睛一頭霧水,哪里有馬?</h3><div>由此可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成都三道街 ,歷史久遠(yuǎn)?。?lt;/div><h3><br></h3><h3><br></h3> <h1>三道街的大院</h1><h3>三道街鐵路大院和居民大院各有一半,鐵路宿舍大概有10幾個吧。</h3><h3>50年代,有個特別大的國有企業(yè),叫“西南鐵路局”,就是現(xiàn)在的中鐵二局、中鐵五局和成都鐵路局的前身,將成都變成了“鐵半城”。</h3><h3>鐵半城?口氣好大!有人質(zhì)疑。</h3><h3>鐵二局有位前輩【江大源】功不可沒,2000年2月26日《鐵道建設(shè)報》他的一篇《“鐵半城”的由來》,從源頭上證明了一切。1950年是他代表單位把成都馬家花園(當(dāng)時附屬川大的理學(xué)校)買了,作為辦公地點(diǎn),至今還是中鐵二局機(jī)關(guān)。繼而以馬家花園為中心,寬窄巷子為半徑,遍訪少城,但凡相中的軍閥、官僚、商人的豪宅,共把200多個大院拿下。做成了成都史上最大的一筆房地產(chǎn)交易!<br></h3><div>后來又從馬家花園朝現(xiàn)在西南交大方向發(fā)展新建基地,浩浩蕩蕩的鐵路大軍開進(jìn)了成都,就此拉開了中國大西南鐵路建設(shè)的序幕。</div><div>成都當(dāng)然是“鐵半城”!</div><div>西南鐵路局把城里的三道街等2、30條街的部分大院收編成了鐵路宿舍,我的父輩也在這撥人里邊,然后,我們就在這里出生并長大了!</div><h3>現(xiàn)在我都依稀記得三道街好多院子的布局,和大院住過的那些人們!</h3><h3><br></h3> <h3>比如靠長順街頭的鐵路大院,是個方方正正的大院壩,7、8家人的房屋圍成一圈,家門都對著院壩,白天各家的房門洞開,大院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br></h3><div>里面住著一個“廖”姓同學(xué),和我一樣大,個子比我矮,小小身軀練得全是肌肉,羨煞人??!原來他有杠鈴、石鎖,都是用紅砂石自己打造的,而紅砂石則來至街上的陰溝蓋板。他看我也想鍛煉,就在一個月黑風(fēng)高的夜晚,帶著自制的有四個軸承(我們叫弾子盤)的小滑車,我們偷偷去揭了一塊紅砂石蓋板,在他的指導(dǎo)下我用錘和鏨子如法炮制了一套健身器材!</div> <h3>我家對面的鐵路大院</h3><h3>院門雕梁畫柱,一對石鼓,很夠氣派,但過去的這家老財(cái)可能家里人口多吧,房子修了很多,院壩就只是兩個小小的天井,突然就搬進(jìn)了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小孩,就顯得有些局促。不過住了一位“黃”姓大哥哥,用彈弓(彈繃子)打鳥,槍法極準(zhǔn),手起鳥落,引得我們常常拍著小手喝彩。玻璃球(打弾子)打得也老練,可以很遠(yuǎn)地把玻璃球打得“噼啪”作響,我們跟在他后邊喊他“神弾子”!</h3> <h3>隔壁兩個鐵路大院</h3><h3>都是很大的院子,建筑非常漂亮,且有點(diǎn)西式風(fēng)格,可能當(dāng)年的主人崇洋亦或接受過西方教育,院壩大得都可以騎自行車了。其中一個進(jìn)門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粗壯得兩個人才能合抱。其中一棵每年都結(jié)滿樹白果,我們都會在樹下?lián)炻湎聛淼墓麑?shí)。也很納悶,為什么總是這一棵樹結(jié)果,后來鬧明白了,銀杏樹是分“公母”的。</h3><h3>這條街有好多跟我一般大的小伙伴,也是二局“鐵小、鐵中”的同學(xué)。小伙伴們長大后,人才濟(jì)濟(jì)很有成就的。我們從小就立志長大爭當(dāng)科學(xué)家。有位“方”姓同學(xué),真正實(shí)現(xiàn)了兒時的理想,當(dāng)了“科學(xué)家”,這幾年我還進(jìn)電影院看過幾部他的電影,電視上也聽過他的精彩演講。</h3><h3>三道街孕育了我們的成長,一切都過去了,這條街的感情是不可磨滅的!</h3><h3>竊以為,三道街,好風(fēng)水!</h3> <h3>三道街尾還有個鐵路大院,門臉一點(diǎn)都不張揚(yáng),但是院子開闊而清凈,住戶很少,且大都是共和國和企業(yè)的有功之臣。<br></h3> <h3>三道街40號</h3><h3>我家五弟兄連同一個表弟6個娃娃,在40號這個溫馨的院子內(nèi)歷經(jīng)了童年、青年人生!</h3><div>聽大人講,40號是舊社會一位舊軍官馬師長的家,院子是三進(jìn)三出的大宅,院內(nèi)還有個木結(jié)構(gòu)的小樓,父親說那是小姐繡花樓。我經(jīng)常上去玩,靠著雕花木欄桿或騎在瓦屋頂上,放眼望去,只見一大片長著“瓦蓮”(現(xiàn)在叫肉肉)的市井青瓦屋頂,那是在街上絕對看不到的景色。</div><h3>還記得,幼小的我們跨不過院子大門門檻時,母親很放心地在屋里做家務(wù),我們扒著門檻看外面的世界,再大一點(diǎn)就爬上門檻,繼而又爬上石獅子了,我們的童年把門檻和石獅磨得鋥光發(fā)亮!</h3><h3>大院共三個小院,進(jìn)門小院住了4家人,有個自來水龍頭,大家都用鍋或桶去接水,每次丟一個自制的小紙牌在一個空罐頭盒里,月底數(shù)紙牌交水費(fèi),非常方便。(要知道那年月,每條街只有一個公共自來水龍頭,每天定時放水,街上居民到點(diǎn)就去排隊(duì)挑水,一分錢一桶)。</h3><h3>中間是個大院壩,長了一棵桑樹,每年結(jié)很多桑椹。住了3家人,我們就住在這里,房間全是木地板,擦得干干凈凈的,進(jìn)屋脫鞋。喝茶、吃飯、聊天都在院壩里,生活還算過得愜意。</h3><h3>還有一個后院,住了兩家人,后院有一口深水井。用一根長竹竿掛桶提水,井水冬暖夏涼,取之不盡又不花錢,所以全院洗衣洗菜都用井水。</h3><h3>小孩不讓去井邊,掉下去會沒命的。記得有個小伙伴叫小寶的,有一天他父母滿街呼叫都沒找到,最后有人發(fā)現(xiàn)他在井下,兩只手摳在井壁,只有小腦殼露出水面,呼救的力氣都沒有了,拉上來后,還好身體無恙,有驚無險。后來井口被大人們加了個井蓋!</h3> <h3>6個男娃娃,直溜就是一排、站攏就是一堆。現(xiàn)在的人會感覺不可思議,但那個年代有哪樣稀奇,此起彼伏的“老四、老五”,“五妹兒、六妹兒”的呼叫聲,常常響徹大院上空。我家和鄰居有兩個老五咋整?我們可是分別喊“樓上五娃兒、樓下五娃兒”的。</h3><h3>這種今天看來像文物一樣的院落完全能包容下我們的童年,寬闊的院壩,再加上大門口沒有汽車的街道,足夠一大群孩子們滾鐵環(huán)、扯響簧、摻牛牛兒,斗雞、跳拱、逮貓兒貓兒了。</h3><h3>還有小賭怡情的打玻璃蛋子,劃甘蔗,贏糖紙,輸煙盒。</h3><h3>娛樂性很強(qiáng)的跳房,跳繩,跳皮筋……!</h3><h3>那時汽車極少,偶爾停輛北京吉普或伏爾加,總有一群娃娃圍著看稀奇,直到汽車開走才散。司機(jī)怕小孩用手拍汽車,不知用什么方法讓車接通低壓電源,我們都不敢摸,有麻電!</h3> <h3>42號</h3><h3>鐵路院子,大而不雜。40號隔壁是42號,中間有個小門使兩院合一,但各自又有豪華大門,加起來差不多20戶人吧。</h3><h3>因?yàn)楣矌?2號,那陣都是旱廁,成都人叫“茅司”,各兩格蹲位,時常打擠。現(xiàn)在想想都不能容忍,糞坑滿了,會有農(nóng)民用木桶車?yán)?,大半天院中空氣都會彌漫著?zāi)難!難怪世界上有人說“抽水馬桶”推動了人類文明歷史!</h3><h3>42號沒有井,他們也會來我們這邊扯井水洗東西。大人們會邊做事邊擺龍門陣,娃娃們會兩個院子來回折騰嬉戲,大院在一派和諧中時光流逝!</h3><h3>42號有個“張二哥”,是一個傳奇!比我大幾歲,人長得高大帥氣,見識多廣,睿智豪氣,談吐幽默風(fēng)趣,歌才唱得好哦!我們一幫小朋友常常在三道街昏暗的路燈下,聽他無伴奏地獨(dú)唱,一首接一首地引吭高歌,每首歌唱完,我們都會鼓掌喝彩。如果是現(xiàn)在而今眼目下,起碼算是三道街小朋友的偶像!</h3><h3>有一天,突然“張二哥”舉家遷往廣州,原因是上世紀(jì)80年代,他在成都偶遇一位素不相識廣州來的老板,問路游玩成都,性情的二哥,盡地主之誼陪同了一下。讓老板甚是感動,回去不久就邀請二哥全家去廣州,安排在廣州定居生活、工作了。二哥的獨(dú)女兒也轉(zhuǎn)往廣州讀書,后來定居愛爾蘭,全家過得非常幸福!</h3><h3>這可能就是成都人的魅力吧!</h3> <h3>那時的房子不是純磚木結(jié)構(gòu),隔墻多為木板,不太隔音隔味。</h3><h3>哪家吃什么,僅憑嗅覺就知道,那年頭每月一人一斤肉票,誰家打牙祭,回鍋肉香味全院就都欣賞了。</h3><h3>各家各戶也說不上絕對私密,誰家發(fā)生了什么事,一分鐘全院就都知道了。遇到好事會很快得到鄰居的祝福,鬧心了很多人會給予安慰,矛盾了眾人幫你勸解!</h3><h3>下雨有人會幫你收衣服,大人不在家小孩回來有人幫你照管,有好東西也很情愿大家分享……。</h3><h3>當(dāng)然,偶然也會有鄰里糾紛,開釋之后,很快和好如初。抬頭低頭,大門一關(guān),猶如一家!</h3><h3>遠(yuǎn)親不如近鄰,應(yīng)該是那個環(huán)境、那個年代!</h3> <h3>前邊說的是鐵路大院,其實(shí)三道街還有很多院落,都住滿了居民。他們稱呼鐵路大院的人, 叫“鐵路歪克兒”??赡苁且?yàn)槟菚r鐵路工人的福利待遇較好吧。</h3><h3>街頭有幾個特別大的院子,住了很多戶人,各行各業(yè)的都有,院壩幾乎都沒有空地,擺滿了雜物工具,人力車,架架車。進(jìn)出的人常常大聲吆喝,匆匆勞碌著。</h3><h3>中段有幾個很幽靜別致的大院,里邊是很好看的花園,栽培了各種植物,四季花卉,房子也是空花窗欞,五彩琉璃,好多家庭是書香門第,說話輕言細(xì)語文質(zhì)彬彬的。</h3><h3>但是,院壩特別大,房屋又少的院子,各個歷史時期也會被他用。</h3><h3>有個年代,不知怎么了,家家都不做飯了,在漂亮的35號,辦了個街道大食堂,三道街整條街的人每天三頓都來吃飯。那場面很壯觀,像吃大戶似的!<br></h3><h3>大煉鋼鐵時,記不清是哪個大院還立起大爐子,煉鋼鐵,那些紅紅的鐵水凝結(jié)成一塊塊黑乎乎的東西,也不知是鋼還是鐵。</h3><h3>發(fā)展街道工業(yè)的日子了,最大的36號居然成了“鐵工廠”,天天黑煙冒起,風(fēng)機(jī)24小時炸天地嗡嗡作響,還伴隨著打鐵的聲音??傊?,那時的人單純,受之而無異議,至今我都不明白天天鬧騰出的是什么產(chǎn)品、又作何用!</h3><h3>當(dāng)然,還發(fā)展了“輕工業(yè)”,諸如紙盒廠那種悄無聲息地,一點(diǎn)不驚動鄰舍,就出產(chǎn)品了。生產(chǎn)洋火盒(其實(shí)就是火柴盒)等包裝品。</h3><h3>更有甚者,在47號那個大院(本來有一小片菜地),居然辦了個“洋堿廠”,其實(shí)就是肥皂廠。好奇的我親睹了生產(chǎn)肥皂的全過程:幾口大鐵鍋熬出冒著臭氣的濁物,凝固后被10幾個大人用鋼絲劃成塊狀,肥皂就生產(chǎn)出來了,一條一條地根本就不用紙包裝。那時的人們用它來洗澡、洗頭、洗衣、洗一切,一條龍包干!現(xiàn)在想來,還真是環(huán)保放心產(chǎn)品?。?lt;/h3> <h3>還記得先是有個劇組在我們大院拍過民國題材的電影。</h3><h3>后來有人挎著相機(jī)在這里轉(zhuǎn)悠,還有人在我們大院門口寫生,我還清楚地記得有個人用鋼筆畫大院外景速寫,畫得好像啊,特別是畫的門前的那棵大槐樹。</h3><h3>遺憾的是,我們都沒意識到,原來的三道街快要從世界上消失了!我們甚至連一張街景照片都沒留下!</h3> <h3>那時成都城區(qū)很小,我們常說“繞城48里,穿城9里3分”。分成東城、西城兩個區(qū),三道街屬于西城區(qū),從長順街進(jìn)三道街走通即是同仁路,而那時同仁路邊就是我們喊的“城墻邊兒”,是三國時期的城墻殘?jiān)彩俏覀冇瓮骀覒虻牡胤?,值得注意的是,城墻以?nèi)才是主城區(qū)哦!</h3><h3>三道街口的長順街,是主干道,像蜈蚣的軀體,串起兩邊10幾條巷子,好似蜈蚣的腳。</h3><h3>右邊排列了西二、三、四道街,焦家巷,西馬棚,魁星樓,實(shí)業(yè)街…一直到寬窄巷子。</h3><h3>左邊順序?yàn)闁|二道街,半節(jié)巷,過街樓,紅墻巷,東馬棚,商業(yè)街……延伸至將軍街。</h3><h3>這張蜈蚣圖范疇,就是當(dāng)年成都的少城!</h3><h3>現(xiàn)在感覺,如果少城這一大片都像寬窄巷子一樣,保存至今,成都這個會客廳就大啦!</h3><h3>會成為今天現(xiàn)代化大成都相當(dāng)拿得出手的“名片”!</h3><h3><br></h3><h3>長順街走完,左拐即市中心,天府廣場。<br></h3><h3>兒時我們稱天府廣場為“皇城壩兒”,記得讀小學(xué)時,每年國慶那里的“皇城城樓”會搭成小天安門,我們穿著白襯衣,打起紅領(lǐng)巾,還去參加慶典游行!</h3><h3><br></h3> <h3>隨著社會發(fā)展,上世紀(jì)80年代末,來了大型工程機(jī)械,三道街就沒了!沒了就沒了吧,只可惜這么好的地段、這么好的風(fēng)水,也沒建一個地標(biāo)建筑!</h3><h3>是?。∪澜置凶⒍]寬窄巷子幸運(yùn)!</h3><h3>三道街,對不起!我只記得這些了!<br></h3><h3> </h3><h3>以上照片為手機(jī)現(xiàn)景隨拍。</h3><h3>遺憾沒有找到當(dāng)年三道街的實(shí)景照片。</h3><h3>黑白老照片是借圖,鳴謝!</h3><h3><br></h3><h3>無意中讀了小學(xué)同學(xué)楊慧華《西二道街的鐵路院子》,引發(fā)兒時回憶,致敬!</h3><h3><br></h3><h3> 鐘世新 </h3><h3> </h3><h3> 2017年6月1日</h3><h3><br></h3>